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樊老师,您领导敦煌研究院运用了最新的技术手段——“数字敦煌”,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数字敦煌”的情况及其价值?

樊锦诗:说来话长。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处文化遗产,这处遗产连续建了1000年。可是1000年之后,大约有500年没人保护,因此变得破败不堪。1978年,我分管保护工作,着手建档案,这个过程中我看了些老照片。1908年的照片跟1978年的相比,同样的地方,洞的变化极大,我很受震动。莫高窟里的壁画与彩塑是用土、泥巴、木头、草料及颜料制成的。莫高窟的文物价值很高,材料却十分脆弱,所以保护工作特别重要。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其实很复杂。首先要保护实物。我们先是设法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同时建了简单的实验室并添置各种仪器设备。通过一系列措施,我们从抢救性保护逐步发展到科学性保护。所谓科学性保护,就是把文物的材料通通分析一遍。它为什么有“病”?它的机理是什么?退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选择用什么材料去保护。

还有,我们不能有了“病”才治,要以预防为主,这就需要很多仪器来监测。比如,在洞里设传感器监测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和不好的微生物。另外还有自然环境。万一发洪水会怎样?崖体有没有裂缝?有裂缝的会不会坍塌?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监测数据去分析洞窟有没有恶化,有没有变化,要防患于未然,这就是预防性保护。

但不管是预防性保护还是科学性保护,都只能延缓文物的衰退,延长它的寿命,改变不了它最终会完全衰竭的命运。因为这些洞窟处在西北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它不可能永远保存下去。洞窟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要把洞窟的信息永远保存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去研究它。只要洞窟的信息在,我研究不出来,别人可以接着研究,而且可以永远研究下去。事实上,我们前前后后用了20年,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准、程序要求,才做出了合格、高清、既不变形也不变色的数字档案。

数字化对我们的保护工作很有用。比如,过去临摹一幅壁画,把线条摹出来,起稿要占一半多的时间。现在只需提供相关数据,电脑马上就摹出来了,这就省了一半的工作。我们也把数据传到网络上,全球都可以在线看到莫高窟。

数字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名声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来看,洞窟是承受不住的。人进洞以后呼出的气体会给壁画带来损害,这种损害是肉眼看不见的。要保护,也要发展旅游。二者怎么平衡呢?我们不是已经做了数字化了吗?我们把它做成电影性质的数字资源,把实地参观变成影视展现,我开玩笑说这叫“引蛇出洞”,就是我们把洞里的文物放在洞外头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数字化。

“数字敦煌”实现后,莫高窟的参观模式也变了。我们用了10年,一个洞一个洞地考察研究:哪些能开,哪些不能开,最低限度多少平方米进多少人,一天最大的游客承载量是多少。研究清楚了,才能真正科学地实现总量控制。我们还实行网上预约,通过多种方式合理管控参观人数。这样一来,旅游和保护的平衡初见成效,那些令我寝食难安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既满足了游客的需要,也实现了文物保护,达到了文物保护与游客需求的平衡和双赢。

(摘编自凤凰传媒专访《为敦煌续史留史:樊锦诗与百年敦煌学》)

材料二

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采集文物的数字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数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等,构建出文物的数字模型等来实现对文物最原始的信息保存。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方法,数字化保护是安全和长久地保护珍稀文物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文物数字化保护是为传统文物保护提供原始依据,为其修复方案的设计与确定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在文物展览方面也可达到让人惊喜的展陈效果。

在文物的文化传播宣传功能方面,文物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文物保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强大的辐射效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文物历史文化传遍世界。同时,文物数字化还可以把文物更深层的内涵展现出来,使公众可以得到更精深的文物文化知识。而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使社会公众愿意主动了解、认识和探索文物,激发和培养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公众保护文物的行动力。

传统的文物保护,比如文物实物修复、文化遗址复原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有一定的破坏和浪费。而文物数字化保护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通过数字技术来修复、复原文物,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方式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张宝圣《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文物价值之高,与其所用材料之脆弱形成的鲜明对比,给樊锦诗带来了极大震动。
B.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按照抢救性保护、科学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的方式循序渐进。
C.有限度地参观,科学地实现游客总人数的控制,就可能达到文物保护与游客需求的双赢。
D.数字化能使公众突破时空、财力、体力等限制,其强烈的现场感已然超过实物展陈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莫高窟的现状来看,文物实物有可能消亡,但文物的数字档案却可以永远保存下来。
B.文物保护涉及多种学科与专业技术,综合性强,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付出辛苦劳动。
C.莫高窟文物处在大自然中不能移动,若是可移动文物,就能放在适宜环境中进行保护。
D.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其效果远超传统文物保护,前者在将来有可能替代后者。
3.综合上述材料,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统文物保护相比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2024-03-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健康和长寿的需要,也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研究生命,寻找生命的密码,把握生命的规律,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摘编自汪金友《给中医更大的用武之地》)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医药作为一大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摘编自侠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与中医具有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
B.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中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据此撰写出的中医古籍是中医药的精华,值得研究。
C.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依靠中医寻找生命的密码、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D.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带动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多学科、跨行业合作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开辟崭新天地。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传承好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始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
C.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统师承教育和“标准化”的院校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可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培养。
D.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能违背中医药发展的规律,还应加强论证研究,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是我们的中华瑰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中医药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B.在抗疫中,中医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和灵活的“辨证论治”特征,可因人、因地、因时迅速开出有效的方药。
C.康源全自动重要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药饮片的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挖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2024-03-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滤镜技术在电视剧拍摄和播出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滤镜下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外表完美无瑕的人物,本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观剧体验,但却日渐成为被诟病的对象,一些热门剧集甚至因为滤镜滥用导致口碑崩塌,观众对滤镜滥用的不满,直接原因是画面的失真。

在滤镜的超厚“粉底”笼罩下,画面中正常的光线、阴影、轮廓被抹杀了,所有角色的皮肤都嫩白透亮,五官轮廓不清,甚至连80岁的老翁脸上都看不到皱纹,衣服没有纹理和质感。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艺术之美,植根于其所反映的生活之真。滤镜的过度使用,使电视剧的画面脱离了剧情设定,也脱离了生活真实。与演员真实的皮肤状态一起被掩盖的,还有真情投入的表演技巧,尤其是充满戏剧张力的眼神和微表情。这种细节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高饱和的美颜镜头无法呈现的美源于自出机杼的艺术创造。滤镜的滥用则导致了艺术创作的同质化。在一些热播剧集的带动下,电视剧制作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调色法则,古装剧追求“高级”的低饱和度、是疑剧的色调越来越暗沉,甜宠剧的柔光愈加刺眼……滤镜风格成为最显眼的类型标志,题材、人物、情绪、冲突等方面的内在差异却被忽略了。

滤镜滥用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技术发展的反噬造成的畸形审美观可谓滤镜滥用的直接推手。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滤镜是技术发展对影视制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在高清镜头和高分辨率的屏幕前,演员脸上的任何细微瑕症都会清晰地呈现给观众,柔光、磨皮等滤镜技术的使用则可有效遮盖瑕疵,改善观感,并给精益求精的制作方带来贴合影片风格的视觉美感。但凡事过犹不及。滤镜的普及也使观众对美的标准更加严苛,容貌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契合剧情的真实面容、自然的韵味和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因其不“美”而成为一种“罪过”,为了更美而诞生的滤镜技术,反而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这使我们不能不反思:技术的运用,应当如何平衡适应观众审美需求与实现价值观引领之间的关系?

国产剧创作工业化程度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创作体系,是滤镜滥用的另一重要原因。影视剧的制作需要全局通力配合,画面呈现不仅包括后期的调色、特效处理等,也包含了服化道、美术、灯光的设计和摄像等前期工作。国内外的优秀电视剧,无不在场景、道具等细节上用心,以不同的光影色调丰富影像画面,朝造画面层次,以恰当的色调风格配合剧情的呈现。当影视制作进入数字时代,后期制作的可操作空间增加,一些主创忽略了前期拍摄的重要性,盲目依赖后期制作。同时,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制作粗糙、缺三沟通、流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使“一键滤镜”成为弥补前期不足、跟风热门色调的捷径。合理使用滤镜,需要整个行业作出改变

电视剧应该有自己的审美表达。高级的质感和引领潮流的审美风格,只能建立在真实的观感基础上。滤镜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应当是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国产剧的创作需要更加走心,尊重现实生活,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以更加契合题材内容的表达,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并引领更加健康的审美观。

(摘编自吕珍珍《滤镜滥用:“真”之不存,“美”将焉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电视剧拍摄和播出过程中使用滤镜技术会导致艺术创作同质化和观众对电视剧的不满。
B.滤镜技术的滥用掩盖了演员真情投入的表演技巧,势必影响到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使用滤镜技术可以有效遮盖容貌上的瑕疵改善观感,但其也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
D.一些影视制作主创人员轻视前期拍摄,盲目依赖后期制作,也是导致滤镜滥用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滤镜滥用”直指批评的对象;“‘真’之不存,‘美’将焉附”化用成语,形象地说明“真”的重要性,立场鲜明。
B.本文是一篇针砭影视作品制作中“滤镜滥用”的时事评论,总体上看,先立后破;行文中有些段落如第③段则先破后立,以破为主。
C.文章第5段在剖析一些国产剧创作工业化程度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创作体系导致滥用滤镜时,概述优秀电视剧制作情况进行对比论证。
D.文章先点明滥用滤镜技术引起观众不满的事实,再剖析滥用滤镜技术之因并指出其严重后果,最后回应标题,指出正确做法,条理明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滤镜抹杀了影视作品题材、人物、情绪、冲突等方面的内在差异,与艺术之美源于自出机杼的艺术创造观背道而驰。
B.技术发展的反噬造成的畸形审美观是滤镜滥用的重要原因,同时,异化的大众审美又催化了更先进的滤镜技术的诞生。
C.真实的观感造就了影视作品高级的质感和引领潮流的审美风格,忽视这一点,滥用滤镜技术,必然导致作品“失真”。
D.尊重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规律,使表达与题材内容相契合,以适应观众审美需求,引领更加健康的审美观,是国产剧的发展正道。
2024-03-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第二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解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制定和推进合理化农村政策的基础,因为正确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准确判断和把握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在当前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问题上有着两种范式:一是依然用乡土社会的眼光来看当前的乡村社会;二是认为如今的乡村已焕然一新,彻底蜕变为新乡土社会。人情、礼俗、熟悉关系色彩已渐渐蜕去,乡村社会已变迁为现代性的个体化社会。然而,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历史和现实经验看去,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的乡村社会,既不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也不是现代性的新乡土社会,而是转型并留存部分乡土特征的后乡土社会。

后乡土中国是从乡村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经验中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目的就是用来概括和理解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就理论意义而言,后乡土中国概念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意义来看,后乡土中国理论旨在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势和问题及出路的判断提供一个分析性框架。后乡土中国理论对当前乡村社会基本性质概括为: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依然在乡村存在和维续,这反映出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当前乡村出现的大流动现象,意味着不流动的乡土已经变迁,流动性成为后乡土性的突出特征;伴随着乡村流动,乡村结构也已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此外,随着国家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深入,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

费孝通将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界定为农民的劳动和收入能否维持其生存安全的问题,即温饱问题。如今在后乡土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显然已不再是基本问题,因为即便农民自身劳动难以保障温饱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已经基本覆盖农村了。乡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特征,在现代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已演变为农民何以获得公平的市场机会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广大农民有业可从且能从中得到相对理想的收入。

解决乡村社会基本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可能是简单的、理想化的单一路径。无论是乡村工业化,或是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只能对乡村问题的缓解有一定推进作用,但都不会是唯一的、普适性的道路。广阔的乡村,各地有着地方性特色,差异性很大,任何一条道路、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难以普遍适应所有的多村社会。如果我们要想找到解决乡村基本问题的根本途径,那就只能从一般意义上寻求推动乡村与农民有效发展的运作机制,这个运作机制就是在政府、市场和社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以达到激活三种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发展并构成相互促进的合力。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二:

由于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可能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会对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提出挑战。这种情况下,国家既担忧乡村持续衰败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又吃不消陷入直接干预乡村发展所带来的批评。一时间,返乡精英的乡村建设热情,让国家既节约了资源投入,又减少了具体发展干预中的问题所可能带来的政治合法性挑战。农民振兴乡村的愿望和返乡精英的政治诉求激活了村庄的猪肉桶政治,使得乡村振兴有了希望。

由此,国家成功地从直接的发展干预转向宏观调控领域。社会机制主导的社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教育了社区居民,即国家并非社会问题的唯一负责方,社会精英也对社会弱势群体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既唤起公民的社会责任,也拓宽了社区发展所需人、财、物资源。国家将自己管不好社会能够管得好的事情交给乡村社区自己管,并通过向其提供资源,对其进行考核和监管,实现了从直接建设乡村向有效治理乡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国家既摆脱了直接干预的繁琐,又提高了农民对基层治理形式的认同与归属。意识形态上,个人主义过于盛行有可能造成社会碎片化,在乡村振兴中有意识地培养权责平衡的公民意识显然有助于恢复共同生活的纽带,进而弥合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利益分化和断裂。事实证明,社区本身具有市场和国家机制无法代替的优点,有助于缓冲乡村发展中的具体矛盾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直接冲击。

社区具备了在解决乡村问题上的政治和道德双重优势。在现代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中,乡村社区能够承担起市场不愿意管,政府管不好的事情。返乡精英的事例说明,乡村社会精英一方面具备在社区层面广泛的政治动员能力,使得乡村社区再次成为农民聚居共同体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因为其专注于支持经济和政治上弱势的群体,具备道德优越性,能够获得农民广泛的参与和支持。虽然不同的社会精英在宏观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有差异,但是作为乡村社区的代言人,农民与乡村社会精英的互惠关系则奠定了乡村治理的新局面,返乡精英所领导的乡村发展将会成为中国基层社会善治的一个缩影。在市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调整中,乡村社区本身也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发挥了市场、国家所不具备的乡村社会保护和治愈功能。乡村发展中的社会机制缓冲了国家直接干预乡村发展可能带来的矛盾和风险,也直接锻炼了乡村社区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和自我治理的能力。

(摘编自彭兵、朱磊、陈旭堂《当代中国乡村发展: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否正确理解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直接决定着农村未来发展方向及农村政策是否合理。
B.后乡土社会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完全去除了人情、礼俗等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
C.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一个理想型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层面的帮助。
D.社区的发展能唤起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社会精英们主动承担起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的全覆盖,即便农民自身劳动能力不足,政府也有能力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这是制度完善的体现。
B.乡村遍布我国各地,各地的地方性特色有所不同,这是没有一条道路、一种发展模式可以普遍适应所有乡村社会的两个重要原因。
C.国家为了实现从直接建设乡村向有效治理乡村的转变,于是通过向乡村社区提供资源,对其进行考核和监管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D.乡村发展中的具体矛盾对国家政治合法性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无论是市场力量还是国家宏观调控,都不可能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3.下列材料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返乡精英所领导的乡村发展将会成为中国基层社会善治的一个缩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城里务工的韩某在家乡梆子剧团陷入困境时,返乡接任团长,另觅新路,提升剧种的影响力,带领剧团走出困境。
B.大学毕业的薛某返乡带领村民成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攻关小麦高产播种技术,刷新了当年全国小麦的亩产纪录。
C.旅居海外的企业家肖某,返回家乡,捐出一部分个人财产,为村里免费安装井水净化设备,兴建老人活动中心。
D.村党支部书记蓝某动员须整体搬迁的贫困村村民搬离大山,搬出后多番寻找致富新路,带领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
4.材料一说“后乡土中国概念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继承和发展”分别体现在什么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5.在现代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乡村发展问题的解决,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2022年,数字人大量涌现,除了“天妤”,还有新华网的“筱竹”、浙江卫视的“谷小雨”、敦煌研究院的“伽瑶”、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等,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发型设计是“双环望仙髻”,是在史料基础上参考唐代出土文物设计而成;妆容上使用的黛眉、斜红、莲花形花钿、桃花妆容,则还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妆容。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既包括苏东坡的单人画像,又包括如“西园雅集”“赤壁”等主题的群像以及若干石刻画像拓片等,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的整理和研究。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非像纯学术研究那样,研究成果大都只能存在于论文中。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因为人们开发数字人,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使用。如在传统戏曲领域,数字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活跃。京剧领域已出现“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粤剧界已诞生粤剧数字人“小勤”,而“秦筱雅”则是秦腔数字人的代表。“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甚至还现身梅兰芳大剧院,并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距离我上一次登台已经过去了60多年,没想到我们又重逢了。”那一刻,数字人不仅复原了梅兰芳先生的形态、声音及面部表情,也让人看到了传统戏曲振兴的希望。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即使只是存在于数字空间中的化身,也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

比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精神真实”。为此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依托数据标引体系,可以生成各个维度的知识图谱,相当于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译成一张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的脑中,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对“苏东坡数字人”的人工智能训练,以为其“赋魂”,从而让“苏东坡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最终实现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入并重构升级歌舞、影视、戏剧、文博等多个文化行业。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无法预判数字人未来会走向何方,但我们还是希望大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新概念,拥抱新技术,将基础夯实,立足文化本体的价值属性,共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进程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文本二:

面对多才多艺的“数字人”,有人开始担心:AI连极需创作能力的画画都会了,那还有什么是它们不能的?将来像记者、画家、作家等是不是要失业了?

实际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毕竟,人工智能的目的不在于替代人类,而在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创造出更大价值。人类科技的进步史,其实就是一部“代替”史。从机械帮助人类劳动,到电脑帮助人类收集、查询、筛选、整理、分析信息,这些改变本质上就是科技与生俱来的功能,也是它之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力图以人工智能来解放更多的生产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吴汉东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未来人类社会将会有60%的职业、30%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被取代的岗位有客服、秘书、翻译、会计、交易员,还有仅仅从事法律咨询的律师”。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种“取代”,谨慎而乐观地对待人工智能,而不是逃避,或者“回到过去”。

因为,你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能够被Al替代的文字工作,大都具有重复性、有相对的标准答案、流程相对固定、有具体的规则。这是件好事,它可以极大节省一些机械的、重复的文案工作,把人的双手从电脑前解放出来,不仅有利于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更有价值的东西。

(摘编自《如何看待“数字人”的多才多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的本质是虚拟人,集合了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往往多才多艺。
B.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应用场景丰富,在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能发挥有效作用。
C.“苏东坡数字人”这种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因而比纯学术研究更有价值。
D.数字人技术不断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入多个行业,有人担心像记者、画家、作家等将来有失业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书局通过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图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B.京剧、粵剧、秦腔等戏曲领域的数字人尝试为原本依赖从和舞台的传统戏曲的振兴带来广阔的发展和无限可能。
C.数字人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人产业的发展可促进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
D.大类科技的讲步史,就是一部“代替”史,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终将取代绘画、写作等文化行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身着汉服的“艾雯雯”在国家博物馆上岗。她穿梭于国博各展厅,为慕名而来的全球游客介绍着国博140多万件馆藏文物。
B.以“天好”为主角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圈粉无数,观众领略了即将失传的巾舞的无穷魅力,见识了传说中“反弹琵琶”的精妙绝伦。
C.戏曲《四郎探母》遵循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在服饰装扮上,“杨家将”穿明式官服,而“铁镜公主”踩花盆底、戴旗头,俨然是清代后妃的打扮。
D.承载杭州深厚底蕴的亚运数字火炬人“弄潮儿”踏浪而来,以世界首创且科技感满满的方式点燃“钱江潮涌”主火炬塔,这出场成为亚洲奥林匹克历史上的经典时刻。
4.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类数字人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的现象。
5.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需要打造一个“数字人”,除了平时在各大博物馆提供讲解、导览服务,还要担任“文博虚拟新闻官”,跟随展览出海,传播中华文化。请结合材料概括打造该数字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2024-03-1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将聚光灯对准了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书法,推出传统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该节目甫一开播就溅起不小的水花。过去几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持续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毫不吝惜肯定与赞美,为这些节目打出超高评分,并多次将相关话题送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

宣介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追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当下年轻人中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的一个侧面和缩影。近年来,去博物馆打卡成为年轻人旅游的优先安排,逛馆甚至成为新年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传统服装自信地行走街头,俨然是一种新时尚;在短视频平台上,戏曲、民乐、武术、杂技、古玩、篆刻等也从来不缺少年轻人的关注,更有同好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安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

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在年轻人中如此?新一代年轻群体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中国体量与声量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成长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平视一代,于开放的信息环境和开阔的视野中,能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之美,也更能参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国潮、国风的追逐,是自我审美品位和生活态度的展现,更是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彰显。

因此可以说,国潮热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

年轻人身体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还因为他们走近并接触的传统文化是的,换句话说,是经过各种现代化演绎和创新转化的,沉浸式体验和时尚化表达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品类愈加多样的各种文创产品、基于VR技术的博物馆云游、文博机构的各种奇妙夜活化探索……每一次这样的创新尝试,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碰撞与融通。审美元素是传统的,而演绎视角和趣味是现代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是传统的,其呼应的情绪与主题是当下的。历史融入当下,传统与现代共振,年轻人张开双臂拥抱传统文化,后者亦在这种创新传承中获得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受到传统文化滋养的他们亦是创新表达并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我们乐见这股文化传承中的力量不断壮大,乐闻更多古韵现新声,期待青春共鸣激荡起更多的文化回响!

(取材于莫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全民赛,又是接力赛。时代召唤青年紧握接力棒、勇做先行者,肩负起守护、践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重在守护。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大批青年为文化遗产保护凝聚青春力量:南京金陵刻经处的青年古籍医生,耐住寂寞让破烂不堪的古籍在望闻问切下延年益寿;三星堆的挖土青年,不畏艰辛从破碎的青铜器残片中拼接出三千多年前的历史画面;西北戈壁的青年研究团队,常在沙漠烈日下的炙热和莫高窟洞穴内的寒凉之间切换,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文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将数字敦煌呈现在大众面前。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青年守护者的手中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科学路径。传统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等一系列精华词句,激励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各项赛事中迎难而上,迸发出为国争光的精神动力;在科学研究、技术攻关领域勇挑重担,创造出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成果;在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冲锋在前,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走进中国。广大青年致力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借助新颖方式亮出中医、武术、美食与汉服等代表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通过鲜活视角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征,介绍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国可触摸”“有温度”“更亲近

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武装、引领青少年,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后备力量,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向新高度。

(取材于高移东的相关文章)

1.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B.传统文化何以引发青春共鸣
C.新时代青年怎样做好文化传承
D.青年要做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
2.根据材料一,下列做法不属于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或创新转化的一项是(     
A.音乐课上,老师指导学生将古诗《将进酒》改编成流行歌曲。
B.校园文化节上,同学们制作印有古诗词的帆布袋等文创产品。
C.科技展上,同学们用VR技术再现《阿房宫赋》中的奢华景象。
D.在图书馆,同学们查找、搜集与《岳阳楼记》相关的古籍资料。
3.为材料二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新时代青年人能够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2024-03-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场吊射,超远任意球直挂死角——这不是世界杯,这是中国贵州榕江的村超村超的赛场上,农民、工人身穿标有号码的球衣,化身运动员,在球场上纵横奔跑、挥洒汗水秀肌肉,还有热辣的啦啦队表演。

精彩的赛事通过村播镜头的捕捉被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亿的浏览量奔涌而来。扎根民间、融入生活的新理念让村超火了,也让贵州榕江的一个个村庄火了。

村播,正在无形中改变着乡土中国。这是乡村在数字时代的新探索,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第十七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上,侗族大歌唱响在了绿茵场上。表演侗族大歌的,正是被誉为最火民族女团的侗家七仙女侗家七仙女是由七位土生土长的侗家姑娘组成的传播侗族文化的组合,她们生活在苗山侗水的世外桃源中,拿着手机在贵州黎平侗寨的田埂上直播。她们不仅为家乡特产直播带货,也将侗戏、侗歌通过直播间带给了全世界的观众。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的一位返乡的95后墙绘师刘小备,他用五彩缤纷的墙绘,将原本普通的云南小镇变成了童话。刘小备将自己画画的过程以及小镇一点一滴的变化通过短视频记录下来,传播给更多人,也带动了家乡的旅游业。通过村播分享农村生活视频已成为常态,这些冒着泥土气息的短视频让农村的日常不再平常。

村播既指农村直播活动,也指农村主播群体。村播入门不难,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剧本和拍摄,只需要凭借一部手机就可以连接世界。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融合,村播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电商形态。侗家七仙女、刘小备和迷藏卓玛,他们不仅是村播,也是电商,还是95后新农人,更是乡村振兴的守望者。他们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向屏幕之外的人们展示农产品的生产、采摘和加工过程,或是记录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一对多、面对面,带着泥土气息和乡村烟火,就这样连接起了乡村和城市、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了村播一个发展的风口,村播也朝着年轻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直播选品上,村播从最初只关注农产品内容,到如今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覆盖更多受众群体;直播销售模式上,从早期的直播+扶贫+农业,到如今的直播+农业十文旅/体育,呈现出更丰富多元的生态;直播效果上,村播从带动农业发展,到现在带动乡村生活、文化、旅游、体育等多方面综合发展。

据统计,2022年抖音新增乡村相关短视频43亿条,2022年快手村播也已覆盖25864个乡镇,几乎实现了在乡村地区的全局覆盖,超87亿农产品订单发往全国各地,超过2200万名创作者获得近900亿元收入。

村播影响的不仅有乡村,还有村庄里的人。

村播回乡创业的同时,也将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电商经验带回了家乡,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专业的大三学生丁习功,他以网名农大丁同学发布的一条欢迎报考云南农业大学反向招生视频意外出图,全网累计观看量超过10亿次。在爆火后,丁习功决定回乡创业。并成立了工作室,搭建了自己的团队,整理和转化学校的科研成果,推出了云农好物品牌,助力更多的云南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并为当地文旅产业复苏做公益推广。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村播能做的,还不止于此。回到家乡的青年村播们,还带着村民一起创业发展,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四川甘孜州稻城县贡沙村的迷藏卓玛,因采摘虫草的短视频爆火,在流量加持下,她迅速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后来,卓玛成立了合作社,把村民手中的山货收集起来集中销售,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四五百万元,村民成为了合作社最直接的受益者。

伴随着村播规模越来越大,村播也不断反哺乡村人才,返乡创业成为就业新趋势。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到2025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有望达到1500万人。

当下,村播以催化剂的角色,以小撬大,助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城市与乡村区域联动,展现出中国乡土的丰富、多元、文明。但同时村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村播最明显的问题是农村电商的直播内容质量有待提升。多数助农直播间都是将目光聚焦在农产品上,村播内容趋于同质化,导致用户审美疲劳,无法形成长效的情感能量。村播的主播人群良莠不齐,部分不良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未经检查的产品流入市场,借用助农标签迷惑消费者,实际货物与直播货物差距甚大,严重影响大众对直播行业的信任度。

由此可见,村播只是一个入口,用户感受和产业支撑才是关键。

如何创新内容,把村播和普通的带货直播区分开来,如何让村播的镜头主体从农产品转换到农村和农民,如何展示宜居和谐的美丽乡村,这些都是村播面临的新问题。

村播要重视助农带货,更要注重内容创作和产品质量过关,不能为了追流量、博眼球,而低俗化、庸俗化。要创作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内容。

要允许、鼓励草根主播遍地开花,各显神通,也要打造一批头部村播主播,推动头部主播领先一步先红后红,形成更好示范效应。

在这方面,村超走在了前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村超可视为文化版的村播村超将人们的视角从农产品转向了农村的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塑造了数字时代的新乡村文化,把本乡本土的产品和文化风俗推广到更广的范围,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创新的范本。

这种变化和创新,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广阔发展空间,从而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个人价值。而这种良性循环,就是未来中国乡村的模样。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普通人,每一种喝彩,都能发出热烈的光芒。

(摘编自王亚晶《村播里的乡土中国》,《记者观察》,202310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场吊射,超远任意球直挂死角”,文章起笔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直切场景,由“村超”自然引出“村播”话题,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B.基于人们对“原生态”生活的向往,以分享“冒着泥土气息”的“村播”短视频使农村的日常不再平常,“村播”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渠道。
C.作为一种农村直播活动,“村播”入门不难,一部手机就可联通世界,而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的融合,也使“村播”成为现象级的电商形态。
D.“村超”与“村播”相得益彰,相互成就,“村超”为文化版的“村播”,其将人们的视角从农产品转向了农村的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榕江“村超”火出圈的背后,不仅是“村播”短视频平台和上亿的浏览量的助力,更是一种扎根民间、融入生活的新理念的助燃。
B.“村播”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在展示农产品全过程和村民日常生活场景中,连接城与乡、产与销,助销农产品,拓展了市场。
C.“村播”最大问题是因用户审美疲劳使直播内容同质化、质量差,导致无法形成长效的情感能量,无法实现对农产品聚焦。
D.“村播”使得“村超”具有了创新范本意义,塑造了数字时代的“新乡村文化”,从而达到了基于乡村振兴而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村播”“无形中改变着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论据是(     
A.民族女团“侗家七仙女”致力于传播侗族文化,不仅用手机在黎平侗寨的田埂上为家乡直播带货,也将侗戏、侗歌呈现在世界面前。
B.丽江95后墙绘师刘小备用五彩缤纷的墙绘,借助短视频记录下小镇的变化及绘画过程,在呈现给网友的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的旅游业。
C.作为“村播”主播必须重视用户感受及产业支撑,避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以次充好及欺骗消费者行为,珍视大众对直播行业的信任。
D.“村播”只有产品质量过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阳光,才能使头部主播“遍地开花”,继而实现“先红”带“后红”的示范效应。
4.文章围绕“村播”话题展开,梳理文本,请简要概括文本的思路。
5.“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普通人,每一种喝彩,都能发出热烈的光芒”,联系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
2024-03-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扫码消费如何不扫兴?前不久,一项关于二维码生活场景应用情况的调查,引发关注和思考。调查显示,扫码消费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也为餐饮、文旅等产业的提质增效带来新契机。但同时,有些问题让消费者深受困扰。比如,有消费者驾驶车辆离场前,停车系统已识别并显示费用,但扫码后的界面仍要求手动输入车牌号等才能支付;又如,有消费者到店扫码下单时,广告推送让其不胜其扰;再如,个别文旅景点忽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消费群体需求,完全依赖线上预订。破解这些问题,亟待加强监管、协同施策。

2023年年初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 86.1% 由移动支付完成。而在移动支付满足消费者数字生活基本需要的过程中,欺诈、受骗事件屡有发生。对此,北京市消协发文劝导相关经营者,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进行购物、缴费,上海市有关部门也针对餐饮经营者收集、使用、保管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首先需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

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而且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扫码支付中过度收集性别、生日等与消费服务无关的数据,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又如诱导精准定位”“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等不合理限制,违反了《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要杜绝扫码乱象,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以更强有力的监管举措,将法律法规落实落细。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就要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也要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初制,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未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带来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既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也是消费者保护的新挑战。无论是引导扫码服务提供者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还是监管部门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巩固居民消费稳步扩大的态势,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都要求不断提升消费体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从阶段性治标到中长期治本,从强化权益保护到促进科技向善,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我们就能够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摘编自周人杰《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202310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二维码扫一扫看起来便利,可稍一疏忽就会出麻烦。尤其是,二维码也可能成为一些人非法敛财的渠道。二维码技术最初是一种识别访问技术,并不是专门用于电子商务,因此在交易过程中缺乏一种能够评估和鉴别二维码信息来保护消费者安全的机制。对消费者而言,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可靠性的难度大,因为每一张二维码图像看似普通,实则包含了复杂的信息。

二维码的码制有国家标准,目前我们使用的QR码,在技术上虽然已经有了标准,但在应用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公开的二维码无人监管,且支付前的二维码管理缺失,而监管缺位的原因在于缺少技术手段。而且,QR二维码的码型是开放的,二维码制作准入门槛低。如果有人制作了恶意二维码。用户扫码后接入隐藏在二维码背后的假链接、假网站,就可能被非法骗取资金、盗取身份信息等。目前二维码市场缺少安全技术手段对手机扫码进行管控,QR码在应用层面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二维码犯罪隐蔽性强、传播性快,但电子证据获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目前二维码支付的发案率高,当用户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应该先确认在支付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明确责任归属;其次,确定相应漏洞环节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向其提出投诉或举报,由相关方进行专门处理;若遭遇非法二维码,无有关方负责则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根据其行为侵犯自身权益的性质与程度决定处理方式。

(摘编自王观《扫码支付存隐患》,201851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破解这些问题”中的“这些”,指的是操作繁琐、夹杂广告、线上预订等问题。
B.调查显示,近八成手机用户用移动支付,受访者超八成的消费支出由移动支付完成
C.只要加强监管,保护好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就能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
D.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带来机遇和挑战,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的一、二段内容可以看出,虽然移动支付满足了消费者数字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扫码消费在当下仍是一把双刃剑。
B.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C.消费者鉴别二维码难度大,二维码码制缺少国际标准,二维码应用缺少相应规范,是二维码支付发案率高的重要原因。
D.材料二认为,用户在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可通过弄清责任归属来提出投诉,也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来维护自身权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消费者到店就餐时,被餐厅服务员告知可以扫码下单。
B.消费者购买甜品时,被告知关注公众号后可获得优惠。
C.消费者索要报销的发票时,被告知扫码填写开票信息。
D.消费者购物后用手机扫码支付时,被告知提供身份证号
4.监管部门应如何提升消费者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概括。
5.请运用材料的相关观点,分析下面二维码支付的案例。

家住湖北武汉的王先生曾在地铁口看到扫二维码送湿巾的广告,手机扫描后自动跳转到一个软件下载页面并开始下载。当晚他的手机突然收到银行短信,称有一笔近4000元的支出。王先生说,找客服投诉后,支付机构只说后台会进行审核,如果对方账户存在风险,会采取冻结账户的手段,但现在几个月过去了,不仅对方账户没有冻结,被骗的钱款也没能要回来。

2024-03-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为熟悉的称呼是“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其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科学装置”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自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加速布局期。

总的来看,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用研究设施类,是为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追求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也比较特定、集中,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

二是公共实验设施类,是为多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服务的研究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

三是公益基础设施类,是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设施,主要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统计显示,当前长三角已建成“大科学装置”23处,其中上海市10处,江苏省10处,安徽省3处,主要为专用研究设施类和公共实验设施类“大科学装置”。

(节选自《“大科学装置”助力长三角打造科创高地》,上海华略智库,2022年11月29日)

材料二:

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必须依靠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样大科学时代离不开先进的科学装置,现在没有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很多科学基础的研究很难突破。在基础性的科学性研究中,大科学装置发挥着策源地的作用,也是基础研究工作必须依赖的一种条件支撑。

大科学装置为我们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比如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发现规律、实现技术变革,也是需要大科学装置。通过大科学装置为我们提供大型的复杂系统的研究条件,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学问题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必须要有这样的装置。

大科学装置的意义,从科学价值来看,是原创性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成果,也是发挥了策源地作用。在产出应用方面,它是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在国际合作方面,由于大科学家装置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装置,也是国际上这方面的科学家所期盼的装置,也是全世界同行业专家期盼的装置,所以又有国际合作很好的作用。

从大科学装置的影响来看,我们要想建设像光明科学城这样的科研创新基地、科学创新中心,必须要构筑大科学装置平台,发挥大科学装置平台的优势。在深圳光明要建设10个左右的大科学装置,依靠这个平台的支撑作用,可以汇聚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这个装置上进行科学研究。只有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才可以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现在解决大科学问题,必须是以团队作战,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从单一作战到集团式作战的阶段。从世界来看,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1970年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达57%,所以证明了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器。

在2005年之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还是单点建设的,只有到了“十一五”才成规模化建设,有顶层设计的推进建设。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建成、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有将近60个。

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群效应,还要加强研究手段合作,一个区域建设大科学装置不可能全覆盖,要依靠多区域共同协作推动装置发挥效能。比如推进多学科交叉,要促进多维度、多尺度创新研究,引领前沿科学领域快速发展,催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节选自韩杰才《大科学装置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上海证券报》,2023年5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大科学装置”是国家公共设施,所以它由国家统筹布局,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B.专用研究设施类的“大科学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C.“大科学装置”可以汇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
D.我国对于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的建设要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的组成部分。
B.大科学装置发挥集群效应,不仅是要聚焦一流的科学家们合作,还要加强研究手段的合作。
C.“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工作的一种条件支撑,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D.发达国家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大科学装置”重要的一项是(     
A.自“大科学装置”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B.从世界来看,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从1970年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达57%。
C.今年8月,国家发布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谋划筹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D.2005年之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是单点建设,到“十一五”才成规模化建设,有顶层设计的推进建设。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将近60个。
4.根据材料一,给材料中的“大科学装置”下一个定义。
5.习总书记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以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强国?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相关供应商,例如云计算、通讯技术等技术供应商,以及师资课程和配套设施的资源供应商;中游从产品形式来看,有直播、录播、学习工具等;从课程类型上看,有低幼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等;下游主要是用户,包括B端用户和C端用户。

(摘编自《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材料二:

如果说,疫情间接推动了在线教育市场的繁荣,那么信息技术,尤其是5G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则是在线教育行业提质的最大支撑力量。

一是5G+AR使远程教育的场景更加多元。只要戴上头盔,不仅可以将传统的视频演示和虚拟事物更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中和现实场景中,还可以进行互动。二是5G+AI将使教育更智慧。各种在线教学设备,可以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与此同时,5G也将为远程教育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

当然,一个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乱象,而在线教育行业同样存在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学效果很难考量。在线教育强调的是一人讲课、几万人听的规模效应,这与当下倡导的小班化教学、导师制教学明显相悖,对教学质量来说,很难说是一种优势。第二,消费维权难。中国消费者协会梳理出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指出,在线教育消费维权问题频现,在线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行业乱象丛生。第三,平台重营销而轻教学质量。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平台广告,是烧钱式营销。如果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靠营销推广获得的用户流量缺乏黏性,即便是掏出真金白银购买课程的消费者,上完课后继续掏钱买课的比例也不高。

无论是商业在线教育平台,还是传统公立教育的线上化,其本质上都是教书育人。短期来看,疫情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但中长期看来,在线教育能否走好下半场以及未来如何破局,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需要思考的方向。

(摘编自吴晓芳《在线教育市场火爆,5G将推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

材料三:

在流量红利和资本裹挟之下,融资、流量、变现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在线教育机构动作逐渐走形。近日,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指出,在线教育不是靠课程品质、教学效果等获得市场的选择与青睐,而是被资本逐步主导和影响。很多走形动作都似曾相识:请网红充当教育专家输出价值观,一会儿在这家充当数学老师,一会儿在那家充当英语老师,类似早年保健品行业请演员扮演神医的桥段;不断融资大手笔打广告,是当初外卖APP“百团大战以及共享单车、网约车烧钱营销的翻版;线上教育顾问实际是以促单为目的的销售,制造焦虑、诱导网贷、退费困难。烧钱模式下,有在线教育机构高峰期广告费一天投出2000万到3000万,各家都在亏钱抢市场,一些机构所谓的巨额教育研发资金实际投在营销上。

声音越大,内在越虚。在资本簇拥和畸形竞争之下,在线教育行业面临诸多问题:获客成本过高、流量转化为付费用户难、内容模式同质化严重、规模越大教学质量越难保障……一旦资金链断裂,机构关门跑路状况频出,危机四伏。当资本冷静退潮后,野蛮生长带来的硬着陆可能使行业一片狼藉,最终损害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利益,成为一大社会隐患。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确实迎来了发展风口和历史机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借助网络、科技、传统教育、资本等各方力量,盘活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世界未来教育新模式,让教育公益覆盖更深远更广阔,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中提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中国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置身于全球独一无二的试验场,中国在线教育已经占得先机,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正当其时,也应担负起引领世界同业发展的使命与任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行业最忌喧嚣,需要沉下心来,久久为功。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在线教育行业监管是亟需应对的时代课题。让在线教育回归教育本身,才能真正赢得时代、赢得发展、赢得信赖。

(摘编自尹孔阳、钟勇《在线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身》)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相关供应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供应商和师资课程等资源供应商。
B.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中游,从产品形式来看,有直播、学习工具等;从课程类型上看,有低幼教育、职业教育等。
C.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下游主要是用户,包括以学校为主的B端用户和以个人学习者为主的C端用户。
D.在线教育教学效果很难考量,这是因为在线教育强调的是“一人讲课、几万人听”的规模效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有助于在线教育市场的繁荣,而5G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则是在线教育行业更加繁荣的最大支撑力量。
B.一个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乱象,但在线教育行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乱象丛生。
C.请“网红”充当“教育专家”输出价值观,不断融资大手笔打广告等,都是在线教育被资本逐步主导和影响的必然结果。
D.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迎来了发展风口和历史机遇,回归教育本身,才能使在线教育真正赢得时代、赢得发展、赢得信赖。
3.在线教育如何才能担负起引领世界同业发展的使命与任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