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著名节,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制曰:贬秩一等。胜谢罪,乞骸骨

(节选自《汉书·两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B.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C.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D.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文中指通晓经术;古时又指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B.茂才,和秀才同义,汉以后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右扶风,政区名,汉时将京郊地区划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部分,称为“三辅”。
D.乞骸骨,旧指古代官吏死后,其子女请求将父亲的骸骨葬于家乡,也称“乞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敢于直言。他担任谏大夫时,多次上书痛陈国事堪忧,希望哀帝节俭,甚至不惜违逆哀帝旨意,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
B.龚胜是非分明。他认为丞相王嘉本性邪恶,所荐者多贪婪残暴,但举荐梁相等人,没有大错,拒绝附合左将军公孙禄等人之议。
C.龚胜重视礼制。他提醒哀帝尊重贤才,征召贤德之人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他坚持是否恢复汉惠帝、汉景帝庙应当遵循礼制行事。
D.龚胜亦非完人。他好学明经有节操,但为官不善于处理繁冗政务;因末作调查就奏报哀帝高陵子杀母事件,受到夏侯常的算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
(2)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龚胜升迁为丞相司直之前被荐举、任用的情况。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②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③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B.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知府朱孝纯子颖”中“知府”,知,是掌管、主持之意。
B.“序”,文体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阁序》中“序”。“后序”犹“跋”,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吟”,《师说》中“说”均表体裁。
C.天宝、乾元、宝应,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是月丁未”是通过干支表述时间的方法。
D.《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敏求只对李白的诗作进行了分类补注,没有考定诗作的先后次序。治学一向严谨的曾巩认为不妥,于是在得到诗集之后,又考订作品的先后次序重新加以编排。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D.曾巩在后序中先后两次提到了《新唐书》,第一次指出《新唐书》中有关李白记叙的几处失实,第二次指出《新唐书》对李白的相关评价没有写明。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23-12-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

材料二: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南,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C.“于”表被动,与《劝学》“取之于蓝”中的“于”意思不同。
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
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5.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2023-12-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恶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恶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之。此武王之义也。武王为人之所欲纣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七》,有删改)

[注]①竫:安静。②朅:通“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武王为人A之所欲B纣C为人D之所恶E先陈何益G适令武王H不耕而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指禅让。禅让,指古代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与世袭制不同。
B.千乘: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等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甲子:干支之一。“甲”是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子”是十天干的第一个。
D.克,文中指战胜,与《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三皇五帝功绩和秦越二国远途为例,提出“因”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引出下文的论述。
B.周武王刺探殷商的动静,武王一直认为殷商不够混乱,太公望却认为殷商混乱到了极点,最终纣王被擒获了。
C.周武王让胶鬲把到达之日向君主禀报,为了救胶鬲加速行军,最终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郊外,结果殷商大败。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谈大自然中“因”的道理,再谈到禹、墨子、孔子等人与“因”的关系,加强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
(2)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
2023-12-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王之法A经乎B上世C而来D者也E人或F益之G人或H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及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需要,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不同。
B.亏,文中指违背,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意思相同。
C.易,改变,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意思不同。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增益或删减,后世国君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本的先王之法。不过,先王之法即使保留完整,也是不可效法的。
B.先王之法适应先王所处的时代而立,后世国君所处的时代已与先王之时不同,所以后世国君应该舍弃先王之成法,而取法先王制定法令的原则。
C.治理国家必须制定法令,而制定法令又必须因时而变。天下七十一位圣明的国君都认为先王之法有许多弊端,因而制定了适应各自时势的法令。
D.治国要明察当今时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如果不知察今,死守先王之法,那就如同病变而药不变的庸医给人治病那样,会导致严重后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5.文章最后一段用楚人契舟求剑的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3-12-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材料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王冕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
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
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
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
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
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
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5.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09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披,侮弄缙绅,景进最居中用事。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皇弟存乂,崇韬之婿也,进谗于庄宗曰:“存乂反,为妇翁报仇。”乃囚而杀之。朱友谦,以梁河中降晋者,及庄宗入洛,伶人皆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曰:“崇韬且诛,友谦不自安,必反,宜并诛之。”于是及其将五六人皆族灭之。

史彦琼,为武德使,居邺都,而魏博六州之政皆决彦琼。是时,郭崇韬以无罪见杀于蜀,部人方疑虑。已而朱友谦又见杀。又友谦子延微为澶州刺史,有诏彦琼使杀之,彦琼秘其事,夜半驰出城。邺人见彦琼无故夜驰出,大恐。贝州人有来邺者,传引语以归。戍卒皇甫晖闻之,由此劫赵在礼作乱。在礼已至馆陶,邺都巡检使孙铎,见彦琼求兵御贼,彦琼不肯与。已而贼至,彦琼以兵登北门,闻贼呼声,弃其兵而走,单骑归于京师。在礼由是得入于邺以成其叛乱者,由彦琼启而纵之也。

郭从谦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 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从谦驰攻兴教门。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帝伤重。至午时,帝,葬新安之雍陵。嗣源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时A从马直B军士C王温宿卫D禁中E夜谋F乱G事H觉被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指将要,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且”意思不同。
B.伶人皆求赂于友谦,状语后置句,与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不同。
C.尔曹,你等、你辈之意,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若属”意思相同。
D.崩,指天子之死,古代称诸侯的死为“薨”,称大夫的死为“卒”,称士的死为“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听信景进的谗言,先后诛杀了重臣郭崇韬、皇弟李存乂、降将朱友谦,还派史彦琼杀掉了澶州刺史朱廷徽。
B.史彦琼参与决断魏博六州之政,却不保一方平安,反倒行事惹人生疑,见乱不镇,率先出逃,令人不齿。
C.郭从谦借着同姓“郭”而拜郭崇韬为叔父,又被郭崇韬的女婿即皇弟李存乂收为养子,关系异常混乱。
D.郭从谦受到庄宗的猜疑,心生恶慌,煽动军士们谋反,配合李嗣源兵变。最后乱兵里应外合,混乱中重伤庄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诏彦琼使杀之,彦琼秘其事,夜半驰出城。
(2)在礼由是得入于邺以成其叛乱者,由彦琼启而纵之也。
5.《礼记·大学之道》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选段内容,从修养品性的角度概括两条后唐庄宗人为导致国家衰亡的教训。
2023-12-0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①。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摘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1.下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B.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C.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D.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行礼让”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B.“掇数枚而咒曰”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两句中的“掇”字含义相同。
C.“若禾黍不登”与“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两句中的“登”字含义不同。
D.“克己自励耳”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二年,京城蝗虫猖獗,太宗到田野视察,吞下蝗虫,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体现出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B.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在二月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太宗认为二月举行会影响春耕、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加冠礼仪改在十月举行。
C.贞观十六年,米价较低,太宗认为,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提高粮价、减少赋役、不占用农时等措施,让百姓更加富裕。
D.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要求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让百姓既富裕又有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文中王珪是如何和太宗谈论以民为本的问题的?结果如何?
2023-12-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之主,大臣若猛狗迓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为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 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牙也。”乃益二级。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临难无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畏焉A或令孺子B怀钱C挈壶瓮D而往酤E而狗迓F而龁之G此酒所以酸H而不售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一车四马,用以指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B.人主:中国古代对帝王的别称,类似的还有君人者、官家、元首、御驾、万乘、皇舆等。
C.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苟:可表示苟且、随便;或表示姑且、暂且;或表示如果。文中“苟免”是“如果免于损害”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酿得再好,若有恶犬守门阻拦,终会变酸无人问津,治国理政亦如此,作者意在提醒统治者选人用人很关键。
B.楚国太子驱车经过茆门,触犯了法律,廷理毁坏其车马,不顾其地位尊贵仍然秉公执法,最终让太子刮目相看。
C.诚信是君子应具有的品质,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当中,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不诚信则会危害国家,危及自身。
D.人主对待君子,常敬而远之;对待小人,反亲近无比。所以常有听信小人谗言而祸及君子之事,最终危及家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2)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5.君主在选人用人时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2023-12-07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二: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指目A牵引B而增C与为言D辞E愈以是F得狂G名H居长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俗,指世俗,流行的习俗,也可指世俗之人、平庸之人,文中为前者。
B.仆,谦辞,称自己。古代类似的称呼还有“愚”“不才”“鄙人”“吾子”等。
C.王,称王,统治天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的“王”意思相同。
D.再拜,先后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如《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不愿意为师,他认为师道式微由来已久,如今没有任何改变,且有韩愈“抗颜而为师”遭世人非议之例。
B.柳宗元运用对比论证,将从师学习之事与蜀之日、越之雪作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世人对从师学习的偏见。
C.老子为南宫敬叔和孔子送别时,告诫他们说,要慎于议论、揭发别人,且为人子女、为人臣子不可总考虑自己。
D.孔子学习《文王操》循序渐进,从习其曲到习其数,进而习其志,最终得其为人,表现出孔子好学善学的形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5.两则材料分别提到韩愈为师和孔子从师的事,其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的文本特征简要分析。
2023-12-0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