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有关内容。

时间

儿童福利制度

16世纪以前

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和流浪儿童,而实施的主体是教会慈善组织

1802年

颁布《学徒健康及道德法案》,规定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儿童,学徒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从事夜班劳动

1899年

颁布《预防虐待儿童和保护儿童法》,第一次使政府介入父母子女关系,将虐待和忽视儿童认定为法定的犯罪

1944年

颁布《教育法》使学校健康服务成为地方当局的法定责任

1974年

学校健康服务并入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这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健康工
程,有力保障了学校儿童的健康,在英国公共健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4-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用全球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

——摘篇自年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答对三点及以上就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及意义。
2023-03-2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一些志愿团体,关注工人的住房、清洁等状况,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1848年的霍乱爆发,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张晶晶《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医学争论研究》

材料二   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当时主要任务是消灭传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病媒害虫,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截至1952年底,全国清除垃圾、粪便等1.6亿多吨,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从突击性的运动向经常性运动转变,从粉碎细菌战向消灭疾病转变,从保家卫国向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转变。

——摘编自肖爱树《被WHO誉为“中国的国宝”: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异同。
2023-03-10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养老政策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唐代老人与残疾人均可受田且免除赋役负担。唐律规定:“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针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制定了给侍制度,给侍对象有富户,也有贫户。唐开元二十五年户今:“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唐后期,“人户减耗,徭役繁多”,给侍制度渐趋消亡。唐代的养老措施在五代基本延续。

——摘编自盛会莲《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等

材料二   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教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教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注重防救结合,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其中,作为历代仓储最基本形式的常平仓自西汉创立,一直为后代沿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养老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制度的特点。
2023-03-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代表观点反贫困措施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曼德维尔认为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 “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程中无可替代”政府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高消费水平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政府实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道总督,官名,清俗称河台     ,即主管黄河、运河或海河水系的河工行政首脑。尽管清朝规定治河是河政官员的职责,但一旦决堤沿河州县地方官员也脱不了干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河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清初,靳辅(康熙时曾任河道总督)在治河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配合的事例不少,但地方官员不配合的情形比比皆是。同时,一般治理的河段都是经常发生水灾的地方,这便导致当地居民很多逃离了家乡。正如靳辅曾说:近募友又不能实现,若想鼓励招徕之人,旧例就是增加工食,但这样又势必会增加治河经费数十万两,这笔经费及无法筹措。

——摘编自姬忠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惠来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     兴利除害,分步治理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靳辅治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3-02-18更新 | 3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民生关乎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不同时代关注的焦点不同,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对民生的阐述
中国古代《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中国近代严复的民生思想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所提出的自由为体、个人本位的人权法思想。严复把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都纳入“物竞天择”的法则之中。批判贻害民力的封建法制,提倡保障人身自由权。
1924年,孙中山对节制资本做了明确的解释:“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时期,他还倡导“耕者有其田”,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加强教育引导,经济上改变生活困境,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认同,调动他们参加并支援革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2-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开放型试题题型04自拟论题类-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与演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的救灾措施中最常用的是蠲缓、放赈,其他还有养恤、安辑等。蠲缓意即免除或者 延缓征收赋税,比如李鸿章在1891年请奏“河间县蒲塔洼等十七村……请减免十分之六”运 用的就是躅缓。放赈包括赈贷、赈粜、赈济、工赈等。晚清在养恤措施方面采取了为饥者发 放免费粥米、为病者免费进行医治、为死者免费发放棺材以及免费抚养幼儿等措施,如史书 记载,“1870年7月近畿淫雨成灾,清政府于京师六门外增设粥厂,拨京仓米15000石煮 赈”。安辑就是让流民安定下来。灾荒来临时,灾民流离失所,清政府设专厂加以收留,使灾 民不再流离;给灾民资金路费供其回到家乡,继续劳作、生活。晚清政府还设常平仓以调节 粮价,在乡村设社仓以赈货,在市镇设义仓募集粮食以救济百姓。官赈在晚清的确起到了一 定的救济作用。但在当时那种内忧外困、封建腐败的大环境中,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救济往往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黑幕,效果大打折扣。

一摘编自刘洋《晚清政府社会救济措施浅谈》

材料二   “新政”初期,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侧重于社会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有:建立民间护林保土队,安排失业者到国有森林里去工作等;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措施,如1933年5月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用于在某些情况下对千百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进行紧急救济,雇佣失业工人搞公共工程建设;实行抵押救济,以帮助中产阶级房产主等。新政后期,社会保障的高度发展以《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它于1935年8月14日出台,为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其内容主要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维护社会安定,缓解就业压力及刺激社会经济的复苏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使“弱势群体”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经济得到改善,为后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政府的社会救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成效显著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可从晚清政府社会救济和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措施中得到的启示。
2023-02-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87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本校学生返乡开展了主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变迁”的专项调查活动。本次活动共调研了180个村,访谈了100多位村民,这些村民的年龄集中在50-70岁之间,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甚至有些还担任过村干部。调查结束后,收到了有效调研问卷100多份。2010年,本次活动的调查报告公开发表。在报告中,作者将“过去30年里,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整理成了下面表。

调查地区认为提高的村认为降低的村认为其他的村调查村数
数量占比(%)数量占比(%)数量占比(%)
东部3155.42239.335.356
中部2048.81843.937.341
西部1161.1422.2316.718
合计6253.94438.397.8115

——据于乐荣左停《1978~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变迁——项来自中国150个村的调查报告》


(1)上述材料可为我们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供哪些借鉴?
(2)结合所学知识,对表呈现的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2023-02-1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的粮食问题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粮食政策的制定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和社会危机的导火索。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晁错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见解,并大声疾呼:“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粮食专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之际,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一度出现的政府全面干预,复到近世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的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至今仍有科学含义。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15世纪末,圈地运动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土豆被殖民者从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世纪初,英国人唐森仿效荷兰人的做法,用黏土和石灰混合成泥灰做肥料,施于沙地上,使之变成可耕地。这在英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18601910年间,美国小麦产量增长近3倍,棉花产量增长约4倍,畜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上小麦、棉花、肉类等的重要出口国。

——摘编自王荣声《近代欧美主要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基本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2023-02-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