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从早期农耕文化起步,一步步的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在对外交流与内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根柢】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士人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描述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局面带来的影响。

【文明的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派出的使臣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文明的经脉】

材料三   有人统计,他在著述《齐民要术》时参考和引用了150多种文献资料,采用了30多条歌谣和民间谚语。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同时还走访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摘编自李寿仁《……和〈齐民要术〉》

(3)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他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

【文明的鼎新】

材料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4)作为青少年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文化自信?
2024-02-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诸子百家(部分)

代表人物主张所属学派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家
孟子儒家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道家
韩非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根据材料一,简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将材料二补充完整。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焦点。这说明了什么?
2024-02-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永城市第五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淄是春秋战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齐国在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国学者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尊称为“稷下先生”。齐威王、齐宣王有礼贤下士的风度,稷下学宫盛极一时,群贤毕至。齐国对各家各派兼容并蓄,使得稷下学宫成为思想交锋的中心。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学习五经的太学生中选拔官员。这种政策旨在确立儒家学说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图文中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稷下学宫”成为思想交锋中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局面。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实施“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及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对待各家思想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
2024-03-2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仪征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拂去岁月的重重尘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一体】

材料一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言,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摘编自央广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原因。

【文字起源】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文字叫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诸子百家】

材料三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

——改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材料三中“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为什么?这种局面的出现对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技术创新】

材料四



(4)材料四的技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发生在哪个朝代?对此项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5)根据材料六,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4-02-1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众)民而为天子……

材料四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材料五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六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连线:将材料一、二、三、四、五、六所反映的思想与思想家对应起来。
材料一                           韩非子
材料二                           老子
材料三                           孔子
材料四                           孟子
材料五                           荀子
材料六                           墨子

材料七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迭起,礼崩乐坏,却带来了中国几千年来罕见的文化大发展大爆炸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某个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交相作用的产物。

——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2)根据材料七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023-12-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广德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所,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     
A.形成的原因B.主要的内容
C.重要的地位D.影响与作用
2024-03-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找出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的知识说出江南经济开发的其他主要原因(写出一点即可)。

材料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法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子百家熠熠生辉”这个思想文化局面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提出的济世良方。

材料三: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孔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3)根据材料三,归纳书法艺术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条件。
2024-03-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像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它不仅直接推动着汉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而且也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民族民族观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一,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中华大地……无不染儒风”的主要原因。概括西汉儒学传播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2-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9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统一币制、国家垄断铸币权,主要包括:禁止地方各郡国铸钱,统一由中央铸造,中央在上林苑设三官负责这项工作;社会上只准使用三官钱,其他钱一律不许使用;各地以前铸的钱,全部销毁,熔成铜料输送给三官;由于三官钱精美,民间仿照盗铸计算工费要赔本。

——摘自王应琪《试论汉武帝统一币制成功的原因》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经过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适应国家治理的方案和架构。例如,董仲舒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先后发展了法家思想中的中央集权和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同时摒弃了法家的严刑酷法思想、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等。……因而,“大一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百家思想为辅助的体系,这一体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廖春庚《浅析“百家争鸣”与封建“大一统”的关系》

请在答题卡上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从西周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因素。
2024-02-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流向民间;掌握学术文化知识的士人阶层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后经孔子删定而流传于后世;《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修订的一部编年史,文字简洁、寄寓褒贬;《墨经》是墨子后学著作,记载了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庄子·刻意》篇记载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气功疗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在哪些领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综合上述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
2024-02-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师大附中集团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