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7 道试题
1 .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中的工农干部和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2024-01-31更新 | 39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     
A.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B.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D.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3 . 建国初期,我国约有1700余个私营剧团。1952年底,文化部要求“私营剧团”改称“民间职业剧团”,并提交《剧团组织章程》《演员职员履历表》《经常上演剧目表》,办理登记证与演出证后方可正常演出。这些举措(     
A.顺应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B.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C.有利于激发剧团的创作积极性D.是对苏联文化发展经验的借鉴
2024-01-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4亿人口中有八成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1949年,我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3万人……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序幕已经拉开。1953年我国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而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缺口达15万;当时的工科院校和工程技术系科每年仅能招收新生1.6万人,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不足当时工业建设实际需要的25%。

规模小,培养学生数量少;学校类型结构不合理,文重工轻,师范缺乏;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比例不协调;多数院校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结构布局不合理……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2024-01-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教师形象要求

来源

1951

教师要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关于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的报告》

1963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说话、写字等教学基本技能。《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83

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与原则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知识指导实践,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

1993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000

要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指导意见(试行)》

——摘编自许峰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1-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张之江建立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国术馆,国术馆对当时武术的传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对体育运动赛事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对于提供兵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可以使人们在战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学校开始迁到云南以及四川,这些学校不仅在校内自行组织体育活动,也会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举行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比赛活动使得体育在社会之间的传播更为广泛。

——摘编自陈茂春、刘中强《晚清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思想演变探究》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70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成为“元首外交”的新亮点。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
2024-01-25更新 | 3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人存活的自然手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家以建设与恢复发展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也以个人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初塑。国家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定义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通过教育支援工农生产,通过教育推动国家建设。1950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最初提及“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张雨强《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新变化和意义。
2024-01-2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含答题模板)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8 . 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十余种方言、土语,隔山不同语,过溪不同音。1954年,浙江干部徐永钺到西北工作,当地人都听不懂他说话。

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要求完成汉语拼音方案,以便于普通话的教学。自1958年起,上海各报刊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来拼注报头、刊名,实验小学等学校用普通话教学的比例高达95%。山西万荣县农民学会汉语拼音后,可以看懂《黑妮种棉》《模范饲养员》等注音读物,到1959年底,80%以上的文盲脱盲。山东平原县、浙江桐庐县的群众依靠汉语拼音学习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

199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阅读材料,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1-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50至1953年,约有2000名留学生归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至1955年11月,回国的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有1041人,许多人后来成为各类科学研究的奠定人或学术泰斗。这表明新生人民政权(     
A.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B.获得知识界的政治认同
C.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D.文化改造工作成效显著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共创办各类学堂37所,其中外语学堂8所,专门技术学堂11所,军事技术学堂18所。从时间上看,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务教育以办外语学堂为主,70年代以后,则出现技术、军事、医学、工程学、矿学、电学等学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的学堂已开始注意学堂的不同等级之分,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苏州、无锡等地出现的三等公学堂,一个较完整的学制系统已经形成。到1901年,逐渐出现了门类明确的小学、中学、大学堂和女塾。这一时期,清政府还创办了大量的农业类、商业类学堂,举凡工、商、农、桑、矿、声、医、化、光、电、格致各目均有学堂。

——摘编自张雪蓉《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面对这一状况,中共中央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这一纲领。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要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快一点。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余种,分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 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与晚清教育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