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6 道试题
1 . 某林场工作人员在野外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影像,该工作人员猜测其为被放归的大熊猫。大熊猫粪便中常含自身DNA,通过采集、提取DNA做进一步检测后,该猜测得到了证实。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须彻底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后再检测,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B.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可用来调查该林场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C.通过改善栖息环境来提高K值可使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
D.放归野外可改善物种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以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2 . 豌豆蚜(吸取植物汁液为食)和鳞翅目(蛾、蝶类)幼虫(以叶片为食)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A.处理组豌豆蚜密度变化就是其出生率在不断增大造成的
B.蝉大眼蝽密度减小是利马豆豆荚减少即食物减少造成的
C.随着蝉大眼蝽密度减小豌豆蚜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出捕食者数量变化可改变种间关系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
3 . 如图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下一年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K对策和r对策是生物的两种繁殖策略模式,其中K对策生物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r对策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呈现“S”形曲线增长
B.大熊猫属于K对策生物,对其保护的关键是提高环境容纳量
C.r对策生物没有绝灭点的原因可能是这类生物繁殖能力较强
D.传染病和天敌都是影响r对策和K对策生物的密度制约因素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皖北私立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4 . 浅海水域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分布着优质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群落类型,同时包括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和海岸性咸水湖等湿地生境。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丰富,有多种鱼、虾、贝类等。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采取了控制污染物排放、施行严格的禁渔新规和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通过改善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从而提高______,且物种丰富度增加,进而提高了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______,实现了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环保部门尝试指导村民在湖泊放养紫萍治理污水并获取紫萍作为家畜和家禽饲料,这一举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3)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①+②+③的能量值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100%。与图中③④相比,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更多的去向是______

   

5 . 下列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率最大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草原中狼与羊根据对方气味进行猎捕与躲避猎捕的过程,利用了物理信息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6 . 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某研究团队对某地藏羚羊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o-c时期,藏羚羊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
B.在b-d时期,藏羚羊的年龄结构表现为衰退型
C.在o-e时期,藏羚羊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D.藏羚羊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c时期,最小值出现在d时期
7 . 某兴趣小组利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酵母菌,实验过程中始终通入无菌空气,每隔一段时间统计酵母菌数量,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接种酵母菌前后均要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在题中实验条件下,酵母菌数量不会超过K值
C.影响酵母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增加酵母菌的初始接种数量能增大K值
8 . 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雨季洪泛区成为湖的一部分,给鱼类繁殖生长提供栖息地,旱季平原可以种植水稻,人们可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系列化稻鱼种养模式。下图为某洪泛区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
C.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
D.为提高经济效益,可通过加大鱼苗投放量来增大其环境容纳量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9 . 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下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
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
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10 .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数罟不入洿池”的目的是减少捕杀该鲤鱼种群的幼体,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K值可以随环境的优化而不断增大,在K值可获得该鲤鱼种群最大的日捕获量
C.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鲤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的脱落或标记个体的死亡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
D.该鲤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不同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