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被称为“科技革命时代”,它送走第二次革命,又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19世纪,西方政府和企业已在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但是处于自发、零散的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这种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形成国家科技职能和国家政策。现代科技需要国家扶助和组织管理……二战以来,西方的国家科技职能和科技政策更是出现高度发展:各国普遍建立政府科技机构,形成了庞大的政府科技系统,又制定了许多投资巨大的科技规划……其次,科技投资巨量增加。而在19世纪末期,西方大国的科技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微不足道。

——摘编自齐世荣《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中国国庆节期间的外交活动简表(部分)。

年度外交活动
1951苏联及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和缅甸等亚洲近邻国家都派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在印中友好协会组织下,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市民举行了盛大庆祝会,欢庆新中国国庆
1954参加国庆观礼的有苏联商务代表、意大利贸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务代表团等
1956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印尼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会
1957日中友协东京联合会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和纪念“日中友好月”,举行有800人参加的晚会
中国驻英国代办在伦敦召开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英国政府官员1000多人应邀参加
1959哥斯达黎加、智利等拉美友邦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哥斯达黎加计划出版有关中国建设的小册子,智利智中文化协会也举行了有关中国国庆的报告会
1962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阿尔及利亚政府多名官员等出席招待会
1964马里共和国总统、刚采共和国总统应邀来华参加国庆观礼

——摘编自周游《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1949-1966)国庆纪念的外交功能》

围绕“国庆外交”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学教育自汉确立,直至清末,始终占据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在此期间出现的教育思想或实践(如下表)。

东汉末年汉灵帝在洛阳皇宫鸿都门内创设了一所有别于太学的教育机构——鸿都门学,并从中选拔官员。鸿都门学以“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为内容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在京郊鸡笼山开儒学馆,次年又命丹阳尹何尚之开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开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开文学馆。至此,儒、玄、史、文四馆并立
隋唐在专设的教育机构中有律馆、书馆、算馆,它们与传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一道受国子监管理。在附设的教育机构中,有各政府部门管理的乐舞学、医药学、卜筮学、天文历法学、工艺学等
宋初在地方官学“分斋教学”。将官学教育分为“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经义斋”专攻儒家典籍;“治事斋”开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实用学科
清初将宋的两斋扩充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斋有长,科有领”,每一斋各有所长,且每一斋中的每一科又各有不同

——摘编自郑梦雪《楔入正统:经学教育的五次冲击》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从奎宁到青蒿素

材料一

材料二   最初,奎宁治疗疟疾的效果很好,但是,随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奎宁的疗效严重下降。1930年全球有1000万人感染疟疾。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东南亚竟无法控制。

1967年,中国成立研制新特效药的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屠呦呦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述的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以青蒿为重点研究对象;受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的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药物实验发现,青蒿素的治愈率比奎宁高,还不易引发儿童高热惊厥。随着青蒿素的推广应用,全球疟疾治愈率提高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世界同行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愧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改变世界的奎宁》和《抗击疟疾——从金鸡纳霜到青蒿素》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人类对抗疟疾的历程。
2024-05-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或田地理环境)与人造环境(或曰社会环境)两大部类。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体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思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社会环境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的总和。具有自觉意志的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造成社会财富,奠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并且愈益深刻地给周国环境打上人在知性指导下的实践的印记,从而使生态环境在自然性之外,又加上人类性,构成文化生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2024-05-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政治生活中的“无形”资源,政党形象既是一个政党性质、宗旨、纲领、历史使命的外在展现,也是政党的重要政治资本和政治软实力,并与自身政治活动与执政事业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一个“大党”的形象终于在历史淬炼与时代呼唤中跃然而出。回顾“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既有历经生死考验的革命者与正义者的形象,也有在弱贫中突围的建设者与改革者形象,更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引领者形象。这些形象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犹如高高扬起的精神旗帜,始终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凝聚着伟大的力量。

——摘编自王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5-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时间

内容

古代

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

甲午战争之前

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

甲午战争之后

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

民国初期

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立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着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其特许状的规范之下,该公司逐渐垄断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并成为英国在亚洲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依托。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意味着争取建立殖民领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7世纪末,英国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对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予以认可,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商业、政治、军事和司法四合一体的政商机构。此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控了印度所有的财富,公司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了,而是“同它竞争的英国大臣和国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英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该公司的态度,英国议会通过了多个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别法案,限制和剥夺了其政治经济特权。到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沦为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的机构。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农业和采掘业萎缩,制造业要么发展缓慢,要么转移海外,产业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但是,当农业、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严重萎缩时,生产性服务业就失去了支撑,难以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整个西方社会经济长期呈现缓慢发展状态。二战后,美国凭借制造业产量占世界53%、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1/3的巨大优势,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然而,仅过了30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美国丢失了制造大国地位,经济霸权地位也随之动摇,经济竞争力一路下滑。同样,欧元区为债务危机所笼罩,也与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败有关。

——摘编自何自力《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南境内苗、侗、瑶等民族广泛分布于各府县。随着江南不断开发,汉族不断扩张,少数民族逐渐被挤压至边远山区。由于缺少足够的生存资源,加上对汉族的仇视,少数民族不时下山劫掠,单靠军队防苗很不现实的,苗患府县必须学会自卫。因而尚武之风生焉,强悍、好勇健斗逐渐成为居民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

清代湖南原本每一宗族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迁入,加上已有居民的不断繁衍,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分布区域不断发生重叠,于是争夺资源,保护既得利益对每一宗族的生存有特殊的意义。当时宗族之间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的主要方式是以坟地或其他宗族公地为借口,而这种方式必须动员起全宗族的力量共同参与,否则就是师出无名,名不正而言不顺。清代宗族矛盾不时引发械斗等流血事件,为了在争夺中获胜,宗族内部必须团结一致,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战斗力量,方能有自存的机会。因此,宗族间资源争夺培养了湖南土客居民的危机意识,有助于好勇健斗之民风的形成。

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沿河、湖一带土壤肥沃,被誉为“鱼稻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经历明末清初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人民生活尚称富足。摊丁入亩之后,湖南人口急剧增加,到道光年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各种社会矛盾随之而生。为了获取生活资源,农民不得不向山求地,与水争地。故拥有土地者为卫土而敢斗,未得者为求地而多争。

这种强悍之风,正是组织强大军队所需要的,只要有恰当的时机,就可以在安邦定国大业中和强大的威力。如果没有这个强悍、好勇健斗的民风,无湘不成军的奇迹是创造不出的。咸同间中国社会的动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当时政府军无能已极,地方不得不依靠自我防卫才能免于战火。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湖南知识分子对此加以引导,实现了知识分子与下层人民的结合,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实现了湖南的崛起。

                                                                             ——摘编自毛继华《人口与近代湖南崛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与近代湖南崛起”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