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守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于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因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B.益,指更加,与《师说》中“圣益圣”的“益”意思相同。
C.军,指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意思相同。
D.方,指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并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
B.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前往南方平定盗贼。他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便借机赦免了一个老仆隶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C.朝臣张忠曾经接受过反贼朱宸濠的贿赂,害怕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其射箭,没想到王守仁三发全中。
D.王守仁虽是文臣,但能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他还在阳明洞建筑屋舍,授徒教学,专以传授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追随他。
4.与文中“忠扬言于帝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以其无礼于晋D.是寡人之过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
6.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B.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C.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D.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也是干支纪日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事后,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2024-04-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曹操)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曹丕)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作奸犯科者)逃窜,郡界肃然。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用法峻A急B有犯C必戮D或E对之F流涕G然终无H所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文中指神态,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字意思不同。
B.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古人认为大地四周是东西南北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C.文中“未之奇也”的“之”字,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
D.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都表明曹操能知人善任。
B.曹操和敌人对阵时,看起来像不愿意打仗一样,而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刻,就气势充沛,斗志昂扬。
C.曹操去世后,有人提议调换城池守将为谯、沛之人,徐宜出言制止,认为这样做不妥,撤换之事就没再提起。
D.曹操有权谋之心,善于治理,他担任济南国相时,上奏罢免了多个腐败长吏,打击了作奸犯科的人,郡内一片肃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2)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5.曹操去世,司马孚认为太子和大臣们不能只是哭泣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昪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劄:同“驻扎”;劄,zhā②疆埸:指战场;埸,y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
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
C.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
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
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
C.在张昪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
D.《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5.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2024-04-03更新 | 6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

崇祯元年召还,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专政,不能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材料二:

《礼记·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矣。”玄扈先生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此言食也。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言货也。

(节选自《农政全书·农本》)

[注]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③玄扈先生:徐光启自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启A盖棺之B日C囊无D余赀E请优F恤G以愧H贪墨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擢,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与《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意思不同。
B.本,文中指根据,依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本”意思不同。
C.遗,文中指遗留,留下,与《过秦论》中“秦亡矢遗镞之费”的“遗”意思相同。
D.足,充足,完备。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足”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镐率军战败,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多次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徐光启在通州练兵时,条列十条奏议呈报朝廷。
B.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徐光启。徐光启回朝后,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来加强城防。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C.崇祯帝因日食之事,打算责备台官。徐光启举出元朝曾推算错误的例子并提出建议。崇祯帝下诏命人推算历法。徐光启任监督。
D.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如此解读生财之道:生产的人多,耗用的人少,指的是粮食。从事的人迅捷,使用的人适度,指的是财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2)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专政,不能建白。
5.徐光启曾说:“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他志于富国、强国的表现。
2024-04-01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相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以相印A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
B.卒,指最后、最终,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意思相同。
C.但,指仅、只是,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意思不同。
D.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
B.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C.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跌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断交之事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D.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5.洪迈认为陈轸两次谏言都有不合理之处,请分别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

苏子曰:盗以兵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夺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

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

[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
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
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
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
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
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
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2)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
5.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
2024-03-21更新 | 718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又矜其门,轻侮四海士,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常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儿必A文藻B焕烂C声名播于D天下E雀形F既小G禄位殆H不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渔”,文中指的是渔人、渔夫,与《赤壁赋》中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意思不同。
B.“迁”,调动官职,多指升官,而“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C.“族”,文中是指门第、宗族,与《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意思相同。
D.“望”,文中是有名望的意思,《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两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信明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出生,当时有几只奇异的雀,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叫声清亮。
B.窦建德僭称帝号,想任用崔信明,崔明信不愿屈身于伪主求个微小的官职,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
C.崔明信成年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与职位作的评判,与史良的看法大不相同。
D.郑世翼把崔信明的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离去,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
(2)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
2024-03-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与民偕乐故能乐者,此贤者之谓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不贤者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 sù):恐惧得发抖。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为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④害:同“曷”。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论皇帝陛下B在宫中C不忍D践履虫蚁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食”,官名、官署名,主要掌管供奉皇帝膳食。汉初沿置,东汉后,其职并入太官署。
B.“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中“特”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特”意思不同。
C.“顾鸿雁麋鹿”中的“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顾”意思不同。
D.“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中的“亟”与词语“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维认为,恩惠可以施与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是不去做罢了。
B.苏轼引述韩维读《三朝宝训》一事,其目的也在于劝谏君主推广其恩德。
C.真宗见到一只羊在道边徘徊,得知原因后命令不要再杀羊羔,可见他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君主。
D.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同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
(2)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
5.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轼和孟子谏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处?两人谏言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2024-03-2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