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61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哪个更重要?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2》中用耳朵喝水的“沙鼠”是真的吗?

电影《沙丘》中出现的萌系“跳跳鼠”,有一对大耳朵,不仅能探听风吹草动,耳朵内面还能凝结水分,两只小爪子一抓就能喝到嘴里。它的设计灵感其实来自现实世界中的长耳跳鼠。这是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以其出色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而闻名。

长耳跳鼠真的可以用耳朵收集水吗?当然不能,在现实世界中,长耳跳鼠几乎不需要直接饮水,它们能从食物中摄取几乎所有必需的水分。

这种能力来自它们极其高效的肾脏,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水分通过尿液的损失。它们的新陈代谢特别适应干旱,产生的尿液浓缩度非常高,粪便也非常干燥,这进一步减少了水分的损失。

长耳跳鼠主要在夜间活动,这有助于避免白天极端的高温,减少水分蒸发。夜间的活动也使它们能够利用稍微凉爽的温度来寻找食物。它们会收集种子等食物,并将其储存在它们的洞穴中。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食物来源,还减少了在寻食时对高温的暴露。

既然长耳跳鼠的大耳朵不能收集水分,那有没有生物可以主动收集水分呢?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非洲南部的纳米布沙漠,每年降雨量仅为1.4厘米。在这里生存着一种甲虫——纳米布沙漠甲虫,在收集水分方面就展示了独特的适应性。

纳米布沙漠甲虫的生存策略非常巧妙:它会爬到沙丘上,面对微风,身体保持45度角利用硬质的鞘翅捕捉空气中的水珠。鞘翅表面拥有特殊的结构,能有效收集水分。这么神奇?这就要说一说基于它的身体表面特殊结构收集水分的原理。

甲虫的头部对准风向,其鞘翅表面凹凸不平的设计帮助其捕获雾中的水珠。雾气中的微小水滴,直径约15~20微米,会凝聚在其翅膀上。这些水滴首先会粘附在亲水性的凸起部位,凸起部分的周围是疏水的凹槽。

当水珠与亲水表面接触时,它们会扩散开,形成较大的水滴,这样就不易被风吹走,还可以吸附更多的水珠。在每小时30公里的风力作用下,水滴会增长到直径5毫米,并沿着甲壳虫的背部滑落至口部,供甲壳虫摄取。

纳米布沙漠甲虫背部小水滴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这种独特的水分收集方法使纳米布沙漠甲虫能够在几乎没有可见水源的环境中生存。科学家们还从这种甲虫的水收集机制中获取灵感,发展出了新型的水收集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干旱地区收集大气中的水分,用于人类和农业的用水需求。

东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提出了一种亲水——超疏水图案化织物,通过简单的纺织设备和简便的编织方法制成。这种织物采用亲水性粘胶和疏水性丙纶丝与一些试剂生产混合可湿性表面,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为未来大规模生产集水材料提供了可能。

澳大利亚工程师Edward Linacre受到纳米布沙漠甲虫水收集机制的启发,开发了一种自供能的灌溉泵系统,名为“Airdrop”。这个系统通过地下管道网络将空气引入并冷却至水分凝结的温度,然后将水分输送到植物的根部,旨在为干旱地区的农作物提供灌溉。

NBD Nano这家美国创业公司研究如何将甲虫的功能模仿到水瓶表面上,创建一种自填充水瓶。这种原型瓶据说能根据当地环境每小时收集0.53升水。

设计师Arturo VittoriAndrea Vogler创造的Warka Water是一种高9米的竹塔,内置塑料两格,在夜间收集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储存在底部的水箱中。这种设计能够为干旱地区提供成本低廉的水资源。

通过模仿纳来布沙漠甲虫等生物的水收集策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为干旱地区提供创新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促进了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也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我们期待这些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缺水的地区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沙丘》中的“跳跳鼠”用耳朵收集水供自己饮用是电影制作者们超现实的设计。
B.现实世界中的长耳跳鼠由于拥有极其高效的肾脏使得他们根本不需要去直接饮用水。
C.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长耳跳鼠能够利用温度稍微凉爽的夜间去寻找并且储存食物。
D.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许多生物会采用各种方式以获得适应恶劣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布沙漠甲虫依靠收集水分的独特适应能力成为非洲南部沙漠中最具抗旱能力的生物。
B.纳米布沙漠甲虫独特的水分收集方式使得该物种能够不惧怕在任何干旱的环境而生存下去。
C.纳米布沙漠甲虫从风中收集水分,给科学家们从干旱地区的天气中收集水分提供了灵感。
D.纳米布沙漠甲虫的生存策略给解决全球范围内缺水地区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3.下列选项中,对示意图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布沙漠甲虫背部有坚硬的鞘翅,其凸凹不平的设计为获取水分提供了条件。
B.纳米布沙漠甲虫迎着风向,利用鞘翅中亲水性的凸起来捕捉雾气中的微小水滴。
C.纳米布沙漠甲虫一接触到水珠,就会自动留下小水滴,而选择出大的水滴喝掉。
D.纳米布沙漠甲虫能够用口喝到从自己背部滑落下来的从风中捕获并凝聚的水滴。
4.下列选项,不符合“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技术”的一项是(       
A.武汉黄鹤楼景区推出的黄鹤楼雪糕异常火爆,其外观完全复刻缩小版的黄鹤楼。
B.受到鲨鱼皮肤上微小鳞片的启发,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船用减阻涂层。
C.日本工程师中津英治仿照翠鸟喙设计出能降低噪音、能耗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
D.瑞士工程师乔治用带刺的苍耳能够牢牢粘附在动物皮毛的原理发明了尼龙搭扣。
5.从自然现象中获取科技创新灵感,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走红,为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思路。以汉服为例,除了汉服生产销售,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还与剧本杀、演绎剧目等有机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比如,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 A 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游客不仅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这说明,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上下功夫,并结合本地实际, B 推动文旅融合,既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有利于挖掘本地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

“新中式”受追捧,离不开新兴消费群体的壮大。从表面上看,年轻人往往对潮流文化和时尚元素比较敏感,也乐意为商品的美学体验、文化价值买单。由更深层次去观察,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与生俱来而且 C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个性品位的“新中式”,自然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新中式”将收获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B.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
C.(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
D.得知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3.用“新中式”作开头,重组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7日内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菜记

陈毓

李兰戴上了眼镜,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她的认知黑,眼镜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也因此,李兰把自己的好视力归结为读不进书的缘故,她甚至在某个瞬间为自己的好视力自卑过。多年后,当李兰戴上近视眼镜的时候,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

李兰在农科城的农业智慧园上班,再说具体点,是在那儿种菜。

“上班”也是一个新鲜的词,把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和十里路之遥的王上村的李兰区分开;可具体到“种菜”这件事,又使两个李兰合而为一。王上村的李兰身上有汗气,脸蛋上有太阳红,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要平地、点种、除草、护苗、施肥,当然,也有收获。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靴套里。李兰上班第一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汗,汗水叫她更紧张,一会儿担心弄乱了工装,一会儿又担心热腾腾的自己和身外这个清凉的环境不匹配,好在她藏在层层的包装里,外人轻易看不见。

李兰是从参加培训的一百多个女工中挑选到这个岗位上的。拿李兰现在的工作和从前在王上村的种菜比,好像比不成。比如,同样是面对种子和土地,现在李兰是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差,放种子的动作经过上岗前千百次的训练。工作日久,熟能生巧,李兰现在起镊子、放种子的动作轻柔,又稳又准。一个个等待李兰放种子的容器自动来到她的面前,被她点种后再缓缓地传送到下一个点位,那里是一个个高大的玻璃箱体,不同种子被归类停当。种子在那里像被某种口令催促,快速发芽、生长,又像训练过的最好的兵阵,整齐一致。

那种整齐也叫李兰惊讶,惊讶这些发生和她有关。她想,幸好从她手中出来的是小小青苗。青苗分叶抽枝,长成一棵棵菜。李兰偶尔停手看向那边,隔着巨大的玻璃,她看得清每一棵菜,棵但又像双胞胎孩子一样难以区分,菜们该碧绿碧绿,该红红,该紫紫,开花结果,呈现菜的众生相。一棵辣椒苗上的辣椒串可以收获一笼,西红柿一串一串沉甸甸地悬垂。枝蔓甚至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李兰凭借在王上村种菜的经验,识得几样菜品。但此刻眼前的西红柿,颠覆了李兰认为西红柿只有青和红的概念,她不知道自己点种的小小容器里:还能结出黄的、白的、带花纹的、不带花纹的各种新奇的西红柿。它们各有品种名字,可李兰哪里记得住。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直到有一次,李兰偶然走到一列售卖给来农业智慧园观光的游客的果品摊前,买了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想到自己以前在王上村种的西红柿,那时她也给西红柿分类,大的、圆的、红的、品相好的,是要卖的,价格会定高;小的、不那么圆与红的,就便宜一点卖;样子不好看的、开裂的,她则带回家,熬一大锅西红柿酱,蘸馒头拌面条裹米饭,有时候一天的饭食里都有西红柿。此刻刚吃过盒子里工艺品般的西红柿,李兰才意识到自己忘了洗西红柿。不过,它们从种子开始,就没见这风雨雷电,没有飞蝶蛲虫咬,没有外界的一粒尘埃一滴泥水,甚至连播种者李兰侍弄它们的时候都戴手套,只黑帽子,这样种出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

李兰看见自己端西红柿盒子的手,手指纤细,很白。李兰的脸也变白了,她的脸很少晒到太阳,她工作的地方和那些植物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植物凭借昼夜不熄的灯光的照耀快速长大,李兰在这样的地方跟着变白变纤细。李兰在变白变纤细的时候也变近视了,于是戴上了眼镜。

戴上了眼镜的李兰用发小的话说,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戴眼镜的李兰走到毗邻农业智慧园的一块花地边,这是园区新辟的,将原有的油菜地改种了波斯菊。波斯菊花朵繁密,在团团花簇中,李兰看清了几棵旺长的油菜苗,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细雨霏霏,油菜苗得雨露滋润,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眼镜,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

(原载2023年11月13日《文艺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兰戴上了近视眼镜,她深深地感受到读书确实能够改变视力,并使自己更有涵养。
B.无论是在王上村田地里劳作还是在农业智慧园上班,李兰都会出汗,只是原因不同。
C.文中说李兰的工作与在王上村种菜“比不成”,表达了作者对高科技进入农业的无奈。
D.李兰在品尝了自己种的西红柿后,发现非常好吃,这使她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将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与她在王上村种菜进行对比,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B.,文中对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过程中的一些动作描写,展示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状况。
C.文中描述了李兰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出了她内心从紧张、兴奋到惊讶、迷茫的过程。
D.文章借李兰身体上的变化,表达了对智慧农业带来农村工作环境的改变的极度赞美。
3.小说结尾说李兰“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文中有多处地方体现了她“闷”的感受,请找出并概括相关描述。
4.你的学习小组要编写语文读本中的一个单元,请从《哦,香雪》《风景谈》中选择一篇和本文组成单元,并从人文主题和文学体式的角度给出组合的理由。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老师在家里宴请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引用杜甫《客至》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歉意。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到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用人和从谏的基本原则。

7日内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吃美食的时候,究竟在吃什么?要义第一:我们吃的是经典。经典美食是大浪淘沙、披沙沥金,经受漫长岁月吃客的百般挑剔,不断改善,日臻完美。当它登峰造极之时,美食经典就此成型,经典模板就此镌刻。从此,,就是悉心维护经典,谨遵模板招式,代代传承它的美食基因。

热干面尽管只是一碗面,,从面粉、制面、掸面、下面到佐料部分的芝麻酱、小磨香油、油炒干红尖椒碎、酿造酱油酿造食醋小香葱葱花泡萝卜碎,处处都有规矩和要求;包括热干面的搭档,也是锦上添花的必选:米酒。这米酒也不是随便什么米酒,一定得是上好糯米掺少量粳米——此处有规则:得是晚稻粳,不是早稻粳!得用天然酒曲子发酵!就在米粒被酵透的那个时段,挖一勺,搁碗里,沸水一冲,其酸酸甜甜益生菌的健康气息足以让味蕾翩翩起舞。:这句来酒,绝对不可以下锅煮的!同样是沸水,煮沸与冲泡,味道出来,那就是天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经典美食是历经很长时间不断改进而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日内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读

【明】唐寅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夜”,以“细思量”这一行为引起下文,逐步展现了诗人在漫漫长夜里翻涌的思绪。
B.颔联中的“白”字意在强调诗人双鬓斑白的现状,而“黄”字写出了诗人忧愁太甚,因而人越来越瘦。
C.颈联语言浅近直白,流露出诗人要把握当下做一番事业的心愿,也是对颔联中“随世白”感叹的回应。
D.尾联直抒胸臆,再次照应标题,诗人不甘心于名声尚未显达,因而再次挑灯夜读,收束自然,卒章显志。
2.在“夜读”过程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地。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之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像,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乐论》)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苦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定天地B八方之音C以迎阴阳D八风之声E均黄钟F中和之律G开群H生万物之情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文中指适宜,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B.一,文中指统一,与成语“一语中的”“一意孤行”中的“一”意思都不同。
C.五音,文中指的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级。
D.迁,文中指改变,变动,与《六国论》中“终继五国迁灭”的“迁”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认为,音乐的和谐协调取决于它是否合乎天地本体以及是否顺应万物本性。
B.阮籍认为,风俗的改变与音乐的道理是相同的,道德与雅乐都能对人们进行教化。
C.嵇康认为,声音与气味一样,其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浑浊混乱的干扰而发生转变。
D.嵇康认为,古人为了抑制情感的泛滥和欲望的断绝,制定了礼节并创制了音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2)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
5.两则材料对于音乐的作用有何相同的观点?
7日内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当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③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种柑橘千株,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用“新”字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点出了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
B.颔联的对仗是反对,既显形式对称,又做到了内容上的直陈其义,表达了诗人心交古贤、不慕荣利的情怀。
C.诗人由眼前幼小的柑树想象它开花结实,颈联“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怜”之深可见望之切。
D.全诗通过种柑树这件事,反映了诗人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虽语调平缓,但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2.清代何焯称本诗尾句“正见北归无复望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①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①《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
C.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
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
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
3.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
4.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
7日内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