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6109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用流水比喻时间飞快,鼓励同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高中学习生活。

(2)书法和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同时写到了书法和茶道。

(3)古代文人常以“影”表达孤独之感,比如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的心酸画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椿芽一寸

乔叶

半下午时,村书记大英突然打电话叫我去西掌,说是有点儿事,孟胡子这会儿还在县里,他点名叫你快过来帮看帮看,说关键时候还是城里的文化人能抓住裉节儿。问啥事,大英道,不过是为个香椿芽,先不啰唆,你来了就知道啦。

山深春迟,近日才正出头茬香椿。“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各家菜单也都已列上,一盘香椿炒鸡蛋能卖三十八。价高自有贵处,因头茬香椿鲜味最浓郁,过些天掰下的二茬就淡些。最多掰过三茬。天热后的香椿长得虽快,却也不能再上桌。村里不少人家都种有,西掌那边张大包、张有富和七成家都有,大曹家也有。①莫不是他又闹是非?到了西掌口,却看见张大包两口正跟几个游客对阵。张大包媳妇拽着一个男人的胳膊,手里还抓着一个大塑料袋子,里面一堆嫩嫩的暗红,正是香椿芽。一个烫黄发女人声嘶力竭地吼道:宝水村可了不得了,几颗香椿芽就敢要五百块?咱们发到网上,叫全国人民都知道知道!恁这香椿是金的还是银的?另一个大花裙子女人道,啥种的,不过都是野香椿,就敢这么讹人?!张大包挥舞着胳膊,右手食指戳天吼着,香椿有野的?你满世界打听打听,哪家香椿不是种的?张有富声不高,平平地在一边帮腔道,别以为这满山遍野的东西没主儿。都是有家的。大花裙子道,既然有主,那咋不看好你家东西?有富媳妇道,②俺这里东西从不用看。不看就能随便拿?这是道理?烫发女人道,东西又不会说话,有主没主谁知道?张大包道,我贴了标的,你们看不见?

我赶忙上前细瞧一眼,果然,香椿树干上贴着张小字条:请勿采摘,违者罚款。前几天我找孟胡子给门口的古树写了个通告。学得真快。有点儿想笑。忍住。且听两队人马继续吵:

写恁小谁能看得见?

没看见那是你的事。要是存心耍赖,看见了也当没看见。不是眼坏是心坏!

几颗香椿芽敢要五百块,恁这才是心坏。没承想农村人心坏成了这!

我凑到大英身边,大英这时倒沉住了气,示意我先别说话。忽然被人碰了碰胳膊,原来是秀梅也赶了来,③果然爱看热闹是国人本性。聚的人越来越多。对方有人在拿着手机录,我悄声告诉秀梅也录。秀梅道,这能发网上?咱们不得发点儿正面的?我说先留下证据,或许有用呢。她方才明白过来,赶快开录。

对方那堆人里也有试图说和的,对张大包媳妇道:也不是啥大事。你就当这些人图新鲜,替你摘了几把香椿。现在把东西还给你不就中了?张大气得简直要蹦起来,抖着手里的塑料袋道,那我还谢谢您嘞?人群里便有人笑,对方道:知道个谢就好。

这话虽近乎耍无赖,不过也可见底气虚弱。然后就吵嚷着要村干部出面。大英方才上前,简单自我介绍后道,我也在旁边看了这半天,不用我多说,这理本也明白。俺们这山山岭岭看着虽大,老实说,一块土坷垃都能找到主家,更何况是这香椿。葱白一尺,椿芽一寸,都是最贵时,谁个不知?您说俺们没吭气,这贴了标还不算吭气?又不是眼不好,又不是不识字。到城里去平白无故拿恁家东西恁愿意?井跌不到桶里头,说话都得凭良心。这两兜少说六七斤吧,市价一斤三十,粗算个整数,给他两百块。香椿归你,算是不打不相识。可中?

这香椿看着就有气,我不要!烫黄发说。

不要可以。钱得留下。

没拿东西凭啥要交钱?

又进入一个罗圈架。大英吵村里人时那话一嘟噜一串,和这些客吵时却有些卡,或许是要讲文明,有些挑字眼儿,便少了流畅感。也少了气势。正磨叽着,景区派出所的两个警察到了场,干脆利索地按照大英说的断了案,要对方赔给张大包两百块。对方还是梗着脖子问依据,警察道,这事儿发生的不是一起两起,约定俗成的民情就是这。也有按一颗芽十块钱计价的。宝水这么算账够厚道了。那要不就按颗算?你不服咱就留个案底,再去打官司。对方方才罢战,付了钱拎着香椿离开。临走时悻悻道:你们这就是个土匪窝,还警匪一家。警察伶牙俐齿跟怼道:造谣有风险,说话须谨慎。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一下?

暂且事了。黄昏时分杨镇长和孟胡子才一起回来,听了个端详,说不能放松,要关注网上不良舆情。果然到了七八点时,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就发了段视频,④标题是:几颗香椿芽要五百,宝水村如此发横财?真是传媒时代的典型标题。内容自然是有选择地胡乱剪辑,浏览量却逐步攀高,网友们在下面议论得热烈,各种“好词儿”都出来了。杨镇长便召集开小会商量应对,我又被拉去列席。先商量回不回应。孟胡子说,对方既然这样,咱们不能忍着。回应是一定要回应的,关键是什么态度回应。对方是民间态度,咱们也可以是民间态度。对方录有,咱也录有嘛,秀梅办这事可够跟趟。秀梅笑道,青萍姐指挥得好,有智谋。没想到还真能用上。大英道,青萍这也是庙后的窟窿——神透了。就都笑。定下来的视频标题便是:头茬香椿大肆强采,罚款两百应不应该?

发布后网上风评很快偏到宝水这边,等占到明显优势已是时近深夜。我到厨房重新开了火,几个人坐下来喝酒消夜。

(节选自《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小说主人公“我”原本是城里的一名记者,为治病来到宝水村生活。②裉(kèn)节儿:关键地方。③恁(nèn):此处为人称代词,你,你们。后文有副词“那么”的意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书记大英面对冲突时先冷静观察,再不卑不亢地提出解决方案,和平日吵架较为强势的风格不同。
B.小说情节围绕“椿芽”展开,同时穿插农业知识介绍“椿芽”,使“椿芽”具有了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
C.即使完成了矛盾调解,村干部也不忘关注网络舆情,可见乡村治理工作的阵地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
D.小说涉及乡土世界基层治理困境,通过一场冲突展现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是“我”的内心活动,暗示宝水村发生过类似事件。可见当地部分村民已经在乡村旅游热中衍生出逐利心态。
B.句②体现了宝水村民风淳朴,仍保留着费孝通所阐述的乡土社会的特征,熟人社会中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
C.句③是“我”对围观群众的看法,句中蕴含的态度与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听众持有的态度相同。
D.句④标题折射出传媒乱象,“真是”一句暗含对当下媒体的批判。作者借此发出对现代人道德滑坡现象的哀叹。
3.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读者,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批评家应该是读者公众的代言人,或美学上和思想上的代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读者本位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进行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固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

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式类比。甚至是一些转化本土资源的文学创新试验,也被强行纳入后现代或大众文化拼贴”“杂糅之类的模式之内。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中国问题,自然与读者相去遥远。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材料二:

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还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

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

(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批评,中西方学者都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之间的关系。
B.读者自身能够通过具体的文学形象直接受到“熏、浸、提、刺”,这种阅读过程并非毫无用处。
C.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释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使读者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
D.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其根源是脱离了读者本位的立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烦恼”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这是“强制阐释”的一个具体体现。
B.读者之所以远离文学批评,其根本原因是文学批评强行将一些转化本土资源的文学创新试验纳入后现代或大众文化“拼贴”“杂”之类的模式之内。
C.“人情批评”的现状进一步导致浓郁的圈子化色彩,这使得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区文学被严重忽略。
D.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要避免让商业因素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保持其“纯洁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作家作品的批评符合“运动着的美学”的标准的是(     
A.钟嵘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B.列宁评价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C.钱理群评价鲁迅:“中国现代白话文、现代文学语言的开创者与典范”。
D.宋宗元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纵横变化,离奇光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一个时期以来,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自身的“畸形”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

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

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

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

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

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

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

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

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

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

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

哎,小椿头?

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

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

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

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

兔崽子!

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

小椿头去砍柴了。

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

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

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

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

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

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

怎么啦?阿婆骂你啦?

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

吃饭了吗?

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

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

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

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

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

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

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

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

好吃吗?

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

好吃都吃掉。

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

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

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

当然可以。

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

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

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
B.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
C.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
D.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
B.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3.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2.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诸侯   内:同“纳”,接纳
B.秦时与臣          游:游玩
C.沛公奉酒为寿   卮:酒器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且为奈何
A.故听B.蚓无爪牙C.多于南亩农夫D.句读不知
3.下列对古代作品或人物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
B.《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
C.项羽,名羽,字籍,下相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秦末起义军领袖。
D.刘邦,字季,沛县人,秦末起义军领袖,称“沛公”,即汉高祖。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约为婚姻B.小学而大遗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秋毫不敢有所近
5.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担任大王想出这个计谋呢?
B.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项伯因私交向张良通风报信,这就使得事件有了转机。张良不忍独去,故告知刘邦。
B.刘邦听从了小人的建议,进入关中之后想称王。当听说项羽要来攻打他时非常着急。
C.刘邦急,张良为刘邦献计,让刘邦和项伯成为儿女亲家,这样就可以真正拉拢项伯。
D.刘邦对项伯礼敬有加,“奉卮酒为寿”,还拿一大套说辞为己辩解,取得项伯信任。
2024-06-0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遭逢乱世后的人生答案;《登高》反映了杜甫天涯漂沦的真实心境;没有贬谪,没有经历过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痛苦,恐怕就不会有苏轼《赤壁怀古》的名传千古。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2024-06-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碎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碟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肱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肱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东坡《石钟山》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注】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注】夜明砂:干燥的蝙蝠粪便的别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有罅隙B风水C相遭D皆有E噌吰镗鞳之声F何独G兹山H为然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舟”表示“行”的方式。文本二中“蛇行而入”的“蛇”也表示“行”的方式,两者用法一致。
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的“不我若”表示不如我,两者结构相同。
C.记,古代文体,多以自然名胜为载体表达情感。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记游为议论,体现了宋代游记的新风格。
D.当,文中意为“应当”。李密《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当”与此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使文章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文本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本二不仅在具体描绘石钟山时对文本一多有继承,其质疑苏轼观点的逻辑与《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李渤观点的逻辑也颇为相似。
D.文本二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结论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大钟,而没看到上钟山形状也是这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5.请简要梳理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2024-06-08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两句“____________”以夸张修辞写山道高险,把行人仿佛手可摘星、心生惊惧而呼吸行走困难的情态表现得很生动。

(2)《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虚实结合,含蓄表现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景象,词人黍离之悲溢于言表。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能够把握。

2024-06-0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叶梦得曾抗金有功,后被迫上疏告老,此作写于退隐湖州卞山时。②拚(pàn)却:不惜,甘愿。③东山老:指东晋谢安,他曾隐居浙江东山,复出后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侵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中的“晚”字极为形象,表现出暮秋时节景物的苍老暗深色彩。
B.“小窗低户深映”言小屋简陋古朴掩映于花木深处,可见隐居环境的幽静芳洁。
C.“徙倚”二句,表现了作者隐退后的闲适,怡情湖光水色,轻度流年,安享晚境。
D.“悲风”即秋风,“冉冉”为雁缓飞之状,胡笳指军中号角;诗人见眼前景,思身外事。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2024-06-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