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E为此FGHIJK岂不L为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B.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
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
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5.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汤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敖”,同“遨”,闲游之意。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
B.“由是观之”的“是”,指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的“贼”,指伤害,与《墨子》“贼爱其身,不爱人”中的“贼”字的用法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国境之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而以德征服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2024-0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意思不同。
C.殆,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的“殆”意思不同。
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2)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5.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玄素上表B洛阳C实亦D未宜E修造FG必事理H须行I露坐J亦K复L何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相同。
B.因,意为凭借,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因”意思相同。
C.桀纣,分别指夏和商的亡国之君,均以暴虐著称,后也泛指暴君。
D.唯唯,指顺从别人,与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唯”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君有过错时,忠臣不能置之不理,但应把握好不谏与固谏的度,使上不对国君造成损害,下不危害自身安全。
B.洛阳的乾元殿始建于隋朝,取材多来自豫章,耗费巨大,唐朝建立之后,太宗欲重修此殿,遭到张玄素上书反对。
C.张玄素认为天下不能单凭武力征服,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只有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始慎终,才能保江山永固。
D.张玄素的劝谏让唐太宗彻底醒悟,认识到修建乾元殿的决定确实思虑不周,及时停止该项工程,并褒奖了张玄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2)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5.材料一指出“智者”进谏需“度君权时”,请简要分析张玄素是如何“度君权时”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老少奔波,弃其业次。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夫佛,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选自韩愈《论佛骨表》,有删改)

[注]①运祚(zuò):国运,福祚,即世运。②舁(yú):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伏维睿圣A文武B皇帝C陛下D神圣E英武F数G千百年已来H未有伦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牲牢,指牲畜。古代人祭祀时用作祭礼的猪、牛、羊等牲畜。
B.“则议除之”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两句中的“则”字意思相同。
C.“本夷狄之人”与《琵琶行并序》“自言本是京城女”两句中的“本”字意思相同。
D.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在通常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词义的扩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笃信佛教,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做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最终却被饿死。
B.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但令韩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等原因,废除佛教这件事没有实行。
C.皇帝命令大批僧人到风翔迎接佛骨,还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并供奉,还让京城的百姓都去朝拜佛骨。
D.韩愈认为,佛是外族人,和中原地区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也不讲先王礼法。假如佛还活着并来到我国京城朝拜,我国只需以礼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2)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5.韩愈反对信奉佛教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徵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徵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暗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字母涂黑。
顷读周A齐史B末代C亡国之主D为恶E多相类也F齐主G深好H奢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指扩大、光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弘兹九德”的“弘”字意思相同。
B.孰与,文中是“怎么”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孰与君少长”的“孰与”意思相同。
C.关市,关隘与市场。古代指设在交通要道的集市,后来专指设在边境同外族或外国通商的市场。
D.天元、齐主都是对国君的称法,“天元”是用年号称国君,“齐主”则是直接称齐的君主。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取唐太宗与臣子们对话的一些片断,可以看出太宗英盟睿智,很有自己的思想见地。
B.唐太宗认为隋两代君主治理国家只专心于充盈自己的府库,骄奢淫逸,隋朝灭亡就是这个原因。
C.魏徵在评判大元、齐主两个君王的优劣时,认为从他们各自的做法上来看,齐主更差一些。
D.材料二师旷通过理论阐释,列出了“人君之道”的具体内容,言简意赅,晋平公很是信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2)齐主暗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
5.材料一和材料二谈及了一些相同的“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
2024-01-19更新 | 3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至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五年,策,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选择题区域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割据A江东B地C方数千里D兵精足E用F英雄乐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hōng),古代称天子或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B.“为汉家除残去秽”中的“为”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为”含义不同。
C.“用兵之患也”中的“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含义相同。
D.孤,古代君主自称“孤”或者“寡人”,有成语“称孤道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坚因为讨伐董卓将家迁到了庐江舒地,他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两人交情很深。
B.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C.孙权即位后,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D.周瑜部将黄盖素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策将东渡,至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2)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5.周瑜认为曹操此战必败,他依据的理由是什么?
2024-01-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披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材料二: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所断处对应字母写在横线上。
人主A之患B在C莫之应D故曰E—手F独拍G虽疾H无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千仞之溪”中“临”可解释为“站在高处看低处”,与“不测之渊”(《过秦论》)中的“临”意思不同。
B.“不肖之贤也以势”中“制”可解释为“控制”,与“赵奢之伦其兵”(《过秦论》)中的“制”意思不同。
C.“故古之能功名者”中“致”可解释为“获得”,与“以天下之士”(《过秦论》)中的“致”意思相同。
D.“得夫子而名益”中“彰”可解释为“彰显”,与“自是者不”(《老子》四章)中的“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桀和尧的治理表现得出结论,相较于品德和能力,统治天下更需要位势。
B.材料一作者提出民众和臣下的“共载”“共立”要依赖君主的“安”和“尊”。
C.材料一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揭示了建立功名需要三大条件,即权势、人心、技巧。
D.材料二中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助二者名传后世,而隐士声名湮灭而不为后世所称道,实在可悲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2)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2024-01-1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