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旦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材料二: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
B.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
C.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
D.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改而更张之”的“更张”与成语“改弦更张”的“更张”意思相同。
B.“国家所以用不足者”的“所以”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不同。
C.“乐无事者”的“乐”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第一个“乐”用法不同。
D.“轻肆独用”的“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B.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C.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D.乐于无事的人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5.作为一位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今君相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B.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C.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D.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为君危之”的“危”指危险,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意思相同。
B.“乃延入坐为上客”的“延”指邀请,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不同。
D.拜,文中指授予官职,与之含义相似相近的词,还有“征、授、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从赵国逃到韩国、魏国,听说应侯的手下犯了重罪,以致应侯心里十分惭愧,他觉得时机来了,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
B.蔡泽故意用将取代应侯相位的豪言来激怒他,在成功得以与应侯见面后,他也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曾说了要取代应侯担任秦国丞相的话。
C.蔡泽以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与应侯类比,以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与秦昭王类比,让应侯明白自己处境的危险。
D.蔡泽极为善辩,他列举历史上各种人物事例证明盛极则衰的观点,剖析应侯目前处境,得出应侯必须马上隐退的结论,并要求应侯引荐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2)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5.秦昭王拜蔡泽为客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8-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贵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B.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C.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D.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相同。
B.“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与《滕王阁序》中“幸承恩”的“幸”意思相同。
D.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②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5.太子高宗能成功救下穆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2023-08-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萧懿字元达,少有令誉。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永明季,授持节、都督四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加冠军将军。是岁,魏人入汉中,遂围南郑。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懿又遣氐帅杨元秀攻魏历城、皋兰等六戍,克之。魏人震惧,边境遂宁。进号征虏将军,增封三百户,入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永元二年,裴叔业据豫州反,授征虏将军,督豫州诸军事,领历阳、南谯二郡太守,讨叔业。叔业惧,降于魏。既而平西将军崔慧景入寇京邑,奉江夏王宝玄围台城。齐室大乱,诏征懿。懿时方食,投箸而起,率锐卒三千人援城。慧景遣其子觉来拒,懿奔击,大破之,觉单骑走。乘胜而进,慧景众溃,追斩之。迁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增邑二千五百户。时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乃说东昏曰:懿将行隆昌【注】故事,陛下命在晷刻东昏信之,将加酷害。而懿所亲知之,密具舟江渚,劝令西奔。懿曰: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耶?遂遇祸。中兴元年,追赠侍中、司徒。宣德太后临朝,改赠太傅。天监元年,追崇丞相,封长沙郡王,谥曰宣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子业幼而明敏,识度过人。仕齐为著作郎、太子舍人。宣武之难,与二弟藻、象俱逃匿。高祖既至,乃赴于军,以为宁朔将军。业性敦笃,所在留惠,高祖每嘉叹之。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注】隆昌,齐郁林王萧昭业年号,萧昭业失德被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B.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C.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D.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舍人/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持天子的符节,古代臣子奉命出使或行军,携带符节以为凭证。
B.台城,在今洛阳,晋、宋时称中央国家机构为台,故南朝禁省称台城。
C.晷刻,晷指日晷,刻是刻漏,为古代计时仪器,文中指很短暂的时间。
D.鼓吹,指葬礼上的仪仗乐队,是古代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荣耀性奖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明末年,魏人入侵汉中,被担任冠军将军的萧懿率军击败;萧懿让杨元秀攻击魏国边境,震慑了敌方,边境得以安宁。
B.裴叔业占据豫州作乱,萧懿奉命平叛,将他赶到魏国;崔慧景劫掠京师,萧懿及时率众将其击退并趁势斩杀其子崔觉。
C.茹法珍当政,残害朝廷老臣,诬陷萧懿图谋不轨,怂恿东昏帝杀害萧懿;萧懿从容就死,死后恢复名誉,极尽哀荣。
D.萧懿三子都在祸乱中存活,其子萧业聪慧,见识过人而性格稳重,朝廷易代后在梁国担任官职并深得梁高祖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
(2)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2023-08-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B.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C.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D.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古时称呼祖父,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B.沛公,刘邦的爵位,比“留侯”的“侯”爵位高一等。
C.高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的简称,不同于“高祖”之称。
D.卒,原本是对大夫、高官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因父辈做过韩国相,所以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消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刘邦对他高度评价,并想要重赏他。
C.张良冷静果断。在秦军将领答应叛秦并打算与刘邦共袭咸阳时,张良冷静分析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并果断建议进攻秦军。
D.张良善于自全。他婉言谢绝刘邦给他的齐地三万户封赏,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自全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5.张良作为谋臣善于识人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3-08-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B.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C.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D.亡意思是灭亡,与《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的“亡”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齐楚关系密切,担心楚国会支援齐国。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以利益引诱楚王,离间齐楚之交。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王正沉浸在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喜悦之中,陈轸提醒他,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楚王不信。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5.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广,人民并非软弱,为何最后面临几乎亡国的结局?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遒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俗为先,每月吉,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知太常礼院,复以疾归,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程:宋代理学家程颢和程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B.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C.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D.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名也有字,名供长辈称和自称,字供晚辈或平辈称。
B.《易》为儒家经典,是《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的“六艺”之一。
C.“敦本善俗”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
D.“具酒食”中的“具”指准备,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天资聪明,谦虚好学。年轻时曾投书拜谒范仲淹,在其劝勉下,读《中庸》求佛道。
B.张载以民为本,教化百姓。作云岩县令时,每月吉日召集乡老,劝酒招待,倡导民俗向善。
C.张载安贫乐道,志存高远。常旧衣陋食,教导弟子尊礼养性,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程颢评价其《西铭》发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2)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5.张载最终成为了范仲淹所预言的“远器”,请从文章第一段中归纳他“成器”前的探索之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诚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浴、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B.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C.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D.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
B.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
C.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
B.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滑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
C.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
D.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
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注】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晋人,这里指重耳的父亲晋献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B.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C.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D.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其奔也”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意思相同。
B.“请待子”与“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待”意思相同。
C.“殆将启之”与“殆有甚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殆”意思不同。
D.《左传》,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受到攻打时没有开战而选择逃亡,不是没有人愿意出战,而是他感念自己是因父亲的恩宠而得到蒲城百姓的拥护的。
B.重耳安于齐桓公的礼遇及齐国的生活,但随从并不认可,姜氏劝说也不听,于是姜氏和众随从商量把重耳灌醉后送走。
C.重耳到达郑国,郑文公对他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郑文公,认为上天或许将要立重耳为国君,郑文公没有听他的劝谏。
D.晋公子重耳遭难出逃途中,到过不少国家,一些君王给予了资助或礼遇,但也有少数君王并不友好,如卫国、郑国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②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5.僖负羁的妻子为什么劝僖负羁早对重耳以礼相待?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思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乐令①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昏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峤曰: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行乎?温曰:峤虽不,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②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注】①乐令:指尚书令乐广。②谢豫章:指谢尚(字仁祖)的父亲,豫章太守谢鲲。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B.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C.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D.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且下车”与“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B.“以五男易一女”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C.“子其行乎”与“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D.“峤虽不敏”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敏”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德操对于庞士元的质疑,用伯成和原宪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例子表达自己的志向,庞士元听后感叹自己见识短浅。
B.邓艾与晋文王对话,自称时,一连说了两个“艾”,文王戏问他到底是几个“艾”他机智地引用典故为自己解了围。
C.刘琨在北方御敌,打算在黄河以北建立功业;同时,他建议温峤到江南去匡扶晋室,温峤以才能不及古人而表示拒绝。
D.桓温担任琅邪内史时曾在金城种下柳树,多年后他出师北伐再经此地,看到粗壮的柳树,发出了“木犹如此”的感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颍。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
(2)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诸人咸共叹之。
2023-03-25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高三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