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如下图所示,图一到图二体现了我国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该变化(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了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
C.扩大了税收名目和对象的范围D.遏制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的现象
2023-02-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宇通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新制度(两税法)的用意在于造成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协议……在定额税制下,中央放弃了控制地方经济细节的权利,以换取一项定额缴纳税金的承诺。这表明两税法实施的意图是(       
A.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B.调和中央与地方关系
C.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 .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两税法的推行(     
A.土地兼并逐步减少B.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D.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70年,在陕西出土了如图所示的银饼,其錾文为“怀集县开十(注: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据考证,该“补疤”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此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①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
②对银饼铸造和赋役缴交的管理
③货币的基本形制
④庸调银的金融储备功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5 . 《资治通鉴》卷226中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句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两税法的实施背景B.均田制实行的前提
C.租调制的弊端暴露D.唐朝人身依附松弹
2023-01-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第一中学、昆山中学、昆山震川高级中学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初年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唐德宗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此变化(     
A.充分保证了农业的生产时间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抑制了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D.彻底解决了唐王朝的财政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动商贩,所在郡县按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另外,曾经在“租庸调制”中享有免税特权的皇亲国戚、官僚、豪门、寺院等,都被免除特权。由此可知,唐朝两税法的实行(     
A.有效地扩大了征税范围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023-01-13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白居易《重赋》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该诗意在说明两税法(     
A.确立财产为标准的赋税制度B.加重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税制变更本意与结果严重悖离
2023-01-1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代两税法是国家征税方式的改良,缓解了财政危机,但陆贽写道“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白居易《重赋》写下“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材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C.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使国家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D.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为前提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