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张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尘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初次巴陵

杨凝

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

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的起句,一写平湖连天,一写浪翻波涌,起笔均有奔腾澎湃的气势。
B.杨诗第二句,想象奇特,以夸张手法,写洞庭湖水似与天河相连的壮阔景象。
C.张诗写湖水,俯仰纵览,描出平远之景;写林景,横向铺展,绘就高峻之图。
D.两首诗都写洞庭湖,都从写景入手,通篇充满寓意与寄托,但是又不露痕迹。
2.两首诗的末句,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清晨时无论“我”起得有多早,“我”总能第一时间听到这“心事重重”的歌声,是因为“我”的内心也心事重重,此歌声和“我”在内心存在某种共鸣。
B.乌米住处“长着几抹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表明乌米尽管无人照料,但乌米却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处处井井有条,充满生机和活力。
C.乌米所唱的歌子曲调时而充满信心,时而忧虑焦灼,表明乌米在长达数年的吟唱中,内心也有所不安和失落,但整体上乌米初衷不改,满怀期待。
D.最后“我”在乌米的深沉思念中“情愿让她把我忘却”“悄然离去”,表明乌米的“沉湎”并未让“我”产生希望,“我”内心始终风平浪静,毫无波澜。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部分写到的“单调且不和谐的歌声”具有设置悬念的效果,为后文乌米的出场做了铺垫和准备,同时也奠定了作品感伤而深沉的基调。
B.第五段景物描写运用反衬手法,以声写静,烘托出乌米住处肃穆静谧的气氛,突显出乌米内心孤独而宁静的心境,也含蓄表现了乌米内心的坚定。
C.乌米幽怨而充满希望的歌声作为全文线索,贯穿作品始终,充分表现了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使作品笼罩在明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D.作品中“我”作为乌米经历的见证者和歌声的感受者,具有使作品所写人事更客观的作用,也通过对“我”的感受的描写烘托出乌米鲜明的人物形象。
3.请以乌米形象为例,分析作品刻画此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方法。
4.小说中乌米的歌声和人生经历让“我”有所触动,请梳理“我”和乌米接触的不同时段,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有人认为乌米的等待是不值得的,你对此如何看待?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僚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十一年,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后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键,而林种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代朱浮为大司空,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年,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僚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
B.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四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僚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
C.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僚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
D.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僚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细弱俱客河西”中的“细弱”,指浮薄微弱,这个词现在多用来形容事物细小与柔弱的状貌。
B.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周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C.“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中“臣”的用法和“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中“齐”的用法一致。
D.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林是扶风茂陵人,年少好学,为人沉稳,又跟从外祖张竦学习,学识渊博。
B.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车,把弟弟的灵柩运送回去,不忍心杀害义土,于是自己逃亡离去。
C.郎官中有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得到杜林的教诲和指点,从早到晚杜林家里坐满了好学之土。
D.二十二年,杜林去世,光武帝亲自参加葬礼为他送葬,任用其子杜乔为郎官。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5.杜林被时人称为“通儒”,深受爱戴。请从文中寻找杜林形象的闪光点。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索梦绕,恋兹念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世间经历了(①)的变化,从牛车土路到飞机高铁,从结绳记事到移动互联,从茹毛饮血到神舟飞天,人口也从过去的不流动、少流动到今天的大迁徙、常迁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们怎样迁移,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②)、亘古未变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即便社会变迁,浓厚的乡土情结不曾改变。曹雪芹的故乡在江南,《红楼梦》中,他(③)地提及江南风物,体现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家乡之物,触物伤情;妙玉将苏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瓮里带到京城,饮的是精致的乡情;贾琏陪黛玉回苏州,带回了家乡的惠泉酒,王熙凤高兴地给贾琏乳母品尝……故乡的特产,对长期离乡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既不基层,也非附着在土上的乡下人,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乡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了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单听它们的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和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别具韵味。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拔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它们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1.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儿子“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是因为他敬畏岁月之笔技法高妙造诣精深。
B.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丰富多样。
C.第⑤段“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用比喻手法写花草老墙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D.第⑥⑦段写读一面老墙的经历,与前文读墙的感悟对比,彰显老墙悲壮沧桑之美。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独特的居住环境,为后文观察白墙做伏笔。
B.文章引用贾岛、岳飞的诗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表现力。
C.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在对比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D.文章间或用第三人称,便于抒发感情,同时将读者引入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画线句子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4.文本二写到了梁衡散文的几大特征,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
2023-03-2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通过描写女孩的肖像,女孩关织布机的要求,人们关于饭食的揶揄,以及富有生活美的画面,多角度塑造了人物憨厚勤劳的特点。
B.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之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C.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D.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3.孙犁曾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篇小说中,“女孩子”的哪些特质让孙犁怀有崇拜之情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回答。
4.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山地回忆》的“散文化”“诗化”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00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的现象。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6期】

材料二:

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这体现在乡野、市井、家国,在一切人与人产生联系的场景之中。也正因这份对情感的重视,类似亲缘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变淡等话题才屡屡引发热议。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随着城市家园居住日久,邻里之间确实不再鸡犬之声相闻,但周末假期相约露营、抗疫期间彼此关照等,折射的何尝不是温暖关系的崭新回归。越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就会越渴盼温情。只要内心这份情感追寻不变,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萌芽生长。

随着社会经验增长和心智成熟,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逐渐适应婚后更多亲戚的交往习惯。为人父母后,在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会形成中国式家长心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心里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字一撇一捺,蕴含着相互支撑的智慧。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始终都需要互动交往、友爱相帮、彼此温暖。为加固这份情感联结创造条件,人人相善其群,延绵千年的中国温情必将在现代社会找到更好的存在方式。

(节选自中廉在线《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恐引发亲缘关系恶劣,需警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亲人拉起微信群,邻里之间相约露营、小区住户在抗疫期间彼此关照,这些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
B.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C.当如今的青年人有朝一日成了家长,这些包含有“亲缘唤醒”功能的心理期盼自然就会让他们慢慢学会经营亲缘网络。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也成了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亲”现象可以说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的一种衍生现象。
B.材料一对“断亲”抱以一种明显的忧虑,相较而言,材料二的态度更客观理性。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断亲”的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区别。
D.虽然互联网让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原子化,但它其实也可以被用来维护亲情。
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一观点的论据是(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C.“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D.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4.中国人一直都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参照材料一的角度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缘由。
5.在讨论当下青年人的“断亲”现象时,有人说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就是因为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都很自私,对亲情很淡漠。这样的说法不合事实,结合材料进行反驳。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取名。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由特写镜头导入——“风细柳斜斜”,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光未尽,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摇曳生姿的样子。
B.“试上”二句,直接点明词人登临望远。“半壕春水一城花”,将春水、春花的大场面铺排开来,然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C.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展示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既表达对思乡之情的摒弃,又抒发不负韶光、活在当下的情怀。
D.全词意境清丽,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婉约与豪放兼具。
2.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特色,并结合整首词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更具有中国的特点。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除此之外,还必须实现相关社会性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些国家曾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腐败严重,加上政策严重失误,不少国家停留在或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国家成功了,韩国是个典型的案例。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近70年的努力,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币大幅贬值,经济萧条。一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严苛条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韩国从危机中走出来了,成为发达国家。创新对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极为重要。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技术创新。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是基本路径。我们不可能停留在低端产业,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经济竞争力。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都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试图用传统产业的模式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现代化一定会改变全球格局,会对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总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创新驱动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期乃至未来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吴晓求《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10月31日,第三届香蜜湖论坛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自贸区发展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并对深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很多研究说深圳‘空心’了,其实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教授唐杰针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报告,深圳最近三年的专利技术在增长吗?在国内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深圳创新离不开制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制造业向高端攀升。

唐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

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科研对象、过程和扩散等越来越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推动了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结合往往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唐杰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猛也提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为主、创新驱动的质量型转变。

针对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深圳市应加快开启新一轮全方位基础性改革,着眼解决深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目前深圳技术进步的阶段性特征,克服‘投资恐惧症’。李猛说。

大湾区内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整体呈现高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互联网化的趋势。我们建议,科学倡导产业融合发展,不要继续盲目追求要素推动型的旧式产业融合发展逻辑,需要重视产业深度协调发展、深度融合。会上,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彭芳梅表示。

针对制度创新,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科技资源丰富,具备战略新兴经济发展的承载和支撑条件,建议以新兴产业与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点,进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也让深圳跃升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在总结讲话时表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摘编自李申《把深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样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
B.只要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我们就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低端产业,技术总会进步,也必将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C.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对新的世界格局会带来改变,也必然会给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命运,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韩国成为发达国家的例子说明,面对必然要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多方面的创新成为必然。
B.材料一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材料二中唐杰与李猛两位专家都就深圳未来创新驱动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
D.材料二中与会的多位专家和学者都在演讲中强调,技术创新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3.下列材料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是(     
A.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四五年的政策支持推动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展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B.中国加速推进空间科技创新,在航天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航天成果,为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作出重要贡献。
C.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做到平均分配,使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D.站在新起点,滨海新区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城市第一定位,把试点变成亮点,把先行变成先成,奋力打造高水平的“滨城”样板。
4.对“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中国式现代化应怎样继续推进?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和“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军”含义相同。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和“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乃”含义不同。
C.“如大王言”和“如会同,端章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部分组成,开头用“虞兮之歌”作为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的境界。
B.在东城快战前,田父骗了项羽,导致项军“陷大泽中”,暗示项羽惯于骗人,此时自食其果;也表现了他自负不知自省和直率粗犷的性格。
C.在乌江自刎中,作者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细节,让这位英雄在生命与尊严之间进行选择,使得英雄的形象更立体饱满、丰富完美。
D.本文三个场次之间节奏多变,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第二场重在叙事,气氛紧张: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本文刻画了项羽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03-2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