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7 道试题
1 .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了让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望当年,在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统治下,几十个手无寸铁的青年知识分子刚接触马克思主义,从中又选出十几个代表到上海开会(右图为会议地址)成立一个组织,其前景多数人难以预想,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坚定信仰、义无反顾沿着革命道路奋勇前行的人,最终会微笑着将信仰变成现实。

——摘编自袁绍萍《“开天辟地”的一代》

材料二   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曾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产物、新境界,必须结合其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来深入理解。

(一)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1949-A年)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摸索,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探寻可行之路,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可视之为现代化起飞前的准备时期。
(二)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A-2012年)
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飞跃。
(三)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1)材料一中“十几个代表到上海开会”指的是哪次会议的召开?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天安门到天安门的历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处的年份,并说明将这一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与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分界点的理由。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我国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实现了“制度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国是怎样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综上所述,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成功的原因。
2024-06-0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2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闫一间,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报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断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从思想和组织两个方面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4-05-2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下列对四个人物改革的论述,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②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③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劳工的权益,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
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于国情
A.①②③错误④正确B.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C.③④错误①②正确D.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2024-05-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伟大的诗 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 ……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 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二:从1978—2021 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 亿元增长至1143670 亿元……2021 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工农业发展、国防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摘编自唐亚林等《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建构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分别指什么?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024-05-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52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0世纪50年代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1984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欧洲联盟建立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制

请阅读大事年表,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6 . 在变局中抉择,在自强中奋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图2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
(3)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收获成功,自转折中开创新局,在奋斗里赢得未来,铸就了百年辉煌。请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抉择·道路”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2024-05-2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7 . 为更好地了解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九年级(1)班同学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共同参与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吧!

资料一(日本明治维新)

然而,仅仅从近代化和富国强兵目标本身来看,明治维新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变革。在19世纪西方列强威胁亚洲的时代背景下,萨长等藩的下级封建武士们为了避免日本成为殖民地,从1868年到1905年,经过不到四十年的锐意变革使一个落后的农业小国变成了与列强并列的近代国家,这是值得其他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行进的国家借鉴和学习的。

——摘编自 廉德瑰《日本明治维新为何能成功》

资料二(中国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规4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走出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迈向富强的崭新道路。45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

——摘编自《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深刻启示》

请回答:
(1)根据资料一,概括当时日本面临的“时代背景”。并回答明治维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资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3)改革创新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改革创新·社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真情提示:亲爱的同学,请认真检查,不要漏题哟!
2024-05-2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检测试题
8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使命任务。复兴中学党史研究 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以“建国以来党带领人民探索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作历史卡片——在比较中认识】

资料卡一     “资本主宰”下的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与压迫无产 阶级和弱势群体,对外对其他落后国家开展野蛮征服与殖民掠夺, 其实质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 化虽然在一定时期推动了人类的社会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上述弊端日益暴露,进而使人类社会陷入发展困局。
——摘编自刘志刚《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与价值追求》
资料卡二   中国式现代化则明显不
同于西方。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 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 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
——摘编自王虎学《从中国特色看中 西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任务二     【梳理历史进程——在探寻中理解】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1919—1949年1949—1978年1978—2012年2012年以来
党团结带领人民,浴 血奋战、百折不挠,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
主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为实现现代化创
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   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   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 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和宝贵经验、理论准
备、物质基础
我国实现了从生产   力相对落后状况到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   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   供了充满新活力的   体制保证和快速发   展的物质条件党团结带领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党在已有基础 上继续前进,不断 实现理论和实践   上的创新突破,成 功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

任务三【释读历史图片——在感悟中奋进】

图1东方巨响图2高峡平湖图3嫦娥探月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1994年始建的三峡工程,到 2015年竣工。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 功在月球背面着陆。

(1)根据资料卡一、概括西方式现代化的缺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相关史实,说明资料卡二中“中国式现代化则明显不同于西方”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政策或措施。   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特点。
(3)根据任务三,任选其中一幅图片,说明该项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
(4)结合以上内容,请你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2024-05-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二模试题
9 .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
B.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024-05-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领域。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时刻心系国家安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安全】

材料一: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国土安全】

材料三:

【新政安全】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巩固新政权付出了艰辛努力。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经济安全】

材料五: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委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时代安全】

材料六: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①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觉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材料中的“中国战败”指哪场战争?“自强”与“改制”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中旧体制“己拆卸”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分别指出三幅图片对应的三场战争。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图片是哪一事件?请列举一例新中国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为了发展新中国经济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探索?(至少答出两点)请选择一个说说其意义,
(5)材料五反映了中共中央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引下,农村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6)根据材料六内容请将摘要一中序号应填写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
2024-05-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武城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