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二翁登泰山》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闽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 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曩者愚公A年且B九十C而移山D今吾辈E方逾F六旬G何老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绝,“横渡”之意,与《劝学》中的“绝江河”中的“绝”词义相同。
D.“东”来的“东”解释为向东,名词做状语,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中的“小”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姚鼐写泰山,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在文末自语反思,含义深刻;姚鼐对泰山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5.三则材料中,主人公登泰山的经历各自启发了我们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2024-03-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吕氏春秋。季冬纪》


注释:①带:又称“叔带”“王子带”“太叔”,惠王之子,襄王之弟。②龙:喻重耳。③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力事A我B而无补C吾D缺者E此复受F次赏G三赏H之I后J故K且及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的“尤”是犯过错意思,与《离骚》的“忍尤而攘诟”中的“尤”的含义不同。
B.“上下相蒙”的“蒙”是蒙受、承受的意思,与《屈原列传》的“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蒙”的含义相同。
C.“早朝晏退”的“晏”是晚、迟的意思,与《诗经·氓》的“言笑晏晏”中的“晏”的含义不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推携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用来警示自己并来缅怀像介子推一样的人。
C.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虽拥有了万辆兵车,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
D.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2)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5.文本二结尾说“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2024-03-11更新 | 4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再问,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而不能为,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三问,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B.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C.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D.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行,       ②非能水也,而江河
B.①从者病,莫能   ②积土成山,风雨
C.①譬使仁者而必   ②烟涛微茫难求
D.①良工能巧不能为顺   ②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3.下列各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楚,大国也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①人之不我信也     ②何为其然也
C.①安有王子比干     ②安在其不辱也
D.①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②青,取之于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执政,当权。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中的“用事”语意相同。
B.稼穑,意思是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也可指庄稼或者谷物。
C.爨,上部是双手拿甑,中间是灶口,下部双手将柴推进灶口,意思是烧火做饭。
D.先君,本文指前代君主。如《诗经·邦风·燕燕》中的“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两国大夫得知楚国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其围困在野外。
B.子路、子贡面对孔子的提问,都对夫子之道表示了怀疑,表现二人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孔子肯定了颜回对自己问题的回答,并表示如果颜回将来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意给颜回当管家。
D.孔子“七日不尝粒”并不气馁,见到颜回“偷吃”也敢于当面严肃地质询,得知真相后还能够自责自省。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024-03-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凡所谓功者,安主上,利万民者也。夫破军杀将,战胜攻取,使主无危亡之忧,而百姓无死虏之患,此军士之所以为功者也。奉主法,治竟内,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万民欢尽其力而奉养其主,此吏之所以为功也。匡主之过,救主之失,明理义以道其主,主无邪僻之行,蔽欺之患,此臣之所以为功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有功者赏,乱治者诛,诛赏之所加,各得其宜,而主不自焉。

(节选自《管子·明法解》)

材料二: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 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忠于事A君B仁于利C下D推之E以恕F道G行之H以不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侥幸,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的“幸”字含义相同。
B.与,干预,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不同。
C.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武王的吕尚,后来二者并称泛指辅弼重臣。
D.置理,任命处理,其中“置”与成语“置若罔闻”的“置”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赏功罚罪,是用来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如果行私惠,会便利奸邪,助长暴乱,也会损害君主在百姓心中的威信。
B.管子认为,官吏的功劳,在于奉行君主法度,管理好境内政事,使强者不欺凌弱者,势众的不祸害势孤的,百姓乐于侍奉君主。
C.楚国令尹子文认为,正直之士执法,可以柔和顺从,也可刚正不阿;背弃法令,释放触犯法律的人,是理不正、心不公的体现。
D.楚成王知道子文纠正管理刑狱的官员徇私枉法的行为后,匆忙赶到子文家中表达歉意,后来更尊崇他,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理义以道其主,主无邪僻之行,蔽欺之患,此臣之所以为功也。
(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私”,但在内涵上存在差异,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节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节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节选自《后汉书·张负传》)

【注】①美稷:南匈奴单于的居所。②先零:羌族的一支。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以A然者B人之不廉C而至D于悖礼E犯义FGH皆生于无耻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柏后凋于岁寒”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
B.遗,指赠送,与“小学而大遗”和“始访其遗踪”中的“遗”意义不相同。
C.捐,指舍弃、抛弃,与《红楼梦》“要与贾蓉捐个前程”中的“捐”意义不同。
D.交通,指交错相通,与“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据实论理,结合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来发表议论。
B.龚自珍认为贾谊对汉文帝的谏言就像日月星辰一般光辉,圣哲危言耸听、忠言逆耳,但所说却都是至诚之言。
C.顾炎武举颜之推对北齐一士大夫教子方式的批评之例,意在表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耻守节者大有人在。
D.面对羌族各部的献礼,张奂严于律己,表示即使财物再多,他也不会接受。其清廉的品性为羌人所看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2)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5.龚自珍认为应该如何振作“朝廷之气”?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雠。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良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是故明王之养民也,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故《易》美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七月诗大小教之,终而复始。由此观之,民不可恣也。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孝文皇帝躬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以为奢费而不作也。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古者必有命民,然后乃得衣缯彩而乘车马。今者既不能尽复古,细民诚可不须,乃踰于古昔孝文,衣必细致、履必獐麂,校饰车马,多畜奴婢。诸能若此者,既不生谷,又坐为蠹贼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浮侈》)

【注】①弋:通“默”(yì),黑色。绨(tí):一种粗厚的丝织物。②舄(xì):鞋。③韦:熟牛皮。以韦带剑,用皮带佩带宝剑,指不加装饰。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者竞欲A相过B贫者C耻不逮D及E是F故一飨之G所费H破I终身之本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表达,表示,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意思相同。
B.首服,与下文的“身服”相对,“首服”,即冠,首指头,“身服”指衣服。
C.文,修饰、装饰,与《谏太宗十思疏》“文武争驰”中的“文”意思不同。
D.固,本来,原来,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王的德行比服饰重要,百姓归服三王,不是因为三王的服装华美,而是因为他们施行仁义,爱护百姓,百姓感念他们的德行。
B.材料一认为,服装、住宅要讲究实用,衣服过于奢侈,宫室过于华美,就会使用太多的民力,造成严重的钱财浪费,这样势必与百姓结怨。
C.材料二连用两个比喻,即山上的森林不能够满足野火的焚烧,江河大海不能够灌满泄漏的器皿,形象地说明了昏君的贪婪之心是难以满足的。
D.材料二认为,明君要教育和指导百姓谨慎地对待某些微小的事情,制止坏事的苗头,以此来杜绝他们的邪恶,不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蛀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2)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以为奢费而不作也。
5.两文所批评的对象的不同,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找出一个词语,表明批评对象,并扼要说明为什么要批评他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个别矣。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

(节选自《管子·任法》)


[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
1.材料一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上相应的字母。
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是“在”的意思。《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文中含义不同。
B.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因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
C.信,任凭,随意。《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信”与文中含义不同。
D.规矩,指圆规和方矩,也指一定的法度、准则。《离骚》中“僵规矩而改错”的“规矩”与文中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国和齐国从称霸走向衰亡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
B.韩非认为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的做法是错误的。
C.“任法”,即依靠法律。韩非认为,无论赏罚,一切以法度为依据,亲疏、远近、贵贱、美恶都从法,才能有太平盛世。
D.韩非和管仲都看到了君主不“就公法”而放任“私”的后果:群臣百姓或私下攀比,或接近奸臣而远离君王,或请托保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2)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
5.结合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哪些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2024-02-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

【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目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入为上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阴饴甥往会盟。”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齐欲长安君为”与“厚币委质事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质”意思不同。
C.“范雎疏于秦”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意思相同。
D.“劝其归相印以贤”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了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侯。
B.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
C.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
D.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2024-02-02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①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剽而不留:轻浮没有根柢。②偃蹇:骄傲不恭。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陈,述说。
C.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文和韩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B.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C.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多种方法,论证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5.柳宗元对写文章有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024-0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敦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札亡。

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亡”意思不同。
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屈原列传》中“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
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
D.害,文中指畏惧,害怕,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亲属的居所等事。
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因为孟尝君是齐王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
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国的第一人选。
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2)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
5.司马光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2-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