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86 道试题
1 . 某课外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对原电池和电解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请回答:
Ⅰ.用图 1 所示装置进行第一组实验。
(1)在保证电极反应不变的情况下,不能替代 Cu 作电极的是__(填字母序号)。
A 铝   B 石墨 C 银   D 铂
(2)N 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
Ⅱ.用图 2 所示装置进行第二组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与第一组实验不同的现象:两极均有气体产生,Y极区溶液逐渐变成紫红色;停止实验,铁电极明显变细,电解液仍然澄清。 查阅资料得知,高铁酸根离子(FeO42-)在溶液中呈紫红色。
(3)电解过程中,X 极区溶液的 pH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电解过程中,Y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之一为 Fe﹣6e+8OH= FeO42-+4H2O 若在 X 极收集到672 mL 气体,在 Y 极收集到 168 mL 气体(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时气体体积),则 Y 电极(铁电极)质量减少____g。
(5)在碱性锌电池中,用高铁酸钾作为正极材料,电池反应为 2K2FeO4+3Z=Fe2O3+ZnO+2K2ZnO2,该电池正极发生的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
2019-06-28更新 | 411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普通班)化学试题
2 . 除去燃煤烟气中的有毒气体,一直是重要的科研课题。某科研小组设计如下装 置模拟工业脱硫脱氮,探究SO2和NO同时氧化的吸收效果。模拟烟气由N2 (90.02%)、SO2(4.99%)、NO(4.99%)混合而成,各气体的流量分别由流量计控制,调节三路气体相应的流量比例,充分混合后进入A。已知:FeSO4+NO[Fe(NO)]SO4(棕色)
   
(l)仪器A的名称是____,该装置出气管口有两个玻璃球泡,其作用是____
(2)反应前装置中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____,其操作方法是____
(3)实验中A瓶出现黑色沉淀,写出 A瓶中脱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继续实验,现B瓶溶液颜色不变、C瓶溶液出现棕色,这些现象说明____
(4)关闭活塞e,打开活塞d,在其出气管口,用NO检测仪研究A在不同温度时的脱氮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图中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__。在55℃之前,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
   
2019-05-09更新 | 47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安徽省淮北宿州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3 . 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反应“ Fe”的实验中检测到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检验上层清液中所含离子的方法: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____,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②经检验黑色固体为Ag,检验方法: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加入适量稀硝酸使固体溶解,再滴加__________(填试剂),产生_________(填现象)。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o
针对这两种观点继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取样时间/min 现象
I3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II30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
III120产生白色沉淀,较30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min时变浅
(资料: -生成白色沉淀AgSCN)
(3)实验中溶液变为红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存在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对产生的原因做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
假设b:空气中存在发生反应产生
假设c:酸性溶液中的NO3-将Fe2+氧化为Fe3+
假设d:溶液存在Ag+将Fe2+氧化为Fe3+
下述实验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并可证实假设d成立。
①实验: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__溶液( )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 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②实验II的现象说明发生了反应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实验Ⅱ中发生的反应可以用下列装置来验证。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___,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_______ (“前者”或“后者”)红色更深。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为了测定含氰废水中CN的含量,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关闭活塞a,将100 mL含氰废水与过量NaClO溶液置于装置B的圆底烧瓶中充分反应后,打开活塞b,滴入稀硫酸,然后关闭活塞b。
   
已知B中发生反应:CN+ClO===CNO+Cl、2CNO+2H+3ClO==N2↑+2CO2↑+3Cl+H2O;
(1)装置D的作用是____
(2)反应过程中,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
(3)待装置B中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a,缓慢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____
(4)反应结束后,装置C中生成59.1mg沉淀,则废水中c(CN)=___mol·L1
2019-09-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13-14高一上·福建·期末
填空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根据如图所示装置(部分仪器已略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甲在加热过程中能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烧杯是________(填“Ⅰ”或“Ⅱ”),该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通过实验甲可证明______(填“Na2CO3”或“NaHCO3”)更稳定。
(2)实验乙用来探究Na2O2与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包有Na2O2的棉花着火。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棉花着火说明该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
(3)取10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将生成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为4.0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6 .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欲利用CuO与NH3的反应来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仪器b中盛装的试剂为_________(填名称)。
(2)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单质铜,且量气管中有气体单质产生,上述实验现象证明NH3具有____________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装置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ag,装置F中气体的体积为b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019-06-07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7 . 已知可以和H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某学习小组对氯、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一:探究亚硫酸与次氯酸的酸性强弱。选用的装置和药品如下。

装置A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_______
装置连接顺序为A、________、B、E、________、F,其中装置E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通过现象________即可证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
实验二:探究氯气与硫化氢气体混合能发生反应。选用的装置和药品如下。
   
通过现象________即可证明氯气与硫化氢发生了反应。
该装置存在一个不妥之处,你的改进措施为________
实验三:探究氯元素和硫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为探究氯元素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下列实验方案或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实验一能说明硫元素非金属性强于氯元素             B.实验二能说明硫元素非金属性弱于氯元素
C.通过测定盐酸和氢硫酸的pH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D.已知硫化氢的沸点为,氯化氢的沸点为,则硫元素非金属性强于氯元素
2019-04-28更新 | 34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8 . 某实验小组收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探究。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
   
①指出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改进后,为了使生成的气体充满烧瓶,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_______,再打开弹簧夹________
③当气体充满烧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使反应停止。
(2)当烧瓶中充满红棕色的气体时停止实验,取下烧瓶,塞好橡皮塞。
①把烧瓶倒扣在装水的水槽中并打开烧瓶的橡皮塞,烧瓶中水面上升,根据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计算烧瓶中溶液的浓度是______mol/L(假设溶质未扩散到水槽,且当时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5L/mol)
②把烧瓶倒扣在装水的水槽中并打开烧瓶的橡皮塞,实验时发现烧瓶中液面上升几乎充满了整个烧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NO2中含有__________
A.NO                            B.N2O4                            C.O2                                        D.空气
③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NO2溶于水时能生成硝酸和亚硝酸:2NO2+H2O=HNO3+HNO2,为了证明这是造成剩余气体少的主要原因,小组同学把烧瓶中的溶液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发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写出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NO2是一种不稳定易分解的弱酸:Ⅰ.2HNO2=NO↑+NO2↑+H2O,Ⅱ.3HNO2=HNO3+2NO↑+H2O。为了探究不同温度、浓度下亚硝酸的分解产物,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1mol/LNaNO2溶液100mL(标为溶液A)。
第二步:取溶液A分别加水稀释为0.5mol/L、0.2mol/L、0.1mol/L的溶液,依次标为溶液B、C、D。
第三步:分别取两滴管溶液A~D溶液于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后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加热5min,再加入一滴管10mol/LH2SO4溶液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生成气体的颜色
水浴温度/℃ABCD
沸水浴红棕色红棕色红棕色红棕色
80-70红棕色红棕色红棕色无色
50-40红棕色仅液面上红棕色无色无色
20-10仅液面上红棕色无色无色无色
①第一步实验要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100mL容量瓶、玻璃棒和___________
②用NaNO2溶液加硫酸而不直接用HNO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③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____________条件下,亚硝酸按反应Ⅰ发生分解。
2019-06-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化学试题
9 . 利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反应进行足够长时间后装置Ⅱ中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Ⅱ中实验现象
A浓盐酸大理石氯化钡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B浓氨水碱石灰硫酸亚铁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冰醋酸乙醇和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溶液分层,上层为油状液体
D浓盐酸KMnO4氢硫酸产生淡黄色沉淀
A.AB.BC.CD.D
10 . 铝氢化钠(NaAlH4)是有机合成的一种重要还原剂。一般的制备方法是将AlC13溶于有机溶剂,再把所得溶液滴加到NaH粉末上,可制得铝氢化钠。实验要求和装置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铝氢化钠要在非水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用下列装置制取少量铝氢化钠(含副产物处理)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
       
(2)对于原料A1C13的制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
       
①连接好装置后,应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___;为保证产物的纯净,应待D中__________(填现象)再加热酒精灯。
②B装置中盛装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后B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选择饱和NaCl溶液的理由是_____
③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若无C装置,试预测实验后D中生成物除A1C13外可能还含有_________。(填化学式)
④上述装置存在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