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半个多月前李所长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起初行动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铐。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目,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侄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副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铐……….

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人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没有提前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

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含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处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屡次立功,却遭到报复,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甚至一度做一名普通干警,但他初心未改。
B.钟方格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甚至知道自己可能会遭受不公待遇也这样做,这是他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之一。
C.新上任的陈局长了解到钟方格曾经是一名屡次立功的优秀资深刑警后,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
D.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且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这说明他有较强的上进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方格所在的派出所在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小说描述了其交通状况较差。
B.资深警察成了普通干警,呼应了后文钟方格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的内容。
C.画线句的心理描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形象,反而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D.钟方格带领警员们抓捕涉毒人员时而刘东来在场是文章的高潮,激荡人心。
3.文章最后四段以三个人的对话内容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4.这篇小说在短短的篇幅内情节起伏跌宕,究其原因在于设置了诸多伏笔。请找出小说有哪些伏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别墅

李广田

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伴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围又绕上了一带短垣。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禾,农舍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时,母亲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欣慰。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于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儿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亲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次日清晨,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母亲问。

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

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

次日清晨,不等母亲呼唤,我便起床了,出乎意料的喜欢,因为我听到了被买来的那只公鸡的早啼。对这只即使将要被杀,也还尽着这司晨的义务的禽,觉得很可感激,但同时又觉得很可哀怜,让它活下去罢,就有这样的心思。当散步归来时,看见母亲撒些谷粒给那鸡吃,那鸡也就泰然地啄食,对于那饲养它的人,表示出亲昵的样子。

听了鸡叫,所以才早起的呢。

真的吗?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

午饭后,我把这鸡带到榆林间去,因为那里有东西可以啄食,如草叶、草实、野葡萄粒之类,在荒草里也可以找得青色的小虫,这更是很好的鸡的食饵了。当这鸡在那草地上任意啄食时,我也在帮它寻取,每当捉得一只青虫或蚂蚱之类时,便咕咕咕咕地把鸡唤来,并给它吃。它每是绕在我身旁不去。并时常抬起它那带着红冠的头来向我注视,也在喉间发出很轻微的咕咕鸣声。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五天,母亲不曾提起过杀鸡的事,只有时候说,这鸡更肥了,并不再说别的。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友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它永是跟在我脚后,坐下来,它伏在我的身旁,有时,竟要飞到我的身上来了,捉到青虫时,便可在我的手心里被它啄食,很是可喜。有时,它失迷在那些榆林的荒草里去了,只要听到咕咕的呼唤,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夜里就宿在屋前的埘中,清晨便把我从梦中唤醒。

是某日的晚间,天空阴得颇浓,好像就要下雨了。用过晚饭之后,母亲说:天很冷,早些上床去睡罢。还不等入睡,便听到窗外洒洒的雨声了。明晨醒来,已是早饭时候,外面的雨声还是不停。对于自己的这样懒起,觉得很不高兴,好像在后悔着什么,又好像在怨恨着那雨。仔细想时,原来是我既未听到母亲把我唤醒,又不曾听到鸡声,为什么今天会没有了鸡声呢?觉得很是可疑。当我随便地洗过手脸之后,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

我很久地沉默着,望着那碗上的热气向上蒸腾,眼前只是一片模糊。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说着,也坐在一旁沉默着。我们都沉默着,而且沉默了很久。

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只放在清水里煮熟,而所用柴薪,又只限于用谷秸七束,在锅里煮过一夜之后方取食,据说,这样煮法就可以医病。

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

又过了几日,母亲说:再去买只来吃罢。我说:吃过一次病也不见好,也就不必再买了。此后,便不再提起关于吃鸡的事。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节选自《画廊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乡下的几间农舍称为“别墅”,并描述了其周围的景色,透露出随遇而安的心境。
B.“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
C.“我”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这既是一种无奈和不安,更是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D.鸡蒸好后,“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我”沉默是因为一个生命因“我”逝去,母亲沉默是为“我”的病而担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我”在镇上的生活场景,虽然烦扰,却感到欣慰,与下文“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形成呼应。
B.公鸡泰然地“任意”“在我的手心里”啄食,这些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图景。
C.文章的主题往往有多元性,本文对“神煮”做出了解释,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
D.作者在行文时,不刻意求工,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全文呈现出朴实、自然、平淡、真挚的语言风格。
3.“我”和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4.本文虽然只写了在乡下养病的简单经历,但其过程却蕴含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四的故事

萧红

红眼睛的、走路时总爱把下巴抬得很高的王四,只要人一走进院门来,那沿路的草茎或是孩子们丢下来的玩物,就塞满了他的两只手。有时他把拾到了的铜圆塞到耳洞里:“他妈的……是谁的呀?快来拿去!若不快些来,它就要钻到我的耳朵不出来啦……”他一面摇着那尖顶的草帽一边蹲下来。

孩子们抢着铜圆的时候,撕痛了他的耳朵。

“啊哈!这些小东西们,他妈的,不拾起来,谁也不要,看成一块烂泥土;拾起来,就都来啦!你也要,他也要……好像一块金宝啦……”

他仍把下巴抬得很高,走进厨房去。他住在主人家里,十年或者也超出了。但在他的感觉上,他一走进这厨房就好像走进他自己的家里一样,已经觉察不出这厨房是被他管理的意思,仿佛已经是他的所有了!这厨房,就好像从主人的手里割给了他似的。碗橱的二层格上扣着几只碗和几只盘子,三层格上就完全是蓝花的大海碗了。至于最下一层,那些瓦盆,哪一个破了一个边,哪一个盆底出了一道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吃完晚饭在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灯灭掉,他说是可以省下一些灯油。

他的生活就和溪水上的波浪一样:安然,平静,有规律。主人好像在几年前已经不叫他“王四”了,叫他“四先生”。从这以后,他就把自己看成和主人家的人差不多了。

但,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最末他一个人吃;支取工钱的时候,总是必须拿着手折。有一次他对少主人说:“我看手折……也用不着了吧!这些年……还用画什么押?都是一家人一样,谁还信不着谁……”他的提议并没有被人接受。再支工钱时,仍是拿着手折。十几年来,他也就褥子里、枕头下,换来换去,保护着他的手折。手折也换过了两三个,因为都是被画满了押,盖满了图章。

另外一次,他又去支取工钱,少主人说:“王老四……真是上了年纪……眼睛也花了,你看,你把这押画在什么地方去了呢?画到上次支钱的地方去啦……”

王四拿起手折来,一看到那已经歪到一边去的押号,他就哈哈地张着嘴:“他妈……”他刚想要说,可是想到这是和少主人说话,于是停住了。他站在少主人的一边,想了一些时候,把视线经过了鼻子之后,四面扫了一下,难以确定他是在看什么:“‘王老四’……不是多少年就‘四先生’了吗?怎么又‘王老四’呢?”他走进厨房去,坐在长桌的一头,一面喝着烧酒,一面想着:“这可不对……少主人怕也变了心肠……今年一定有变。”于是又看了看手折:“若把手折丢了,我看事情可就不好办!没有支过来的……那些前几年就没有支清的工钱就要……我看就要算不清。”这次,他没有把手折塞进枕头去,就放在腰带上的荷包里去了。

王四好像真的老了,院子里的细草,他不看见;下雨时,就停在院心的孩子们的车子他也不管了。夜里很早他就睡下,早晨又起得很晚。牵牛花的影子,被太阳一个一个地印在纸窗上。他想得远,他想到了十多年前在山上伐木头的时候……他就像又看到那白杨倒下来一样……哗哗的……他好像听到了锯齿的声音。他又想到在渔船上当水手的时候:那桅杆……那标杆上挂着的大鱼……真是银鱼一样。他又接着想:十五岁离开家的那年……在半路上遇到了野狗的那回事……他摸一摸小腿:“他妈的,这疤……”他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疤了。

他常常检点着自己的东西,应该不要的,就把它丢掉——破毯子和一双破毡鞋,他向换破东西的人换了几块糖球来分给孩子们吃了。

他在扫院子的时候,遇到了棍棒之类,就拿在手里试一试结实不结实……有时他竟把棍子扛在肩上,试一试挑着行李可够长短?若遇到绳子之类,也总把它挂在腰带上。

闲下来他就坐在井台旁边去,一边结起那些拾得的绳头,就一边计算着手折上面的还存着的工钱的数目。

秋天的晚上,他听到天空的一阵阵的乌鸦的叫声,他想:“鸟也是飞来飞去的……人也总是要移动的……”于是他的下巴抬得很高:“到渔船上去还是到山上去?到山上去,怕是老伙伴还有呢?渔船,一时恐怕找不到熟人,可不知道人家要不要……”站在席子上面,做着张帆的样子,全身痉挛一般振摇着:“还行吗?”他自己问着自己。

河上涨水的那天,王四好像又感觉自己是变成和主人家的人一样了。他扛着主人家的包袱,扛着主人家的孩子,把他们送到高岗上去。

“老四先生……真是个力气人……”他恍恍惚惚地听着人们说的就是他,后来他一留意,那是真的……不只是“四先生”,还说“老四先生”呢!他想:“这是多么被人尊敬啊!”于是他更快地跑着,直到那水涨得比腰还深的时候,他还是在水里面走着。一个下午他也没有停下来。

主人们说:“四先生,那些零碎东西不必着急去拿它;要拿,明天慢慢地拿……”

他说:“那怎么行!一夜不是让人偷光了吗?”他又不停地来回地跑着。

他的手折,不知在什么时候离开了他的荷包,沉到水底去了。他发现了自己的空荷包,他就想:“这算完了。”他就把头顶也淹在水里,那手折是红色的,可是他总也看不到那红色的东西。他说:“这算完了。”

他站起来,向着高岗走过来。水湿的衣服冰凉地粘住了皮肤。他抖擞着,他感到了异样的寒冷,他看不清那站在高岗上屋前的人们。只听到从那些人们的方向传来的笑声:

“王四摸鱼回来啦!”“王四摸鱼回来啦!”

1936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四虽然每次说话几乎都是“他妈的”打头,但并没有多大恶意,反倒不乏温情,例如对孩子们总是那么慈爱:耳洞里掏铜圆,卖破烂,买糖球等。
B.文中三次提到王四把下巴抬得很高,集中表现出王四觉得自己跟主人“一家人一样”的心理优越感,这是家中的其他佣人不可匹及的。
C.文中加点句强调了王四单方面对成为主人家中的一员的渴望,这也是他一直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主人家中的大小事务的精神动力。
D.小说结尾处写到手折的丢失让王四感觉到“异样的寒冷”,这不仅是他身体的寒凉,更是他精神寄托的彻底崩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一定有变”是行文中一处关键的转折点。少主变心,王四准备离开,手折丢失,都是王四的这一预言预示出来的。
B.结尾处用反复的手法,强化着人们对王四的看法:摸鱼的王四、让人笑话的王四。这与一直追求身份认同的王四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C.文中使用了很多省略号,意蕴丰富。譬如王四向少主提议不用手折的那一部分,就将王四的犹疑与渴盼、少主的刻意与无情充分展现出来了。
D.行文凸显了各种变换与不变:主人换了,称呼换了,手折也换了好几个;但王四的梦想没变,主人的阶级优越感没变。这其中暗含深意,令人唏嘘。
3.年老的王四回想自己伐木,当水手,被狗咬等青春往事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4.“手折”这个中心意象凝聚了小说的意蕴与题旨,请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路

靳以

落日把金子般的光辉扑向了地面,原野显得更寥廓、更寂寞了。成群的鸟惊惶地飞了来,叫着,寻找着自己的窠,在这残弱的余光里,它们要回到它们的家,不然,它们将迷失在陌生的地方。

河的右岸有五座大大小小的坟墓,在坟墓旁仰卧着一个中年男子,他好像已经来了些时候,眼睛茫茫地望着,像是在想着些什么又像是没有想什么。

也许因为有点疲倦了,他转过身去,他的脸望着那坟墓——那里面睡着他的母亲,他的妻和他的儿女。他的家,虽然是在千辛万苦中迁进了关,却在四年里死去了五口人。留下来的只有他,还有一个七岁孱弱的叫作虎儿的孩子。每个黄昏他都躺在这里,任时间流逝,临走时,他都会说:不要怕,我明天来看你们,有一天,我要你们躺到咱们的家乡去。

每当他说到这句话时,他有着莫遏的愤恨,拳头紧紧地握着,即是朝着一无所有的空中,他也要猛烈地挥动着。

可坟头上的草已经青过三回了,母亲还躺在这地方,她的两个孙儿一个孙女,同时因为急性传染病躺到她的身边也有一年半了;五个月前,她的儿媳妇又因为难产丧失了生命。

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

当他的妻也死了的时候,他就像疯狂了似的喃喃地说着。他没有了家,他们被房东撵出来,到夜来他们睡在别人的屋檐下,太阳还没有冒出来的时候,就要为人家驱逐着,像驱逐没有家的狗。

他一面哄着虎儿一面挨着路,他疲倦地抬起眼睛来望望前面:哪里是他要去的地方呢?

一天,在街上他突然遇见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那个男人在他的肩上拍了一下,他迅速地搜索记忆也没想起那个人是谁,可是那个人却豪爽地说着:

你不是老杨么?你怎么不记得我了?我是王宾之啊!你不记得那一年我到贵处去,我们见了几面,意气相投,差点没拜了把子?

噢,噢——他应道,我想起来了,我们一见就投缘,我称你老弟。

是呵,是呵——

我真眼拙……

我给你引见引见,这是你弟妹。

站在那个男人身边的女子,和善地笑着,她全不顾虎儿的污秽脸相,就用手轻轻地抚着他的头。

老太太呢,大嫂呢,她们没到关里么?

她们同我一路来了,可是她们都故去了,还有我的四个孩子。只剩这一个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你住在哪儿呢?

我……,我没有家。

那住到我们那儿去吧,亲不亲,故乡人,这点脸总得赏给我。她能替你照顾照顾孩子,我也能给你设设法,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为了不愿意给别人意想外的麻烦,刚想寻些什么理由推辞,那个女人又在说了:

就不用犹疑了,住到我们家去吧。在这个倒霉的年月,谁保得住不要别人帮忙。

看到失去母亲的孩子对女人依依的情态,自己就再也不能说什么了,他的眼睛里冒着感激的光,微微地点着头了。

不知何时,天上忽然扯起来狞恶的黑云,把那在地上浮游着的最后一点光也关住了。这情形是可以带给人一些恐怖的感觉的,可是他觉得这些都没有恐惧的必要,更艰险、更需要胆量的一条路就摆在他的面前。

像冬日里躲在河下被渔人搅昏了的鱼介一样,在那段时间中,他是十分张皇失措了。一晚的枪声炮声之后,天地就改了样,他模模糊糊地看到这里那里飘着的太阳。

这是啥事呵?……

年老的母亲不断地喃喃着,连珠地念着佛号;孩子们哭着,妻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你再哭,看鬼子抓了你去灌洋油!

他听着那不断的哭声,心更烦乱了,就故意恫吓着。可是这事情并不是没有的,被认为反日”“反满的分子,随时随地都被枪杀着。他时时担心着无妄的灾害袭来,于是他觉得,该走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这天夜里,他没能睡着,有时候才闭起眼就为可怕的噩梦惊醒了,他抹去头上渗出来的一些汗珠,他想着无论如何自己也要离开这里。他知道危险的是他一个人,可是要他丢下老的小的,他怎么放得下心呢?

到天亮时,他才疲倦地睡着,可是不久就被人摇醒了,有个声音说:

……咱们还是合计合计走吧,……我也看透了……不走也不成!

他强自睁开眼,就看到那张满是皱纹的母亲的脸。

来到新城市,他就把一家人安顿好,自己赶到从前服务的机关里去报到,只是因为在非常时期,薪水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这也是没有法子,谁叫俺们的家乡丢了呢?……

渐渐地他知道了这个城市里的人并不喜欢他们来,因为他们失去了家乡,又多半陷入了困窘,会使房东蒙受一笔欠租的损失。

现在,只遗留下一个孩子,对他却成了一个麻烦的累赘。孩子时时为病扰害着,不能使他安宁,而且成为他一切悲伤的种子。

一直到偶然间遇着了友人,他们才又能眠食在屋顶的下面。

望着病中睡着的孩子,他的眼睛涨满了泪水,孩子突然醒来:

是妈吗?妈,我想你——

不,虎儿,我是爸爸,你要喝点水么?

孩子好像并没有听见他的话,仍自茫茫地说着:

妈,别离开我了,我真怕,妈,你别离开我了,好不好?

说完了就又闭上眼睛,轻微的鼻息听得出来,好像始终就未曾醒过。

他的两行清泪一直从眼角挂下两腮。

这一条根也就要断了!

他喃喃地说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可是不久又舒展开了。他想着这正是适宜的时候。

他静静地自己想着,他听得见血管的跳动,一切别的声音却像不复在他的耳朵里显出了。

他像突然醒转来,在一张小小的方桌前坐了下来,铺了纸,写着:

你们的好意换来了我的不辞而别,这就是可以使你们想着我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我该走了,我该走上我要去的路。你们盼望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一家人不是都已经躺到土中了?我不是为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没有好处,它忘了我们,丢弃我们,卑视我们,好像土地是我们自己失去的;我是为了我自己的家!为了我们人民。我们的家都毁了,承你们的好心使我活下来,可是,我决不甘心这样活下去。

虎儿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他死了,请你们把他也埋在他的祖母、母亲和兄妹们的身边。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他们都移回家乡去,不然我就是自己已经躺在那边的土地的下面了。万一他活了下来,也长成一条壮汉,告诉他继续我的志愿,为着他自己的家,为着人民。

街道正为雨后的茫雾锁住了,走了三五步,他也就消失在这雨雾之中。可是在他的面前,他自己却清楚地看到一条该走的大路,他就勇敢地迈着大步跨上去。

一九三三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一句充满了悲愤之情,面对国破家亡,他无以为家,只能通过这样的愤激之语来表达内心的愤恨。
B.文中的王宾之与杨意气相投,不仅在杨生活困厄的时候设法帮助他,也在杨意志消沉的时候鼓励他,激励他要走该走的大路。
C.文中说虎儿成了一个“麻烦的累赘”,意思是虎儿时时为病扰害着,让他感到悲伤、心神不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去,并非真的嫌弃。
D.当他一家人入关来到新城市后,并没有得到当地人的接纳,睡在屋檐下也会被驱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缺乏同情心的一面。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对“成群的鸟”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东北沦陷后百姓的命运,“惊惶”“寻找着自己的窠”“迷失”正是他们现状的写照。
B.小说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杨一家人在入关前后的所见所闻和不幸遭遇以入关的原因,同时暗示了当时东北被日寇占领的时代背景。
C.小说善于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如“落日”“黑云”“茫雾”等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茫然。
D.小说中画线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眉头的“皱”与“舒”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所谓“适宜的时候”就是指友人的妻子可以照顾虎儿。
3.小说最后部分全文引用了“信”的内容,请分析其作用。
4.“哀愤”是靳以小说中的一种突出的情感色彩,这种“哀愤”的色彩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释愤抒情”的传统,形成了新以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艺术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2023-04-27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傍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酔。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拂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做客山中的妙处,犹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舞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邀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自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疤,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六月作

(有删改)


【注】①翡冷翠,现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②葛德,现通译歌德;阿尔帕斯,现通译阿尔卑斯;雪西里,现通译西西里;莱茵河,现通译莱茵河;梨梦湖,现通译莱蒙湖;威尼市,现通译威尼斯。
1.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居家、办公之地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虽有夸大色彩,但也形象而充分地显出了日常文明社会对人的种种羁绊与束缚,让人印象深刻。
B.“书”在文中是现代文明和知识的象征,但跟大自然这部“最伟大”的书相比,就显得肤浅、愚笨至极,难以给人以督责和引导。
C.取名“闲话”,可见作者并不是要写某次具体的出游经历,而是在平日所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泛化处理,从而引领“你”做一场解放身心的诗性漫游。
D.作者用飘逸、秀美、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不加雕饰、不受拘束、没有羁绊的自然纯美的世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挥洒性灵的心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天真”说成是娇柔脆嫩的含羞草,可谓奇思妙想。
B.“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故意不加标点,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因性灵解放带来的巨大愉悦感。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描述,两种叙事方式自由切换,既便于直抒胸臆,又营造了娓娓闲话的亲切氛围,有意外之效。
D.全篇行文看似自由,却暗藏章法:开篇总写山居环境之美,接下来三个段落具体描述做客山中之妙,最后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3.文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结合全篇概括读懂这部书的必要条件。
4.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在本篇散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傻子

袁良才

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

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

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

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

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

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

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

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

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

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

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

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

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

的还在后头呢!

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

高傻子一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

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

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

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

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

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

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

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

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

梨园鼻祖是唐明皇。

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

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

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

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

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

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

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

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

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

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

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

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的人生。
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的经过。
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
2.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
B.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要屈从日本人。
D.大家“四散而逃”,是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删去,但不删比删去的表达效果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
2023-02-1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3.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虎口(节选)

王族

大风刮了一夜,到了天亮,天气被刮得像被黑夜紧紧拽着,死活挣扎不出一丝光亮。

李成军走出帐篷,抬头往上看,哈希勒根达坂变得黑乎乎的,像一块要砸下来的石头。他知道达坂不会砸下来,但达坂上的积雪会发生雪崩,倾泻下来会把山坡覆盖,把峡谷填满,也会把人吞没。李成军这样想着,觉得刮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在脸上刺出一阵痛。他哆嗦了几下,想扣上军大衣的扣子,但一想今天又开不了工,便让大衣敞着,省去过一会儿又要解扣子的麻烦。

李成军是工程部队的副营长。

三天前,他带领一个连上了天山,在巴音沟口的山坳里驻扎下来。他们要修的这条路,从北疆独山子的“零公里”处开始,穿过天山的四个达坂、两个草原和一个大峡谷,最后到南疆的库车结束。这条路修通后,原先从北疆到南疆要三四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用一两天就能走完。人们已经为这条路起好了名字,叫“独库公路”。这条路在先前修了十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今年从各地调动好几支工程部队,从独山子和库车两个方向同时施工,最后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会合。会合的那天,就是全线贯通的日子。李成军所在的部队从湖北调到新疆,负责这条路的石方工程。

他们一上山,就刮起了一场大风。

整整三天,都因为大风而无法开工。到了四月,山下的树都已经发芽,地上也有了一层绿色。他们从独山子出发时,一位战士看了几眼那绿色说,我们从春暖花开的湖北出发,到了新疆刚好又赶上看天山上的花朵。战士们一片欢呼,照那位战友的话说,他们在一年之中赶上了两个春天。李成军听了那位战士的话后也很高兴,在春天施工,天气暖和,风调雨顺,一定会很顺利。

不料,四月的天山却冰封雪裹,仍然是一副冬天的样子。这三天,李成军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看天气,他希望风经过一夜吹刮后,像用尽了力气的人一样,疲惫地落入或远或近的角落,不再像虎视眈眈的大手,阻挡得人迈不出一步。但是今天还是老样子,大风虽然吹刮了一夜,却像永远也用不完力气似的,又开始了一天的肆虐。

李成军暗自叹息,天山不是一般的山,人一来,就给你一个下马威。

连长欧阳家良来请示李成军,“副营长,今天的风又是这么大,怎么办?”

李成军说:“不能再等了。”

欧阳家良有些疑惑,“那就开工?”

李成军摇摇头,“不,不是开工。”

欧阳家良更为疑惑,“那……”

李成军说:“先把施工的工具运到‘老虎口’去,等大风停了,战士们上去就可以开工。”

欧阳家良明白了李成军的意思,等大风停了运送工具,会浪费半天时间,而现在与其等着,不如先把工具运上去。这个想法好,看来副营长考虑了一夜,已经拿定了主意。

欧阳家良吩咐下去,很快,由一名战士驾驶一辆解放牌汽车,另外两名战士护送,要拉一车工具上去。

十年前修出的路,因为从未行驶过汽车,加之缺少养护,很多地方都变得坑坑洼洼,只向远处延伸出一条隐隐约约的痕迹。现在,终于有一辆汽车要开过去,有车行驶的路,才是真正的路。

战士们都来装车,李成军却拦住了他们。

欧阳家良又有些疑惑,“副营长,你改变主意了?”

李成军看着哈希勒根达坂,没有说话。大风仍然在刮,刮着刮着就起雾了,整个达坂像是悬在半空,让人望而生畏。过了一会儿,李成军才说:“第一趟重在探路,少装一点工具,如果顺利,多跑两趟就是了。”

于是,象征性地装了一点工具,就出发了。

李成军又看了一眼哈希勒根达坂,天上起了乌云,把达坂上的雾压低了很多,达坂似乎真的要一头栽倒下来。

李成军心里涌出不祥的预感。

他想把那辆汽车叫回,但那辆汽车转过一个弯,已经不见了影子。路不好,车却跑得飞快,看来开车的战士在这三天憋坏了,一脚油门踩下去,汽车便快速向前行驶而去。

大风迅猛地刮过来,又刮过去,一来一去搅得达坂上的雾上下起伏,像一只憋足了力气的怪兽,要恣肆摇摆一番。

李成军的心收紧了,似乎那辆车将一去不复返,会被大风和大雾吞没。他对欧阳家良大喊一声:“快,再派一辆车,把那辆车追回来!”

他后悔了。

也害怕了。

欧阳家良听到李成军的命令,脸上又浮出疑惑,但他没有惶恐和慌乱,马上叫来一辆汽车,欧阳家良亲自驾驶,李成军坐在驾驶室中,双眼紧盯着前方。

汽车冲进大雾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军想扣上军大衣的扣子又没有扣,体现了他嫌麻烦不愿意多费事的生活习惯。
B.“独库公路”前后总共修建了十年,最终在数支工程部队的共同努力下全线贯通。
C.四月的天山冰雪覆盖、风大雾重,反映出任务的艰难危险,也暗示了探路可能会失败。
D.“路不好,车却跑得飞快”,表现出开车的战士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单句成段,点明了主人公李成军的身份,也言简意赅地揭开了由前两段所形成的叙述悬念,可谓精妙。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地交代了李成军所在部队修建“独库公路”的任务,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画横线两段将战士想象中与实际中的天山四月的气候进行了比较,既表现出战士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又反映出天山气候的反复无常。
D.“他后悔了”“也害怕了”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语气短促而有力,很好地烘托出当时的紧张的氛围,让读者印象深刻。
3.请从李成军与欧阳家良两人的对话来概括李成军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4.“大风”这一自然现象贯穿小说始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

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在许多旧小说里边,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作者往往给他“开相”,他容貌怎样,态度怎样,服装怎样,说上一大堆。在一些传记里边,作者往往给传记中的主人翁加上一些关于性格的写述,如“豁达大度”“恭谨有礼”之类。这些是不是描写呢?回答是不一定就是。如果只叙明某一个人物的容貌怎样,态度怎样,服装怎样,跟后面要写的这个人物的思想和行动都没有关系,那么只是浪费笔墨而已,不能算作描写。至于“豁达大度”“恭谨有礼”之类,乃是作者对于人物的评判,作者评判他怎样,读者不能就见到他怎样,所以,如果仅仅使用这种评判语句,实在不能算作描写。要知道,人物的容貌、态度、服装等等是写述不尽的,在写述不尽之中提出一部分来写,当然非挑选那些跟他的思想行动发生关系的不可。“豁达大度”“恭谨有礼”之类既是作者对于人物的评判,作者就该让读者听听他的言论,看看他的举止行动,自己去见到他的“豁达大度”或者“恭谨有礼”。如果作者的笔墨真能使读者自己见到这样的结论,这两句评判语句也就无妨删去了。

描写人物以描写他的性格为主,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岂但这些,就是人物以外的环境,作者之所以不肯放过,也为的是增加描写人物性格的效果。写的虽然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在小说中间,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仅仅用一些形容词作为评判的话,如说“他很爽直”“这个人非常勇敢”,绝不是描写人物性格的办法。描写人物性格要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上下功夫,没有一句评判的话也不要紧。能使读者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上体会得出人物的性格来,那才是上等的描写。

(节选自叶圣陶《文章例话》)

1.下列对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即将来临,潘先生携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让里逃难,奔往上海,寄住旅馆。
B.因为报纸上有教育局长表示照常开学的消息,潘先生于是又打算回让里去。
C.得知铁路不通的消息后,潘先生跑到红十字会,表明了他的大公无私。
D.潘先生的一系列行为,反映了军阀混战之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潘先生“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的言行,突出了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和对王妈的信任。
B.小说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时“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他如愿加入红十字会之后的窃喜之感表现得合理而生动。
C.小说描写了潘先生一家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折磨的狼狈情况,能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此可看到其他家庭在当时痛苦的境遇。
D.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不过分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故事,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3.文本二介绍了描写人物性格的正确方法,谈谈文本一画横线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4.在“应走的路途决定”之前,潘先生的心理轨迹有何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