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郭大均著《中国当代史》中目录摘编:

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失误中的曲折

第三节 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

第三章 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第二节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第四章 坚持改革开放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贯彻

结合所学知识,从该目录中任选一节进行续写。(要求:史实阐述,史论结合,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
2024-01-15更新 | 12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掀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他认为,纸上空谈“主义”是无用的,中国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应胡适,认为“问题”与“主义”二者是相互依赖的,高谈主义不等于忽视现实问题,经济问题的解决才是一切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论战1920年和1921年,张东荪和梁启超分别发表文章,认为苏俄式的发展道路过于激进,中国缺乏建立劳动阶级政党的条件,也无法实现劳工革命,坚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发实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文回击,一场有关中国到底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进行革命的论战也由此展开。他们认为,中国虽有发展实业之必要,但要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资本主义道路带来的贫富差异、阶级等问题应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缺乏直接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至于中国没有无产阶级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渐进的改良,李达则认为改良“只是铲除社会问题的结果,并不能铲除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绝对自由,反对阶级斗争。对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予以回击,陈独秀认为“劳动阶级据以铲除罪恶的国家、政治、法律,我们是不应该诅咒的”。蔡和森也主张只有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建立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展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5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下表是这一时期一些学派的观点。

主要观点文献出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4 . 【近代西方财富观念】

材料   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肯定始于被公认为第三代人文主义者的领袖布鲁尼(1374-1444年)。他认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好坏属性,它不过是完成某种行为的工具;财富是一种外在的幸福,外在的力量。

同时,人文主义者、外交家安东尼奥洛斯基(约1365年-1444年)也提出了自己的财富观。洛斯基认为贪婪财富是一切事业的发动力,并声称:“如果你观察一下军事、商业、农业、手工业,或者所谓的自由艺术,原来,其中任何一项莫不为了得到钱,为了金钱我们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和危险。”洛斯基认为财富是国家繁荣的基础,对它不应该轻视。他认为“凡是贪婪者很多的地方,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骨骼和基础”。洛斯基实际上否认了贪财往往是贪婪者道德败坏的客观原因,把贪婪看成是天然的美德,这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伦理观的最突出的部分。

——摘编自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财富观念”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5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6)

(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3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外国记者深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通过采访领袖人物、农民群众、普通士兵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诸如“红军官兵生活一样”“(根据地的)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会支持、保护和给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给养”等记载比比皆是。一批怀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执着于土地改革、平等精神、清廉自律的实际行动,诸如此类均成为民众认同、支持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根本动力,也孕育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摘编自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

特质表现
礼法结合西汉率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所谓法律儒家化就是引礼入法,即通过把礼引入法律从而做到礼法结合。汉代中期以后的法律儒家化,则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礼主刑辅、礼刑并用礼与刑自西周开始就成为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伦理立法中国的传统法律强调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贵贱、尊卑、亲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历朝历代的法律均规定了臣民、子孙等“卑幼”对于君父、官贵等“尊长”的绝对服从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伦尊卑的等级秩序

——摘编自赵玉环《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项特质,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特质、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023-11-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卷历史试题
9 . 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