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前,国内洋钱的大量流通对传统称量货币发起了挑战。1833年5月24日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提出进行币制改革。首先,林则徐表示不能对洋钱进行硬性的定价,在使用洋钱的问题上,最好在民便之中稍加限制。其次,林则徐认为使用洋钱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抑制的,应该让洋钱继续在国内流通。由于洋钱很受民众欢迎,林则徐认为“应对洋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铸银钱”。他的设想是: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五钱纹银为准,银币一面用文清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最后,林则徐认为银贵钱贱的关键在鸦片,只有政府大力禁烟,才能抑制白银外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荒”问题。林则徐提出自铸货币以抑制洋钱,严禁鸦片防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当时国内货币流通的主张。但是由于当政者的昏庸、无知和技术不过关等,这种自行铸造钱币的措施最终因无法与洋钱抗衡而停止。

——摘编自图拉古日《林则徐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货币改革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7年,西班牙王宣颁布法律,发布国家铸币标准,开始在西班牙本土铸造比索银币。1550年,新的炼银技术——汞齐化法传入美洲,使得西班牙在西属关洲能够轻松冶炼出高纯度的白银、1579年,英国海盗头子德雷克捕获了一艘西班牙小型货船,船上有14箱比索和中国瓷器等。160年后,英国人在银币正面西班牙国王脖子的位子加盖英国乔治三世半身像小印裁、供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使用,同时在国内流通。随着17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1788年英属新南威尔士州的建立,比索银币先后流入这些地区,西班牙比索银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流通。

——摘编自王晓利《西班牙比素银币的流通与世界贸易的形成》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铸造比索银币的背景,并归纳西班牙比索银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3-05-06更新 | 23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4 . 【古今中外基层治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钟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紳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走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地方自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城市管理以治安和政治管理为中心,仍实行坊市制度。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具体职能方面,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而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

       ——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伦敦的城市形态日趋落后,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政府消极被动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1666年,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在王室主导下,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也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

       ——摘编自刘聚《近代早期伦敦城市治理转型研究(166617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房制度形成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英国伦敦城市治理转型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学素有“食货之学”的传统,“食”代指生产,“货”代指流通,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以《明史》食货志为例,其条目如下:食货一:户口、田制、屯田、庄田;食货二:赋役;食货三:漕运、仓库;食货四:盐法、茶法;食货五:钱钞、坑冶、铁冶、铜场、商税、市舶、马市;食货六:上供、采造、采造柴炭、采木、珠池、织造、烧造、俸饷、会计。

——据《明史》(1739年修成)等编写

材料二   本书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本书第二卷将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第五卷,则是讨论君主或政府的收入。

——据[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出版)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国富论》相比中国古代“食货之学”有何特点,并对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钢,铅似可以抵铁”的措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钢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钢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二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发行流通的积极作用。
2023-06-05更新 | 214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前黄中学、姜堰中学、如东中学、沭阳中学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越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膽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泰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现在世界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又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联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做了详细规定。

——摘自朱海龙欧阳《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一方面有着先进的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但同时又有着最落后的土地占有制和最不文明的乡村。在农村,村社依然存在,农民和土地被牢牢地束缚在村社里面,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也不可能随意迁居。1905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农民同工人运动一起,形成了席卷整个俄国的俄国革命。为了维持沙皇统治,斯托雷平进行了土地改革。斯托雷平主持解散了村社,实行份地私有制;在解散村社后,斯托雷平主持了对俄国的土地调整规划工作,鼓励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的建立;最后斯托雷平政府通过了《关于实施190466日法令的章程》,鼓励居民向西伯利亚、中亚细亚、高加索一带移民。虽然斯托雷平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俄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张敏《浅论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材料二   19275月,国民政府颁布《佃农保护法》,规定“佃农缴纳租项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货量百分之四十”,“佃农对于地主除缴纳租项外,所有额外苛例一概取消”,“佃农对于所耕土地有永佃权”。根据这些精神,湖南、湖北、江苏都曾制定过相应条例。但是真正实行过的只有浙江省。19294月,在城乡地主、官僚、士绅的强烈反对下,二五减租被以“政府税收逐年短少,尤以田赋为甚”的理由暂时取消,二五减租宣告失败。

——摘编自杨天石《国民党在大陆二五减租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改革的背景,并指出斯托雷平改革与二五减租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
2023-05-1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全国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