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6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6年,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让成都红遍全国的大街小巷,2021年山东曹县成为了宇宙中心,2023年爆火剧《狂飙》掀起江门热潮。又有全国网友争先进淄赶烤,《繁花》重现上海黄河路的辉煌。没想到,2023年末,又出了一个尔滨现象。系统观察网红城市诞生以及城市热点事件中城市形象的塑造特征,可以提炼出中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十大原理。

②(一)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大城、小城都有走红的可能。折叠的现实世界,被互联网拉平、被摄像头聚焦、被所有人看见。每个城市拥有公正而平等的机会,被10亿人观赏其景观、了解其文化、传播其形象,点亮网络世界的高光时刻

③(二)走红是偶然的,走红也是有规律的。一是流量以大众情绪的靶心为转移,一是流量的螺旋在复古与新潮之间交织,一是流量容易指数型增长,但也遵循守恒定律。流量爆发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且容易指数型增长,但是可持续性不长。换句话说,流量就是人们的注意力,想要连续创造话题,禁锢流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获得流量时,一座城市应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特色,以吸引灵魂契合的拥趸。

④(三)城市传播既是流量的博弈,更是一场创意的革命。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传播创意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这就是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创意先导原理。爆红的内容一定是的,新近的人物事件、新奇的表达方式、新鲜的切入视角……无论如何,总要有一些超出人想象的内容,才能在繁杂的网络内容中脱颖而出。在这场城市的创意革命中,两种变量不容忽视:一是在创意的表现形式中,技术的参与越来越强;二是创意的主体与技术同步下沉,从传统机构泛化为全民共创。

⑤(四)流行音乐、短视频、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是城市走红的主要渠道。无论是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还是精心制作的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只要能击中公众情绪的靶心,都有瞬间爆火的可能,而作为公众生活载体的城市也会随之被点亮。

⑥(五)城市形象富有亲和力的B面,往往比严肃的A面更受欢迎。城市的出圈,离不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传播策略应深入日常生活的瞬间,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贴近人心。

⑦(六)很多城市走红依赖网红打卡地,不过网红打卡地的出现不一定能造就网红城市。近年来,网红打卡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受到年轻人群体青睐。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城市和景点,因短视频传播成为打卡点。新鲜感、分享欲、满足感三者同时被感知,网红打卡式的行为越发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但要想让这些游客成为忠实的粉丝并持续关注,城市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和魅力。要成为网红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维度。

⑧(七)平台算法和共情传播,干预网红城市的塑造进程。用户对于一座陌生城市的印象,往往来自社交媒体上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城市形象的建构,比往常任何时刻都依赖于平台的建构与传播。如今,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平权属性,传播的内容更具短平快、碎片化和社交属性。平台算法的赋权推动了原本边缘化、平时不太受关注的小城市走到台前

⑨(八)不管好评差评,城市的走红往往从地方政府回应关切开始。以真诚的态度面对问题,精准快速寻求解决之道,才能获得各方的信任和支持。过去,城市对于恶评的反应是消极的、逃避的、畏惧的。一些城市走红后因害怕差评而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措施,例如遮掩问题、限制游客等。响应效率、对城市文化的运用、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这是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城市传播的三大抓手。旅游胜地和宜居之城的内在逻辑有所相通,市民满意的城市必然吸引游客,而游客满意的城市必然符合市民对居住的需求。需要地方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携手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治理水平。

⑩(九)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在一定情况下能放大城市传播的流量。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包括前期因地制宜设计城市IP”,流量来临后的情感治理,让市民参与进来的醋味叙事,以及市场监督管理的托底,这些是城市传播的流量放大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城市当做品牌来运作,为城市传播的流量提供更多的话题和内容。

(十)            。随着网红效应递减,流量必然会过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承接住高流量,放大其长尾效应,并变现为城市文旅产业长期发展的高留量,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除了文化软实力之外,天然的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是为游客服务的基础,这也将影响流量长尾效应的持续释放。

(摘编自《南方周末》《社交红利时期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趋势报告》一文)

1.根据上文第⑪段内容,请准确填写横线上的语句:____________
2.班会课上,同学们热议所在城市创建“网红城市”问题,各抒己见,其中不存在逻辑谬误的是(     
A.只有大家一道努力,才能创设宜居宜游的城市,只有成了宜居宜游的城市,才有成为网红的条件。
B.各地都已经掀起了打造网红城市的热潮,因此我们自然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而动,岂能落后于人?
C.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一个好的城市或者乡村何愁没有人来看呢?
D.我认为不宜创建什么网红城市,社会学专家们已经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纷纷发表反对意见了。
3.下面结论无法根据上文内容推断得出的一项是(     
A.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里,一些地方很难有机会为人所知,更不要说走红了。
B.城市形象的宣传策略,可以选择由“阳春白雪”逐渐转移到“下里巴人”。
C.满足各地游客旅游需求的城市当然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发展需求。
D.城市传播的流量有赖于互联网算法和平台,同样也仰赖地方政府的行动。
4.根据下面表格中案例的主要信息,填写可以佐证“中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十大原理”中某原理的序号;并拟写一个案例为序号(五)揭示的原理提供证据支撑。
案例序号
西安“摔碗酒”纯粹、热情,一股侠客气息扑面而来;潮汕“英歌舞”奔放、原始,节庆的欢腾热闹尽显其中;天津跳水大爷豁达乐观,蓬勃的生命气息浸染屏幕前的观众。(       )
河南卫视水下拍摄26小时让“洛神舞”再现,使观众受到古典文化肃穆美的震撼;并运用5G+AR技术再现《唐宫夜宴》。(       )

(五)

5.从“成都”到“淄博”再到“尔滨”,各个有年代感的城市在网络时代火起来了。它们成为网红城市的一个原因是拥有一些网红打卡地。如果《红楼梦》里的“金陵”城也要过一把“网红城市”的瘾,你会选择小说中哪一个地方做“网红打卡地”呢?请为你选择的这个“网红打卡地”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宣传推广词。
2024-04-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映,不仅展现了唐朝诗人李白、高适和杜甫的风采,还精心描画出唐代街巷坊肆的日常景象。时光荏苒,长安已是西安,城市布局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多变化。近代以降,这座城市的唐风并不浓郁,直至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西安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复现古都风貌的独特路径:长安西市遗址上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于原址就地展示,对汉唐城市遗址修葺则修旧如旧。6个仿唐街区复现丹柱素壁的建筑外表,商铺林立,游客熙攘,一派浓郁烟火气,一如今人对古代长安繁华街市的想象。

严格说来,历史文化名城难以真正复原。城市不是西伯利亚荒原上偶然发现的猛犸象遗体,能在冰冻岁月中保持原貌。一座城市的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奔腾不息,后人很难分辨汉代长安、唐代长安与宋元长安之间的区别。同时,即便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明确,现有证据仍不足以完整复原整座城市。比如,初至京城便明白长安居不易的白居易,年近五旬终于在长安新昌坊有了住宅。对此,诗人并未吝惜笔墨,但我们仅能从诗中依稀得知他住在新昌坊东边,最近东头是白家,且宅前有松,但有双松当砌下,更多信息则无从知晓。

那么,如何在历史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复现一座古代城市呢?理论上,我们可以立足此时此地,从现状倒推出一座城市最初的样貌。以西安为例,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观察明清西安府城墙的营建,欣赏元初马可·波罗赞美的城甚壮丽,了解北宋吕大忠始建碑林的动机,感受盛唐帝都的万千气象,直到见证隋文帝营造大兴城的那一刻。

古城一如西安,是历史层累的鲜活见证,树立保护意识至关重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发展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产生过负面影响,无论是1882年通过《古迹保护法》的英国,还是1949年建立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的美国,各国有影响力的制度性保护措施的出台都颇为晚近。由于保护意识的缺失,对建筑遗产过度拆除一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通病。对城市而言,免于被破坏、被毁弃是最低标准,只有以保护意识为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建设城市的当代部分、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部分,令城市的如地层剖面般清晰可见。

借助沙盘模型,微缩再现古代城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空间组织原则。走进前门东大街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们能看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划模型之一——北京城市规划模型,在声光电技术配合演示下,这座面积达302平方米的模型与周边1000平方米的正射影像交相辉映,犹如鸟瞰北京,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复原了昔日的城市建筑功能。借助新媒体技术,人们还可以在遗址上直观感受古今之别。比如,意大利罗马的戴克里先浴场曾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最大的浴场之一,今天的浴池虽已干涸,但建筑遗址中依然播放着当时的洗浴场景,古代罗马人的日常生活因而得以重构。

活化利用历史遗址的案例也有很多。在法国阿尔勒和意大利维罗纳,当地政府对古罗马时期的圆形剧场加以修葺,令古迹变为演出场地,时尚的当代娱乐和古老的城市空间直接对话:梵·高画笔下的阿尔勒竞技场依然在举办斗牛表演,英国流行歌手阿黛尔曾在维罗纳古老的圆形竞技场举办演唱会。不同于近代镜框式舞台,这些圆形剧场消除舞台和观众间的隔阂,声浪和视线更易汇聚到椭圆形舞台之上,而环绕舞台、座无虚席的观众本身就复现了古罗马时代的演出场景。

一座城市的古今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城市的历史也不总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展品。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罗马市中心和帕拉蒂尼山丘上古典时期皇宫花园中怒放摇曳的花草,都在提示我们:合理利用古迹,让历史活在当下。唯如此,古老城市的生命才能在当代城市的肌理中延续发展。

《长安三万里》重现了唐朝生活的流彩断章,若想真实复现唐代长安人家的烟火日常,我们还需借力考古发现。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曾发掘出土一系列稚态可掬的唐代随葬俑。随葬俑由各种材料复合制成,将捻成手臂的纸卷展平,竟是写过字的纸片,其中一张记录了7世纪下半叶唐代长安城中一座当铺的交易。抵押物品多为日常用物,比如衣服,有些甚至写明具体式样,如紫红小缬夹裙”“蓝小绫夹裙等。通过这些纸片上的文字,我们得知曾有一位女子名为刘娘,家住长安城最南端的延兴门外,何七娘则住在新昌坊的观音寺后巷。这一考古发现为今人提供了古代生活的直接证据,不仅见,而且见:染布工、发簪工匠、织娘、绣女,为了生计,走进当铺,留驻在账册中,复现出唐代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角。人、物、事凝结于历史空间,纤毫毕现地展示出唐代生活的纹理。在传世的诗书器物之外,是平凡的生活本身织就文明的锦绣斑斓。

在当代描画古城的模样,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带来新的路径。2022年,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空间与媒体组采用新的思路:由人工智能在事实与想象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分析已有的和不断发现的古代城市信息,计算并建构出想象中的长安。借助人工智能,我们勾勒出的也许不是那一个真实的长安,但可以无穷趋近今人所能理解的长安

那么,我们究竟为何要在当代描画古城的模样?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更加切实地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立足当下,回望历史,为的是丰富今人对古代的认识,更多维度地理解城市发展繁荣的规律,以期在传承接续中创造更加可期的城市未来。

(清华大学研究员《在当代描画世界名城古时模样》,2023年08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三万里》不仅展现了唐朝诗人李白、高适和杜甫的风采,还精心描摹了唐代街巷坊肆的日常景象,复现了唐代长安人家的真实生活。
B.一座城市的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奔腾不息,所以汉代长安、唐代长安与宋元“长安”之间的区别后人不能分辨。
C.古代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立足此时此地,从现状倒推出一座城市最初的样貌。
D.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意识缺失,各国出台有影响力的制度性保护措施颇为晚近,工业化发展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曾产生过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已有的和不断发现的古代城市信息,计算并建构出想象中的“长安”,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带来新的路径。
B.城市的古今并非泾渭分明,梵·高画笔下的阿尔勒竞技场依然在举办斗牛表演,便是对历史的合理利用,让历史活在当下。
C.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带来新路径,由人工智能搭建桥梁,我们可以无穷趋近“今人所能理解的长安”,甚至勾勒出“那一个真实的长安”。
D.我们要合理利用古迹,更多维度地理解城市发展繁荣的规律,以期在传承接续中创造更加可期的城市未来。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第二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在西伯利亚荒原上发现的猛犸象遗体能在冰冻岁月中保持原貌,但城市是历史的变迁层累的。
B.西安、巴黎、罗马、雅典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置身其中的我们能够看到一座古城过去的模样。
C.唐传奇《李娃传》中公子落难“质衣于肆”—那当铺里典当衣服的生活场景是作者的文学视角。
D.即便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明确,可帮助我们理解空间组织原则,也很难完整复原整座城市。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河坊街是杭州的“皇城根儿”,是南宋的文化与经贸中心。河坊街作为杭州“迎亚运,添宋韵”的古城名片,在修建过程中一直遵循“修旧如旧”“见屋还要见人”的原则。结合材料,谈谈河坊街如何在当代描画好古城模样,传承创造可期的城市未来?
2024-04-1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四十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着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化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煞它。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鸯),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选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材料二: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社会已逐渐被工业社会、互联网社会所替代,科学话语的介入不断地冲击着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创立和存活的原生态水土逐渐式微。用网络流行话语来说,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被过成了情人节和购物节。这句调侃隐喻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下步履维艰的原因——节日的同质化倾向严重。

不同的利益共同体,比如政府、社会资本、学者、媒体等在不同的目的导向下,积极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重塑民族文化自信。为了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地方性去地方性的结合成为了当下地方社会复兴传统节日的最主要手段。比如在九华立春祭中,地方性指以向春神敬献花篮、诵祭文、唱祭谣、鞭春牛等为核心的传统祭祀仪式;去地方性则指以卡通角色扮演、春神冒险游戏、年糕制作体验等娱乐性、消费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市集。

并不是只有传统的、原始的仪式才能建构起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活态传播和继承往往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要。

首先,节日仪式的传承应遵从活态性。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节日,是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创造物和传承物。它是由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完善和变更的。当节日发生的社会语境发生了转变,其功能也应适应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机理和民众诉求。春节作为目前生命力较强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创新给予了我们复兴传统节日的启发和经验。自古以来,春节仪式的内容变化并不大,但形式却日新月异。当下,微信红包代替了纸质红包,群发祝福代替了走亲拜年……有人质疑这是削弱传统仪式感的行为和现象,但这又正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原有仪式的传承和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和发展,原有的仪式不具备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功能,被淘汰、消亡也是正常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节日仪式的本真性”“原生态,不顾及当代社会的语境,传统节日就无法嵌入当代民众的生活。

第二,节日仪式的展演应重视公共性。一方面,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仪式表达了地域民众共同的信仰,具有创造民族集体感、社群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的作用和功能。另一方面,公共性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通过法定节假日的形式被正统化。

(选自吴薇《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与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民间节日包括着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多种活动事项在内,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B.有些颇有意义或情趣的传统节日行事,或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或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应当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
C.科学话语的介入冲击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创立和存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节日都被过成了情人节和购物节。
D.传统的、原始的仪式能建构起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活态传播和继承则往往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节日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也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所以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煞它。
B.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礼制和观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要想传统节日得到延续,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的修改
C.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在不同的目的导向下,只有将“地方性”与“去地方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
D.如果节日仪式不顾及当代社会的语境,不具备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功能;传统节日就无法融入当代民众的生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节日文化“地方性”与“去地方性”相结合这一手段的一项是(     
A.上海豫园中秋游园会将传统浪漫节日灯彩与二次元结合,古装虚拟偶像形象和月亮彩灯吸引众多年轻人拍照留念。
B.江西安福在元宵节举行“表嫂茶”(请茶碗)习俗表演,请茶主妇要用茶点热情款待乡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C.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不仅再现了两千年前放水盛况,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全球网友“云互动”。
D.广州乞巧(七夕)文化节恢复乞巧拜祭仪式、及笄礼,配合文艺汇演、全息灯光秀等多种形式,将人带进一个古韵时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节日文化创新,两者的角度有何不同?
5.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再现了农民田间插秧的过程,如果要将这一劳动习俗以节日文化的方式进行推广,适合放在哪一个传统节气?该如何推广?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公众苦网暴久矣。近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不少,有的是个人、自媒体账号或组织为了流量等利益刻意为之,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的是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

每一起网暴事件,看起来似乎都是新闻上的故事,但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不少人甚至也曾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导致雪崩发生的一片片雪花

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的重点大多是在末端治理,即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而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依然较大,比如定性难——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受害与网暴的关联性,精神伤害程度认定,等等。

在此背景下,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这也意味着,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形成了更完整的治理链条,织密了治理之网,其效果值得期待。

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近年来,有关平台也为此做了一些技术尝试。比如,跟帖留言显示用户IP地址所在省、评论框设置友善发言提示、为遭受网暴的受害者提供便捷求助渠道,等等。要有效遏制网暴,平台还应在技术响应上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的主播或内容进行断播、封号,采用的技术多为机审+人工巡检,即通过热度阈值”“以图比图”“声纹识别转文字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介入处置。在治理网暴上,此类技术也应该派上用场。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这对平台提出了现实又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吴迪《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材料二:

为切实加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并非单纯将社会中的传统/暴力形式迁移至网络空间,而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迭代升级,具有诽谤性、诬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和损害权益等特点,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发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对不良信息予以默认纵容甚至推波助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还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其实,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对于形成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更强的动态感知力和预测力;其二,平台能够更为直接地对接网络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时间对网暴被害人诉求作出回应;其三,平台作为信息传输中枢,能够相对快速地追踪信息源头与流向,从而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其四,作为涉案数据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台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执法或司法之用。

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防护功能开启复杂程度不一、举报举证途径不畅通且响应迟缓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在监测预警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案例样本库、预警模型,并针对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处置方面,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形下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处置措施,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处置违法违规信息时能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提升其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使其治理义务形成完整闭环。

(摘编自裴炜《遏制网暴,平台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末端治理,指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
B.近年来,有关平台为治理网暴做出了一些技术尝试,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C.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是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的明显优势,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指出网络暴力屡屡发生与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息息相关,因此要强化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责任。
B.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遏制网络暴力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
C.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相关法律责任和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治理网暴的必要举措。
D.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是针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由法律法规在治理网暴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对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采取的措施的论述。
B.材料一结尾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有关平台在治理网暴时所做出的一些技术尝试,并指出今后还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等特征。
D.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结合材料内容,从个人角度谈谈对于网络暴力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24-04-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民族风格既是起点,也是高峰,同时还是整个行业的一大执念,各个时期评价动画电影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风格这一标尺。尤其是21世纪之交,面对好莱坞狼来了的生死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宝莲灯》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中国动画电影甚至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考核标准的作品。

②对于出品方追光动画而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前也创作了《白蛇:缘起》《新神榜:杨戬》等作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其小切口实践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第一阶段,《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等相对中小成本影片,就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会贯通的尝试,并且在现代动画技术上完成了多维度的经验积累。在完成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初步积累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呈现出了重工业化的样貌,除了动画视效上接近世界主流动画电影的水平,在类型上也非常大胆地尝试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和废土朋克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这种整体性突进的尝试,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还是首次。所以在经过第二阶段类型、风格等极限式探索之后,到了第三阶段,《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等影片作为各自系列影片前作的延续,但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已经呈现出相对回撤的艺术上的均衡性,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度和完成度,特别是《新神榜:杨戬》在动画的视觉特效上又默默将行业标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不仅有着稳定的票房表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登陆奈飞等国际知名流媒体平台。

③据此,我们再回看《长安三万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合家欢、全年龄向等所能简单概括的。因为在历史巅峰的《大闹天宫》系列的周期,中国动画电影的潜在对话对象都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以米老鼠和唐老鸭为代表的迪士尼动画。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动画电影在那之后,就没有再紧跟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步伐。而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经过新好莱坞电影发展阶段的美国动画电影,则积攒了丰富的题材和类型,在顶住了电视普及所带来的电视动画的全方位冲击的同时,也在世界电影市场中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并在20世纪末依靠《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背后的数字技术革命浪潮,一举奠定了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基本格局。

④在这个意义上,《长安三万里》的节点意义也就格外清晰。在充分消化、吸收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漫威宇宙、DC宇宙动画电影为代表的通俗类型文艺经验之后,其以更为有机、平衡和稳定的艺术形态正面直击唐诗背后的盛唐诗人群像,唐诗宇宙这样的当代动漫的主流形态既使新一代电影观众顺畅接受和广泛共情,又高度还原了唐朝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同时还完整地表达出了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长安三万里》以这样的完成度不仅直接回答了20世纪末《宝莲灯》之后的民族风格之问,也终于为并非本质化概念的民族风格开辟了新的艺术想象力和新的艺术表意空间。这早已不只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内部问题,对于整个中国当代电影而言都太过意味深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经过近30年的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国动画电影如今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秉承民族风格守正的基础上,中国动画电影更应进一步大胆创新,既应充分消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类型文化经验,也应积极应用、推广以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一轮迭代周期的世界最新影像技术,进而形成属于我们中国自身的影像艺术语言和影像行业标准。无疑,《长安三万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到了这一大周期性的临界点,正在释放新的想象力的民族风格实践,也势必将产生不亚于中国动画电影在20世纪中叶那样的长期历史影响。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唐诗宇宙等当代动漫的主流形态,必将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烛照不断奋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节选自孙佳山《<长安三万里>:唐诗宇宙烛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不同时期评价动画电影的标尺都离不开民族风格。一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在民族风格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才达到了这一考核标准。
B.《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首次尝试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极限”式的探索。
C.20世纪40年代末以后的十年间,美国动画电影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地位,之后依靠数字技术革命的浪潮,一直保持自身的优势。
D.《长安三万里》不仅直接回答了《宝莲灯》之后的民族风格之问,也为民族风格开辟了新的艺术想象力和新的艺术表意空间,这对于整个中国当代电影而言都意味深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巅峰的《大闹天宫》系列的周期,中国动画电影对话的对象是迪士尼动画,这个事实表明中国动画电影起点很高,当时是紧跟世界步伐的。
B.在充分消化、吸收以漫威宇宙、DC宇宙动画电影为代表的通俗类型文艺经验之后,《长安三万里》以更为有机、平衡和稳定的艺术形态创造了“唐诗宇宙”。
C.最后一段说“《长安三万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到了这一大周期性的临界点”,其中的“大周期”指的是以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一轮迭代周期。
D.追光动画的艰辛发展和取得的不俗成就说明,中国动画电影只要秉持守正创新这一理念,就能以更为灵动的方式,烛照不断奋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着奉献和担当的中华文化价值取向,又加入了流行元素,在剧情和角色设计上进行了突破。
B.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以非遗剪纸、3D技术等贯通古今的艺术形式演绎了八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C.追光动画、彩条屋和玄机科技等公司,通过深耕三维动画,探索电脑技术叠加手绘渲染等方法,使其作品呈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效果,知名度越来越高。
D.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9年推出动画电影《狐狸列那》,该影片根据歌德长诗《列那狐》改编,表现了欧洲中世纪动物王国的宫廷斗争。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追光动画电影发展经历的阶段特点。
5.在《长安三万里》观影活动后,学校将组织观影交流会,假如让你作为代表谈谈《长安三万里》的影响,请依据文本拟定发言提纲。
2024-04-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治未病理念,是中医药应对重大疫情的有力武器。

中医药学是融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整体医学。遇到重大疫病事件时,能从中医学中寻找解决办法。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近年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频发,中医药在治疗SARS、甲型H1N1等疾病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中国疫情防控救治,应用中医药及中西药结合防控救治效果显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介绍,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实现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形成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医疗模式。中医药在防、治、康各个阶段一体化参加抗疫并取得成绩,场场不落2022年以来,多地发生聚集性疫情,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本人自愿情况下,大部分都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与此同时,中国及时、主动向世界分享中医药防疫经验、诊疗方案和药品,积极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医药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抗击疫情的效果组织专家评估会,提出中医药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尽早使用中医药可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张伯礼表示,这是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

疫情对中医药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发展契机,我们要乘势而上,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在张伯礼看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不仅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亮点,也为今后提供了好的模式。此外,专家们总结新冠肺炎病例的特点,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快速筛选包括三药三方在内的一批方药,供给临床使用,使中医药对疫病理论的认识有所提升。

(摘编自王美华《提质增效,中医药发展驶入快车道》)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向心力和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有效地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升华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展现出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有效的弘扬与传播。如仁者寿的道德健康理念、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动态平衡的健康维护、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理念、扶正祛邪治疗法则等,不仅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接受,而且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西学东进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使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受到严重创伤。中医药学以包容的胸怀,通过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吸取西医学先进理念,不但没有被淹没,而且其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源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系统观察与临床经验总结升华形成的中医药学,对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知理论独树一帜,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如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黄连素(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确切疗效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病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与突发性疾病中的作用与丰富的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等,彰显中医药知识原创优势。不仅如此,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形神统一的动态生命观,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调节的理念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疗效确切、优势凸显,在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华文明宝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必须要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在维护民众健康、防病治病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并走向世界,在服务人类健康中,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形成文化认同与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摘编自曹洪欣《发展中医药需坚持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实现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以其独有的医疗模式,取得显著成绩。
B.中国向许多国家和地区分享新冠疫情诊疗方案,提供中医药产品,帮助指导抗疫,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予以肯定。
C.几千年以来,中医理论与实践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
D.中医药学源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系统观察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升华,对各种疑难杂症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的优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涉及中医药发展问题,前者侧重讲抓住机遇,后者侧重讲增强自信。
B.青蒿素曾挽救过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说明中医药具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C.由黄连素的确切疗效,可知中医药对人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理论独具特色。
D.“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形神统一”的动态生命观,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坚持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医药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B.中医药学不仅弘扬与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也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
C.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
D.中医药学蕴含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
4.中医药学的治病理论与方法越来越受到推崇和关注,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某报社就如何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如果写一篇文章投稿,请结合材料列出文章的要点。
2024-04-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远古人类是怎样与自然相处的?他们如何获取、利用资源?他们的脑袋里有哪些奇思妙想?他们也爱美吗?也创作艺术作品吗?多年来,伴随着考古科技手段与理论的不断进步,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制石器。早在1920年,我国甘肃庆阳北就曾发现一批打制石器。这一发现拉开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序幕。在我国,系统的石器研究开始于北京周口店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在推动中国旧石器时代学术队伍的建立和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显示,远古人类对石材的利用采取更为经济的使用策略,例如使用就地取材的脉石英制作权宜性石器,而用远距离开发获取的优质原料来制作精致石器。

民以食为天——远古人类吃什么。研究表明,在距今4万年到1万年的更新世晚期,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极为频繁,出现多个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早期人类的文化与生存方式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远古人类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生存策略,例如食谱范围拓展、资源利用强化、迁徙领域扩大、技术装备更断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远古人类也用装饰品和颜料。装饰品是反映人类象征思维的非实用人工制品,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在行为和思维的进化上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装饰品具有重复性高,分布广泛的特点,它能够承载更多关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的装饰品遗存。其中出土的穿孔砾石、石珠、穿孔兽牙等多达141件装饰品,距今约29100年到10470年前,选料丰富,加工精细,显示出远古人类的审美追求。

远古人类的文化遗产——岩画与岩刻。近年来,研究者已经深刻认识到岩画是一笔持续时期极长且数量极为巨大的文化遗产。我国至少存有约十万幅古代岩画,遍及大江南北。以往对于岩画的研究,测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2022年,科学家通过铀系测年测定东亚大陆最古老的彩绘岩画——金沙江岩画最早绘制于13000多年前,首次确认我国保存有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揭开了中国有高精度测年的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发现与研究的序幕。

随着更多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先进科技的应用,会有更多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远古人类的生活将得到更多展示。

(摘编自尚雪《遇见远古人类的美好生活》)

材料二:

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考古得以更精确地揭示古代遗存的面貌和特征,更广泛提取考古遗存包含的多样化信息。考古学研究从来不是一门学科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集多学科所长、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使中国考古正在全方位进行跨学科融合,而面向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国际考古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更使中国考古不断延伸研究触角、细化学科分支。

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科技大显身手,科技赋予考古的能量越来越大,成为考古发展的新动力。20237月,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举办了第二期玉石器微痕分析工作坊,吸引了60多人报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表示,通过交流,看到了大家对这个技术的需求,希望将来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开展工作。

现代科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内容,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还助推我国考古事业抵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就在2022年,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的月池缓缓露出水面。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

(摘编自赵晓霞《科技为考古打开新窗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制石器的发现拉开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序幕,推动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学术队伍的研究工作。
B.随着我国高精度测年研究开始发展,科学家通过铀系测年确认我国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彩绘岩画。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运用科技可以为考古学研究助力,二者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材料二指出,考古学不能只依靠一门学科知识,而应当交叉融合多个学科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因此远古人类依据环境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生存策略。
B.装饰品反映人类象征思维,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装饰品表明远古人类具有审美追求。
C.中国考古已对人类、农业、文明起源等课题开展了研究,并广泛延伸研究触角、细化学科分支。
D.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打捞,表明我国水下考古有了新突破,说明科技赋能推动考古与文物保护。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21年,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了800年前的临安。
B.2021年,考古工作者利用蚕丝蛋白检测技术,在三星堆祭祀坑发现大量丝绸残留物。
C.2023年,考古工作者采用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法跨坑对接了两件大型青铜器。
D.2023年,考古工作者发现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早就将铬镀膜技术用于铜车制造。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问题引出探寻远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话题,进而多领域展开论述。
B.材料一主要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中心突出,分论点明确,观点鲜明,逻辑思维严密。
C.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两则考古实例,说明远古人类在石器方面的成就。
D.材料一最后指出因为利用了先进科技手段,所以当下考古的相关研究领域就能取得突破。
5.两则材料都表明科技赋能考古工作,使沉寂的古老文化再次焕发生机和魅力,请写出材料外的三个事例。
2024-04-0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三新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漫葡小镇地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长廊核心地带,与上百家酒庄毗邻。结合这样的产业资源,漫葡小镇定位“艺术+旅游+葡萄酒产业”,并与区内多家酒庄达成合作,提供酒庄深度游。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部门精心打造漫葡小镇,建成葡萄酒体验馆、儿童拓展区、文艺品鉴区、非遗展示区等专属区域,并将葡萄酒元素融入其中,使葡萄酒产业链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街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拓展“葡萄酒+文旅”、体育、康养、生态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多产业融合、高综合产值的复合产业。到2035年,酒庄旅游游客量达到500万人次以上,建成相关产业的配套企业20家以上,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年销售收入达640亿元以上,带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摘编自贾莉《葡萄酒与文旅的完美碰撞》,宁夏日报2022年4月13日)

材料二:

和绝大多数博物馆不同,殷墟博物馆新馆将出土文物全部成组展出。殷墟博物馆新馆一楼的“探索商文明”序厅,采用了中国考古最具特色的“探方”作为背景,以时间为轴、以重要发现为线索,全面系统梳理殷墟自1928年至今取得的重要成果,追溯了整个商文明的探索历程,绵延近六百年的商代历史画卷渐渐清晰,铺展于游客眼前。

在新馆一楼车马遗迹专题展厅中,23辆殷墟出土的马车文物得以大规模呈现在游客面前。除了“车辀轹、马蹄疾”的壮阔景象外,位于车马文物后方的文物打包过程同样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工作人员将手铲微微倾斜,轻轻刮落表层泥土,在游客眼皮子底下进行考古作业。“新鲜有趣,长见识。”来自天津的游客周同亮说道。

位于三楼的“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以揭秘的形式,通过人骨考古研究揭示了亚长的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展示了亚长当时的生活习俗、疾病创伤甚至死亡原因,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亚长这位商代的铁血武将悲壮的一生。

(摘编自丁艳、王胜昔《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光明日报》2024年03月05日)

材料三: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广袤的地理疆域和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中国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充足动力。梁启超曾使用“北峻南孊,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僿南华” 来描绘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质。

近年来,随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界和学界都愈发重视文化旅游对两大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旅游产业是一个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具有强烈经济色彩的文化产业。从国际范围看,偏好文化旅游的游客占比逐年增高。文化旅游正在作为旅游发展中的高级形式,在世界各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中受到了政府的充分重视。

(摘编自席浩男《文旅融合能否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漫葡小镇与多家酒庄合作,进行葡萄酒产业链衍生品开发,将带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B.材料一使用具体数据,说明贺兰山东麓旅游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C.殷墟博物馆主要以时间为轴、以重要发现为线索,脉络清晰,系统梳理了其近百年的重要成果。
D.材料二中对考古人员现场作业的细节描写,准确真实,丰富游客认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感。
2.下列不能印证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明代庆王朱橞描绘贺兰山”万仞雪峰如画”的句子,募画出迥异于江南的雪色山光同时能印证文中梁启超的妙论。
B.学者杨振之认为,旅游的最高目标是自我的诗意的存在,旅游让人寻找到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和人存在的意义。
C.河南省文旅厅官方抖音账号开启”绽放”模式,9天内发布250余条视频,介绍许昌戏曲、少林功夫等特色文化。
D.“大雁塔、大岳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交相辉映,已成为西安向世界游客展示古老历史沧桑的文化之窗和新的文化地标。
3.在发展文旅方面,宁夏漫葡小镇和河南殷墟博物馆的做法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2024-04-08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设施联通对于共建“一带一路”非常重要,它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促进经贸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坚实基础。除了经济走廊和国际通道建设卓有成效、海上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效显著外,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也持续拓展。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多式联运稳步发展。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86条时速120千米的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主要区域,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中欧陆海快线从无到有,成为继传统海运航线、陆上中欧班列之外中欧间的第三条贸易通道,2022年全通道运输总箱量超过18万标箱,火车开行2600余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覆盖中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材料二:

中欧班列搭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新平台,探索形成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大动脉,开行规模持续扩大,货物品类不断丰富,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持续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中欧班列积极探寻“顺势而为”的产业发展路径,描摹出“逆势增长”的强劲上扬曲线。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货物发送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重点枢纽间的往返开行数量基本实现了双向均衡。从国内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分布来看,中欧班列在重庆、成都和西安等西部城市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开行数量不断上升。中欧班列有效推动了中西部地区从过去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实现了沿海开放与内陆开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中西部地区进出口额在全国所占比重由2013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18.2%。从贸易规模看,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与中欧班列通达的24个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贸易额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稳定在90%左右。2022年,中国与中欧班列通达的24个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1082.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065.2亿美元,进口额为4017.3亿美元。

中欧班列提升了中欧产品流动的市场可达性。从运输货物品类看,中欧班列去程货物品类由初期的电子设备等高技术产品拓展到目前的服装鞋帽等生活必需品,回程货物品类从初期的汽车及零配件等拓展到目前的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品,呈现出多元化与特色化趋势。从各区域货源看,中欧班列初期运输的货物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领域,如电脑、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而且货源地主要集中在川渝、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城市。目前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品类呈现多元化与特色化趋势,如湖南的陶瓷、茶叶和义乌的小商品等。中欧班列进出口产品种类也由最初的初级产品,逐步拓展到了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品,而且汽车和船舶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优化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中欧班列推动了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成都依托中欧班列成为以整车及零部件、快速消费品、农产品、矿产和木材等资源,以及五金机电为主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重庆依托中欧班列吸引惠普、华硕等电子产品国际龙头企业入驻。同时,各地通过推进“中欧班列+”,创新对外贸易模式,涌现出“中欧班列+产业园区"“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口岸"和"中欧班列+出口监管仓”等多种新模式。西安开通了跨境电商专列,先后引进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形成了完整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

中欧班列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运行效率上,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是海运的1/4,运输价格是空运的1/5,平均碳排放量是空运的1/15,形成了安全快捷、绿色环保的国际运输通道。在服务质量上,中欧班列为国内各地客户制定站到站、门到门的物流服务方案,使企业获得感大幅提升。同时,中欧班列成为助力沿途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欧班列促进了沿途国家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带动了沿途国家产业、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繁荣发展,为沿途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深化了中国与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赵家章、丁国宁《中欧班列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困境及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包括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这些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B.中欧陆海快线2022年全通道运输总箱量超过18万标箱,火车开行2600余列,其运力超过传统海运航线、陆上中欧班列。
C.中西部地区进出口额在全国所占比重能够由2013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18.2%,这和中欧班列的开通密不可分。
D.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为沿途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有效促进了沿途国家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开通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举措,它深化了我国与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为相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B.由于中欧班列的开通,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成绩显著:出口额约七千亿美元,进口额约四千亿美元,实现了贸易顺差。
C.如果没有中欧班列的开通,改变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实现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共同发展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D.中欧班列运行效率高、运输价格低、创新能力强,而且还符合环保要求,这些是中欧班列深受人们欢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一说,“设施联通对于共建‘一带一路’非常重要”。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外合作伙伴发起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对话合作机制,涵盖铁路、港口、环保等各个领域。
B.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新加坡、巴基斯坦、蒙古国、伊朗等建立了“单一窗口”合作机制,极大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
C.目前,“一带一路”标准信息平台运行良好,标准化概况信息已覆盖149个国家,在共建国家间架起了标准信息互联互通的桥梁。
D.作为中国、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时速350千米的雅万高铁开通运行,这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国、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
4.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1年中欧班列的开行量只有区区的17列,2022年则突破了1.6万列。
B.2011年中欧班列的货运量仅为0.1万标箱,2020年首次超过了100万标箱。
C.2011—2022年间,中欧班列的开行量、货运量均持续增长,且增幅越来越大。
D.中欧班列开行量、货运量的快速增长,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5.中欧班列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3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八大校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感染性、隐蔽性等特点,一旦各类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形成舆论波,舆论引导工作便面临信息传播迅速难掌握、意见分散难平衡、圈层传播难渗透、情绪共鸣难疏导、社会共识难获得等难题。

尤其当涉及到敏感身份符号(如官员、富人)和情景标签(如腐败、殴打、狂妄)时,社会情绪极易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放大、聚焦和变异,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一个偶然突发事件就可能成为导火索,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此时,公众的参与动机中夹杂着强烈的社会情绪,参与者在乎的并非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身份归属与情感共鸣,呈现出“非直接利益”特征。比较常用的手段为:网络曝光、谣言中伤、人肉搜索、舆论审判等。如果引导措施得当,公众情绪将有效平缓,事件逐渐平息;如果措施不当,则将引发次生舆情,导致事态升级。

由此,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出了舆论引导改进“药方”。邵全红指出,重大舆情事件的舆论引导理念要坚持事实引导与价值引导并重,事实层面的引导就是告诉民众全面、真实、准确的事实;价值层面的引导实质上是心理的引导,即引导民众客观、公正、辩证地看待某一事件。张志安等人视情感传播为未来新趋势,即新闻发布不仅需要提供准确的事实,根据事件动态发展更新调查获知的信息,还要懂得从把握公众情绪结构、社会风险感知的角度去考虑新闻发布的信息提炼,实现情感调适和价值表达。他解释道:“在突发事件中,公众的焦虑与恐慌情绪会在互联网空间迅速蔓延,此时的舆论引导首先应及时回应公众的情感诉求,注重人文关怀。”

(摘编自郭小安《舆论引导中情感资源的利用及反思》)

材料二: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是社会的外在保护层。舆论引导,是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指导人们的行为。正确的舆论引导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稳定民心、团结民意、凝聚民力,推进社会矛盾的妥善解决,对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从2020年1月26日至3月24日《人民日报》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评论员文章和评论员观察,以2月11日为界,分为疫情防控期和复工复产期两个时段,在分析比较前后两个时段评论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疫情期间《人民日报》舆论引导呈现出“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的特征。

根据统计分析,疫情防控期,诉诸感性类评论占比高于理性权威类;进入复工复产期后,诉诸感性类评论占比明显下降,恢复了往日以理性权威为主的舆论引导模式。

疫情防控期,《人民日报》推出了“做好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系列评论员观察,从提振信心、团结力量、强调科学、聚焦群体等角度切入,既有“汇聚疫情防控强大合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等理性权威类陈词,也有“信心”“同舟共济”“初心”等情感化表述。整体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解读了战“疫”必胜的信心与决心,借生活化的话语表达解读相关政策、传达讲话精神,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了“党和政府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要如何做”,对于稳定疫情初期社会恐慌情绪发挥了强大的主心骨作用。进入复工复产期,《人民日报》又接连刊发了“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实”和“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两个系列评论员观察,分别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视角出发,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疫情发展不同阶段党的工作部署,起到了明显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效果。

从统计结果来看,疫情防控期转载量top5的评论文章里有4篇重视情感表达,高频情感词汇主要有团结”“坚决”“力量”“生命等,说明这一时期感性词汇高频出现的评论公众认可度较理性类评论更胜一筹。另外,复工复产期的评论虽逐步恢复往日理性权威为主的评论风格,但转载量top5的评论里仍有3篇内容呈现明显诉诸情感话语的特征,高频情感词汇主要有努力”“生命“力量”“积极”等,说明这一时期诉诸情感表达较之纯理性引导更能激发社会共情。

总体而言,一系列评论员观察凸显了系列化新闻言论写作中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独特魅力。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切入,以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方式评述,力求提升社会感性认识,引发情感共鸣;同时借助政策解读,从理论高度加深群众理性认知,让群众在共情与共鸣中坚定信心、抱以决心,感受真情、理解真知,为全社会投入疫情防控,助力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作出了明确指引。

(摘编自刘明洋《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感染性、隐蔽性等特点,一旦形成舆论波,舆论引导工作便将面临诸多难题。
B.社会情绪极易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放大、聚焦和变异,能否有效控制社会情绪,要看引导措施是否得当。
C.邵全红提出事实层面的引导,可以理解为张志安所看中的情感调适和价值表达,即舆论引导首先应及时回应公众的情感诉求,注重人文关怀。
D.两则材料都谈及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材料一注重探讨舆论引导的解决措施,材料二注重呈现舆论引导的实践分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两个时段的舆论引导侧重点稍有不同,但都是正确的舆论引导,起到稳定民心、团结民意,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B.疫情防控期有4篇评论文重视情感表达,复工复产期有3篇明显诉诸情感话语,这表明公众情绪在舆论引导中是最主要的。
C.材料二在比较前后两个时段的评论内容里分析感性类词汇和理性类陈词的所占比重的基础上,说明这一时期诉诸情感表达较之纯理性引导更能激发社会共情。
D.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媒在舆论引导模式上注入感性因素,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为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舆论传播树立了优秀典型。
3.以下作品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有理性的表达,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讲话是理性的表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宣告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最后三个“庆贺”句使情感抒发达到高潮。
B.《长征胜利万岁》紧扣“胜利万岁”的庆贺情感,多处抒发自豪感和坚定信念,当然也不乏长征艰苦、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理性书写。
C.消息报道以理性、客观记述事实为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撤离”和“交接”两个现实场景中穿插历史材料,抒发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D.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以事实为基础,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穿插其间,使文章的表达更理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来,必须要重视理性基础上的情感注入。结合材料,请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该如何实现。
2024-04-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