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0 道试题

1 . 阅读柳宗元的作品《种树郭橐驼传》,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名我固                       其冲
B.其欲舒                       逐末
C.根拳而土                    改弦
D.而幼孩                       千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他植者不然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也
B.其莳若子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其实害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不复顾
离开后就不再回头看它。
B.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并不是有能够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C.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橐驼”这一称号带有轻视嘲谑的意味,但郭橐驼欣然接受,可见其性情豁达。
B.郭橐驼种树的独特之处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强调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C.他植者“爱之”“忧之”的做法背离树木的自然本性,从反面证明要遵循规律。
D.文章以树喻人,从种树的方法迁移到为官治民之理,使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5.文章第2—4段借郭橐驼“养树”之事阐明了“养人术”。请结合这三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说理的。
2023-06-18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中宗晏驾,拜洛州长史。睿宗践祚,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在春宫,又兼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先是,外戚及诸公主干预朝政,请托滋甚。崔湜、郑愔相次典选,为权门所制,九流失叙。预用两年员阙注拟不足,更置比冬选人,大为士庶所叹。至是,璟与侍郎李乂、卢从愿等大革前乂弊,取舍平允,铨综有叙。开元初,征拜刑部尚书。四年秋,驾幸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璟入奏曰:“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来人受艰弊。”于是遽令舍之。璟曰:“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请且使待罪于朝,然后诏复其职,则进退得其度矣。”上深善之。十二年,驾又东巡,璟复为留守。上临发,谓璟曰:“卿国之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邑,为别历时,所有嘉谟嘉猷,宜相告也。”璟因极言得失,特赐彩绢等,仍手制曰:“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旧唐书·宋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B.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C.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D.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晏驾”,是古时帝王死的讳称,原说“宫车晏驾”,“晏”意为“迟”,用宫车迟出,婉达此意。
C.“三品”,是官员的一种级别。“品”是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D.“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刚正耿直,敢于违逆皇帝宠臣,他劝说同僚拒作伪证,保全了被诬陷的御史大夫魏元忠的性命。
B.由于外戚与公主干政,朝廷备用人才不足,宋璟与卢从愿等革除前弊,公平选拔,整肃了取仕秩序。
C.开元十二年玄宗东巡,出发前向宋璟问政,宋璟充分论说了国事得失,并亲手写在丝绢上送给玄宗。
D.宋璟年少时便耿直有气节,博学擅文,他忠心耿耿,不居己功,曾在唐代多朝为官,尤为玄宗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湜、郑愔相次典选,为权门所制,九流失叙。
(2)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来人受艰弊。
2023-05-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高考全国一卷预测分析研究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顶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也。羽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杀之。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楚使,即惊曰             详:通“佯”,假装
B.独其不早耳                 恨:怨恨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       分:职分
D.知其神乎                 几:细微迹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羽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百姓不见保,是不用恩焉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             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C.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D.围汉王荥阳城                    增之去,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分别属于陈平的“反间计”和苏轼所认为的“项羽不信任范增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A.能出捐数万斤金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
B.欲与汉为一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C.为太牢具,举进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D.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4.下列对苏轼《范增论》的叙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其作用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就早该离项羽而去了。
B.选段的文体是史论,表述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有条有理,首尾呼应,有很强的说服力。
C.范增之所以离开,是因为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对范增失了信任,作者认为要是陈平不用计谋的话,范增是决不会离开的。
D.范增想拥立义帝,其用意是为项羽收买人心,就像陈胜借助项燕、扶苏一样,是一种谋略。而项羽对此举始终未能理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2023-05-11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北京·模拟预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其臭,且臂冷不可耐。欲放之,又惧为崇。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材料二: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黄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

材料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此者,悉被褐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不其臭               胜:忍受
B.于道者无算                  踣:走路
C.夫此者                         罹:遭遇
D.悉被褐藿之子               茹: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暑,浴书斋       州司临门,急星火
B.免汝去害人          不赂者赂者丧
C.此阴阳失位          弃黔首以资敌国
D.而愚民悬符厌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赵文山用这个药方来治疗瘟疫患者,没有救活不了的
B.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千分之一二罢了
C.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至于像那些住华堂高屋的权贵富豪,穿的好,吃的好的人家,像这样(得病)的人很少
D.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
乱定之后,孤独的遗留下来的老百姓慢慢聚集。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宗伯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翼伸回湖州拜访他。
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5.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
2023-05-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北京卷)
2023·北京·模拟预测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不成列。”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襄公之虐   损:损坏
B.不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   陈:列阵
D.楚人未   济:渡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弃商久矣   与向噌吰者相应
B.而孟子之以王 而能世推移
C.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此忍为之   不仁,如礼何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B.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君王想要阻止,又怎么能够承受它呢?
C.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不是仅仅实行仁义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人。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宋襄公认为诸侯可以凭借名声得到,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借文章夺取。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5.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2023-05-0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北京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
2023·北京·模拟预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也。君如逃,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冑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几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不足,死焉,        职:本分
B.不如                      :赶快
C.侃遂忍之,复登          :城墙
D.率其徒将城而下        超:超过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分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重赏以令死士,必济!
B.君如逃,谁守                                 君不在,人谁肯固矣?
C.以瓦石中贼                                   有以弱弓射贼
D.力不足,死,职也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
B.百姓皆其战士也
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
C.虽然,岁满则罢去
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
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
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2023-05-0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君之好欲也。盖欲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意,将为下饵。益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注释:【1】荣夷公:周厉王卿士。【2】殷辛:殷纣王。【3】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

注释:【1】謇謇:直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欲于此                    见:显现
B.有壅则                    决:消除
C.微言而不                    切:关切
D.以至贱至贵             干:冒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君之好欲也            况臣
B.人君无见               可得乎
C.其所以然                  故臣苟顺
D.危不持                    及罪弗避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二代好佞             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                    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             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             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5.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
2023-04-28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营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蔬,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停止修建宫殿。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2)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2023-04-0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趣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其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

(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       封:以……为疆界
C.即与共突厥       趣:同“趋”,赶赴
D.刺史王孝德拒之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                         而马邑困
B.吾还也                                      可北面臣之
C.失其所                                      不如连突厥唐合从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君璋穷,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
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
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
5.翻译句子。
(1)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2)翻译如下课内文言句子。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023-03-2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1】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2】,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1】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实大,亦可                      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非不获兽                  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                      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此事     蔽:遮蔽,隐瞒。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未十八       其数
B.遇之       取信
C.我为君        散还
D.人情不通     停中男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5.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
2023-03-20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