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长征途中,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一直都是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也一定能够找到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3-02-0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东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荦遒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摘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摘自陈碧娥《<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
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
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评价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
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文气说”更大。
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
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
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
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侧重点有何不同?

3 . 材料一,

开尔文于19世纪末提出的黑体辐射,是物理学世界的两朵“乌云”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提出,光的能量可以分成不连续的最小基本能量元,从而拉开了量子世界的帷幕。爱因斯坦也因为提出光电效应的量子解释,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基本完成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第一次量子革命催生了晶体管、激光、核磁共振、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也是在这一次信息革命中,美国在全世界奠定了霸主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对微观体系的量子态进行精确的检测与调控。量子调控技术的进步有望推动第二次量子革命,对未来社会产生本质的影响。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量子信息技术基于量子叠加与量子纠缠等原理,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有希望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大规模提升计算机运算速度,确保信息通信绝对安全、数量级提升测量精度。

对于经典计算机,参与逻辑计算的比特为“0”和“1”两个态,并通过经典算法来实现对信息的线性处理,这种经典的系统被称为二进制系统。而量子计算则采用量子比特,除了“0”“1”之外,二者叠加还可以构成更多的态,成为叠加态,是“1”和“0”两种状态不可分解的相干叠加。构建量子比特的基元可能是光子、原子、电子、微小的超导环,或者更神奇的“任意子”(如常见的马拉约那费米子)。

量子比特之间的纠缠使得量子计算机能够实现并行计算。随着量子比特数量增加,量子计算能力可呈指数级规模拓展,在理论上具有惊人的携带信息及并行处理的应用潜力。2019年9月,谷歌公司研制了一个包含53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执行一个特定的计算任务用了3分20秒,而对于同样的任务,采用目前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并且经过理论优化后,完成这项任务也需要2.5天。虽然量子计算机显示了其强大的潜力,但是距离我们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上量子计算机,还非常遥远。可以说,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差异远大于经典计算机与算盘的差异。

关于量子通信,目前的应用方式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是原理上绝对安全的通信手段,是目前仅有的得到严格数学证明的通信方式。在量子密钥传输过程中,窃听者无法做到既偷看又不留下痕迹。而量子精密测量则能在时间、磁场、重力、遥感等诸多领域,获得远高于当前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在民生和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虽然错过了第一次量子革命,但我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技术各领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比如,薛其坤院士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伴随着国家的不断投入,我国未来有希望成为量子信息强国,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选自2020-10-21《光明日报》王永锋《第二次量子革命意味着什么?》)

材料二

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量子优越性是指当新生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某个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超过了最强的传统计算机,就证明其未来有多方超越的可能。”中科大教授陆朝阳介绍,多年来国际学界高度关注、期待这个里程碑式转折点到来。潘建伟团队这次突破历经20年,主要攻克高品质光子源、高精度锁相、规模化干涉三大技术难题。

与通用计算机相比,“九章”还只是“单项冠军”。但其超强算力,在图论、机器学习、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12月4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选自《人民日报》2020-12-05游仪《我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普朗克提出,光的能量可以分成不连续的最小基本能量元,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难题,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科学家沿此路径相继提出了关于量子力学的量子解释。
B.由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组成的量子信息技术,以量子叠加与量子纠缠等为理论支撑,突破了经典计算机在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测量精度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C.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的手段,它突破了经典计算机的二进制系统的局限,除了“0”“1”之外,二者不可分解的相干叠加,可构成叠加态。
D.在生活中使用量子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如果窃听者偷看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所以最子秘钥分发技术是绝对安全的通信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果没有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讨等科学家为最子力学构建的理论,就不可能产生晶体管、激光、核磁共振等现代技术。
B.薛其坤院士团队发现最子反常霍尔效应.潘建伟院士团队完成星地双向最子纠缠分发.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最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体现了习主席所强调的“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C.一个特定的计算任务,谷歌公司的最子芯片执行时耗时     20秒,而目前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耗时2.5天,算盘说不定无法完成,这体现了最子计算机强大的潜力。
D.中国成功构建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最子计算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使我国在时间、磁场、重力、遥感等诸多领域,获得了很高测员精度和灵敏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不属于“中国未来有希望成量子信息强国”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多年来国际学界高度关注、期待星子信息技术学界中国“九章”的面世这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的到来。
B.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集体学习活动,进行超前部署,中国在发展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和人才智力投入的力度。
C.薛其坤院士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
D.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团队为主构建的“九章”算力超强,在图论、机器学习、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空间。
4.以上两则材料论证方法上有哪些共性?
5.材料一的作者以“第二次量子革命意味着什么?”为题,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阅读两则材料后请对此问题做出你的回答。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清朝末年的学制改革使得延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
B.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
C.书院巨擘朱熹和张栻都反对书院教育只是教学生识记阅读、学习写写文章以求取功名利禄。
D.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都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品德养成。
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
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
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C.行坐必依齿序;疑误定要力争。
D.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4.针对光明智库的问题,吴国富和肖永明回答有什么不同?
5.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江苏无锡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对独立医学实验室(ICL)的定义为:“医学检验所是对取自人体的标本进行临床检验,并出具检验结果的医疗机构,该机构可同时开展病理学检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独立医学实验室在美国逐步起源和发展。美国是私人诊所和医院发达的国家。这些医疗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采购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本机构的少量样本检测,转而依赖外部的独立检验机构,因此促生了一个新兴行业——独立医学检验行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独立医学检验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大型自动化仪器设备的产生,使得以集约化生产为商业模式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检验技术手段如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由于对环境要求高、技术复杂程度高,并不适合在医院检验科开展,因此独立医学实验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美国在八十年代颁布的《临床检验改进修正法案》(CLIA),将医学检验规范法制化,使得大型高质量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迅速取代了小型实验室。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较晚。1994-2004年是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的初探时期,发展轨迹与美国类似,均从小型医院到大型医院。到2010年,我国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成为规模化产业。2009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印发〈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使该产业受到国家的正式认可。

(摘编自《第三方医学检验现状与发展》)

材料二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医疗机构将医学检查检验项目外包,因为这样不仅可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大量的检查检验成本,而且利于推广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让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当前社会上就已出现很多独立于医院之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正是针对这些外包业务而来。但就目前来看,第三方检查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政府对第三方检查机构设立的审批要求比较复杂,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部分地方政府对其并不甚认可,所以在审批手续上带来了更多的限制与障碍。另外一方面,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发展与公立医院的发展导向直接相关。在现有的机制下,公立医院往往追求大而全的检查项目和发展规模,所以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一定数量的检查项目,导致留给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发展空间很少。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发展与医疗体系市场化的程度成正比。国外的很大客户来源是私人诊所的诊疗需求,而对于私人诊所来说,他们主要以医生为诊疗主体,需要第三方的检验、影像中心来帮助其提高诊疗能力并降低诊疗费用,因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患者习惯上更为信任大型公立医院的诊疗及检测结果,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偏低,这也有待于这个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及市场化运作水平的提高。第三方检查机构出具的检查报告在医院的诊疗中往往不能被采信,患者的进一步诊疗还需要进行二次检查,这也为第三方检查机构在社会的进一步推广造成了障碍。

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保险公司直接与医院结算,而国外的保险公司则采用了多种结算方式,有些是直接与第三方检查机构结算。这种操作模式对于可以通过规模化效率降低成本的第三方检查机构来说更有价格优势,对患者而言则理赔手续更为简化,也便于操作和推广。

受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机制的限制,有资质的医生更愿意在公立大型医疗机构工作,导致可调配到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医生更加稀少。而医生的水平往往对检查的质量至关重要,例如病理医生和影像学医生,都需要依靠深厚的经验与能力才能作出诊断。中国现有医生数量本身不足,而其培养和发展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也是现在第三方检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设立第三方检查机构需要投入大,但回报周期长,这影响了民营资本进入该市场的积极性,这也是第三方检查机构数量稀少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第三方医学检查的意义和困境》)

材料三   疫情发生近三年以来,核酸检测为迅速阻断病毒传播,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尽早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目标,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一批“生逢其时”的第三方核酸检测公司应运而生。在为疫情防控提供检测支撑的同时,核酸检测造假乱象也偶有发生。

在此节骨眼上,造假势必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信力构成极为负面的影响,导致医疗机构不敢与之合作,患者也不相信其出具的结果,推广医学检查检验项目外包遭遇更大的阻力。

从发展趋势看,将来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可能在互联网诊疗中担当重要角色,因为线上诊疗的一大短板,是检查检验难以开展,假如互联网诊疗能够与线下第三方检测机构展开合作,不仅利于双方发展,而且可让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互联网诊疗服务。但当这类合作尚未出现时,第三方检测机构就失去了好名声,将来合作的互信基础就很难建立。

无论立足眼前还是立足长远,都应该给予此类造假行为以严厉打击。乱象出现早期往往是整治的良机,一旦错失机会,导致出现破窗效应,再想恢复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声誉,将变得十分困难。

(摘编自《核酸检测造假带来的长远伤害不容忽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独立医学检验行业的诞生与私人诊所和医院缺乏用以采购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相关。
B.我国医疗体系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独立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
C.国外保险公司直接与第三方检查机构进行结算,简化了患者的理赔手续,更有价格优势。
D.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应疫情防控而生,出现的乱象对行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溯源,并针对发展速度、规模等方面对中美两国进行对比。
B.材料二论述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查的发展困境,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次递进鲜明。
C.材料三从当下和未来两个角度分析了核酸检测造假带来的行业危机,强调整治的必要性。
D.相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论及第三方核酸检测与现实关系更紧密,更具意义和价值。
3.以下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检验开展的项目近3000项,覆盖从常规检验项目到基因、分子诊断等高端检验项目的多样化检测项目。
B.国内新的检验项目必须由医院向卫计委提交备案才能确认,检验项目价格也必须由国家发改委及卫计委审批,经备案后实行。
C.第三方检验没有国家承认的职称体系,检验队伍主要靠从公立医院聘请退休人员以及招聘一些低级别检验人员等方式来组成。
D.国内特别是城市中的医保覆盖度非常广,但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并没有被纳入我国医保体系中,结算时一般不能直接对接。
4.材料二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在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方兴未艾。要使其能够长久健康地发展,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里指出:“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些年来,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得益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科应用的不断加深,现代科技在考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古工作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遥感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逐渐在考古探测中广泛应用,3D打印、无人机航拍、DNA分析等新手段令人目不暇接。

各种“黑科技”的大显身手,也使科技成为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考古研究领域不断跨界“出圈”,科技深度参与考古田野调查、勘探、现场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分析的全过程,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趋势与效果日益彰显。

跨学科研究、多学科携手已成常态。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体质人类学等前沿学科纷纷与考古“联名”,考古材料科学、分子生物考古学等分支学科不断壮大……科技助力考古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多维度解读古人留下的信息。

甚至,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也都进行了深入融合;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碳-14测年、同位素分析、微痕分析、人类遗骸DNA提取检测等,得到广泛应用。

有人说,科技考古就像是给考古学家配备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确,现代科技的运用,丰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内容,也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助推我国考古事业抵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材料二:

2001年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启动以来,历经短短二十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华文明探源项目研究团队一直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理念是紧密相连的。这其中,科技考古相关方法的应用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技术路线的关键内核,也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

首先,科技考古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研究证实,距今53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率先进入文明阶段,代表了目前所知的东亚地区最早的地域国家;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发展出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诞生了具有跨地域文化影响力和政治控制力的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科技考古为上述认识贡献了一系列关键性证据。其中,良渚文明的研究中,科技考古工作者率先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良渚城市群是以防洪体系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并通过碳-14年代学研究,将良渚古国的绝对年代上限推至距今5300年前后;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冶金考古、玉器与陶器科技考古等相关分析,实证了二里头王国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

其次,科技考古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经济基础。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等相关科技考古研究综合表明,距今5500年前后黄河、长江等地已经分别形成了以“谷豕是飨”“饭稻羹鱼”为主要生业特点的农业社会,这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生业经济基础。距今4500年—3800年,中原地区率先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复杂化,发展出了包括粟、黍、稻、麦、豆在内的“五谷丰登”式的谷物耕作方式和包括猪、狗、黄牛、绵羊、山羊在内的多品种家畜饲养业。农业经济的复杂化和生业技术的多样化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和推动了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的过程,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第三,科技考古增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历史信度。科技考古研究为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建立了科学的绝对年代框架,揭示出金属矿产、玉石资源、农作物与家畜、手工业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以及相关的人群迁徙与基因交流,对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生业、资源与技术及相关文化因素广泛传播,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更大区域的文化整合与族群融合,这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广大地域范围内古文化长期互动、中华文明从“多元”逐渐融为“一体”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陈相龙《科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科应用的不断加深,科技对考古工作的作用日益彰显。
B.遥感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逐渐在考古中的广泛应用,证明考古工作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C.科技既可以使考古联合多种前沿学科进行研究,也可以壮大考古材料科学、分子生物考古学等分支学科。
D.只有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理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才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考古为中华民族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B.科技考古证明二里头王国具有比良渚文化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C.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可以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经济基础。
D.科技考古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从“多元”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碳-14测年技术,可以知道文物诞生于“何时”。
B.实现敦煌壁画数字化,可以使观众远程欣赏洞窟景象。
C.研究古木年轮信息,可以获知古代气候变化的情况。
D.运用铅同位素考古方法,可以知道文物来自“何地”。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简要分析。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技和考古的关系,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1-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

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0点到0点,每周工作7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部分“内卷”青年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先,和他人处于不断争抢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C.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梁文道认为,农民的累更多是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A.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某中学一名高三学子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C.蔡志忠面对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转换思路,创作内涵丰富的哲学漫画,最终脱颖而出。
D.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该如何缓解青年“内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薄之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怯懦、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要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C.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D.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B.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C.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D.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A.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材料二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论证说服力强,请简要分析。
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其蕴含的艺术理论的理解。
2023-01-1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已于2022年2月20日闭幕,“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也已远去,然而它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B.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一:

中国近代是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近代思想家推出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学思潮。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近代思想家的国学思想与前人已大不相同,从称谓、理念到研究内容都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近代思想家在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选择、侧重上不约而同地聚焦先秦,以诸子学为重心。

近代思想家之所以在对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承中热衷于先秦诸子,原因在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诸子学还具有其他时期的国学所没有的特殊价值和重大意义。先秦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因此,近代思想家对先秦诸子兴趣盎然,带有追溯中国文化的学术源头、凝聚民族信仰之义。在近代思想家看来,先秦学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有利于提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章太炎认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异口同声地提到了轴心时代的世界学术,并对诸子学的超迈全球赞叹不已。可见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产物。

近代诸子学与乾嘉学派的最大不同在于注重思想阐发而不是文字训诂,无论康有为的今文经学还是章太炎的古文经学都侧重对诸子思想的微言大义的发挥。这是近代思想家诸子学研究的共性,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注入先秦诸子的思想之中是他们的共识。近代思想家一面吸纳西学,一面盘点、清理和重新解读中国固有的学术资源,借鉴西学的思想元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和现代化。在吸收西学的过程中,他们根据中国近代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哲学理念、政治诉求对西学进行大胆改造,以此推动对诸子思想以及先秦学术的创新性解读和诠释。

近代思想家认识到文化传承与中国的强弱兴衰密不可分,与中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在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救亡图存和政治斗争的同时,关注、解读诸子思想。与此同时,通过厘辨中西文化的关系、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近代思想家借助诸子学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秉持兼容并包的心态,借鉴外来文化来丰富、创新中国文化,是近代诸子学留给后世的最大启示。由于始终不忘初心,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因为对西学的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反而更清醒、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

(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有删改)

材料二:

乾嘉是经典考据学盛行的时代,学者因探究儒经义理而兼及诸子典籍,其意本在以子证经、释经,其结果是先秦子书因朴学的兴起而复活。乾嘉学者在援引诸子以证经、释经时,他们关注的是诸子书的材料性价值,而非诸子学所蕴含的形上道体。那么,近代诸子之考证学是如何转向义理学的?

首先,诸子学为形而上之道。乾嘉学者在以子证经、释经中,肯定诸子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为诸子正名的同时,也将形上道体开放至诸子学,承认诸子之道乃是有得于六经道体之一端,并非异端邪说而已。咸同以降,东西方的相遇将中国带入了世界的历史,并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尽管强弱的对比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士人的儒经信仰,然保教强国的愿望促使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之道,而开始接纳西方的器技之学。为了与西学相格义,人们提出西学中源的说法,主要是指博明万事的诸子学,似乎现代的声光化电等原理,皆可从诸子典籍中找到相关的资源,诸子学因而成了经世致用的器技之学。民国时期,江瑔更是认为诸子学不仅是形而上的道体,且称诸子之道为百学之冠,超越了常道之经。在经学逐渐瓦解的民国初年,这种观念并非江瑔的一家之言,许多学者均作如是观。

其次,子学即哲学的命题。20世纪初,东渐的西学由偏重格致学而走向多元化的译介,其中哲学概念与西洋哲学书籍的传播与接受,启发了中国学者以哲学定义诸子学的知识性质。近代诸子学研究从朴学转向义理,大概发生在19031906年间,当时学者相继提出和论证了子学即哲学的命题。关于这一学术现象,我们暂且称为义理的转向,它标志着近代诸子学研究的转型。至于这一转型的原因,一方面是进入20世纪初,西学的译介从洋务、维新时期的偏重自然科学书籍,逐渐扩大至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新知识的传播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也促使他们采用新观念、新思想来诠释传统学术。另一方面,先秦诸子学原是明道之学,人们将子学与西洋哲学相格义,既是回应西哲的冲击,也是应用西哲来创造性地诠释和转化中国传统学术。

再次,义理的诠释。章太炎在与胡适讨论诸子学研究方法时,特别强调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经学家实事求是的训诂方法,那是诸子学研究的最初门径,探究字音所蕴含的形上道体或哲学智慧,才是诸子学研究的根本宗旨。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应用西洋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及各种哲学理论,由此阐发周秦诸子的哲学,为现代诸子学研究开示了义理(哲学)诠释的路径。

近百年来的诸子学研究,基本上是遵循子学即哲学的理论范式,从而使诸子学研究取得极大成就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如先秦诸子关于器技方面的学问,又如子部中关于天文、历算、术数、医学、农学等方面的实用性知识,仍有待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黄燕强《近代诸子学研究的义理转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思想家热衷于研究先秦诸子,是因为诸子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研究它带有追溯中国文化的学术源头、凝聚民族信仰之义。
B.近代诸子学留给后世的最大启示是要想丰富、创新中国文化,就需要秉持兼容并包的心态,借鉴外来文化。
C.乾嘉学派诸子学研究的只注重文字训诂,而不进行思想阐发,因而无法推动对诸子思想以及先秦学术的创新性解读和诠释。
D.民国时期,许多学者认为诸子学不仅是形而上的道体,而且称诸子之道为“百学之冠”,超越了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经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思想家借助诸子学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始终不忘初心,并没有因为对西学的借鉴而迷失于西方文化之中。
B.经学家实事求是的训诂方法只是诸子学研究的“最初门径”,表明诸子学研究的难度和价值要高于经学研究。
C.近代诸子学研究从朴学转向义理,当时学者相继提出和论证了“子学即哲学”的命题,标志着近代诸子学研究的转型。
D.历史上曾有人认为诸子之道为异端邪说,而乾嘉学者肯定了诸子学的合法性,为诸子正名,承认其有合理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刊发《墨子之论理学》等文章,旨在阐述墨家的逻辑学、宗教思想等。
B.王国维呼吁国人研究中国固有之哲学,他撰写了多篇论著,以诠释孔、孟、荀、老等人的思想。
C.章太炎发表《诸子学略说》,提出“子学是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诸子学犹西洋之哲学。
D.谭嗣同对三代之前的周公之法和孔子之学顶礼膜拜,将“复兴古学”奉为拯救中国的必由之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冯友兰认为研究传统文化是“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过程。“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接着讲”主要指形成创造性的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照着讲”和“接着讲”在诸子学研究中的体现。
2023-01-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