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 氐、 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虚,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 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 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 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4-03-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是王朝国家为主导建立的、自上而下地控制乡村社会的制度,其目标在于控制民众的人身与物质财富、保持王朝国家的统治秩序。就其基本结构而言,乡里制度由乡、里、邻等县级政权以下、不同层级的地域性管理单元组成。里是基本的基层行政管理和赋役征发单元,邻是最基层的治安监控单元;在儒家学说理想的设计中,比邻而居的五家民户可相互伺察,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赏罚相延及。乡里制度是王朝国家实现其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性安排,历代王朝均通过不同形式的乡里控制制度,实现对乡村民户不同程度的人身控制。乡里制度也是王朝国家政治控制权力在县级政权以下的延伸。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历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自部落时代以来,英国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上就享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利用普通法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王权在地方上既无完善的官僚体系,也不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它是通过逐渐形成的普通法,接受地方上各种事务的诉讼, 来实现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普通法所体现的权利对地方社会而言,又表现为地方权利,即在地方社会中呈现出自治这一特色,这就为地方的自主发展和独立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种地方自治一方面使社区的居民可以依照当地的习俗与习惯来处理社区共同体内发生的事务; 另一方面则限制国王与国家的权力,使国王不能随意依据自己的意志处理问题。中世纪英国地方社会的自治制度奠定了近代英国地方自治政府的基础。

——摘编自陈日华《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体系形成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与中古时期英国地方自治的不同之处。
2024-03-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切断中国接受外援的惟一通道滇缅公路。美国临时开辟一条从印度东北部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驼峰”到昆明的中印空运航线,以确保援华物资经印度源源不断地空运中国。1943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美、英达成协议,决定从缅甸北部陆上开展反攻,以打通中印公路。1943年底,史迪威将军率领的以中国驻印军为主力的中美联军从印度向缅甸推进,在英军和从云南出击的中国远征军的配合下,于1944年8月一举攻占缅北军事重镇密支那,收复缅北大部分地区。1945年1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啘叮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五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打通中印公路行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打通中印公路行动的作用。
2024-03-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而更趋扩大。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工业发达的过程,也是扩大国外市场的过程。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实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掠夺,一个囊括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形成。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强是如何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史料二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作者以黑死病为主题,参阅大量资料,尤其是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阐述了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因为该书重要的学术贡献,英国近二十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美国八十余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

史料三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其前身是西门妇孺医院,因其创建时屋顶呈红色,故而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下图为该医院照片。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医学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也有随时间转移的规律,其大致途径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世界医学科学中心的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必然伴随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嬗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和荷兰的清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为科学中心的形成创造了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教育体制、知识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改革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导。

——改编自左汉宾《近代以来世界医学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探析》等


(1)指出材料一的三则史料的类型,并指出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医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

材料一   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三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在思想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4-03-0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是前代社会无法企及的,而商人作为宋代平民社会兴起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检索宋代方志、文人散记、笔记小说、谱牒等,宋代商人义举可谓比比皆是,如扬州高邮富商徐成甫,“友人以贫不能葬其亲者……即为买田,出钱以办丧事,而友人之亲得葬者五丧”。临川商人吴伯俞,“岁饥低谷价以惠贫民,疾病不能谒医者,为发药治之,赖而活者颇众”。黄岩人黄原泰,“性乐施予,岁歉,贸粟于闽浙,损半直以济邑人”。浙江义乌余彦诚“用家钱百万修废堰潴源水,遇见旱岁,无高下彼我均浸之,邻里沾足”,“其余津梁断坏,病涉之地,靡不修举”。诸暨人张绪,“有所称贷,率薄其赢”。“服贾力穑,卓然遂成富室”的玉溪人赵师孟,“时有贫不能自给者,公贷而与之,或久假不归,一无所问”。南宋临安的商人“每见此等人买卖不利,坐困不乐,观其声色,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

——改编自冯芸、桂立《宋代商人与社会慈善救济》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大多以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为统治理念,这些思想本身有着很强的伦理和道德色彩,因而能有力地指导社会救济实践。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仅限于粮食救助和最低端的医疗救助,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卫生、就业等缺乏关注和救助。缺乏一定引导和机制,使得这部分人转变为自给自足的劳动人口。几个大一统王朝,如两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较为完善,而其他短命王朝或者割据时期,几乎没有体系化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社会救济措施往往与帝王的施政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朝代的社会保障机制以皇帝的诏令为准,法令条文的颁布和运行往往出现断层现象,不能保证救济诏令颁布的初衷。

——改编自陈井安等《中国古代社会救助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人参与社会慈善救济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救济和优抚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作为“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的首要地位当仁不让。他生于流放之中,但丁去世那年他才17岁。他并不是第一个对文学表现出兴趣的人,然而他却以一个伟大创新者的卓越才能为人文主义注入了生命。他比中世纪的任何人都更加熟悉拉丁语经典著作:他在维罗纳发现了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作家)散佚书简,校堪了李维(古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用拉丁语写下许多原创作品,从而恢复了拉丁语作为一种活的语言的地位。这些作品中包括模仿普罗塔克的笔法写就的传记和他本人的文集。彼得拉克的其他著作或致力调和文学研究与基督教教义,或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进行攻击,或痛骂他的政敌,所有这一切都是用拉丁语写的,他同时也用意大利语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在意大利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得拉克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简析彼得拉克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
2024-02-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宋代开始出现生活题材的绘画。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为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人物服饰、生活用品及车、船、桥梁等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美国学者孙隆基认为,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要素的表现,并加以说明。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