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7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2 .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大事年代尺

1949年10月1日        1952年底   1953年7月            1956年底            1957年

材料二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
钢(万吨)135535296
煤炭(万吨)66001310098
棉纺物(亿米)38.350.532
谷物(万吨)163921950519

(1)材料一中②⑤分别完成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图表分析,1952—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成就,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见证了100年中国社会惊天动地的巨变,感受了100年中华民族蒸蒸日上的腾飞。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百年奋斗路”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富有文采。
2024-04-29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立国巩固篇】

材料一   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 东风压倒西风 的气象,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

——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制度建设篇】

材料二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这一制度的突出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其他政党,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务实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一道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三   一五计划成就分布图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1978年的会议召开后,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诞生所“沐浴”的“东风”指什么?新中国的“诞生”有何意义?请写出一个中国在“东风压倒西风”的对抗中“站住了脚”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一政治制度的名称。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具有哪些“突出优势”?
(3)根据材料三分析,“分布图”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具有何种特点?结合所学回答,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会议”为何能够 “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指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复兴之路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阅读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事件
1949年开国大典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4年“一国两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哪次会议?本次议会做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4-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4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为后来的巨大变迁种下了希望。

1984年是中国当代史上最令人心潮湖湃的一年。

-—李光斗

我国企业走向前台成为创业创新主体,肇始于1984年,有人称这一年为中国企业家元年。

——欧阳雪梅《1984----中国企业家元年)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肖冬连《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

材料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精神的直接结果,就是1992—1993年我国国民 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增长。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业增长3.7%, 工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2%。1993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4%,工业增长24%,第三产业增长9. 3%。基础工业继续稳定快速增长,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速度协调,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1984年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新局面。(最少两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带来的有益启示。(最少两例)
2024-04-2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根据以下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事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古田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
1945 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1)从上述材料中分别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
(2)据上述材料,指出标志着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事件。在什么重大事件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一重大事件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
2024-04-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7 . “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蓝图】

材料一   中共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分为两个一百年来安排。

【梦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人物理论名称
邓小平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圆梦历程】

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四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复兴之路》解说词

【筑梦新时代】

材料五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中国人自我实现之梦,更是中华民族面对未来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中国梦,需要每一个脚踏实地的足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奋斗目标中“第二个一百年”的内容。
(2)材料二中①②处的理论名称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中“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是指什么史实?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可以为实现中国梦作出什么努力?
2024-04-26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心是决定历史走势的最强大政治力量,人心向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君民关系如舟水】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与魏征等大臣商讨治国方略。魏征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历代兴亡的原因,特别是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后,向唐太宗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的这个说法很有效,唐太宗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以后还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臣下体恤民情。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等人商讨的“治国方略”,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结合“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的相关史实,对这一“治国方略”加以说明。

【众人拾柴火焰高】

材料二

   

(2)在法国大革命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共同反映出法国人民的政治诉求是什么?除材料二以外,人民在推动革命的进程中还取得了哪些成果?(列举两例即可)

【众志成城事竟成】

材料三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游行示威,高喊“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5月7日起各地学生及社团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举行游行、罢课、演讲等活动
6月5日上海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月6日起斗争陆续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的学生、工人参加了运动
6月7日北洋政府释放北京被捕学生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整理

(3)目前,多数学者以6月初为界,把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们划分的依据。最终,为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国之大者在为民】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

——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等整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任意一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原因。“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心向背”重要性的认识。
2024-04-2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齐河县第三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9 . 根据以下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4年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5年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上表中的哪次会议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哪次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4-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
10 .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方面简述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背景。为此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计划?

材料二   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完成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据统计,在19531957年期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重工业、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4%、12.9%。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我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了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材料五   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和食品等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发展重点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21世纪初,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显著的价格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据《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5)据材料五、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有何变化。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中能得到哪些感悟与认识?
2024-04-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