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亶,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当何时得决?”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注]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就草A为田者B游兵C以充D入E金城郡F益积畜G省H大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
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
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D.“亦不敢将其累重”与“起于累土”《《老子>四章》两句中的“累”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
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
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寇边。
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斥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5.主夫之评价赵充国平羌,“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赵充国是如何成功说服宣帝的?请简要说明。
2024-03-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今驱民而归A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
A.BDFB.CDFC.BDGD.DFH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之“先王”意同。
B.“未之尝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C.“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
D.“饥穰”指饥荒与丰收,本文中偏义为荒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实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于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横行抢劫,甚至举兵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经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5.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24-03-02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一轮复习验收检测一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故F必复有贤者G而H后可以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动词,在文中的意思为“除去,去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用法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5.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2024-02-2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后用兵B则遣C从事以D一少牢E告庙F请其矢G盛以H锦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意思是推其根本,与成语“原形毕露”中的“原”词义不相同。
B.归,意思是归顺,与《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本,意思是考察,探究,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词义相同。
D.举,意思是全,整个,与《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B.文章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
C.文章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人事的内涵。
D.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庄宗的盛衰,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文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三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庄宗是否完成了其父之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024-02-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为楚王,遣武臣、张耳、陈余略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九月,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以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高祖。高祖之众已数百人矣。樊哙高祖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令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择可者。高祖数让,众莫肯为,高祖乃立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度比至A皆亡之B到丰西泽C中亭D止E饮F夜G皆解纵H所送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战胜项羽而取得天下,建立西汉。
B.从,跟从、跟随,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含义相同。
C.“今置将不善”与“答其善意”(《苏武传》)两句中的“善”含义不同。
D.贤,有德行的人,与《〈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焉”中的“贤”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在蕲县起义,后来自立为楚王。很多郡县响应陈涉起义,沛县县令也想在沛县响应起义,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
B.县令让樊哙召回高祖,高祖回来了。沛县县令后悔了,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越城墙投靠高祖。
C.高祖写信射到城上,对父老说,天下都被秦朝坑害很久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如不响应诸侯,难以保全家室性命。
D.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他要求各位列侯将领回答他能拥有天下是因为什么的问题,高祖对高起、王陵的回答并不完全认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刘邦最终取得天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2-2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以谏,靖郭君大怒曰:“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士尉:人名,齐国人,靖郭君(田婴)的门客。证:通“诤”,规劝。②刬(chǎn):同“铲”,铲除,消灭。③慊(qiè):满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郭君衣A威王之B衣冠C舞其剑D宣王自E迎靖郭君于F郊G望之而H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又窃以谏”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窃”字含义不同。
B.“王之不说婴甚”与“鲰生说我曰”(《鸿门宴》)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C.“不若废太子”与“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颜色,意思是脸色,与我们今天所说衣服的“颜色”,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的为人有不少小毛病,门客们都不喜欢他,但靖郭君对齐貌辨很好。
B.靖郭君因为和齐宣王的关系不好而选择回到自己的封地,齐貌辨为缓解靖郭君和齐宣王的关系而冒死进宫。
C.齐宣王问靖郭君是否对齐貌辨信任宠爱,齐貌辨完全不承认,而是对自己丑化一番,来衬托靖郭君的忠心。
D.齐貌辨没有辜负靖郭君的器重和信任,他通过卓越的口才换取了齐宣王的信任,为自己的主人挽回了一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
(2)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5.齐貌辨为什么乐于为靖郭君效劳?请简要概括。
2024-02-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材料二: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后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其事G遂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与《促织》“薄产累尽”中的“薄”意思相同。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朝以少师、少傅、少保等为九卿。
C.“趣”通“促”,意为“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思不同。
D.益,更加的意思,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印信,汉武帝多次下诏,汲黯才接受此职。汲黯还流着泪向汉武帝诉说辞不就职的理由。
B.汲黯临行前叮嘱李息揭露御史大夫张汤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威望的行径,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
C.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职务时因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后来皇帝征召他担任右司谏一职。
D.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大会众臣,皇帝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范仲淹呈上奏章反对,此事才止息。他又上奏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2)上之用我者至矣! 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其妻曰:“夫有高世之材,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乃往应募。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太宗命诸将分击之。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帝召见,嗟异,赐金帛人马甚众,授游击将军。师还,帝谓曰:“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右领军中郎将。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厚加赉遣,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将行,宴内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时九姓众十馀万,令骁骑数十人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转讨碛北馀众,禽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

未几,高丽馀众叛,起为鸡林道总管。后坐事贬象州,会赦还。帝思其功,乃召见曰:“今辽西不宁,瓜、沙路绝,卿安得高枕不为朕指麾耶?”于是拜瓜州长史,率兵击突厥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谓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焉,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

(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

1.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A兵出B无名CDE不成F明其为GH敌乃可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文中意为“于是”,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含义不同。
B.如,文中意为“比得上”,和“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含义不同。
C.迁,文中意为“升迁”,如“迁客骚人”的“迁”;“左迁”指贬官。
D.兜鍪,文中指“头盔”,和“笠是兜鍪蓑是甲”中的“兜鍪”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仁贵家贫地位低,但有才华,又赶上了好时机,最终能够建立功勋。
B.薛仁贵立功心切,特意穿白衣服勇猛作战,果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C.薛仁贵建议拉拢泥熟,归还其家属,皇帝采纳,泥熟果然誓死效忠。
D.薛仁贵箭术精湛,三箭射杀三人,使碛北敌人投降,擒伪叶护等三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
(2)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焉,安得复生?
2024-02-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父母,此孝之大也。”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

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予谓欲学子长 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 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节选自《历代文选·赠盖邦式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世中A衰B绝于予C乎D汝E复为F太史G则H续吾祖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与上文中的“天子始建汉家之封”相呼应,是指在泰山进行封禅典礼。
B.显,使……显耀,“秦人不暇自哀”的“哀”指为……哀叹,两者用法不同。
C.善,是擅长的意思,与《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的“善”意思相同。
D.编,这里是指系书用的皮条,与成语“韦编三绝”中的“编”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成年后,分别去过南方的会稽、沅水、湘水和北方齐鲁的国都等地,他还奉命随军西征巴蜀以南地区,攻取了邛、祚、昆明等地。
B.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前嘱托儿子,孝要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在社会上立足,使自己在后世留名,并光耀自己的父母。
C.司马迁虽然因为遭受李陵之祸入狱而倍感痛心,但受到《诗》《书》借含蓄隐约的文义表现作者深沉思想的启发,最终完成了《史记》。
D.作者告诫盖邦式说,要想真正了解司马迁《史记》的精髓之处,不必用读书这一平凡陈旧的做法,只需要学习他到各地游历观察即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2)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
5.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司马迁能够写成《史记》的原因。
2024-02-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狼,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瞑以冒面而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胥A非不B先知化也C谏而D不听E故F吴为丘墟G祸H及阖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怎么,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恶”词义相同。
B.属,连接、相连,与“非我莫属”“众望所属”两者中的“属”意思均不同。
C.服,使……臣服,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两者用法相同。
D.社稷,土神与谷神的总称,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在此处“社稷”指代军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未死之时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死之后,人们虽已了解,但为时已晚的。若遇到智慧之君,情况可能会有改变。
B.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失误,尤其事关身死国灭的大事,君王更不可以失误。但是有些君王最终身死国灭,因其对此重视不足,没有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
C.太宰嚭认为吴王的命令不能推行于中原各国,是齐晋两国造成的,若伐齐得胜,那么晋国必定听命于吴王。吴王听从其建议,最终各国听命于吴国。
D.夫差临死时才明白自己愧对伍子胥,自知无颜面对伍子胥,便用丝巾盖着脸自杀了。但此时还不如不知道,因为祸患已经到来,身死国灭将成既定事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犹惧虎而刺狼,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2)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5.面对吴王将要攻打齐国,伍子胥主张放弃攻打的依据是什么?
2024-02-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质量监测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