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3年国家文物局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沉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调查,随后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时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初步判断是从海外装载货物使往中国)。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影像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影像

材料二下表是《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丛书(2009年)关于中华文明的阶段划分与阶段特征:

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先秦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黄土与青铜奠基与经典
秦汉魏晋南北朝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隋唐至明中叶创新与再造辉煌与成熟鼎盛与革新
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倾覆与再建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1)提取材料一相关信息,说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对研究明朝有哪些史料价值?
(2)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时期的任意一个维度的阶段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标题表述简练,如“先秦·物质文明·黄土与青铜”;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形成结论。)
2023-07-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年)曾预言:“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指出:“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易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       
A.核心理念不同B.发展轨迹不同C.运行机制不同D.处世方法不同
3 . 下图为1987年广西修建的法国天主教堂,南岸天主教堂原为巴西利卡与哥特式结合的拉丁“十”字式教堂结构。中厅和侧廊之上为木架屋顶,上铺砌青瓦,而半圆形后殿上则为拱形圆顶。西侧入口高耸的平顶楼层即是钟楼。这一建筑(     
   
A.呈现中西文化杂糅特征B.具有较高史学研究价值
C.蕴含人和自然和谐统一D.体现出中国文化先进性
2023-07-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部分铜镜中的铭文辑录。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年代

铭文

西汉中期

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忠不信,久而自穷

西汉晚期

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塞而不泄

东汉早期

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荒)毋以象君子,二亲有疾

东汉中期

葆长命兮寿万年,周复始兮传子孙

A.开始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B.外儒内法思想得到推崇
C.主流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儒学逐渐渗入基层治理
2023-07-17更新 | 40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治国理念趋于理性B.血缘宗族关系被打破
C.天命观念遭到废弃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
2023-07-17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7 . 对于清代的乾嘉考据学,以往学者多认为它是“文字狱”导致的消极后果。后来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考辨、诠释来评判前人的学术得失,发明原典大义,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据此可知清代(       
A.考据学的产生具有学术背景B.统治者支持乾嘉学术的发展
C.乾嘉学派比较重视经世致用D.考据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先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意识形态是具有互补结构的一个完备体系。前期是道家作补结构,后期作补结构的则是佛教禅宗和道教。这种互补结构的存在,造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特有的保守性;儒学靠补结构来维护自己的稳定性,补结构吸收反刍外来文化喂养儒学。

——摘编自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信息,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9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10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考古成果丰硕,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均发现有新石器文化遗存。在这些区域性遗存之间,既有个性特征,又存在疏密不等的内在联系,且都与祖国内地的石器时代文化保持着深层次关联。这可以印证(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B.西藏考古挖掘成果丰硕
C.西藏自古与内地有联系D.考古成果决定历史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