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9年,明治政府宣布废除公卿和诸侯的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以往的庶民农、工、商现在统称“平民”。1870年,允许平民拥有姓氏,德川时代有关旅游、衣服、发式和职业的限制全部取消。1871年,批准人们有散发带刀的自由,取消武士“杀人无罪”的特权,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自由通婚;废除秽多、非人之称,其身份和职业与平民相同,法律规定不能歧视他们,政府为其更名为“部落民”;允许不做官的华族、士族有选择职业的自由。1873年,规定所有身份的人都可以具有迁徙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政府通过“削减俸禄”“奉献俸禄”“将俸禄米改为货币”“发行货币俸禄公债”等措施,废除了武士俸禄制度,取消了其经济特权。

——摘编自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近代身份制度改革得以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08-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前后,《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各级劳动部暂行组织纲要》相继颁布中央劳动部以维护工人权利为主,负责监督和执行劳动法令的实施,下设社会保险局、经济评判局、劳动保护局、失业工人介绍局。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分配与社会救济实现农民的社会保障,对工农兵及其家属采取优抚和优待的社会保障政策。

——摘编自张铁妹、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探索、演进与创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艰辛的探索,城市职工社会保险权益逐渐扩展到全体工薪劳动者,个人需承担缴费责任。2002年,国家正式提出为农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试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出台,保障了特殊人群的权益。国家通过相关部门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旨在确保国民社会救助权益的落实。

——摘编自文姚丽、刘振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历史演进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1932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社会保障事业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4 . [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文化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君主政治一统天下。君权至上作为一项基本政治价值准则,与君主政治相始终。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殷商帝王的“余一人”思想。秦汉以后,君权至上准则得到统治者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忠君义务观念是传统臣民观念的主要构成之一。这是一种基于君主政治条件而形成的传统——习惯型政治义务观念,与法律义务观念有所不同,其中并不包含人们对法律责任的自觉意识。在实际历史过程中,圣人与圣王相通,被统治者视为理想君主的象征。封建帝王虽然未必都是“对”的,但可以自诩为圣,阿谀奉承的臣子们也尊之为圣。于是,人们的负罪意识便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政治生活中,在天子“圣明”的灵光普照下,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并口称“臣罪该万死”,诚惶诚恐。在等级观念约束之下,人们无条件地服从着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从衣着服饰、言谈举止到思想意志,无一不被等级格式化。等级观念剥夺了人们的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精神,使人们不只在实际生活中,还在精神上做奴仆。

——摘編自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材料二

到了近代,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外交流的增多、外来思想的涌入,传统的臣民观念面临瓦解。尤其是甲午战败之后到20世纪初,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教国教民意识对臣民观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开始大力倡导国民观。国民是指以国家为本位、享有权利并担负义务,但是必须重义务轻权利、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重集体轻自身的一国之民。然而民(国)初为宪政实践的失败,又使知识分子们认识到国民观也无法解决教国新民的历史问题,于是有识之士开始转而向往公民和公民观。在他们的视域中,公民是以个体为本位、在国家中具有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思想、法律意识、契约精神和科学理性思想的个人。

——摘编自郑大华、朱蕾《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论中国近代的国民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臣民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民意识出现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民教育的社会意义。
2023-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治]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第三次会议都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局部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设置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并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宪法有多个条款涉及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早就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譬如,刘海年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们总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周刚志《中国文化法治七十年回眸》

材料二   198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随后,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两手抓”的方针,报告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一定要坚持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一手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和政治文化领域中危害社会的严重犯罪活动。邓小平在1985年10月和1986年3月会见外宾接见外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律。教育引导,法律保障;教育是事前预防,法律是事后补救;加强教育以提高素质,运用法律以增强意识。

——摘编自付翠英《论邓小平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2年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发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法制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践行1982年宪法过程中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2023-08-09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以君主为轴心,以中央集权为主线的政治体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重要功能,就是稳固君主的专制统治,以使君主能够世代“总揽大权,柄不借下”。自秦汉开始,以后历代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对官员进行组织管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各级官员对皇帝和上级官员绝对服从,通过一级级的隶属关系,对官员逐级落实责任、督察、考核,然后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各级官员的升降留任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在这一制度下,官职的设置、文官的选拔任用等都由君主决定。那些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官,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这些文官也就自觉地形成了对君主的依附关系。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按照法律规定、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经录用,就长期任职、稳定升迁,无过失不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所以又叫常任文官制。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通过科目繁多的考试选拔对应专业的人才以满足工作需要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迫切要求改革问题重重的旧有选官制度,建立能为本阶级服务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在其长期的运转中,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秀梅、在黎民《西方文官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文官制度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后生,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卷44《选举》上


请回答:
(1)通过材料可知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哪些?
(2)谈谈你对隋唐科举制度的认识。
2023-08-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知识竞赛试题(中国古代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成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成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1)以上史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
(2)你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023-08-0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知识竞赛试题(中国古代史)
9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至1927年,出现了中国工业化的黄金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推动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对于私人要求兴办实业、创办垦殖事业、兴办交通、商业,积极支持,迅速批准。在工矿业方面,北京政府农商部颁发《公司保息条例》,规定由国家拨出专款,专备新开企业保息之用;在商业方面,进行商业立法,以法律形式整顿商业,鼓励其发展。农商部在北京举办大规模的国货展览会,参展国货产品约10万件,全国18个省都有产品参加。

材料二   1912年至192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简表   

年份新设企业创办资本年均年均创办资本
1912191316.42 396.9万元821 198.5万元
1914191853911 934万元107.82 386.8万元
1919192267321 235.3万元168.255 308.8万元
1923192760810 322.7万元121.62 064.5万元
1913年以前工厂698资本33 082.4万元工人27万余人
1910年增加到工厂1 759资本50 062万元工人55万人

材料三   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成立了国营基本工厂设计委员会,对建立国营工业进一步进行规划,制订了一系列奖励民营工业发展的政策,把提倡国货作为保护国内实业的重要方针之一。全国基本统一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开始进行改订新约运动,与12国签订关税条约或通商条约,各国都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

——以上均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第092卷(民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企业家代表人物,并分析其发展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
10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国理政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成熟,并取得巨大成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共性向度是指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公共性是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使命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公共性价值向度。新中国70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优越制度体系,使我国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摘编自王彩云《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公共性向度与国家认同建构》

材料二   “良政”就是良好政府对于自事务的良好管理和他事务的良好治理。其基本典则规范就是有限政府和开明政府,就是政治领导者用他们的价值观影响或改造社会价值观,主要采用动员或指挥的方式引领有序民主的发展。它是集权体制、精英主义与诱导式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相对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或治理模式。

——摘编自靳永翥《由“良政”向“善治”的跨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7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的“党的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并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而采取的经济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三代领导集体,为探索构建“良政”走向“善治”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分别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们领导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道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治国理政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的伟大目标。
2023-07-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