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驿道上

梁琴

千壑生烟。

浓重的大雾弥漫开来,将梅关古驿道两旁壁立的山峰遮蔽了,冷冷的山风,不停地摇撼着山岭上孤绝的横枝。夜雨浸淫的山道,幽然如一锭古老的微墨。

人浮在雾中,路浮在雾中。

一道天光自山外驰来,将浑凝如幔的雾帐挑破……

呵,古驿道就在脚下。

拾级而上,每一步都溅响了湮远的历史记忆。

大树如碑。

这就是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梅关么?

这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奉诏凿岭开路的大庾岭么?

三月的梅关,早已梅花净尽。

三月的春风,将浩浩梅林剪裁成无数张招展的酒幡。

酒幡下,可是汉代的裨将庾胜在筑城守隘?抑或唐朝张九龄麾下的役夫在筑路劈山?

想象一下吧,以最原始的劳动工具,铁钎铁凿,劈开三十多米深的庾岭,然后再用一块块的砖石垒就五米宽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伟力!驿道的每一级台阶,都浸渍着役夫的血泪和汗水呵。

走过了这样的古驿道,你还敢对普通的贩夫走卒有半点轻慢么?

走在古驿道上扪心自问:你能干什么?搜遍全身,找不出半点值得骄傲的理由来。

雨丝风片。

哪一株梅树下,游荡着杜丽娘的一缕香魂?

哪一株梅树下,流下了宋之问悔恨的泪水?

一介书生汤显祖,秉笔直谏,揭露吏治黑暗,触怒了明神宗,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湛江)做典史。贬谪途中,路经南安东山码头,停舟登岸,无意间听说了南安府小姐与广东书生相恋的一段情事,大为感动,遂写成了家传户诵的《牡丹亭》。

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热衷功名,而他自己却从此将似空花水月的功名看淡,寄情戏曲诗文。临川四梦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一颗负罪的灵魂,在梅关前盘桓,不愿离开。他想起十月雁南飞至此北回,不再过岭的传说,而自己却像一只孤雁,翻山越岭,去那荒远的瘴疠之乡。一岭之隔,便成天涯!顿时迁谪的痛苦和怀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这谪罪之人,便是初唐声名狼藉的宋之问。宋之问谄事武后的嬖臣张易之、张昌宗,甚至不惜为张易之捧溺壶,历来为人们所不齿。骄横的二张被杀,依附二张的宋之问也被发配钦州(今广西钦州)。

可悲的应制诗人,一夜之间竟成了落魄的逐臣,离愁别绪,化作凄婉哀切的诗句,一路洒落在古驿道上: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怨在不敢,谁解此恨!

山长水远。

越过梅关,中原的山水渐行渐远,古驿道上,写满了迁客骚人如泣如歌的惆怅……

即便旷达如苏学士,也屡屡因诗招祸,只因作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被宰相章惇见了,以为先生待在惠州未免太逍遥自在,便将东坡再从惠州贬到儋州,直到宋徽宗召他北归。

骑一头瘦驴,拨雾南来,东坡领着稚子,挟一卷陶渊明的诗,走进那蛮烟荒雨之中……

琼州半岛一望无际的湛蓝,将归乡的梦阻隔。七年的岭外生涯,只当作一次乘兴的壮游。

东坡自韶州度大庾岭,捋着美髯,吟出了《过岭二首》: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豁达中分明透出几分无奈。

接近生命的终旅,东坡写下一行让人惊心的绝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代文宗,回首平生,惟存贬谪!

千古文人,命运多舛,放逐天涯,穷而后工。莫非这是一个死结,是中国文人永远走不出的怪圈。

如此想来,秋扇见捐的张九龄,倘一生得意,终老在相位上,也不过是一朝一代的事吧,哪有他诗歌的生命久长。但在他所有流传下来的诗作中,我以为写得最精彩的一行诗,便是这条大庾岭。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千年之后,仍然承载着我们,让我们永久地怀想……

梅关,这个跟唐宋连在一起的名字,不只留下了苍凉忧伤的吟唱,也有过昔日的辉煌。

大庾岭道,曾经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唯一通道,曾经是南北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从唐宋到明清,这条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无数布衣平民,市井商贩,为了生计活路在这条道上奔波。赣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桅樯如林。赣江不眠的灯火,吸引着中原的目光,吸纳了大小船只,由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转入章江,翻越大庾岭,一头扎进珠江的怀抱……

鸦片战争后,海禁尽撤,五口通商,对外贸易的重镇已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大量的进出口货物改道而行,这条南方的丝绸之路从此一蹶不振,除了陈毅将军在这儿打了三年游击,留下了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情,似乎再也无人问津了。

大庾岭从此失落了一个繁华梦。

盛极而衰,像一个预设的圈套,任是谁也要陷落进去,逃脱不掉。无论是一个朝代、一个人、一条路。

山环路转,行行重行行,登千岩之上的梅关。脚步轻轻,怕惊动了山神,怕听子规的啼叫,只因那一则儿时听来的凄美的故事,杜鹃鸟把自己倒吊在树枝上叫,叫到后来,血就从舌头上滴下来,滴到杜鹃花上,花也洇红了……

古驿道上,倏忽想起这个泣血的故事,悚然心悸。

雨停了,收住伞,久久在梅关前徘徊,不忍离去……

静谧中,一只不知藏在哪棵枝头的子规试着初声。子规啼声,叫得满山满谷的雾渐渐四散了。

子规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山也静了,人也静了。

(摘编自《十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古驿道,而写大雾弥漫,直到天光驰来才发现驿道就在脚下,增添了神秘感。
B.走在由人工艰难开凿而成的梅关古道上,作者思绪万千,画线处用两个问句表达了对自身渺小的感慨。
C.作者认为,中国文人命运多舛,放逐天涯,穷而后工,汤显祖、宋之问、苏轼、张九龄即是典例。
D.文章结尾部分子规泣血的故事为文章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使发生在古驿道上的故事荡气回肠。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触物抒情,由古驿道展开丰富的联想。
B.文章前四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古驿道上的景物,生动形象。
C.文章表达方式多样,在写景、叙事中融人了作者对古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D.文章多用省略号,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意蕴。
3.作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的梅关古驿道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有人评价本文有一种“诗意美”,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种“诗意”是如何形成的。
2024-01-0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姐的燃情岁月

石钟山

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父亲发现。

二姐参军那一年,刚满十七岁。我们家有三个男孩,二姐是唯一的女孩,父亲像对待自己眼珠子似的照顾二姐。可能是因为家里男孩多,二姐被带偏了,虽然她穿着花衣服,梳着小辫子,但她的性情和喜好与我们男孩别无二致。

在我们还小时,父亲喜欢打猎,没有了战争的父亲,把热情都投入到了打猎中。后来他说:就喜欢听枪响,闻子弹出膛后的硝烟味。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外出打猎都会带上二姐。父亲打猎一般情况下一大早就出发了,坐上他那辆帆布篷的吉普车,带着二姐一溜烟地钻进郊区的山里。那会儿,山里的猎物还多,有山鸡、野兔,偶尔还能看到野猪。

二姐每次随父亲打猎回来,大约都是傍晚了,一阵车响,门开了,二姐先从车上跳下来,肩上扛着枪,腰里系着枪带,枪套里还插了一把手枪。枪压得她身子歪斜着,她却一本正经、目不斜视地往家走。我迎上去,讨好地问:姐,你今天打枪了吗?我对打枪很好奇,也羡慕能打枪的人。

二姐每次回来我都要这么问。二姐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我明白那代表开枪的次数。这次二姐没伸指头,撇着嘴向身后努了一下,我看见父亲从吉普车的后备箱里拿出两只山鸡、一只野兔,看来这是他们的战利品了。二姐努完嘴,骄傲地说:有一只野鸡是我打的。我认为二姐是在吹牛,就撇着嘴看她,她昂着头,扛着枪进门了。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桌前,二姐吃得狼吞虎咽,脸上的表情也是不屑一顾的。父亲在喝了几口酒之后,吐着酒气说:老闺女今天不错,开了两枪就打下了一只山鸡。父亲一直称呼二姐为老闺女。父亲这么说完,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我学着父亲的口气说:老闺女今天一共打了几枪?二姐用筷子头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她不让我叫她老闺女。

父亲一直宠溺他的老闺女,没料到,十七岁的二姐结结实实地扇了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二姐不辞而别,自作主张地参了军。我们心里都很解气,一致认为,父亲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父亲的规划里,二姐高中毕业后是应该上护士学校的。父亲不希望二姐参军,他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姐会闯出更大的祸端。的确也是这样,十七岁的二姐总是穿一身男军装,那是大哥在部队寄给她的衣服,衣服穿在二姐身上很肥大,被母亲改了改,仍然不合体。二姐就穿着这身不合体的军装,骑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车把手上挂着军用挎包,里面象征性地装了书本。只有我知道,二姐的书包里还装了一把火药枪。这把火药枪是她用一顶大哥寄给她的军帽换来的。二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父亲早就不打猎了,她没机会摸枪了,就用军帽换了这把火药枪,鼓鼓囊囊地塞在书包里,如影随形。

母亲经常哀叹:这哪像个姑娘,天天跟个假小子似的,心都操碎了。

长大的二姐让父母操碎了心,也许是父亲想校正对二姐的教育方式,他和母亲研究决定,要让二姐去学护士,护士工作都是细心活,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

二姐是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的名,但在参军的环节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家长签字。这也没有难倒二姐,她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父亲签过字的文件,父亲经常在文件上写下两个字“同意”。二姐把家长签字的表格放在“同意”两个字下面,先是用力描了遍父亲“同意”那两个字,“同意”两个字就和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还有父亲的签名,这也难不倒她。父亲有名章,她在父亲书房的抽屉里轻易地拿到了父亲的名章,蘸了印泥,端庄地印在参军的表格上。二姐就把这张表格伪造好了。此时的二姐还装成没事人似的,临出发的头一天,二姐和父亲请假道:爸,我想和同学出去玩几天。以前二姐在寒暑假也经常出去玩,三天五天不等,最后都平安地回来了。二姐高中毕业了,想出去玩几天也正常,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便强调道:快去快回,护士学校要开学了。二姐抿着嘴应了。

一周后,学校打电话给父亲,让二姐去护士学校报到,父亲和母亲满世界去找二姐,这才知道二姐已经参军了。二姐的偷梁换柱打了父亲个措手不及。

那天,父亲像磨道上的驴似的,在屋里团团乱转,不停地拍自己脑门。母亲都快急哭了,她拍着手说:老石呀,这可怎么好,要不你给部队打个电话,让丫头回来吧。

父亲立住,瞅着母亲厉声道:你糊涂,亏你当了一辈子兵,军都参了,这时回来不就是逃兵了吗?!

父亲一句话,二姐参军的事便成了事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运用倒叙的方式,先说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再叙写二姐的成长经历及隐瞒父母参军的过程。
B.二姐与父亲打猎归来,“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然后才说打到了一只野鸡,体现其骄傲神情。
C.文章多处为二姐将来会选择参军埋下伏笔,如二姐总穿着大哥寄给她的不合体军装,书包里装着一把火药枪等。
D.母亲哀叹二姐天天像假小子,体现母亲对二姐的担忧与关爱,其中也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行为的不满。
2.关于文中二姐冒充家长签字的这一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姐描摹父亲写的“同意”二字,并轻易地拿到父亲的名章,说明二姐参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
B.二姐以和同学出去玩为借口向父亲请假,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经常得到允许,反映出父亲对女儿行为的信任。
C.“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照应前文“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体现父亲对母亲操心的敷衍。
D.“二姐抿着嘴应了”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二姐报名参军的隐秘,无论是行为上还是神态上,都表现得天衣无缝。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4.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二姐,但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菊花

杨西京

大军一过辕关,萧何勒马东望,前方村口一座茅庵,一缕炊烟摇摇旋旋,飘向正午的长空。

萧何庵前下马,见一瘸腿老伯背向着他,秋阳下,黑亮的脊梁上汗珠滚滚,一条汗巾斜搭在肩上,正围着地锅灶忙活。

茅庵临近驰道。老伯曾是汉兵,随汉王攻进过咸阳,伤残后归乡河洛巩县。前些时,刘项两军鸿沟争锋,汉军大败,不时有伤兵沿路溃退。老伯特地在这搭庵设灶,救助伤兵。

老伯听到马蹄声,扭脸一见来人坐骑,脸上一惊,只见那马浑身雪白,脸骨一侧,三点黑斑,另一侧,半弯黑月,下钩上挑。萧何越鞍而下,那马昂首扬蹄,一派龙驹气魄。于是,迎身而躬,问:“尊下可是汉王帐下萧丞相?”

萧何一愣:“老伯何以知我?”那声音,嘶哑得近于失音。

茅庵后边,一棵高大奇特的皂角树,树身数围,于胸高处陡发五个大杈,主杈刺天,四个支杈发向东西南北,形似“五指托天”,撑起数亩大一片绿荫。绿荫下,一张石桌,上置一黑色陶罐、一摞陶碗,围桌摆列数个石墩。

老伯一瘸一跛,引萧何坐在石礅上,从罐中倒出一碗金黄色凉茶,双手递向萧何:“萧相慢用。”随后,从萧何手中接过马缰:“累马不喂草,汗马不饮水。”遂拉马绕着树荫溜圈,边溜边和萧何说话。

“当今乱世,十村九空,百里难闻鸡鸣,唯萧相在关中之地,大兴仁政,为汉王扫平烽烟而‘足食足兵’。关中百姓传言,尊下骑一匹‘梨花龙驹’,马脸上天赐一黑色‘汉’字,故百姓称其马为‘兴汉龙’。今日一见此马,故知尊下乃萧相。”

老伯一番话,令萧何大为憾动。老伯又问:“萧相喉哑何以如此?”

萧何立身,遥指辕关方向,说:“近日,汉王欲东征项羽,一平天下,此番我从关中带十万新军,援汉王东征。谁知一入中原,军中流行一疾,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重者,口鼻出血,头昏欲倒。三军如此,何以东进?”说罢,满面愁容,又倒出一碗凉茶,一口气饮尽。

老伯呵呵一笑,对道:“中原之地,阴阳克生,天生一疾,地必生一治。前些时汉军伤兵经此而退,亦多有此疾,故老夫在此挖灶煮茶,以疗众苦。”言罢,遂将“梨花龙驹”拴上树荫下的系马桩,桩前一偌大石槽,槽内清水斑亮,槽旁,一堆青草,那马一头扎入石槽,时而狂饮,时而衔草吞嚼。

萧何急问:“先生持何良方,可救我三军?”

此时天已过午,萧何率军寅时出发,已历数个时辰。十月将近,竟不知“秋老虎”仍如此暴烈,日晒风吹,一上午征程扬鞭,喉痛头昏,几欲浑身散架,谁知树荫下竟遇民间高人,精神陡然大振。此时,小秋风拂着满树绿叶,摇着、晃着尺把长的皂角,哗哗啦啦,像无数个扇子在送风,加之连饮数碗这金晃晃的凉茶,顿觉喉内生津,一阵润心沁肺的清凉之气在腹腔游荡,遂起身施礼:“先生教我。”

老伯抬首,手指着树梢悬挂着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青有黄、形似短刃的皂角,说道:“‘一棵树,八丈高,上边挂满杀人刀’,此当地百姓言皂角树也。此树结皂角稠密,其年景必凶必欠;皂角稀少,则其年必丰必安。是谓‘皂角稀,家家喜;皂角稠,村村愁’,今秋此树叶茂枝丰,偏皂角稀少,此天兆明示岁当天下一统,百姓大安。”

老伯手指着庵前地锅灶上沸滚着的茶水,道:“这就是天送尊下以救三军之良方。”

老伯起身,引萧何朝百丈之遥的一条小河沟走去,远望,河源处一架山,形似卧狮,狮口处,数道银瀑,泻入沟内,狮山左右,簇峰纵横,潭瀑勾连,峭壁上,红叶鲜亮,松柏缀绿;近看,一道百丈宽的清流,清澈见底,鱼游虾潜,水草盈盈。河畔一道深沟,数个沟汊,长满金灿灿一望无边的野菊花。

老伯引萧何走入野菊丛中,掐数朵野菊,指着茎上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叶片,那菊花苞分瓣,粒小味香,入嘴一尝,甘中带苦,遂对萧何说道:“此菊三特,一则嫩叶可入蔬食用,生调凉拌,烹炒油炸;二则花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晕等。”

老伯虽腿脚不便,却精神奇好。引着萧何沿沟转悠。“三特在此菊自然所赐,生长界限极强。看,一出这沟两侧,虽一篱之隔,所长菊,叶、花、味、功用,与此大不相同。慨此菊得此地地势奇特、日照充足之天时;水出深源、河清似泉之地利;世乱年灾、民皆护植之人和。当今,虽说河畔两侧人家为躲乱多避入深山,然一到节气,仍夜间护菊,或乘夕阳余晖,或借星月之光,三栽四掐头,五月饮水流,六月上草肥,七月除杂莠,八月长优蕾,九月慢采摘,十月正大收……”

萧何边看,边听,心里一阵阵激荡,此去东征,定将辅督汉王,早日还太平于天下百姓啊……

“萧相,目下正当季节,尊下可令三军派人,采摘此菊,熬煮饮用,保三日内,三军消疾,还我汉军龙姿虎威,征东取捷,以安天下。”

萧何大喜过望,“老人家,届时老夫自当奏明圣上,大谢先生和巩县百姓”。

“尊下言重了!”

三日后,瘸腿老伯攀上皂角树主杆高处,骑坐在树杈上,遥望着驰道。

驰道上,车辚辚,马萧萧,粮草辎重,旌旗蔽空,兵锋直指虎牢关……

一年后。河南郡派员来巩,传下一道圣谕:免巩县百姓三年赋税,赐名瘸腿老伯所居村庄为“萧相村”,该地野菊为“萧相菊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相从关中率十万新军援汉王东征,一进中原,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甚者口鼻出血。
B.文章从马蹄声、毛色、马脸等角度描写“兴汉龙”,以马衬人,描写出萧何龙姿虎威的大将形象。
C.“五指托天”使用拟人、比喻和夸张手法描写皂角树的繁茂,为老伯与萧何绿荫下聊天营造环境。
D.文中引用谚语“皂角稀,家家喜”,说明今年天岁吉祥,揭示出老伯迷信、渴望消疾等复杂心理。
2.下列关于“小河沟野菊花”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自小河沟的野菊花植株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晕等。
B.萧何喝了用小河沟野菊花煮的凉茶后不久便喉内生津,可见此菊能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等症。
C.小河沟野菊花除了药用之外,其嫩叶还可以入蔬食用,生调凉拌或烹炒油炸均可,是难得的食材。
D.小河沟野菊花生长界限极强,它的味及功用等离开了小河沟这里的独特地理环境就会大不相同。
3.文章描写小河沟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瘸腿老伯的性格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握一把苍凉   

司马中原

①童年,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升起的圆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苍苍的一弯月,望得人一心的胆寒。谁说月是冰轮,该把它摘来抱温着,也许残秋就不会因月色而亦显凄冷了。离枝的叶掌悄然飘坠在多苔的石上,窸窣幽叹着。俄而听见高空洒落的雁声,鼻尖便无由地酸楚起来。后来忆起那夜的光景,只好以童梦荒唐自解。端的是荒唐么?成长的经验并不是很快意的。

②把家宅的粉壁看成一幅幅斑驳的、奇幻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事物,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樵子、山和水和水滨的钓客,但从没想过一个孩子怎样会变成老翁的。五十之后才哑然悟出:再丰繁的幻想也只有景况,缺少那种深细微妙的过程。你曾想抱温过秋空的冷月吗?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它积成一种过程,今夜的稿笺上,便落下我曾经漆黑过的白发。

③但愿你懂得我哽咽地呓语,不再笑我痴狂,就这样,我和中国恋爱过,一片碎瓦,一角残砖,一些在时空中消逝的人和物,我的记忆发酵着深入骨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喷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

④浮居岛上三十余年,时间把我蚀成家宅那面斑驳的粉壁,让年轻人把它当成一幅幅奇幻的画来看,有一座老得秃了头的山在北国,一座题有我名字的尖塔仍立在江南,我的青春是一排蝴蝶标本,我的记忆可曾飞入你的幻想?

⑤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穿过怎样的时空老去的,你就能仔细品味出某种特异的感觉,在不同时空的中国,你所恐惧的地狱曾经是我别无选择的天堂。

⑥我在稿纸上长夜行军的时刻,我多疾的老妻是我携带的背囊,我唱着一首战歌,青春,中国的青春,但在感觉中,历史的长廊黑黝黝的,中国恋爱着你,连中国也没有快乐过。

⑦忧患的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我走过望不尽天边的平野,又从平野走向另一处天边;天辽野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而一把伞下旋出的甜蜜柔情,只是立于我梦图之外的幻影。但愿你懂得,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要用心灵去辨识,去憬悟。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愿我的感觉得到你的感觉的指正。你是另一批正在飞翔的蝴蝶。

⑧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⑨把自己站立成一季的秋,从烟黄的旧页中,竟然捡出一片采自江南的红叶,时光是令人精神错乱的迷雾,没有流水和叶面的题诗,因此,我的青春根本缺少“红叶题诗”的浪漫情致,中国啊,我的心是一口生苔的古井,沉黑幽深,满涨着垂垂欲老的恋情。

⑩一个雨夜,陪老妻找一家名唤“青春”的服装店,灯光在雨雾中炫射成带芒刺的光球,分不清立着还是挂着。妻忘了带地址,见人就问:青春在哪里?被问的人投以诧异的眼神,一对霜鬓的夫妇,竟然向他询问青春?后来我们恍然,凄凉地对笑起来,仿佛在一霎中捡取童稚时的疯和傻。最后终于找着那间窄门面的店子,玻璃橱窗里,挂满中国古典式的服装,猜想妻穿起它们来,将会有些戏剧的趣味。若说人生如戏,也就是这样了,她的笑瞳里竟也闪着泪光。三分的甜蜜,竟裹着七分的苍凉。我们走过的日子,走过的地方,恍惚都化成片片色彩,图案出我们共同爱恋过的人和物。中国不是一个名词,但愿你懂得,我们不是庄周,精神化蝶是根本无须哲学的。

⑪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

(有删改)

[注]司马中原,著名作家,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后移居台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五段说“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而第七段却说“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说年轻人,而后者是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
B.“天辽野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生活中虽然没有过多的甜蜜柔情,但艰辛的岁月却给作者许多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和情感。
C.第八段说“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表现出漂泊海外,得不到祖国音信的盼望和思念。
D.作者对于祖国的思念,在文中表现在这样的一种时空交错之中,百转千回的摇曳于心底,无时无刻不在牵盼着,回望着,感怀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处,作者写了一个童年的晚上,收笔时他又写了老后的一个夜晚。首尾形成了照应,使得文本结构严谨。
B.这篇散文把青春、祖国、爱情、忧患等多个主题融为一体,深刻的展示了一个垂垂老矣的作家丰富的思考,弥漫着哀愁的味道。
C.他的这篇散文对情感的直抒丝毫不矫饰和卖弄,结构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
D.这篇散文具有高度的文字运用技巧,在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上和在情境的呈现上尤见灵动的笔锋。
3.司马中原的散文推荐语上说:他以如诗的语言细绘最具中国风味的“流浪者之歌”,他的散文的语言极具魅力。请结合第七、八两段,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4.正在青春时光的你们,或许并不完全能读懂作者写的“苍凉”是有着多么复杂的内容和情感,但你能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苍凉的吗?
2023-10-17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注]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鼙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心,没说此事。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恨地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干净。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上乘者正是黄蓉。众人一见,无不大惊。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地送上高台。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思。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火。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支长箭都是透胸而过。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众蒙古兵齐声发喊,高举盾牌护身。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有删改)

[注]黄药师、郭靖、黄蓉、一灯、朱子柳等人为侠义之士。

文本二

自古以来,武侠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侠客英雄。自《史记》之后,的形象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侠小说中重视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其中宋朝阶段游侠形式的小说变少,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而当代武侠小说以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小说,但其小说里面的人物已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贴近生活了。

儒家仁爱思想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金庸武侠小说在其作品里详细地表达了其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编自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郭襄,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郭襄的性格特点。
C.文中详细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本文通过一连串的射箭动作描写,突出了郭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
2.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
3.金庸的小说善于通过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郭靖的形象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激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未,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有删改)

材料二:

汪曾棋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跟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19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D.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用语典雅绚丽,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B.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温暖情谊,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表达出作者对故乡风味特有的感情。
C.《项羽本纪》生动描述了悲剧英雄项羽的一生:从上下同心化险为夷的鸿门宴,到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垓下之战,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
D.沈从文的《边城》受汪曾棋创作风格的影响,用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描绘了山川优美、乡民淳朴、民俗新奇的湘西风光,表达了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讴歌。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这样写可以体现出作者哪些特点?
4.请结合材料一的文本,分析《炒米和焦屑》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汪曾祺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的观点的。
2023-08-08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毒蛇

石评梅

谁也不相信我能这样扮演:在兴高采烈时,我的心忽然颤抖起来,觉着这样游戏人间的态度,一定源自于一颗冷酷漠然的心。想到这里遍体感觉凄凉如水,刚才那种热烈的兴趣都被寒风吹去了。回忆三个月来,我沉醉在晶莹的冰场上,有时真能忘掉这世界和自己;目前一切都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那灯光人影、眼波笑涡,处处含蓄着神妙的美和爱,这真是值得赞美的一幕扮演呢!

如今完了,一切的梦随着冰消融了。最后一次来告别冰场时,我是咽着泪的。这无情无知的柱竿席棚都令我万分留恋。这时凄绝的心情,伴着悲婉的乐声,我的腿忽然麻木酸痛,无论怎样也振作不起往日的豪兴了。正在沉思时,有人告诉我说:琪如来了,你还不去接她,正在找你呢!我半喜半怨地说:在家里坐不住,心想还是和冰场叙叙别好,你若不欢迎,我这就走。笑着提了冰鞋进了更衣室。

琪如是我新近在冰场上认识的朋友,她那种活泼天真、玲珑美丽的精神,真是能令千万人沉醉。当她第一次走进冰场时,我就很注意她,她穿了一件杏黄色的绳衣,法兰绒的米色方格裙子,一套很鲜艳的衣服因为配合得调和,更觉十分的称体。不仅我呵,记得当时许多人都曾经停步凝注着这黄衣女郎呢。这个印象一直到现在还能很清楚地忆念到。

星期二有音乐的一天,我和溶从东华门背着冰鞋走向冰场。途中她才告诉我黄衣女郎是谁。知道后,陡然增加了我无限的哀愁。原来这位女郎便是三年前逼凌心投海、子青离婚的那个很厉害的女人,想不到她又来到这里了。我和溶很有意地相向一笑!

在更衣室换鞋时,音乐慷慨激昂、幽抑宛转的声音,令我的手抖颤得连鞋带都系不紧了。溶也如此,她回头向我说: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

我转脸正要答她的话,琪如揭帘进来,穿着一件淡碧色的外衣,四周白兔皮,襟头上插着一朵白玫瑰,清雅中的鲜丽,更服她浓淡总相宜了。我轻轻推了溶一下,她望我笑了笑,我们彼此都会意。第二次音乐奏起时,我和溶已翩翩然踏上冰场上,不知怎样我总是望着更衣室的门帘。

不多一会,琪如出来了,像一只白鸽子,浑身都是雪白,更衬得她那苹果般的面庞淡红可爱。这时人正多,那入场的地方又是来往人必经的小路,她一进冰场便被人绊了一跤,走了没有几步又摔了一跤,我在距离她很近的柱子前,无意义地走过去很自然地扶她起来。她低了头,腮上微微涌起两朵红云,一只手拍着她的衣裙,一只手紧握着我手说:谢谢你!

我没有说什么,微笑着溜走了,远远看去,她潜在那圈绳内的柱子旁笑我呢!这时候,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她真是具有伟大的魔术呢!也许她就是故事里所说的那些魔女吧!音乐第三次奏起,很自然的大家都一对一对缘着外圈走,溶和一个女看护去溜了,我独自在中间练我新习的步伐,忽然有一种轻碎的语声由背后传来,回头看,原来又是她,她说:能允许我和你溜一圈吗?她不好意思地把双手递过来。

我笑着道:我不很会,小心把你拉摔了!

这一夜是很令我忆念着的:当我伴她经过那灿烂、光亮如昼的电灯下时,我仔细看着她这一套偏素衣裳和那一只温柔的玉腕时,猛然想到沉没海底的凌心和流落天涯的子青,说不出那时我心中的惨痛!栗然使我心惊,我觉她仿佛是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柔软如丝带似地缠绕着我!我走到柱子前托言腿酸就悄悄溜开了,回首时还看见她那含有毒意的流波微笑!

溶已看出来了,她在那天归路上,正式地劝告我不要多接近她,这种善于玩弄人、颠倒人的魔女,还是不必向她表示什么好感,也不必接受她的好感。我自然也很明白,而且子青前几天还来信说他这一生的失败,都是她的罪恶。她拿上别人的生命、前程,供自己玩弄挥霍,我是不能再去蹈这险途了。

不过她仍具有绝大的魔力,此后我遇见她时,真令我近又不是,避又不是,恨又不忍,爱又不能了。就是冷落漠然的溶也有时会迷恋着她。我推想冰场上也许不少人有这同感吧!

如今我们不称呼她的名字了,直接唤她魔女。闲暇时围炉无事,常常提到她,常常研究她,到底是种什么人?什么样的心情?我总是原谅她,替她分辩。我有时恨她们常说女子的不好。一切罪恶来了,都是让女子负担,这是无理的。不过良心唤醒我时,我又替凌心、子青表同情了。对于她这花锦团圆、美满快乐的环境,不由要怨恨她的无情狠心了,她只是一条任意喜悦、随心吮吸人的毒蛇,盘绕在这辉煌的灯光下、晶莹的冰场上,昂首伸舌地狞笑着,她哪能想到为她摒弃生命幸福的凌心和子青呢!

毒蛇的杀人,你不能责她无情。

今天去苏州胡同归来,经过冰场的铁门,真是不堪回首呵!往日此中的灯光倩影,如今只剩模糊梦痕,我心中惆怅之余,偶然还能想起魔女的微笑和她的一切。这也是一个不能驱逐的印象。

我从那天别后还未再见她,我希望此后永远不要再见她。

(有删改)

【注】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石评梅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我”内心矛盾心境,一方面是沉醉冰场,充满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游戏人间。
B.“我心跳呢!这音乐为什么这样动人?”表现了溶内心情绪的激动,只是受到了冰场音乐的影响。
C.“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忽然由厌恨转为爱慕了”从侧面表现了琪如的美丽出众、气质高雅诱人。
D.小说通过子青、凌心和琪如的感情纠葛故事,探讨了民国时期男女追寻婚姻爱情时遇到困境的问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在写“我”三个月以来内心的矛盾时,插叙“我”与琪如的相遇、相处。
B.小说运用服饰和神态描写刻画琪如,如“我”与她相识时,她衣服搭配调和,人活泼天真、玲珑美丽。
C.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便于通过“我”的内心剖析揭示主旨。
D.小说多处情节引人深思,如溶劝告“我”不要接近琪如,实际上冷漠的溶有时也会迷恋上琪如。
3.小说中,“我”对琪如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毒蛇”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病还没好透,我也病了,高烧昏睡。弟弟做了汤,父亲切了最细的面条,邻居送来了老母鸡汤。母亲强撑着叫人扶起来,做了我最喜欢的鸡蛋汤,端到我的面前。当母亲那冰冷的手触到我火一样烫的前额时,我在昏沉中哭了!我的病很快好了,与其说是药物的功效,倒不如说是母爱的滋补更确切些。但母亲却因受凉、劳累,再度病危,又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这次大病,母亲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后来我参军、转业,到县城、省城、京城工作,每每稍有时间,总不由自主地跑回家陪陪母亲。九十年代初深圳热时,我得到一个极其难得的工作机会,风烛残年的母亲一听说我要去的深圳在几千公里之外,便寝食难安。我虽真心不舍,却也坚决地放弃了这次调动,相当于放弃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朋友每每为我惋惜,我却至今不悔——母亲的安心足以弥补一切。

1.下列选项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像翠翠这样善良、朴实的女孩子,我们都愿意和她相处。
B.年近八旬的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C.荷花淀的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D.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2.文中多处出现“母亲”二字,但没有一处用“她”来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第二段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把“孝”描绘得情真意切,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1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做大哥的人(节选)

巴金

接着五四运动发生了,我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买了好些新书跑回家。我们(我们三弟兄和三房的六姐,再加上一个香表哥)都贪婪地读着一切新的书报,接受新的思想。然而他的见解却比较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大家庭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依旧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顺应环境的结果,就是使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位暮气十足的少爷;在他同我们一块儿说话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和三哥所不能够了解的,我们因此常常责备他。我们不但责备他,而且时常在家里做一些带反抗性的举动,给他招来祖父的更多的责备和各房的更多的攻击与陷害。

祖父死后,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听说他曾经被一个婶娘暗地里唤作承重老爷),便成了明枪暗箭的目标。他到处磕头作揖想讨好别人,也没有用处;同时我和三哥的带反抗性的言行又给他都来更多的麻烦。

我和三哥不肯屈服。我们不愿意敷衍别人,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主张,我们对家里一切不义的事情都要批评,因此常常得罪叔父和婶娘,他们没有办法对付我们,因为我们不承认他们的威权。他们只好在大哥的身上出气,对他施加压力,希望通过他来使我们低头,不用说这也没有用,可是大哥的处境就更困难了。他不能够袒护我们,而我们又不能够谅解他。

有一次我得罪了一个婶娘,她污蔑我打肿了她的独子的脸颊,我亲眼看见她自己在盛怒中把我那个堂弟的脸颊打肿了,她却牵着堂弟去找我的继母讲理。大哥要我向她赔礼认错,我不肯,他又要我到二叔那里去求二叔断公道,但是我并不相信二叔会主张公道,结果他自己代我赔了礼认错,还受到了二叔的申斥。他后来到我的房里,含着眼泪讲了一两个钟头,惹得我也淌了泪。但是我并没有答应以后改变态度。

像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他一个人平静地代我们受了好些过,我们却不能够谅解他的苦心,我们说他的牺牲是不必要的,我们的话也并不错,因为即使没有他代我们受过承担了一切,叔父和婶娘也无法加害到我们的身上来,不过麻烦总是免不了的。

他的内心的痛苦已经深刻使他不能够再过平静的生活了。在他的身上偶尔出现了神经错乱的现象。他称这种现象为痰脖,幸而他发病的时间不多。

(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文本二:

逃婚

巴金

他只去找觉新商量。他开口就说到正题,问道:事情究竟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据我看没有办法了,觉新忧郁地说。

你真是想尽办法了?他绝望地问。

是的。

那么你说我现在应该怎样办?

你应该怎样办?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没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觉新慢吞吞地悲声说,他差不多要掉眼泪了。

觉民冷笑地接连说了两句:好个无抵抗主义!好个作揖主义!头也不回地走出房去了。他心里想:还是跟三弟商量去!

反了!居然有这样的事情!你去把老二给我找回来!祖父看见觉新进来就沉下脸大声对他说,弄得觉新莫名其妙。

他敢不听我的话?他敢反对我?祖父喘了两口气,接着挣红脸断续地说:他不高兴我给他定亲?那不行!你一定把他给我找回来,让我责罚他!

觉新唯唯地应着,他已经明白一半了。

这都是给洋学堂教坏了的。我原说不要把子弟送进洋学堂,你们总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连老二也学坏了,他居然造起反来了。……我说,从今以后,高家的子弟,不准再进洋学堂!听见了没有?他说了又咳嗽。

是,是,觉新答应着,他惶恐地站在那里,祖父的每一句话打在他的头上,就像一个响雷。

出了祖父的房间,觉慧第一个开口,他说:大哥,二哥有一封信给你,到我屋里去看吧。

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他们两个人进了觉慧的房间,觉慧把觉民的信交给觉新,觉新几乎没有勇气读,但是终于读了: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我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如果你们不打消那件亲事,我临死也不回来。现在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望你念及手足之情,给我帮一点忙。觉民××日,夜三时。

觉新读了信,脸色变白,手颤抖着,让信纸飘落在地上,口里喃喃地说:叫我怎样办?过后又说:他太不谅解我了。

你究竟打算怎样办?现在不是谅解不谅解的问题。觉慧严肃地说。

觉新好像受了惊似的突然站起来,短短地说:我去把他找回来。

你找不到他。觉慧冷笑道。

找不到他?觉新含糊地念着这句话。

没有一个人晓得他的地址。

你一定晓得他的地址,你一定晓得!告诉我,他在哪儿?快告诉我!觉新恳求道。

我晓得,但是我决不告诉你!觉慧坚决地答道。

那么你不相信我?觉新痛苦地说。

相信你,又有什么用处!你的‘无抵抗主义’,你的‘作揖主义’只会把二哥断送掉。总之,你太懦弱了!觉慧愤激地说,他在房里大步踱起来。

觉新处在这种困难的情形里,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他本来想承认觉民的举动是正当的,然而他无法帮忙觉民;他不但不能帮忙,反而不得不帮祖父压迫觉民,以致觉慧也把他当作了敌人。找不回觉民,无法应付祖父;找回觉民,又无以面对觉民;而且事实上他又不能把觉民找回来。觉民是他的同胞兄弟,他也爱觉民,并且父亲临死时曾经把弟妹们交给他,要他代替父亲教养他们。现在觉民的事情弄成了这样,他怎么对得起父亲?他想到这里,只好躲在房里同瑞珏相对流泪。

(选自《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我”和三哥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青年,“我们”不认可大哥的权威,不但常常责备他,还给他招来许多烦恼。
B.文本一中,面对婶娘对“我”的污蔑,大哥想让“我”赔礼道歉,还请二叔主持公道,这体现了大哥顺应旧环境生活的一面。
C.文本二中,觉民给觉新的信中交代了觉民逃婚的原因,体现了觉民思想意识的觉醒,表明了觉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决心。
D.文本二中,“沉下脸”“喘了两口气”“挣红脸断续地说”“说了又咳嗽”等细节表现了祖父对觉民进洋学堂学习的不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五四运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开篇,为后文写“我”和三哥在旧家庭里做出的带反抗性举动做了铺垫。
B.文本一中描写大哥“暮气十足”是为了与“我”带反抗性的举动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对大哥生活方式的不满。
C.文本二结尾处独白与《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相似,都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D.两则文本都以描写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用语热烈、明快而朴素,体现了巴金一贯的语言风格。
3.文本一中的大哥与文本二中的觉新性格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以“逃婚”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梆子老太

陈忠实

小河川道里,黄土塬坡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梆子井。村里居住着六七十户农家,多数姓胡,杂姓不多。每到春夏,村里的榆槐椿楸树木,郁郁苍苍,河川里杨柳列岸,葱葱蓬蓬;数九交至,白雪覆盖了村后的塬坡和村前的河川,房檐上吊下一尺多长的冰凌柱儿……一个景致幽雅的北方村落。

梆子老太本姓黄,是小河北岸黄家圪人,自幼以三石麦子两捆棉花的彩礼许订给梆子井村的胡景荣。过门这天,男女老幼把屋里院外围塞得水泄不通,兴致十足地等待揭去盖脸的那一刻,新媳妇是怎样的眉眼呢?窗户纸被扯掉了,新挂的绣花门帘也被踩在脚下。没有机会挤进窄小的洞房的人,焦急地询问已经先睹过一眼的人,模样怎样?看过的人因为拥挤而喘着气,作难似地笑笑:说不上来……又颇费思谋地眨眨眼,滑稽地一笑,悄悄说,脸……长得像个……梆子……

对于新来乍到梆子井村的任何一位新娘,谁也难得逃脱第一次亮相之后被众人品评和议论的处境。已经无一例外地曾得过一个形象的雅号的老媳妇们,有兴味地反复咀嚼着一个新鲜的绰号:梆子!哈呀!真像……

不管旁人怎样地逗趣,景荣对他刚刚娶进屋里的媳妇是满意的。尽管在揭去盖脸绸巾时第一眼看见这位陌生女人的眉眼时,他也觉得那脸儿未免狭长了些,可他不在心。我的天!老父成年累月串游在渭河北岸产棉区给人家弹棉花,攒下一串串麻钱和铜元,花三石麦子加两捆棉花的礼价,给他订下了这个媳妇。老父累下痨病去世三周年了。他能在该当婚娶的年龄娶回一个媳妇,不用担心打一辈子光棍儿,已经很令许多穷弟兄们羡慕的了,他是个庄稼人,穷庄稼人啊!要一个女人来给他管家,做饭,缝衣,生养孩子,而不是要一张年画儿上的人儿贴到墙上去欣赏!

景荣是胡姓景字辈里最后一个男人,辈分高,这样,媳妇自然也随着高了。小辈子的年轻后生和媳妇们,一律叫起梆子老太来。

新婚三五天后,景荣不敢贪恋新媳妇,背起亡父的那张紫红溜光的枣木弹花弓,告别了母亲和梆子脸媳妇,赶到渭北棉花产区去弹花了,结婚拉下的粮款欠债,需当尽早还清。亡父留给他的生活遗训是:紧还账,慢结债。莫着一文少而不挣,莫视一文少而浪花。

一月之后,景荣回到梆子井村的时候,短头发上落着棉花绒毛,棉袄的袖肘上和棉裤的膝盖上,黑色的粗布面子四处开裂,满脸扑着黄色的灰土,手指裂着一道道结着黑痂的裂口。母亲和新媳妇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他,不知该当如何是好了。

他端直走进屋,解开破烂棉袄,从腰里解下蓝布带子,哐啷一声,黄灿灿的麻钱和红亮亮的铜元抖撒在炕席上。他这时才一弯腰,吁出一口气坐在炕边的木凳子上。为了防备土匪拦路打劫,他故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叫化子。老母亲和新媳妇顿然不约而同地吁出一口气。

按照家规,景荣先向母亲问安。母亲悄悄告诉他,经过对新媳妇一月来的观察,勤快,孝顺,不抛撒米面,是庄稼院里过日月的可靠人手。更叫老人惊异的是,新媳妇居然能捉着铁锨,把猪粪挖起,从猪圈的矮墙上抛到外头去,完全不亚于强健的庄稼汉小伙子。景荣惊喜地听着母亲乐悠悠地叙说,愈加觉得梆子媳妇可爱了。美中不足的是,新媳妇有一个令人意料不到的缺点。老人咂着舌头告诉儿子,新媳妇的针线活计太差迟了。这是一般乡村女人的本能呀,她却不会!

唔……景荣从嘴里拔出旱烟袋,笑眯眯的眼睛里顿时散了光,不会缝衣联袂的女人,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太叫人遗憾了,那……会不会纺线织布呢?

不会。母亲嘬着嘴唇,现出鄙夷的神气。

唉唉!景荣在母亲面前毫不掩饰地嘘叹起来,我怎么就遇上了……这号笨熊呢?"

母亲宽厚地说,听说她爸死得早,她跟她爷整年在地里做庄稼,倒把女儿家的针线手艺荒废了。可怜人呀……

噢……她的缺陷是可以原谅的,可怜人呀!景荣想到早逝的父亲,自己十五六岁就承担起一个庄稼汉子应该付出的全部艰辛,心动了,再不唉叹自己遇到一个笨熊了。

第二天一大早爬起来,景荣就赶往渭北弹棉花去了。梆子媳妇不会纺线织布的缺点,他连提都没提。

半月后,下过一场透雨,他赶回家来,河川里杨柳泛绿,麦苗返青,路旁和田埂上,野草萌生了。从河川的土路上望过去,沟坡下的三角洼地上,一个穿红袄的女人,叉开双腿,踩在耱上,一手牵着套绳,一手抓着黄牛尾巴,正在景荣家那块待播棉籽的空地上耱耙哩!

那姿势,洒脱得完全像个熟练的庄稼把式。景荣惊呆了,远远地瞧着他的不擅长针线活计的梆子媳妇,心里一热,快步奔过去了。

你……奔到地头,景荣心里涌起一股男子汉的豪壮感情,你歇下!让我耱!”梆子媳妇哄笑着,故意显示似地响亮地喝斥一声黄牛,在景荣面前停下来。她装出嗔怪的神气:你刚走半月,又跑回来做啥?

我要是知道你会耱地……他笑着,憨厚地笑着,我怕晒墒缺了。

单是为收墒棉田吗?

唔……

棉田误不了。你现在放心走……

你……

媳妇畅快地笑着,又跳到耱耙上,扯动套绳,吆着黄牛走了。忽然又转过头来,甜甜地笑着:你就坐那歇着,你走了远路……

景荣发现,他完全可以心地踏实地串游到更远的乡村里去弹棉花,挣钱了,不必操心家里那三五亩薄地的庄稼作务了!

(有删改)

【注】墒缺:土壤的湿度缺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梆子井村村民多姓胡,杂姓不多,梆子老太自幼订婚,可见此地封闭传统的乡土生活。
B.众人对新媳妇的品评和议论是生活贫困而又热情的庄稼人的一种乐趣,大体没有恶意。
C.景荣回家后放下钱,看看母亲和媳妇便匆匆上路,都没来得及和媳妇说纺线织布的事。
D.景荣父子靠弹花维生,赚取麻钱铜元……让读者看到乡村传统生存方式的延续和固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的四处省略号,既符合“拥挤而喘着气”说话时的状态,又写出描述梆子老太模样时言语选择的困难。
B.景荣新婚后外出做工初次回家,作者通过着装的细节描写和手指的特写,表现了他这一个月在外做工的艰辛与磨难。
C.泛绿的杨柳,返青的麦苗,萌生的野草与三角洼地上穿红袄劳作的女人,极具乡野美感,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张力。
D.结尾处梆子媳妇与景荣的对话饶有趣味,写出梆子媳妇看见丈夫回家时的喜悦快乐,问答间表现出新婚夫妻的甜蜜。
3.文本结尾,赶回家的景荣望见梆子媳妇在田间劳作,有了多重的心理感受,请梳理概括。
4.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写了“父亲”,含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