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谢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除吏部郎,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孝武帝深相钦重,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司马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其后,帝将擢时望以为藩屏,乃以恭为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及帝,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恭乃遣使与殷仲堪、桓玄相结,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谯王尚之说道子,藩伯强盛,宰相权弱,宜多树置以自卫。道子乃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割庾楷豫州四郡使愉督之。由是楷怒,遣子鸿说恭曰:“尚之专弄相权,欲假朝威贬削方镇,及其议未成,宜早图之。”恭以为然,复以谋告殷仲堪、桓玄。玄等从之,推恭为盟主,克期同赴京师。朝廷使元显及王殉等距之。元显使使说恭司马刘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因恭曜兵,轻骑击之。恭败,收送京师,道子于建康倪塘斩之。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恭自在北府,以简惠为政,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伤。及玄执政,上表理恭,诏赠侍中、太保,曰“忠简”。

(选自《晋书·王恭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B.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C.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D.临刑/神无惧容/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舅,是周王朝对异姓诸侯的称呼,文中指的是谢安认为王恭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B.假节,魏晋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C.《黍离》,是《楚辞》中的篇名。后以“黍离之悲(叹)”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恭才能出众,有做辅弼大臣的愿望,最初拜官佐著作郎,他称病辞谢没有就任,后担任要职。
B.袁悦之以巧诈侍奉会稽王司马道子,王恭上奏,孝武帝就杀了袁悦之,此后被孝武帝委以重任。
C.王恭曾两次起兵清君侧,第一次上书京师,成功除掉王国宝,第二次却因部将叛变而兵败被杀。
D.王恭为官多年,家中除了书籍别无钱财布帛;他身在北府,为政简惠,死后随即被朝廷赠予谥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子收国宝,赐死,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2)元显使使说恭司马刘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帝尝畋于中牟,践民稼,中牟令当马前谏曰:陛下为民父母,奈何毁其所食,使转死沟壑乎?帝怒,叱去,将杀之。敬新磨追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耕种,以妨吾天子之驰骋乎!汝罪当死!因请行刑,帝笑而释之。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帝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帝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帝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间,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帝大笑,乃释之。二年,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来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

(摘编自《资治通鉴·新五代史》,有删改)


【注】①帝:后唐帝,即庄宗,名叫李存勖(xù)。本姓朱邪。字亚子,应州金城县(今山西省应县)人,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②二年: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③郭崇韬:代州雁门人,追随李存勖,为后唐名将,谋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怜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B.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怜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怜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D.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怜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也叫优人,古代对于戏子、乐官等表演人员的通称。怜人做官,叫伶官。
B.左右,指在皇帝身边侍候的人,他们的官职均高于各个地方官员。
C.夷狄,我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改元,古代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那一年称为元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自幼精通音律,喜欢唱戏,在宫中蓄养了许多伶人。他有时粉墨登场。和伶人一起嬉闹,给自己取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又喜好狩猎,曾在中牟县打猎,践踏了当地百姓的庄稼,不但不内疚致歉,反而让伶人敬新磨把中牟县令抓来问罪。
C.敬新磨曾经在殿中禀报事情,被庄宗养的狗追赶,他就大呼陛下不要放纵自己的儿女咬人,以此讥讽庄宗,险被庄宗用箭射死。
D.伶人周匝为报答陈俊、储德源两个伶人,请求庄宗封其为刺史。庄宗当即答应,但因郭崇韬反对而没有兑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2)陛下为民父母,奈何毁其所食,使转死沟壑乎!
2022-02-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廩,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六年,公至孟津。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B.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C.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D.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战国时代曾称“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官职相同。
B.郎,官名,初指宫廷延廊。宫廷侍卫人员多守候在延廊,郎也用作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C.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迁。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D.乙未,天干地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年少时,放纵自己,不从事正当职业,世人认为他很平常,而桥玄、何颙等认为他与众不同。
B.对于无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太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C.太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在闾巷等待贤才来访,唯才是举。
D.太祖认为,刑罚关系到百姓的生命。于是他设置理曹掾属,将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通晓法律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5.对于才智之士的“有行”和“上进”,曹操是如何辩证看待的?他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
2022-02-1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疏奏,宪宗怒甚,将加极法。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C.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意思相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的奖励督促。
B.韩愈曾写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皇上不采纳意见还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正直敢谏,他上表反对唐宪宗供奉佛骨,触怒了皇帝,众人包括国戚权贵都认为他罪过太重。最后他被贬为潮州刺史。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人交往从不改变态度;他爱护提携后进,从他在公卿间推荐张籍、为李蟠写文章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5.韩愈为什么上书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莽闻阜、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初,光武为舂陵侯家讼逋租于尤,尤见而奇之。及是时,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尤笑曰:“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

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节选自《后汉书》)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B.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C.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D.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刘秀的庙号;光武,刘秀的谥号。
B.《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C.大司空,是中国古代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为百官之长。大司徒,古代官名,掌监察。
D.漏刻,古代计时的工具,也叫漏壶。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外貌俊朗,气度非凡,长着高高的鼻子,饱满的额头。
B.兄长刘伯升一向结交身手敏捷之人,是刘秀决定起事的原因。
C.当军中因财物不均引起士兵不满时,刘秀果断地把刘姓族人的财物收集起来分给大家,防止了军人的哗变。
D.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刘秀不退反进,表现出过人的胆识。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②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
5.刘秀被更始封为武信侯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我国古代重要官职名,三公之一。也是姓氏的一种。
B.会稽,县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C.《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共八十一章,道家经典作品。
D.钟繇,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大臣。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会稽山水皆佳,羲之到此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想法。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初,秦时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移过于下。夏,诏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B.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C.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D.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寅,甲为天干首位,寅为地支第三位,干支相配,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B.官婢,指古时因罪没入官府作奴婢的女子。没入官府的男子为官奴。
C.《诗》,指《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D.黥髡,古代的两种刑罚。黥,指剃去头发;髡,指在面上刺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皇后也参加劳动,亲自采桑养蚕。
B.汉文帝认为肉刑太残酷,不合道德,应该废除,用别的惩罚去代替。
C.张苍、冯敬提出了所有刑罚都应该减免的建议,汉文帝下达了同意的文书。
D.汉文帝特别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他下令免除了农田的租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2)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
5.文中提到汉文帝时期“刑罚大省”,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9-20高三上·广东·期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土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左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021-11-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维护太子,因此下狱并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争取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暴虐、杀人而被逮捕。
4.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1-10-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 纯仁敬谢。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其祖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 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官职名,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B.在“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一句中,“治”应解释为“惩罚”。
C.“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D.元符,皇帝的年号,汉武帝时开始有年号,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B.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C.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D.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
2021-10-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十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