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部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他的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他的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却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动。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拨弄着一根根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背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滋——滋——”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
C.无名战士口中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这一庄重的托付,卢进勇口中的“明白”是他觉得战友有救了。
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
2.关于小说中卢进勇追上后卫部队的情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
B.“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一方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另一方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大部队太远。
C.“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烘托了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
D.在情节上与前文“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部队的”相呼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3.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在数火柴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小说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上路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鲜橙多瓶子。两年前孩子的父亲从一百多里外的镇上带回一瓶真正的鲜橙汁,瓶口扎着尼龙绳子,爷爷连剪子都不用,爷爷的手跟熊爪一样轻轻一扒拉,就把尼龙绳子撕掉了,爷爷换上牛皮绳子。家里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绳子,牲畜和动物都挺喜欢这些皮绳子。有了皮绳子,它们就属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们自己会回到村子里来。

爸爸妈妈从镇上回来看孩子。妈妈嘀咕:该让他上学了,该让他用脑子了。

不是明年才上学吗?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淡下来了。

明年上小学,今年上学前班呀,都六岁了,城里的小孩两三岁就搞学前教育了。

我的孙子嘛,我也要搞学前教育。

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

田野空荡荡的,玉米收了,棉花收了,葵花也收了,该翻的地翻过了,还有少量的玉米秆葵花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土地的前方出现沙丘。太阳慢慢升起来,没有光,好像没有睡醒。爷爷去年就告诉过孩子,那是太阳离得太远。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太阳远,孩子一直对爷爷的话保持怀疑。孩子好几次都在嘀咕;明明是个窗户嘛。沙丘上的太阳就像刚刚打开的窗户,好像是两个离开村庄穿过田野奔向沙丘的人打开的。他们家的麦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庄周围,只有土豆远离田野。村庄和大地都还沉睡着,爷爷就把他喊醒了。

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太阳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好多年以后,孩子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习惯。只有在苍穹之上往下看的时候,沙丘上的太阳就成了一扇打开的窗户。

爷爷说:太阳离我们还远着呢。

天亮了,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驱赶寒气。梭梭是没有烟的,纯一色的火焰,就像地底下奔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守着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结实浑圆的土豆。孩子还记得第一颗土豆露出来时所散发的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爷爷是一把好手,不会伤着土豆的,可孩子还是强烈地感觉到土豆饱满的汁液。孩子被火烤得热烘烘的,鼻梁上都冒汗了,孩子的热手捉住一颗正在滚动的土豆,两只手才能抓住的一个大土豆,刚刚从土里挖出来还带着大地的野性,紧绷绷的,稍一松手它就会跑掉。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一堆一堆的,那种凉飕飕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冲天而起,直上云霄。孩子连打几个喷嚏。爷爷让他去烤火。他蹲在火边。据说动物都怕火,包括狼虫虎豹这些猛畜都怕火,土豆也不例外。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躬着腰,毫不退让,太阳的金箭越来越密,快扎不进去了。爷爷还不住手,土豆一个一个滚出来,大地被掏空了。最后一颗土豆被掏出来的时候,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地松弛了。梭梭也燃尽了,没有火焰了,红彤彤的灰烬格铮铮响着一下子碎了,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土豆埋进火灰里,一共埋了五个。土豆开始吱吱叫,土豆在使它的力气呢。土豆劲大着呢。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就朝沙丘奔去。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远远超过它们被挖出来的时候。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再怎么跑也跑不过眼睛。远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样飞翔着呼啸着。

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他们就回去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运回了土豆。孩子一声不响地帮爷爷干活。孩子还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换句话说已经让人吃掉了,再换句话说,已经到远方去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扔出去以后,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宇宙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

暮色逐渐笼盖大漠,孩子自己挖了一个坑,孩子自己捡柴火点了一堆火。不是爷爷用的干梭梭,是干牛粪。谁都知道牛粪是大漠最好的柴火,过冬的大部分燃料靠干牛粪。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的火灰里,孩子知道这是比火箭更遥远的一种发射,孩子完全跟一个大人一样从容自如地做这件事。做完了,拍拍手。

第二年秋天,也就是八月底吧,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

爷爷——

村庄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到底是个孩子,绷不住了。

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正确的说法是来西部支援教育事业的志愿者。课讲得好,课外活动的时候还放电视,是大学生们带来的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了,事后想起来这个孩子是整个学校第一个回答北京老师提问的学生。孩子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学生们也瞪大眼睛,都以为答错了,可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人家的牛、狗等都拴着皮绳子,爷爷也给“鲜橙多”换上牛皮绳子,他想让“鲜橙多”属于村子。
B.爷爷把土豆埋进梭梭火灰堆里,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火灰里,留待远方来的陌生人,虽然两者行为有差异,但体现了大漠人家的精神传承。
C.小说结尾写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并详述了在学校上课的情形,小说这样写突出了北京的教育比大漠好的主题。
D.红柯的《大漠人家》所反映的是西部底层生活和底层人生,发掘他们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操守,赞扬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大漠人民的原始生活样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关于文中挖土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豆结实浑圆,散发着“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作者从外形、气味等方面展示了土豆蓬勃的生命力。
B.朝阳如箭,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而他毫不退让,挥动着手臂继续劳动,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讴歌了劳动英雄。
C.土豆的芳香跟随鸟群飞翔呼啸,而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发现“跑不过眼睛”,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
D.所有土豆被挖出来后,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松弛,作者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大漠的无私奉献。
3.小说开头部分,爷爷说“也要搞学前教育”。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其学前教育的内容。
4.“北京好,就是太偏僻”,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扬州

彭学明

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

扬州是属水的。水即是扬州的脸蛋和瞳仁,又是扬州的骨血和生命。

大长江、古运河、瘦西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水巷,都在以无处不在的水色深情款款地顾盼你、拥抱你、款待你。我们先不说天赐的长江是怎样丰润扬州,单说人工开掘的古运河和瘦西湖是怎样哺育扬州。

扬州的古运河,是古人与自然相亲相爱的结晶。春秋战国时期,扬州称为邗,吴王夫差觉得长江之水如此滔滔不绝而流逝,有些暴殄天物,就命人在扬州的长江口边打开一个口子,挖出一条长达一百多公里的人工河道,把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引流进来,作为讨伐齐国、运送军马与粮草的军需线。不想,这条军需线成了民生线,极大地方便了扬州,给扬州带来巨大的变化与繁荣。

因了水,扬州交通便利、千帆竞发,可以通江通海;因了水,土地不再焦渴,庄稼得以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天南海北的商贾来这里进货发货,安家发家,成为一个个富商、一个个大户。一个个水码头就这样起来了、繁忙了;一个个小村庄就这样变大了、繁盛了。有的成了小城,有的成了小镇,一路下来,就连成了一个大大的扬州,成为旷世的人文财富与风景。东关街、瓜州镇、湾头镇、邵伯镇、月塘镇、个园、何园、龙首关、水斗门、汪氏小苑等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隋炀帝从杭州开始,先取钱塘江之水,再取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之水,开掘一条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连通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古运河,自然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贯通扬州城的古运河有三十多公里。这是祖先气息浓郁的三十多公里,是祖先身影清晰的三十多公里。这三十多公里的水路,扬州走了两千多年。

每一程,都有历史的涟漪。

每一步,都是现实的光影。

水是新的,也是旧的,新旧合一的水,先是在扬州混装为一壶,叫瘦西湖;又在扬州打通一关,叫东关;再在扬州弯一个湾,叫茱萸湾;最后在扬州坐落成一个洲,叫瓜洲。

瘦西湖其实不瘦,有着七百多亩的宽阔水面,只是腰肢细长,故称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运河的动脉,是扬州城市的灵魂,有了瘦西湖,扬州人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因为,瘦西湖实在是美,美得都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形容和装饰。碧水上绿树成荫,绿树下芳草萋萋,芳草里鲜花盛开。还有一座座长虹卧波,一架架水车戏水,一处处亭榭斜阳。烟雨蒙蒙时,若有一叶扁舟划来,那扁舟划开的就是一幅更加迷离的画,载来的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

船是水的亲戚,船吃一辈子的水,却一辈子都没吃够;船赶一辈子的水路,一辈子也没有赶完。船的骄傲就是祖祖辈辈都与水为伍,都为水而生。船也因为这条水有了说不尽的荣华富贵,道不尽的幸福人生。这里的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想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就是一边看船剪开一线水波,一边听风撩过一片白云,茶里煮诗,诗里烹酒,酒里弹弦,弦里和歌,歌里曼舞,留下佳话,唱和古今。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诗句里的二十四桥,就是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也就是我说的一座座卧波长虹。

当年,鉴真就是这样撑开一河春水,东渡日本,传授佛教和唐朝文化;马可·波罗就是这样拨开一河秋波,远行扬州,寻找他的东方乐园。

水美的地方,总是人美的地方,人美的地方,总是爱美的地方。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扬州的人。你看水灵灵的扬州,到处都是水灵灵的人。无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那些水边长大的扬州人,个个都出落得水灵灵的,如出水芙蓉。你看,那撑着伞远去的女孩,不就摇曳生波么?这迎面走来的男孩,不就双瞳剪水么?

水养人,人随水。水性融人性,人性通水性。

扬州人柔软、平和,好像一辈子都不会生气,一辈子都不会烦恼。但是这并不代表扬州人软弱、无能。相反,扬州人柔韧坚强,有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和以柔克刚的能力。

扬州人质朴善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

扬州人重情重义。于友情,水乳交融。于爱情,相濡以沫。于亲情,血浓于水。

扬州是个你来了就喜欢的宝地,扬州人是你见了就喜欢的人。

(引自《人民日报》2019320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骨血”与“生命”两个词语,既点明水是扬州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表明水孕育了扬州人的特点。
B.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涉及的水域、地域多而广,展现这一过程,能够突出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地位。
C.以船的口吻、从船的角度写船与水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展现水对扬州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D.鉴真东渡、马可·波罗寻找东方乐园的历史事件,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又证明扬州自古以来水运交通十分便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实写扬州细雨中的景色,描绘扬州如画般的迷人之境,渲染诗意浪漫的氛围,为全文奠定赞美的感情基调。
B.作者在描写瘦西湖时,运用叠词,表现瘦西湖景观多的特点:又使用数量词,定格画面,使意境更加具体而真实。
C.作者引用李白、杜牧等人的诗句,展现扬州的美丽与繁华,揭示瘦西湖所具有的历史人文意义以及丰厚的文化意蕴。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首尾都在揭示水与人的紧密联系,使文章内涵丰富而深刻。
3.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赏析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
4.文章以“水扬州”统摄全篇,请结合文本,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做简要分析。
2023-01-21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时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虽为道静治病,却选择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C.文中写关于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D.道静只是一个失学的学生,虽投身革命,但思想还不够成熟,而“那个女人”无疑是她在狱中的精神导师,给她以引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炙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D.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采用全知视角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3.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请根据这些内容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〇〇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对穿着打扮的重视,对法国文学有超过一般法国人的见识,既符合其知识女性的身份,又符合她身处国外的孤独心境。
B.老先生对周蓉身份的追问,貌似尊重,实则疑窦丛生,这既是老先生固有观念作祟,又体现了周蓉海外谋生的艰难。
C.周蓉和老先生交流时,认为乔治·桑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表现了她对乔治·桑以及法国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D.周蓉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原因在于她一头乌发变成银丝,眼角鱼尾纹日渐细密,往日的青春难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有时为找不到交流对象而孤独,直接为后文写其与老先生热烈对话张本。
B.小说插入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穿着到气质进行了必要地交代,意在揭示老先生怀疑周蓉身份的原因。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周蓉列车上的一次偶遇,通过她与老先生的对话,表现了她心理、情绪的变化。
D.小说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手法,展现一位旅居海外的知识女性既想融入法国社会又心念祖国的复杂心理。
3.文中周蓉和老先生谈到乔治·桑的小说,二者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2-06-03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