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请根据文本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事因。
2024-03-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旖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坛位A土阶三B等C以会D遇之礼E相见F揖G让而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指配备、设置,与《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意思不同。
B.“鼓噪而至”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修饰。
C.庐于冢上,指在坟墓旁边建房子守丧,表达哀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居丧观念。
D.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是祭祀的最高礼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受到鲁定公的重用,他也不辱使命,在夹谷会见之前就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并得到定公的采纳。
B.齐景公归国后内心恐惧不已,在忌惮孔子辅国能力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这些辅臣流露出了不满。
C.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鲁国人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可见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
D.高皇帝以太牢的标准祭祀了孔子,后来的诸侯卿相来此地,也常常以这样的标准来祭祀孔子,之后才开始上任处理政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
5.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孔子的一次为政经历,在这次外交事件中,孔子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2-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旧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C.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
D.“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5.请结合文本及教材中《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五十九岁时去世的原因。
2024-02-29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廷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辄奏于朝,罢免之。有斄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于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相荐,擢升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宜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审之。祥父妄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判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既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后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铜铃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于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旦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选自《明史·李骥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于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于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于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于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
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
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多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
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被朝廷采纳。
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
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2)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铜铃以徇之。
5.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
2024-02-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加标点,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空格中。
自唐季以来A数十年间B八姓十二君C僭窃相踵D兵革不息E生民涂炭F吾欲息天下之兵G建久长之计H其道I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
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
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
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
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2)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5.请简要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
2024-02-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②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选自曾巩《读贾谊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进行填涂。
余悲A贾生B之不遇C观D其E为文F经画G天下之H便宜I足以见J其康天下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还从事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工作。
B.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世沿用,一般记载帝王诸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
C.“东阳侯、冯敬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属”字含义相同。
D.“虽强之不合”与“始以强壮出”(《苏武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生于洛阳,少有才名,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深受器重,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朝中大臣嫉妒贾谊而诋毁他,而后贾谊也因此被汉文帝疏远。
C.曾巩悲叹贾谊遭遇,读贾谊之文,从中感受到其安定天下之志、忧国伤时之心,深为触动。
D.曾巩认为古代诗文多为处境困窘之人所写,只要要旨不违背道义,那么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2)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
2024-02-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为楚王,遣武臣、张耳、陈余略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九月,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以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高祖。高祖之众已数百人矣。樊哙高祖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令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择可者。高祖数让,众莫肯为,高祖乃立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度比至A皆亡之B到丰西泽C中亭D止E饮F夜G皆解纵H所送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战胜项羽而取得天下,建立西汉。
B.从,跟从、跟随,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含义相同。
C.“今置将不善”与“答其善意”(《苏武传》)两句中的“善”含义不同。
D.贤,有德行的人,与《〈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焉”中的“贤”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在蕲县起义,后来自立为楚王。很多郡县响应陈涉起义,沛县县令也想在沛县响应起义,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
B.县令让樊哙召回高祖,高祖回来了。沛县县令后悔了,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越城墙投靠高祖。
C.高祖写信射到城上,对父老说,天下都被秦朝坑害很久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如不响应诸侯,难以保全家室性命。
D.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他要求各位列侯将领回答他能拥有天下是因为什么的问题,高祖对高起、王陵的回答并不完全认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刘邦最终取得天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所选A用B皆以功臣C为先D不以私恩E树亲戚F谈者G以此H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的“狼籍”意思不同。
B.稍,即“逐渐”的意思,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相同。
C.临,指执掌,与《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临”意思不同。
D.卒,在这里指去世。按照古代礼制,士死谓之“卒”,大夫死谓之“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C.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4-02-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女。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这三处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多涂无效。
男儿A死B则C葬D蛮夷E中F谁G复H能I屈J身K稽L颡M还N向O北P阙Q使R刀S笔T之吏U弄V其W文墨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行匈奴”与《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两句中的“横行”意思相同。
B.典属国:秦汉时负责属国的官员,职权类似现在的外交部长。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同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国的具体交往。
C.“谢女”与《苏武传》中“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两句中的“谢”意思相同。
D.“因罢去”与《过秦论》中“因遗策”“因利乘便”三句中的“因”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敖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了李陵在教匈奴练兵的消息,汉帝大怒并因此将李家灭族,但实际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
B.李陵面对老友任立政的邀请,虽沉默不回应但其实内心有归汉之意,但因其对话意外被卫律听到,他有所忌惮而选择拒绝。
C.李陵认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只是因为汉帝负德,并不顾念有罪之人的难处。
D.李陵认为汉朝对没有死节的自己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这很难让臣子们为国奔走效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2)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5.李陵在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2024-02-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