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至明代中后期,以田赋赋税为主,对田赋的征收与管理也占主导地位。存在多年欠税和严重偷税漏税两大问题。为此,张居正采取了两项整顿措施:一是“稽查”,二是“清丈”。万历元年,张居正进一步推进其稽查考核之法,并明确规定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根据紧急、困难、容易等情况确定期限。如迟延或管理不善,应移送有司。使用月检、年检进行层层把关、互相监督的方式,使得一切政令,从头到尾官吏都不敢懈怠。一条鞭法颁行年余就使得中央税收显著增加。不到五年时期,国家税收收入达到435万两,比隆庆年间增长74%。另一方面,消费下降到349万两。收入收支平衡,且有85万两的盈余,扭转了多年的中央财政危机。

——摘编自贺晟《“一条鞭法”与明地方财政法制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成功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二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2023-08-28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灾荒严重,政府采取了施粥、赈谷、募军等措施来缓解灾荒所造成的严重困难。宋政府十分重视仓储这一预防措施,全国性的仓种就有常平仓、义仓、惠民仓、丰储仓、广惠仓和社仓6种。南宋时期董煟的《救荒活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荒政的专著,书中归纳出了“劝分、禁遏籴、不抑价”等20种救荒措施。宋代已经设有福田院、居养院等慈善福利机构,同时还有针对儿童、残疾人等的特殊福利措施。针对军队也从厚待留守家属、赏赐受伤军士和抚恤阵亡者家属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抚恤保障制度。政府除直接投资社会保障外,还鼓励民间有力之家积极参与,赈济灾荒。

——摘编自杜伟《两宋社会保障探析》

材料二   19世纪,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废保险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与其社会互助和救助的传统分不开。19世纪末,德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工人的医疗、失业、养老等问题日益突出,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德国每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由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并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强制实施。社会保障资金可以由雇主一方承担,也可以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还可以由雇主、雇员和国家三方承担,政府有权规定其缴费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标准。社会保险机构管理委员会由企业主和劳动者组成,承办各种保险事务,实行自治管理。18941902年间工人家庭每周的生活维持费增高到24马克40分尼,而工人的平均收入只有21马克10分尼,19091914年间生活维持费则增高到31马克10分尼,而工人的平均收入只增到28马克。

——摘编自冯瑜《俾斯麦时期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表现及社会保障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及特点。
2023-08-1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候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保守主义,他以进化论为核心,倡言以自由平等的公民伦理为“新民德”的典范。严复对西方文化最简明的概括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这是现代公民伦理的核心价值。关于亚欧公民伦理之对举,严复强调,三百年来,欧洲之兴盛与亚洲之衰微,原因就在于平等与不平等。族群的进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的力量,国家由公民积聚而成,公民强则国家强。而公民的强大,源于其个体之体力、知识和道德的发达。因而,中国的富强之道,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德育尚公,体育尚武,智育尚实。

——摘编自高力克《自由演化与传统:严复的伦理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公民伦理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公民伦理观产生的背景。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览会,亦称展览会,是十八世纪前后兴起的一种大型人类聚集活动。它集展示、贸易、科技、文化、娱乐等元素为一体,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一种崭新的形式。

材料一   185151日,万国工业博览会正式开幕,那晚,女王这样写道:我去了机器展厅,在那呆了两个钟头,多么有趣的参观,让人大开眼界。从前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几个月,如今用精美无比的机器,一会儿就能完成。我们看了欧德哈姆发明的织布机……维特华兹先生发明的刨铁机和削铁机,削铁机能轻松把铁片削成半英寸厚的铁片,好像铁块和面包一样软!

——《维多利亚女王日记》

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中国展区所展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宫灯、花伞、绘画等传统手工艺品。

——马敏《中国博览会通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材料二   直到二十世纪初,在振兴商务、发展实业的背景下,国内的博览会事业才逐渐兴起。1906年,晚清农工商部在京师开设劝工陈列所,“专供陈列中国自制各货,供人观览,以为比较改良之张本”。稍后,各省会和通商大埠均有仿行,或辟专馆陈列本地区精良农工商品,或借鉴欧美,特别是日本的经验,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劝业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将中国博览会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

——马敏《近代博览会资料汇编》

材料三   2023115日至11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和世界进入“进博时间”。自2018年第一届进口博览会举办的六年来,进博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展品越来越丰富、开放举措更加有力,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提升了外资企业对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预期和投资中国市场的信心。

——摘编自苏丽锋《进博会越办越好,彰显中国高水平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参展物品的差异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出现博览会事业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从参与到主办博览会历程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同菲律宾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日益兴盛。清朝张荫桠所著《三洲日记》:“明万历三年,(墨西哥)曾通中国。岁有飘船数艘,贩运中国丝绸、磁、漆等物,至太平洋之亚冀巴路商埠(即今阿卡普尔科港),分运西班牙各岛(指西属美洲各殖民地)。”

——摘编自沙丁、杨典求《中国与拉丁美渊关系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速全球扩张,中国与拉美国家被拖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门户,东西方贸易日趋兴盛,以及拉美国家对廉价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的影响下,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自此,中拉之间开始了直接的官方通商,双方的贸易往来在民间贸易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中拉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发展,如1905年,中国曾派员参加墨西哥成立的万国地理学会;1911年,墨西哥著名医生刚萨利亦曾应邀来中国参加防治鼠疫的学术会议。

——摘编自郝惠、杨俊广《近代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关系简论》

材料三   中国与拉共体(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有4层含义:第一,拉美各国是“一带一路”的共建方;第二,“一带一路”没有“中心一外围”,中方虽然是“一带一路”的发起方,但没有将自己视为或置于中心位置,始终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第三,可以使拉美地区整体参与“一带一路”;第四,拉共体成员国中尚未与中国大陆保持外交关系的,可以借助中国一拉共体论坛与中国开展对接共建“一带一路”。

——摘编自谢文泽《中国—拉共体共建“一带一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早期中拉交往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拉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中拉关系发展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关系取得迅速好转。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湖南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
湖北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9642668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迅速好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37—1945年湖南和湖北征丁人数变化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8-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1922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

——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苏联政府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力图通过削减党和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八五”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7.7%。然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后,勃列日涅夫等其他领导人认为,改革会把苏联引向“市场社会主义”,因而陆续收回了下放的权力,恢复了行政命令体制。虽然计划指标比原来减少,但企业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和生产数量仍由国家规定,计划指标仍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尺度。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彻底失败。

——摘编自陈婉莹《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履维艰。19843月,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发表《请给我们“松绑”》呼吁信,主张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干部职务浮动,能上能下;实行多种形式的内部工资制度和奖惩办法;允许企业自产自销等。其获得邓小平、项南等人的高度肯定,推动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国务院文件的出台。19841988年,福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等高达22.46%,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20145月,30位福建企业家致信中央,提出增强科技创新、发挥“海丝”优势、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等建议,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摘编自黄文麟《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福建企业家“两封信”的记述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2023-08-28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与官吏选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结果。东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的威胁。这既埋没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将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世族走向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参与政权的机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扩大政权的人才基础,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将人才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的渊源。旧制度的合理因素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扩大其统治基础。它为庶族学子乃至贫寒子弟打开仕进之门。使官僚集团得以不断扩充更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士子必须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但是,科举制片面地以文章、诗歌为衡量标准去选官,必然将学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谈泛论的方向,特别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体裁,只会使人思想僵化。

——摘编自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三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度的利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