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2022-07-01更新 | 705次组卷 | 4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节选自《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的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节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3.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2022-06-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麻城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展示“萌娃”为主要内容的账号,不少家长将孩子打造成“网红”,并通过商务合作实现流量变现。近日,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个主打“戏精萌娃”的账号,视频内容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的对话,在平台上拥有200多万粉丝,在该账号的视频缩略图中,诸如“像极了和女朋友吵架”“霸道小总裁”“女生的心思你别猜”“有钱人的痛苦”等词并不少见。

而在另一个短视频平台中,一名4岁和2岁的女宝宝,吸引了3700多万网友的关注。该视频账号以两姐妹为主要出镜者,展现“萌娃坑爹”及母女斗智斗勇的搞笑日常。在留言区,不少网友表示“宝贝太可爱了”“小表情到位,太喜欢这孩子了”。

在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类似这样的“网红儿童”账号不少,粉丝从几万到上千万不等。其中,大多以记录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主。但随着同质内容的增多,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吃播、美妆穿搭、演绎剧情段子等模式:吃播博主“佩琪”,年仅3岁就被父母喂到了70斤;刚过完5岁生日的小女孩,熟练地拿起粉底和眼影,对着镜头向大家介绍如何化妆;一些家长故意给宝宝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摄宝宝表情取悦观众……稚嫩的孩童做着与年龄不符的动作,部分“晒娃”逐渐畸形化。

业内人士表示,“网红儿童”爆火的背后,可能存在一条“利益链”。一部分亲子账号前期确实是单纯分享日常生活,在突然爆火获得流量后,便会有机构主动与其签约,而签约之后又能获得更多的商务机会,这也导致一些父母利用孩子打造账号,当作生意经营。记者也在某短视频数据分析平台上看到,不少爆火的账号都已签约网红孵化机构。

专家表示,为了牟利“啃小”,实则是“坑娃”。一方面,把孩子推到镜头前,按照脚本“卖萌”,过度透支他们的体力精力,过度暴露隐私,极易造成心理焦虑。另一方面,孩子过早借直播短视频等参与商业活动也会造成价值观扭曲,形成功利思维和浮躁心态。

有专家指出,炒作“网红儿童”,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2021年6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针对部分网络文化平台出现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不良现象和问题,《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等吸引流量、带货车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对平台来说,也要自觉履行好主体责任。专家指出,网络平台要从严把关,一方面严格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另一方面严格审核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信息和视频内容,对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账号采取封禁等措施。某短视频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通过机器算法和人工标注的方法甄别出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账号,并对此类账号加强管理。

据了解,很多“萌娃”账号的注册者都是成年人,这给平台通过注册身份直接监管带来了难度。遏制炒作“网红儿童”现象,关键还在于家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家长要目光长远,为孩子营造安全、清净的环境,不能为一己私利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专家表示,学校,社会要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教育,监督其履行好监护责任,对于那些完全把孩子当做摇钱树的家长,相关部门要发挥作用,切实保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乔彩《合力遏制炒作“网红儿童”现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意在阻止家长“晒娃”。
B.“戏精萌娃”“萌娃坑爹”等主播们最大的弊病在于早熟,失去了童真童趣。
C.“萌娃”账号主要记录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吃播、演绎剧情段子等模式。
D.“萌娃”账号注册者都是成年人,借此突破未满16岁不得注册直播账号禁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平台账号可以通过商务合作实现流量变现,但要受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
B.亲子账号爆火背后,有取悦受众的原动力,往往也有网红孵化机构在推波助澜。
C.修订前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禁止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身心健康的表演。
D.网友互粉行为是炒作“网红儿童”的催化剂,平台可以关闭对亲子账号的关注。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展示“萌娃”的短视频、直播平台给了家长牟利之机,这种流量变现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政府必须正确引导。
B.扼制“网红儿童”炒作现象,可能需要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执法部门、网络平台都应当履行主体责任。
C.畸形化的“晒娃”看似为了一己之私“啃小”,其实质是父母把孩子当作生意经营,亟待有关机构严加管控。
D.过度消费“网红儿童”背离初衷,部分家长把孩子当做摇钱树,学校对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要切实加强保护。
4.请结合文本分析,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何现实意义?
5.针对炒作“网红儿童”的社会怪象,你认为学校可以对家长开展哪些有效的引导教育?
2022-06-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石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围绕冰雪体育运动展开的,由冰雪赛事文化、旅游文化、宣传与传播文化、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组成的产业联合体。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并不完善,虽然产业与产业间极具关联性,但仍缺少核心竞争力。

目前,很多冰雪旅游活动都被划分到旅游部门的职责内。在调查后,发现东北三省是我国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文化的地区。在黑吉辽等地区,每年都会按照具体期限举行冰雪赛事和旅游活动。其中,涵盖了国际级六项、国家级五项,最知名的是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以及哈尔滨瓦萨国际滑雪节。在举行这些节庆活动时,普遍是以参与运动或者是观赏冰雪旅游景点等形式为主。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致使这些活动和相关产业的影响力稍逊于其他国家的冰雪文化节庆。

在冰雪体育赛事方面,尽管我国也举办了诸多大型赛事,但频率不高。另外,我国目前冰雪赛事门票销售形式主要就是赠票,或者是购买团体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缺少普及率,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在门票以及转播权等方面不占任何优势。此外,赛事投资者及组织者目光短浅,十分看重赛事的眼前利益,忽视了整个产业链背后的潜藏价值。

再有,我国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并不完善,急缺大量的高实力体育中介公司,这在无形中也束缚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导致该市场的开发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缺少和电视媒体的沟通,也为很多赛事的宣传及推广增添了一定阻碍。另外,因为长期受我国体育赛事资源不足的影响,加上封闭保守,脱离市场,不愿与专业赛事运营团队合作,更不愿由其制定详细的赛事包装推广计划,这些做法不但使赛事商业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又造成了精品赛事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由于北方地区发展受限,各地区并不关注冬季体育文化教育。这里所谓的文化教育,实则就是高校培养与开发冰雪运动项目及储备专业人才等。近几年,我国冬季项目后备运动员储备量逐步增长,冰上运动员数量远远超出雪上运动员,且这些运动员都来源于东北各地区体育院校。这恰恰就表明,我国诸多冬季体育运动员,都源自传统竞技体校培养模式,另外也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比例有待提高。

冰雪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前景极其广阔的产业。然而,在我国诸多地区的国际滑雪节开幕之际,游客却日渐减少,这便反映出即使滑雪节规模够大,如若缺少特色产品及知名度,依旧影响力不足。虽然一些地区也举行冰雪大型赛事,但是频率偏低,人们都格外关注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发展的前景与空间,来曾引入名星队员及打造精品赛事,最终导致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极其缓慢。

(摘编自姚小林《我国冰雪体有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研究》)

材料二:

伴随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中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冰雪场地设施的增加,直接带动了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并使冰雪教育培训、冰雪旅游等行业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

利用北京冬奥会这一高光时刻,为推动中国冰雪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地谋划和实践。

我们可以看到,冰雪场地设施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如果这些场地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投资回报将不乐观。这就要依赖冰雪服务业,尤其是推动冰雪教育培训业、冰雪竞赛表演业以及冰雪旅游业更好发展。由于疫情因素,冰雪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受到影响,没有充分释放潜能。这两年,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冰雪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达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消费者规模,使冰雪场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可期,从而实现冰雪产业的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当然,中国冰雪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消费者体验方面,需要理念更新和政策的全面塑造,要清晰定位消费者画像,切实优化消费者体验,不断提升冰雪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以室内冰场的运营为例,要评估好滑冰散客、冰球俱乐部包场训练、花滑小课包场等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进行服务管理成本和收益差异分析,提升室内冰场的运营效率和收益。

对于大多数实际参与冰雪运动的消费者而言,初级体验的感受至关重要。对比冰上运动与雪上运动,参与雪上运动的消费者黏性略高于参与冰上运动的消费者,但是总的来说,消费者黏性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升消费者黏性,培育更多的习惯性参与者,是冰雪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这需要从降低各类门槛和促进冰雪消费两个角度发力。从降低门槛角度看,时间成本和技术门槛是两个主要壁垒,因此,有的滑雪场提供市中心往返雪场的班车,有的提供了对初次学习者的含教练费在内的雪票策略,有的建立起面向特定组织和人群的教练输出与实地培训结合的商业模式……这些策略都是从降低门槛的角度设计的。从促进冰雪消费的角度看,则应更强调目标客群的针对性促销策略,比如面向特定年龄人群的免票策略,促进青少年更多上冰上雪。

(摘编自王雪莉《借力高光时刻发展冰雪产业》)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中每一个产业都具有核心竞争力。
B.东北三省每年的冰雪体育活动开展虽多,但组织的形式过于单一,还不具备和其他国家抗衡的实力。
C.缺少精品赛事和明星队员,不利于提升冰雪赛事的影响力,也制约了我国冰雪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D.实现冰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就要扩大消费者规模,使冰雪场地设施得以有效利用,增大投资回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市场的开发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了冰雪产业的潜在价值。
B.只要加大冰雪赛事的宣传报道力度,改变赠票等销售形式,就能使赛事的商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C.降低参与门槛,压缩管理成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促销,这些都是促进我国冰雪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D.注重冰雪文化的品牌建设,打造精品赛事,这对提升我国冰雪运动的影响力和扩大消费群体很重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冬季体育文化教育成果的一项是(     
A.毕业于吉林体育学院的奥运选手武大靖获得了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
B.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对于我国高校冬季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C.北京市冰雪体验课走进了16个区的近百所学校,使10余万名学生受益。
D.我国将北欧先进的冰雪教育方案引入高校,促进了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结合材料二,请概括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举措。
2022-06-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10年来国潮的关注热度增长了528%。国货的关注度从2016年的45%提高到2021年的75%。国货数码、国潮服饰、国货美妆、中国美食等行业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更看好国潮品牌,年轻一代特别是“90成为对国货、国潮最为关注的群体,新国潮正在崛起。

人们发现,新一轮国潮热并非简单出自情怀,真正的原因是国货新品正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供应方面,中国制造升级是国潮热的基础。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质量正在大幅度提升。需求方面,消费回流让高品质国货赢得市场。尤其是接过消费主力棒的“90,是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会对西方品牌盲目崇拜,反而多了使用中国制造的自豪感。

于是,众多品牌纷纷加快在市场排兵布阵。现阶段的国潮更有民族文化与科技潮流加持,中国品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科技开始引领新趋势。

国潮姓。企业需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和表现当代中国积极的文化特征。要在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基础上,结合年轻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让产品、理念、技术等构成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引领新风尚,让中国创造、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成为市场热点。

国潮要。潮流是动态的,要让潮流兴起和流传,不能成为市场过客。企业需要细分人群,关注消费新动向,以此推进产品变革与模式创新。实惠产品看价格,耐用刚需看质量,有趣个性看品牌。在这样的消费特点驱动下,“90推动着各大品牌与平台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唯有跟上新需求,才能与年轻消费力同频共振,不仅要起来,更要下去。

此外,从销售渠道来讲,下沉市场仍有增量红利。当前,下沉市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处于上升通道,且明显优于一二线城市。品牌要深耕下沉市场,打造线上+线下生态闭环,进行渠道升级。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上产品参差不齐泥沙俱下,一些企业创新不足全靠模仿。此外,国货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让国潮不退潮,需要各行各业发挥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科技、制造和质量方面取得突破,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摘编自《但愿国潮更壮观》,《经济日报》2021517日)

材料二     

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大写意冬梦会徽,到雪游龙、雪如意、雪飞燕、冰丝带等场馆设计与命名,从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立春、雪花、不点火之点燃火炬环节设计,到闭幕式折柳送别等场景表演,都体现了以少胜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冬奥会将国风、国潮推向世界。

北京冬奥会开启了国潮新时代,极大地提振了文化自信。但是从不同领域的国潮热现象来看,国潮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

现有的国潮热还更多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表层形式符号的创意设计上,一些爆款出圈的文艺创作和产品没有触及中华文化的深层核心价值,如一些文博文创国潮产品停留在色彩挪用、元素提取、结构摹写方面,某些文艺创作作品停留在对传统经典或出土文物的名称采借上,使得创作徒有其名,难见其实。这可能导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粗暴、简单化地挪用,难免形成对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滥用,而随意挪用或滥用资源将会导致优质文化资源价值的贬损与消耗。

国潮破圈跨界不能忽视内容本体,要处理好科技赋能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国潮赶上了最好的时代,AR、XR、动作捕捉、抠像等技术,抖音、快手等平台正在打破虚实世界边界,中国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对国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融合破圈过程中需要发挥科技与跨界文化艺术各方面的最大优势,扬长补短。但是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还是要以令人共情共鸣的文化内容为王。

(摘编自邓佑玲《冬奥国潮:中国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材料三     

国潮热风中,市场快速变化,很多品牌把国风设计理解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拼硬凑用力过猛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其实是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以致淡化甚至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本来寓意。

现在,某种品牌凭借精准定位和国风包装,一经上市即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但紧随其后的是一大批名字雷同、包装类似的跟风模仿,加速了国潮的泛化。国货变不是跟风追热和天下大同,而是品牌将自身独特的产品价值、文化表达、美学观念寄托于商品,在求同存异中追求推陈创新,从而打破同质化的怪图,让中国品牌百花竞放、各领风骚。

国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华彩亮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是中国品牌乘风破浪的应有之义。应通过举办精品国货行业展会、降低产品流通成本、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等一系列举措助力国产品牌发展;要搭建特色传统文化和中国原创品牌组船出海的展示平台,助力国货品牌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变。

(摘编自田卉、周子歌、白雪蕾《国潮澎湃如何更好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调查显示,10年来国潮的关注热度增长了528%,国货的关注度相比于2016年也提高了30%。
B.企业在发展国潮文化时,不仅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挖掘和表现中国当代的文化特征。
C.“国潮”破圈跨界要处理好科技赋能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但文化内容更加重要。
D.助力国货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有利于我们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轮国潮热不仅因为年轻一代有情怀,更是因为国货新品建立了稳定的供需关系。
B.“90后”推动品牌与平台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跟上消费者的新需求,就能做到与年轻消费力同频共振。
C.一些国潮文艺创作和产品更多停留在表层的创意设计上,没有触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可能导致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粗暴、简单化地挪用。
D.市场快速变化,使很多品牌把“国风”设计理解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刻、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
3.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故宫文创深度挖掘丰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挖掘藏品内蕴,打造具有故宫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B.2018年李宁服装品牌携“悟道”系列登陆纽约时装周,赢得了国际时尚界的认可。
C.李子柒凭借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视频,借助新兴的自媒体平台,获得巨大成功,创立“李子柒”品牌。
D.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有5G、AR等技术加持,获得外交部点赞推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如果你是某文创公司的总经理,想要发展公司的国潮产业,你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
2022-06-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效用,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引擎。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技术在为数字乡村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时,要注重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将保持乡村性作为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

自乡村性进入西方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乡村性既不是现实的地理空间,也不是虚拟的抽象存在,而是乡村社会、空间关系相互建构融合的体系。乡村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折射出乡村价值的留存与再造,这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本质。

数字乡村治理与保持乡村性可以达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是在系统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乡村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弥补了传统乡村振兴模式的诸多治理缺陷,是最具有实现乡村性要素价值优势、更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模式。然而,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破坏乡村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绩效提升。

第一,数字乡村治理破坏历史文化积淀。传统乡土社会有着许多文化遗产、家风家训、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大都静态地存放于农村祠堂、文化礼堂、乡村文化站。即使有些乡村地区通过借助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将其进行活态展示,但由于没有很好地挖掘和阐述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因而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育功能。

第二,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时代,数字乡村治理通过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价值,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问题。这源于人们对技术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只注重短期的科技治理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数字乡村整体性发展规划。例如,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化肥培育技术等来提升农业产量,但由于农药等污染品的大量应用,使得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农产品安全性风险。

第三,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资源要素禀赋。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核心发展要素单向地流入城市,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不断走向衰退,集中表现为农村空心化。而许多村庄套用城市改造的逻辑推行所谓的数字乡村振兴,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方面,势必忽视乡村的本地文化传承,使得乡村独特的地域资源被打破;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乡村现代产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

第四,数字乡村治理破坏乡村道德情感。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注重亲情、道德、伦理的社会。而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当代数字乡村建设,使这种底蕴深厚的传统乡村文化道德逐渐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所取代。在乡村地区,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介平台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村民群众之间互动交流,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孤独、生存上的无助和生活上的不便,使得构建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礼俗习惯等乡村文化价值观不断式微,甚至在所谓的限制人性思想解放的口号中走向消亡。

(摘编自沈费伟 陈晓玲《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乡村性的视角》)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被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激发出治理的创新能量。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已渗入百姓生活: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医保等常用业务,了解监督各类村庄事务,申请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乡村治理的效率与效能大大提升。

然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当然,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其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与深刻影响不容忽视。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其一,要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引导村民逐步接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除了开展相应培训,还要想办法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变要我用我要用。建议参考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将治理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与积分挂钩。当村民完成平台登录、业务办理、在线议事等项目后,后台自动记录相应积分。若达到一定积分,可换取相应生活用品与服务,以达到激励效果。

其二,要选拔培训一批村级信息员,解决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长期运营管护问题。具体要培育多少信息员,是专职还是兼职,需要根据当地数字化平台的运营维护需要和使用情况,以及基层干部承担能力等,统筹考虑、精细布局,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或过重加码两个极端。

其三,要合理建设各类数字化治理平台,注重整合使用,不盲目建设、不搞盆景。要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依据地方财力量力而行,在科学衡量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建设。针对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规避资源浪费和潜在贪腐问题。

我们还应认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农村的熟人社会,技术的触达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登门问候带来的温暖,聚会议事讨论的深度,都不是仅仅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总之,技术永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服务切合群众所需,实事换来村民笑脸,才是衡量工作做得好的标准。

(摘编自侯馨远《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要避免形式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对数字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由此可见技术不是万能的。
B.数字乡村治理有其基础性,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模式,但实施过程中给乡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破坏性。
C.存放于乡村之地的静态文化,即使被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进行活态展示,实践中也大都流于形式。
D.现代技术的数字化农业尽管带来了产业化、规模化的效益,但从乡村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可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导致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的出现。
B.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能达到激励效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
C.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若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就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贪腐问题。
D.技术不是万能的,农村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温暖与深度,不能依靠数字化媒介来实现。
3.下列数字乡村治理的案例中,不能支持“技术不是万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陕西某乡村发展剪纸产业,用电脑制作替代手工剪纸,手工剪纸技艺濒临失传。
B.新疆转基因抗虫棉推广,有效控制了棉铃虫,也导致其他次要害虫种群数量增加。
C.四川自贡市某县开设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但因村民接受程度偏低,网络直销受阻。
D.部分来自农村的打工族以电话问候、网络拜年替代回家探亲,让家里老人产生失落之感。
4.两则材料关于数字乡村治理问题的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乡村性”的理解。
2022-06-03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等四校高三模拟联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瞬间,在赛事结束之后回眸,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现代奥运会始于1896年,它既是世界各国之间体育、科技、精神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又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奥运文化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体育是奥运文化的外在形式,但奥运文化还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这是其与一般体育竞赛的重要区别。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大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这些安排让更多普通民众走近、融入奥运会,感受奥运会的快乐、温暖、感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喜爱,才是奥运会在中国得以扎根、发芽、生长的内在动力。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疫情此起彼伏、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仍然众多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冬奥会期间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安全,北京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着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北京冬奥会既是一场体育赛事,也是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团结一致的聚会,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绝佳舞台。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歌《雪花》,歌词简洁而视野阔远,天下一家构成了主题曲的核心价值观念。北京冬奥会建设了冬奥赛时音乐曲库,囊括了全世界的主流音乐风格。正是这些精心挑选的或激昂热烈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审美进行融汇,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北京冬奥会相关的音乐、影视、文学艺术、雕塑、邮票、绘画、摄影等丰富的周边作品,也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提起、被传播、被牢记。

(龙其林《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有删节)

材料二:

24日,双奥之城北京迎来历史性时刻,奥林匹克梦想再次在中华大地绽放,一场简约而又精彩、浪漫而又空灵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用创意直击人心。本次开幕式最具创意或者说最具突破性的一处首推点火仪式。一方面,主火炬是一个巨型雪花,而大雪花是由参赛各国的小雪花组成的,寓意全世界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火虽微生生不息,火炬虽小,格局够大,而且明确传递出低碳环保理念。这样的点火仪式,在百年奥运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既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更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此外,小男孩用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176名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56个民族的代表、国家功勋人员等传递国旗,44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每一个创新呈现的细节都如此惊艳,直击人心。

二是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浪漫与诗意。24日,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20时,开幕式以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作为倒计时开场,从24数到1,冬去春来,四季更替,每一帧都是壁纸,每一秒都美如画。第24届冬奥会,二十四个节气,又恰逢第一个节气立春,诗意的偶然,浪漫的创意,巧妙的融合,再配上一首首中国古典诗篇,一重又一重的意境汇成世界人民都看得懂的美好。中国人通过观天时万物总结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国人传统的勤劳智慧与生命哲学,以此倒计时,正是中国人的浪漫所在。

三是科技赋能,点亮奥运梦想。黄河之水缓缓冰冻,变成一片冰的世界,一块巨大的冰立方光影闪动,二十四套激光刻刀在冰立方上不断雕刻,历届冬奥会标志逐一被刻出来,最终定格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后,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伴随着冰屑凋落破冰而出。这一幕既有直白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破冰,整体又表现出中国古诗词的气韵以及中国画的唯美。数字科技与高端装置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中国人心中的诗意变为眼前实景。此外,全球技术领先的烟花不仅出了五环,还出了中英文立春字样,而且开幕式燃放的高空特效焰火,弹药只有1800发,焰火药剂无毒、微烟,大大减少了烟花燃放对环境的影响。科技点亮了奥运会开幕式,也点亮了无数人的奥运梦想。

(宋慈《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何以惊艳世界》,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依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B.开幕式上亮相的“奥运五环”,采用了李白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尽显中华文化底蕴。
C.闭幕式用红色作为主打颜色,体现了北京冬奥会是喜庆、祥和与幸福的空前绝后的体育盛会。
D.点火仪式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极具创意的环节,展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奥运会相比一般体育竞赛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价值,因为体育只是奥运文化的外在形式。
B.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C.北京冬奥会所建设的冬奥赛时音乐曲库,以“天下一家”为核心价值囊括了全世界的主流音乐风格。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逢“立春”时节,所以烟花不仅“雕”出了五环,还有中英文“立春”的字样。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北京冬奥会“守正创新”的一项是(     
A.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仍然众多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竭力保障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安全。
B.两位年轻的队员将火炬放在巨型“雪花”状的主火炬中,雪花缓缓升起,完成了点火仪式。
C.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与开幕式都没有明星参与,演职人员几乎都是普通民众。
D.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运动员们伴随着经典音乐《欢乐颂》入场,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将于今年10月在宜昌开幕,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为开幕式提几条建议。
2022-05-31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人民军队也是一个诗的军队。从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一个农村热血青年,1976年入伍,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从南疆的“猫耳洞”,到北国的“地窨子”;从京城军事首脑机关到晋北塞上的“战神劲旅”,从“大漠孤烟直”的乌海地区,到林海雪原的呼伦贝尔……这就是马誉炜的军旅之路,这就是一个当代军人诗的轨迹。《诗意军旅》是他从戎30余年的短诗选集。诗意与军旅同行,这也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诗意军旅》中凝聚着战士的忠、孝、爱。忠——忠于人民忠于党,这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和不变的军魂。作者入伍第一首诗《从军》就写道:“今朝踏上从戎路,男儿有志当报国。”《从军三十周年赋》写道:“转战南北三十载,四海为家无怨忧。卫国戍边洒血汗,甘愿奉献壮志酬。”《西行诗》(之二)写道:“黄河故道日西斜,大漠绵绵沙如雪。从军何惧走边关,志在西部建功业。”忠,是军人道德规范的核心,忠于职守,才能精忠报国。

孝——孝敬父母,孝老敬亲。在《诗意军旅》中,孝敬父母的诗就有20多首。马誉炜出生在河北景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从1976年入伍时写的诗《不忘妈妈的嘱托》,到2006年母亲去世,他在呼伦贝尔写下《哭娘》“盼到阳春月,未料噩耗截。北疆隆冬长,泪眼空对雪”,前后相隔30年。马誉炜转战南北,卫国戍边,但他一直生活、工作在父母的目光里,父亲去世后的每年清明节,誉炜都以诗句寄托哀思,化悲痛为力量。在战士心目中,忠与孝是叠合在一起的。自古忠孝难两全,人民战士却要将忠孝担在双肩。

爱——爱人民的生命、财产,爱子女,爱士兵。铁马金戈的战斗生活,铸造了人民战士的骁勇雄风。其实,战士的爱更深,情更浓。马誉炜的女儿2003年6月参加高考,当时正值“非典”流行后期。马誉炜时任乌海军分区政委,千里的牵挂,只能以诗《遥寄女儿》为女儿助阵。一个月后,女儿被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录取,誉炜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他闻讯喜泪纵横。2006年5月1日,在内蒙古巴尔虎草原,时任呼伦贝尔军分区政委的马誉炜,乘车下连队正遇见两位徒步巡逻的士兵:“他们背着闪亮的钢枪/脸蛋儿冻得通红/大衣上粘着潜伏留下的草根/军帽下是两双警惕的眼睛/我连忙走下车来/将辛劳的士兵兄弟相拥/让体温传递着战友深情……”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生动镜头,却把我军官兵友爱、团结如钢的瞬间化作永恒。一肩担负着战神,一肩担负着爱神,爱是人民战士的情根。

《诗意军旅》中洋溢着真、善、美。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把真、善、美化作诗的“三个轮子”,三者并驾齐驱。作为形象思维的诗,应该给人以真、以善、以美。誉炜的诗,酸甜苦辣都是真,喜怒哀乐皆是善,风花雪月全是美。他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才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真实感人、真情动人。《诗意军旅》的出版,标志着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是新边塞诗的新成果。我坚信,担负着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一代精兵,是热爱诗意军旅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一定能够一路奋进一路歌,为保卫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和英雄史诗。

(摘编自石祥《诗意与军旅同行》)

材料二: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

——铁凝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

——张同吾

艾青诗歌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诗歌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情的表达,艾青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即以朴素的语言抒写饱含忧郁的深情。

——郭纪金

(摘编自各名家对艾青诗歌的文学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诗意军旅》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战士马誉炜的军旅之路和当代军人诗的轨迹。
B.“故道”“大漠”“边关”,这些边塞诗的意象无不流露出《诗意军旅》诗集中忠于职守、精忠报国的情感。
C.忠、孝、爱是《诗意军旅》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相互叠合在一起,才让整部诗集洋溢着真、善、美。
D.石祥的这篇文学评论给予了《诗意军旅》高度赞誉,认为它是当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成长和崛起的标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解放军战士马誉炜将忠孝担在双肩:为国戍边忠于职守;不能为父母送终,只能用诗句抒发对双亲的哀思。
B.父女之爱和官兵友爱让《诗意军旅》中充满了温情和暖意,无数诗意镜头,写实又生动地展现出“爱”的主题。
C.艾青在他的诗歌中是对时代的脉搏有所回应的,而且他创造了磅礴、辉煌、富有英雄气概的特色鲜明的民族史诗。
D.文学评论侧重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材料一旁征博引,正是为了讨论《诗意军旅》“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文中“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一项是(       
A.一夜西北风/扬起大雪/你们的身子/像一支一支的温度表/一点一点地下降/终于降到了生命的零度!——臧克家
B.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海子
C.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李大钊
D.因此他们整队到佛陀/那大慈大悲者的庙宇里/祈求他的祝福/战鼓正在隆隆地敲/大地颤抖着。——泰戈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艾青诗歌和马誉炜诗歌的共同点。
2022-05-26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新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现实主义美学

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实题材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以舞狮传统文化为载体描绘岭南风物、反映真实生活、回应时代关切、提炼中国情感,突破神话IP路径限囿,开辟了新主流电影全新的当代题材动画新篇章,其原创态度、工匠精神和融合意识有目共睹,堪称2021年底中国动画制作的最大惊喜。

《雄狮少年》的故事表达无疑是出色的。影片以小镇“废柴”组合“咸鱼舞狮队”参加舞狮大赛为情节主线、以阿娟父亲受伤为事件区隔,将故事分为学艺和打工前后两部分。影片表现了阿娟梦想难以舍弃的挣扎与无奈、前途未知的迷茫与叹息、肩负重担的隐忍和顽强,情绪随着情节曲折婉转、层层递进,直到所有的事件和情绪都铺垫完成,观众迎来了阿娟单刀直入参加舞狮复赛技压群雄、挑战不可能的“擎天柱”的爆发燃点。当阿娟在全体参赛者震天的鼓点和众人惊讶的眼神中,拖着一步一血印的双脚跃向了梅花桩前的擎天柱——那座无数舞狮人不曾直面过的高山时,全体观众无不为之振臂高呼,热泪盈眶,那是对阿娟变为雄狮少年的欣喜振奋,更是对每一个“无名之人”逆袭渴望的精神抚慰和梦想投射。

影片虽以传统文化讲述草根逆袭这一并不新鲜的故事,但由于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内涵指向,使阿娟的底层青年奋斗过程与百年来复兴之路的中国近现代史之间形成了显著的互文关系,从而凸显了影片的主旋律调性。一方面,“醒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奋进拼搏、不畏艰险的象征意涵。电影一开篇就用水墨动画介绍了醒狮的文化内涵。咸鱼强教导阿娟汲取醒狮龙马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别认命,老了别认,体力不够也别认。”于是,阿娟从一开始练习舞狮时和同行切磋的惨败到拼命钻研细节、打磨技巧再到只身前往大城市打工,一改之前羸弱的形象,挺直了身板去克服重重阻碍,以逆袭故事诠释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醒狮文化精神。另一方面,高挂擎天柱的残破的狮头和背景音中的《少年中国说》,点明了故事承载的青年期待和民族理想。因此,当有人质疑影片逆袭情节乏善可陈时,笔者看到的却是电影创作者埋藏在故事背后的一颗昭示民族品格和担当历史责任的雄心。特别是在当前,与“躺平”和“内卷”相比,这种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个人奋斗的激情充分结合,有力提振民族士气和激励青年斗志的国漫气质更显得难能可贵。

《雄狮少年》在传统文化里,成功找出了“舞狮”这个极具故事容纳度和传统象征性的意象,并与饱含底层关怀和现实议题的“留守少年成长”内容顺理成章地交织在一起,达成了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三位一体的水乳交融,为现实题材的中国动画故事做出了原创性、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427日总第2396期 作者:田刚健 赖思危)

材料二:

清末民初,朝野上下传递出各种改良、革命的声音,中国早期著名影人郑正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了电影,这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开端。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倾向于传统的罗明佑、费穆等人,还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左翼”影人,都在压抑、悲愤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奋起抗争意识。因此说,在当时中国电影界无论保守还是激进都怀揣着“抗争美学”观念应该并不为过。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毫无疑问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同时在电影艺术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抗争美学”,正是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奋起抗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长期被压迫过程中更加猛烈的全面觉醒。由此,在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电影表演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思想体系,并且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维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林年同先生总结出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理论,这无疑打破了世界电影长期存在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界限,对世界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电影中实现了意义深远的现代转换,这是中国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1934年,费穆就提出了著名的电影“空气”理论构想,并且在此后长期的探索中,逐步将中国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充实到“空气”理论之中,因而成就了中国电影经典之作《小城之春》。北影厂摄影师聂晶秉持“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拍摄电影《小兵张嘎》过程中,总结出更具电影理论价值的“镜头动韵”概念,将蒙太奇所必备的情感、节奏、气氛等要素与中国美学相对接,揭示出较为成熟的中国电影诗意叙事理念。“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与蒙太奇“压缩—爆破”的理论内核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在电影镜头画面间确立的“动势”构思至关重要,从中国哲学美学的角度上说,可谓将“动”蕴于“静”之中,这实则是蒙太奇思维中最重要的“蓄势”问题,因此优秀的中国电影大多会呈现出浓郁的诗意色彩。

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与文化积淀以及哲学、美学和艺术传统关系密切。因此,照搬国外电影理论而无视中国电影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会导致文化自主性的丧失以及创作的盲从与失序,也会远离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总体性、包容性和凝聚性的文化本质。事实上,中国电影理论一直与中国社会进程和文化传统保持着密切的有机连接,因而才能在与世界电影理论的交往互动中,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理论话语体系。

(摘编自《从中国电影发展看文化自觉到理论建构》2022426日 作者:陈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狮少年》描绘岭南风物、反映真实生活、回应时代关切、提炼中国情感,堪称2021年底中国动画的最大惊喜。
B.《雄狮少年》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内涵指向,使阿娟的底层青年奋斗过程如同百年来复兴之路的中国近现代史一样充满艰辛曲折。
C.醒狮文化激励了阿娟顽强拼搏,克服重重阻碍逆袭成功,阿娟的经历故事也诠释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醒狮文化精神。
D.《雄狮少年》把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是为以现实为题材的中国动画影片原创性、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到50-60年代的电影理论建构在各个时间阶段都是独立的。
B.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理论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
C.优秀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浓郁的诗意色彩,是因为在电影镜头画面间确立的“动势”构思,将“动”蕴于“静”之中。
D.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也一直与中国社会进程和文化传统保持着密切的有机连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文化风格的电影理论”的一项是(     
A.动画版《小兵张嘎》历经6年创作,是首部演绎红色经典的动画片。
B.《雄狮少年》在传统文化里找出了“舞狮”这个极具故事容纳度和传统象征性的意象。
C.《大圣归来》展现孙悟空恢复无边法力拯救江流儿完成降妖除魔的惊天伟业。
D.《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昭示个人奋斗的雄心。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中所涉及的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
5.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阳教授认为“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雄狮少年》的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却总是读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

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当前市场上提供的“干货”虽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很可能短时间内知识量爆棚,但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

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全部遍及。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

(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知识焦虑或许就是这种危机的最直观显露:既有的信息知识获取秩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新秩序又远未建立,信息自由状况远超人们的预见与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变得无所适从。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种种产生于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虽是人类对某种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但人们也能够进行积极战斗或逃避危险。这一成果让我们感到: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泛化、知识爆棚这样一些无法预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识焦虑固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变迁也为变化提供了可能,焦虑对个体生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也会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

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的产物,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绝不代表必然的被动回避,相反,它很可能会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不论是选择或提升,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人类适应性行为。发现问题、消除危险,首要的是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态,靠近知识焦虑的最初体验,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成长的新要求,还原出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亦可激发我们对精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我们如剑如炬般的锐利眼光。当信息如潮水一般袭来,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动过往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从而将发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强大的自己。

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识焦虑,也有助于激活我们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力。目前,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百度云盘等花样迭出的动态共享数据库,正在日益推进人工智能与智力的匹配,正趋向完善地服务于我们的知识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以点对点对话、知识转述、视听文学等为样态的知识付费,也有待于打破狭隘的市场交易思维局限,真正解决碎片化知识积累和效益等问题,提高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分享速率,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实现人类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创新。

(摘编自孟威《知识焦虑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焦虑,有个人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
B.现在的新中产阶级因其较高的求知欲以及竞争力的不足,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C.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找寻真实准确且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困难。
D.把知识焦虑变为动力,需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盲目跟风,轻信网络上的知识速成品,致使知识量爆棚却加剧了焦虑。
B.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对知识焦虑做出深层解释,并提供积极建议。
C.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不被动回避问题,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就能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
D.动态共享数据库以及多样态的知识付费,都是当下人们创新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有效探索行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     
A.在各类APP信息接收与解读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
B.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成为“考证狂人”。
C.四川绵阳七十岁的李启君奶奶坚持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
D.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用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日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适从。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
5.武汉一位大学生,大学期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的花费过万,但“买课如山倒,学习如抽丝”,这些课程都没有坚持上到最后。请结合材料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给出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