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1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棉作物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种类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种植情况
木棉 未定 未定
树棉 南亚 3000年前
亚洲树棉(中国棉) 南亚 宋元间 经中国培育成为草棉
非洲草棉 非洲 公元初年
陆地棉 美洲 19世纪 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
A.新航路开辟推动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
B.历史上棉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新来物种和已有物种存在竞争与嬗替
D.棉作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024-03-09更新 | 17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这次改革使中国结束了沿用多年的银本位制度,建立了以纸币为主的新型货币体系,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货币发行制度化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与英、美、日等国际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B.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C.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D.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各级领袖大都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此外,四川保路运动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讲演等宣传手段,使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激发了强大的斗志。这反映出四川保路运动(       
A.注重社会动员体系的建构B.彰显了中华民国的影响力
C.意图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D.使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2024-03-08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68年6月,英国文官事务委员提出报告,认为今日英国文官制度基本上还是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产物,建议文官中的专家和管理人员都应当更加职业化,对专家来说是要在管理方面接受较多的训练,并且有机会担负更重要的职务和得到更广泛的就职机会。该报告(       
A.主张将文官视作独立行政力量B.促使英国政府减少干预公共事务
C.重视根据能力和政绩提拔官员D.反映二战后英国社会变化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是二战期间苏联的一幅海报,海报展示了手持步枪的美国、英国和苏联士兵形象。该海报的设计意图最有可能是(       

A.宣传美英苏大国之间的合作B.号召苏联青年积极参加卫国战争
C.宣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强调美英认可苏联超级大国身份
7 . 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B.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D.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A.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B.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D.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10 . 新加坡建国时,两极政治格局已形成。对此,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语文(言)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新加坡身处马来海洋之中,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1965年新加坡独立,我面对新加坡人口虽有75%华人,却不能以华文作为共同语和工作语的困难。”李光耀认为汉语未能成为新加坡共同语是因为(     
A.殖民文化占据了主导B.各种族缺乏文化认同
C.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D.华人政治地位的低下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