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独特的皇帝制度的建立,对结束以往诸侯纷争的局面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对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的运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创设的皇帝制度神化了皇权并突显出皇帝至高至尊的地位。君权与神权相结合加强了皇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皇帝独一无二的名号确立后,即宣布在全国只能有一个君主。皇帝拥有支配天下一切土地和人员的权力以及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军事统率权和国家财政大权。

——整理自黄栋法《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二   在实行中央集权之前,我国地方实行分封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实行中央集权后,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使这一制度得以延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又有区别。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主义体现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集权,但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三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材料四   秦国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促进我国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郡县制。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既有秦穆公扫荡西戎的远因,也有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近因,当然,和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正是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秦朝的统一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摘编自李曼《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未涉及。
A诸侯纷争的局面对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的运转起着重要作用。
B皇权的神圣性在君权与神权的结合下得到加强。
C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均首创于秦朝。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实行中央集权前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变化,并指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3)根据材料三,归纳秦统一的意义。
(4)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3-12-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因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自《“大一统”之梦》

材料三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在此进程中,无论是分是合,中华文明都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政治制度”及其创立者。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汉统治者“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概括归纳影响这一主旋律的因素。
2023-12-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大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来说,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五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诸侯国控制地方手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难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其解决方法。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并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五,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
2023-12-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某校七年级(4)班同学以“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即位后,先后任用商为左长、大良造,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在政治上,重刑治民。在经济上,鼓励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除井田开阡陌,统一了度量衡。在军事上,按新下敌人首级数受爵。凡在战争中斩得一个敌人首级的,赏给爵位一级:要做官的,委任五十石俸禄的官。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为以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姜越《鼎盛春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哪些?并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四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B.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县令统领。            
C.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体制,通过统一币制、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等措施,打击豪强商贾势力,驱民归本,增强中央政府经济实力。

——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

下图为西汉铜币五铢钱,字体清晰,重量实为五铢,不易盗铸。



(4)上图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____(A.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C.实物史料)。(答题卡上只填字母番号)根据材料三,归纳汉武帝为解决经济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2024-03-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并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妥,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荒)。凡来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四   上(汉文帝)常衣绨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统治者进行创新制度所具备的条件。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朝实行的什么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为改变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4)根据材料四结归纳文帝、景帝的治国措施。并指出西汉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023-11-1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对新疆地区对西藏地区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
清朝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材料四

①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

——(唐)杜佑《通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3)阅读材料三表格内容,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
(4)分别指出材料四中①②的史料类型。材料四反映了古代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其特点。
2024-03-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土地买卖,承认井田制的崩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把秦划为31个县,设令、丞掌管,令、丞由中央任免……

材料二   秦统一当年,针对统一帝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地方行政体制,大臣们进行了激烈辩论。皇帝采纳李所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两级行政体制,以郡统县,县以上主管官员均由中央任免,职务不世袭。

材料三   汉初君臣将秦速亡的原因归结为废除分封,因此,汉初地方行改体制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史称“郡国并行制”。诸侯王严重危及中央集权的统一与安全。文帝时,采用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将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此后进一步出台州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推行什么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皇帝”在历史上的称号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并归纳文帝、景帝、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什么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从战国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024-03-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秦朝虽然短暂,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黑重彩的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材料四



(1)请问秦国的立国得益于哪一制度的实行?依据材料一,概括“周人”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导致秦国“兵动而地广”的具体措施,材料二中的事件与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关系?
(3)请问“秦政法”中有一项加强对地方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什么?请指出该制度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图一图二所示,请分别写出秦朝通用全国的货币和文字的名称。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请选择一项谈谈你的看法)
(5)据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秦强大因素。
2024-03-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族的历史是从氏族部落间的战争开始的。为了争夺生存地,经过传说时代数百年部落间战争和融合,发展为后来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初祖和中国文明的奠基者。……夏商周三代,华夏文化高度发展并由黄河流域向四方传播。到春秋初,对于四方异族已自觉成为一个整体,自称“华夏”、“诸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它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摘编自张润棠、刘宏斌《先秦民族大融合与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汉王朝的边疆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设立郡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这些郡县不仅管理边疆地区的民政,而且管理该边疆地区的防务。二是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三是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性机构既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管理戍守的军队、屯田的士卒,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全部北朝史中,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区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族的历史是怎样开始的?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汉王朝对边疆管理有何相同举措?其管辖的职责是什么?并归纳汉王朝设置专门性机构管辖的事务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朝时期民族心理出现了什么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哪一历史事件促进了鲜卑民族汉化?并列举其两项措施。
(4)综上,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10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军事长官称为郡尉,并设郡监主管监察。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则称县长。县令(长)主管县内政务,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那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此外,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乡设三老,分别为有秩、啬夫、游徽,分掌地方教化、诉讼、赋税等事务。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颁布法令,削弱地方封国割据势力,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及目的,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2)“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汉高祖推行的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举措促成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4)秦汉时期,在军事上共同面对的是哪一少数民族的侵扰?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2024-02-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