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
B.假,借助,利用。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
C.竟日,从早到晚,一整天。与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意思相同。
D.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假于物”。
B.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明了积累、坚持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中,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向师友学习。
D.材料二中,曾国藩认为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否则一无所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5.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求学方法,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法两方面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与之交                                      亟:多次。
B.遂之荣                                             谢:感谢
C.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D.予其人不学,竟去                            薄:看不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作《师说》贻之
B.无以甥贵稍贬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尽子财不足以给                                蚓无爪牙
D.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跽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4.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2024-01-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欲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念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延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优记之,固善。天宝以未,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益,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中的“负”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中的“负”含义相同。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复何道”中的“道”与“师道之不复”中的“道”含义不同。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名号。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2024-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时,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以进士就试。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十三年冬,召还京师。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材料二:

微之,古人云: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朝廷A文字之职B无不首居C其选D然多E为排F摈G不得H用其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袖,用袖子笼着,“函梁君臣之首”的“函”指用匣子装,两者用法相同。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素,指平时,向来。与现在所说的“我行我素”中的“素”词义不相同。
D.穷,文中与“达”相对。与《滕王阁序》“穷且益坚”的“穷”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干谒拜见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后,以礼相待,青睐非常。
B.白居易应考进士做官,章武皇帝察纳雅言,下诏令他入翰林院担任学士。
C.白居易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憎恨他言辞尖锐,将白居易贬为江表刺史。
D.白居易通信交好元稹,二人互为知己,没有因为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2)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5.结合两则材料,若为白居易撰写一则人物短评,请简要列出评价要点。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优孟传》)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楚相A孙叔敖持廉B至死C方今D妻子穷困E负薪F而食G不足H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意为“嘱咐”,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的“属”意思不同。
B.乃,意为“于是”,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中的“乃”意思不同。
C.知,意为“智慧,见识”,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D.之,前置的宾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中的“之”作用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
C.优孟假借妻子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
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主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5.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决狱指判决案件。
B.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裨将:裨,此处读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2024-01-0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蹞,同跬。

(节选自荀子《劝学》)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韩愈《读荀》)

1.根据语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B.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C.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D.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色、五声、五味: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B.六经、百家:六经指《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和《左传》六部儒家经典。百家:指战国诸子百家。
C.“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一句中的“然后”“学者”,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蹞,同跬。跬在古代称跨出一脚,与现在的“步”相同。
D.“火于秦”在句式上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相同,与“句读之不知”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提出“性恶说”,主张通过教化使人为善。甲文第二段“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体现了荀子对“性恶”的警觉。
B.甲文第一段善用类比、对比的手法,阐明君子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仁义的主张。
C.韩愈认为孔子之后,称得上圣人的只有孟子一人而已,荀子、扬雄都谈不上是圣人,因为他们思想不纯粹,修养上还都有瑕疵。
D.乙文在写荀子之前,先写孟子,继写扬雄,层层铺垫,笔法摇荡,既体现出韩愈为文善于平中造奇的高超技艺,又隐含着韩愈自居于孔孟荀扬之后,是儒家的正统继承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2)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2024-01-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礧磈,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礧磈[léi wěi]:意思是石块。④龈腭[yín è]:凹凸不平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B.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C.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D.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往,到”,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不同。
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过。
C.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都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天一直未放晴,只得疲惫遗憾地踏上归途。
D.沈德潜同张少弋、叶中理游虞山,见到不少奇异景象,但二十来天春雨绵绵,使他们不能再次前往游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5.作者游历虞山,获得了什么感悟?你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矿,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与”字意思相同。
B.幸,在文中的意思是侥幸、有幸,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字意思相同。
C.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字意思不同。
D.举,在文中的意思是全、皆,与《五石之弧》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字意思不同。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同的一项是(     
例: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A.冬,与越人B.天
C.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D.我之成而实五石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闻于国中
A.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请买其方百金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7.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2023-12-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茁,及岁不登数年,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领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令万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未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都A鄙B廪C庾D皆E满F而G府H库I馀J货K财L京M师N之O钱P累Q巨R万S贯T朽U而V不W可X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运用了借代修辞,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手法一样。
B.“方”意为比方,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方”意思相同。
C.“振”意为赈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
D.“敛”意为招致,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过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天下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使西汉再次陷入了立国之初的困境。
B.针对民间私铸、盗铸钱币问题,西汉朝廷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郡国所铸钱币。
C.桑弘羊认为百姓经商会相互争利,造成物价上涨,于是建议增设大农部丞、平准官等负责平抑物价,得到皇帝支持。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准、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以期国家财用充足,百姓富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
5.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
2023-12-23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