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南牧:南下放牧,此处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②游骑: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从正面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第三、四句写雨后脚下之路及草原村庄的景色,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C.尾句中“闲”字与上句“喜”相对应,进一步表现出因一场战胜胡人的战斗刚结束后的轻松愉悦。
D.全诗色彩明丽,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
2.前人评价本诗颈联说:“人多休牧,汉将安居。”(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将“休”解为“停止”,但是有人认为原诗中“休”当为“休要”讲,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并谈谈理由。
2024-02-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於驱群羊而攻猛虎。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韩必入臣,梁则从风而动。社稷得毋危?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从者A聚群弱B而攻至强C不料敌D而轻战E国贫而数举兵F危G亡之术也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故劳苦倦极”与“尽态极妍”(《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极”含义相同。
B.“其辞微”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微”含义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与“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事”含义不同。
D.“社稷安得毋危”与“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端方正直却不为朝廷所容,屈原心里是有怨恨的,所以他写下了《离骚》。
B.张仪称只要楚国绝齐,秦国将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但只给了六里。楚怀王一气之下发动军队讨伐秦国。
C.怀王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魏国趁机于邓地袭击楚国,齐国因为怀恨楚国背离盟约,不去援救。
D.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空发议论,只说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致使楚国来不及应付秦国的祸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5.张仪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服楚怀王亲附秦国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砚痴

阿英

易水自古出壮士,也出名砚。

制绝品砚台,须有绝品好石。易州之石,质坚而润,色柔而纯,声清而冷,为砚颇佳。制砚匠人众多,不乏高手。少了四颗门牙的“奚豁子”,便是其中之一。

奚豁子爱砚如痴,每觅得一块好石,都像新抱了个胖孙子,摩挲呵护,翻覆端详,灵感不来,绝不下刀。有的石头,竟已搁置多年。早年间,他将一方奇石以细绳缚之,悬于梁,日夜冥思。鼠啮绳断,石落齿碎,嘴“豁”了。这便是奚豁子诨名的由来。

奚豁子缺牙,也缺媳妇,但刻砚的家伙什儿却齐全得很,各式刀、钻、铲、锯……长长短短一溜儿排开。大锤如拳,小錾如针,探手便可取到。奚豁子干起活儿来,击顽石似山崩,琢细处似刺绣,仿若手底有一出跌宕大戏,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看客禁不住叹一声:“妙啊!”可抬眼一瞅奚豁子的脸,又把那“妙啊”吞回肚里。——他半咧开嘴,断牙瘆人,下唇吊一丝涎,抬头纹一挤一挤,眼皮一翻一翻,委实煞风景。

看客离去,奚豁子不送,也不吭声。

那年,嘉庆帝到清西陵祭奠,把玩易砚,喜爱非常,遂命当地召集巧匠,制砚五十方,进献宫中。

于是全州出动,攀壁探洞,下河潜潭,遍寻好石。不仅把新近的采石点刨了个底朝天,连前朝的老坑也刮了好几层。

终于,在易水激流底部岩隙,开出一大块百年一遇的极品砚石。敲除杂皮,顺裂痕剖开,不多不少恰好五十块。大者如鼎,小者如履,细观之,花纹、石眼、石胆、石晕皆可因势雕出小品。众匠人领石而去。轮到奚豁子,不禁傻了眼。分给他的那一块,尺寸如线装书,确是好料,但中间鼓起一个褐色疙瘩,丑极俗极,如一枚烂土豆。凿掉它,则石料洞穿;刻成祥云,则混沌如烧湿柴;雕为瑞兽,则皮毛脏似野狗。

奚豁子求别人分一点儿石料给他,哪个肯应?

人们等着看奚豁子的笑话。

期限到,奚豁子捧一木匣来,小心抽去棉絮,但见那大丑疙瘩,已被细雕为荷之败叶。筋脉凸浮,呈细网状;叶肉枯槁,疲疲沓沓,耷拉在干朽的锈色叶梗上,似乎一阵风便可摧折,却坦然而立,自带风骨。一块废石,摇身变为宝贝。

砚装船,擂鼓放炮。奚豁子两臂奓开,追着船跑,说那砚再补两刀更佳,路人笑而讥之。奚豁子自此扬名。

数月后,砚界有传言曰:“易州毕竟僻远,真正的琢砚大师深居于京城,其技已臻化境,远胜奚豁子。大师近日新出一砚,被藏家巨资买走。其雕工尤绝:一老顽童,将拐杖插入岸边软泥,蹲身捧鱼放生。既有凡尘实景,亦有仙佛虚境,非俗匠所能为也。”

奚豁子闻听,坐不住了,踯躅三天,未进水米,一跺脚,只身赴京,但求一睹。辗转多日,总算寻到藏家。藏家一见奚豁子,疑惑道:“你这人忒面熟。”但提及宝砚,却不愿展示,说怕看坏。奚豁子日日登门,有天忽然扑地咳血,面色蜡黄。

藏家心生恻隐,扶他坐定,说好只在五步外观看,不可趋近碰触,不可超过半炷香工夫。待藏家净手取砚出来,奚豁子长长地抻着颈子,睁大眼细瞧,突然扑哧一声乐了,说:“我的。”

原来,这正是奚豁子刻的那方砚。荷叶磕碰碎落,叶柄被误识为手杖。谁也没想到,他以奇技,将自己的形象藏于叶下,豁牙傻笑,眉眼仿佛因叶片移去、阳光太炽而微皱。

藏家惊喜感慨,与奚豁子彻夜畅谈,并将砚台还给他。京城人都知道,嘉庆帝有个大舅子,贪而蠢,常偷宫中珍宝出去换钱。这易水砚就是他带出来的。

此事传出,砚台沾过皇气,不断有人天价求购,奚豁子均闭眼摆手。之后,这石砚再没出现过。时人揣测,其或被供奉于某处,或坐等更高出价,或将陪主人入坟。奚豁子的身份也渐渐查清,他是易砚鼻祖——唐代奚超的后人。

隔年大涝,易水桥塌,奚豁子以此砚募资修桥。愿出重金者随他到家,奚豁子弯腰,从破木桌腿下抠出一物,豁嘴洞呼气,吹落浮灰,说:“拿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豁子诨名的由来,表现出他对砚的痴迷,这与结尾他把砚台垫桌子的行为自相矛盾。
B.嘉庆帝喜爱易砚,招工匠制砚,这个情节让故事染上了传奇色彩,使情节更加曲折。
C.奚豁子是一个长相丑,痴迷于治砚、治砚技艺高超,有着强烈的艺术追求和爱心的人。
D.奚豁子的身份大有来头,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工匠,还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砚痴”,“砚”是器物,“痴”表程度,言简意赅,统摄全文,引发读者遐想。
B.“奚豁子”这个诨名,既有故事,又有特点,与“不乏高手”“其中之一”等赞誉形成对比。
C.文中加点的句子既表现了奚豁子对砚石的痴迷程度,又表现出他对制砚艺术的追求。
D.砚界传言的出现,照应了上文嘉庆帝的相关情节。这样小说便有了草蛇灰线的意思。
3.寻找京城制作宝砚大师的前后,奚豁子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写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本篇小说正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个体成长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力量。青年网络流行文化作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的有效渠道。传统社会中,社会交往受时空限制较大,往往以局部小圈子为限,很难形成相对集中的圈层。而在网络时代,时空限制被消弭,网生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更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使自身个性化特点得到社会层面的确证与肯定。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这些共同点会不断凝聚和放大,形成自我价值的群体性体现,并最终以种类繁多的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类型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吸引与凝聚着拥有相似爱好的人群,进而不可避免地形成圈层化现象。

圈层化也是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跨越圈层以及创新试错的成本比较高昂,相比而言,在既有圈层中深耕高热度题材,可有效降低风险。投资者通过特定的文化产品,不断引导和加深圈层中的文化认同度,从而促使该文化圈层不断发展。这又刺激投资者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本投入,以追逐更高的利润。这种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的互相促进,客观上助推了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

严格来说,圈层化只是一种普遍性现象,其本质是具有某种特质的群体性集中,是中性的,没有优劣好坏差别,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是否圈层化,而在于圈层化如何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如果特定圈层内的青年要把所谓的圈层看作一堵密闭墙,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断强化圈层外部的壁垒,那确实有疏离现实社会的可能,进而对生活和个人发展产生很多消极的态度,不利于人社会化本质的实现。但也有青年把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以包容开放自信的状态,积极向外延伸和发展,对社会也可以产生积极效应。

(摘编自《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的价值引导》)

材料二:

信息革命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圈层文化的繁荣。认识圈层文化,要将其置于信息革命的大环境中,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给圈层文化带来的发展与挑战。

在互联网未普及之前,受交往手段的局限,文化圈层较为狭小,彼此之间无法联动,因此所具有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小。而信息化时代交往和传播的便捷化,就使得同一文化种类可以同时影响世界各地,文化大圈层成为可能。群体变大了,基于传播过程中的人性特征,羊群效应随之产生,这时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整个羊群会不断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其后果就是整个圈层走向极端化,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在圈层内部,同一性质的文化可以无障碍地快捷沟通,而不同性质的文化往往被圈内人集体排斥抵制。随着文化圈层的发展、固化,其核心文化特征越明显,不同圈层之间的融合就变得越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圈层文化并未扩大交流,反而更加封闭,更加固化。这进一步放大了信息茧房效应,使人们被困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之中,从而丧失生活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伴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扩大,圈层文化的负面引导作用也得以扩散,不仅对圈层内部,也对潜在的圈层对象甚至主流圈层造成了文化认同上的冲击。

多数圈层文化的传播与扩展是无方向的,也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有力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就会导致小众圈层与大众文化和主流价值的背离。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除了主动获取信息,也在被动地接触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也会夹杂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念,有的裹挟着消费主义的内核,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信息圈养现象,这是对当代青年主体的极大伤害。客观认识圈层文化现象,也需要理性辨析良性的圈层文化与被动的信息圈养之间的区别,破除信息圈养的弊端。

从更深层次而言,圈层文化背后是技术、文化资本和人性的驱动,技术本身并不向善。技术最终还是为政治、文化等服务的,只有监管到位才能服务于正确的导向。文化资本则更加需要限制与引导。资本的本质是逐利,一旦任由资本主导着青年圈层文化的发展,就会导致消费主义愈加盛行,与主流价值观愈加背离。与技术和资本相比,人性是圈层文化现象的内因,人性只有被真、善、美填充,才能坚定本心,避免技术至上、消费主义的侵蚀。

(摘编自《网络信息时代的认同乱象与对治之道》)

1.下列对上面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圈层不断发展,投资者通过特定文化产品,不断加深圈层中的文化认同度。
B.在圈层文化繁荣的当下,只有认识圈层文化,才能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与挑战。
C.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大圈层成为可能,圈层的影响力增大,最终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D.信息化时代下的文化可以无障碍沟通,因此,圈层化的负面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扩散。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时代的时空限制被消弭,“网生代”青年更易在网络空间中得到社会层面的肯定。
B.“圈层化”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的互相促进,助推了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
C.我们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年轻人是否在粉圈中,而应关注粉圈如何影响青年的价值观。
D.无论如何,人性是圈层文化现象的内因,只有被真、善、美填充,才能避免被侵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主题班会上,某高二学生表示在网络中认识的朋友才能够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B.某个UP主喜欢在作品中向粉丝介绍各地文化景点,因为他们都是热爱旅游的人。
C.近几年,很多人把“双十一”当作节日并在线上大量消费,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D.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重点展示了网文IP从文字到动漫、影视等衍生品的开发链条。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作为“网生代”的一员,要如何在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思考?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同龄人提两点建议。
2024-02-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林道静像在做噩梦。上车后还没容她想,就有一大块黑布把她的两眼捆得严严的。世界突然变得漆黑而可怕,她的心像掉在无底的深渊中停止了跳动。“匪徒们绑架青年”她听说过,国民党常用这种阴毒的手段捕走青年。有许多人就这样一去不返。

“死吧——牺牲的时候到了!”下了车,她想着,被推进一个门里。潮湿、阴暗、拥挤、发着霉气的臭味,使她立刻明白这是到了牢房。许多女犯人包围着她。

“这屋里都是什么案?”林道静问。

一个镶着金牙的胖女人,扳着指头道:“花案、赌案、烟案、抢案,外带上拐带呀,私逃呀,白面瘾客呀!”

林道静把拥塞着的女人一个个看了一下,觉得眼熟。忽然,父亲的姨太太,母亲凶狠的脸,淫荡的小调,噼啪的麻将牌响……许多忘了的情景和人物,此刻全在她脑际清晰地浮动起来了,她厌恶地吐了口唾沫,不愿再想这些。

第二天下午,她被担保释放。

林道静雇车赶回公寓,关上门,正想查查丢了什么东西,一个西服革履的瘦长男出现了。

“林小姐,受惊了!我特来慰问。”胡梦安摘下精致的灰色呢帽,露着笑脸向道静点头鞠躬。道静盯住那精瘦的闪动着白眼珠的黄脸,暗自想道:“他不是那个曾经买通母亲,要讨我的胡局长吗?”

“林小姐不必害怕。时光真快,我们不见已经两年多了。”胡梦安柔声说着,“你一走,林伯母急坏了:我也急……林小姐,你晓得吗?我是如何地敬慕着你……”

他眯缝着眼睛,露着惋惜的神色:“令堂大人已经去世了,令尊去了南方;至于小风小弟,我本想留下,跟着我在北平读书,后来他愿意跟着父亲,所以也去了南方——他们大概都在南京。”道静突地打了一个冷战,想:“他怎么会知道这些?”但她仍旧从牙齿缝里向外迸着字句:“你找我有什么事就照直说吧!那个家庭与我毫不相干!”

胡梦安不动声色,拿起了纸烟:“宪兵三团晓得你参加了共产党的活动,因此逮捕了你。林小姐,你跑出家庭闯来闯去,闯到共产党的怀抱里。真想不到!真想不到!”他连声慨叹着,“林小姐,你放心好了。不管你过去有过多少危害民国的严重问题,有我——可以帮助你……”

“我没有危害国家!我也不需要你的帮助!”道静的心里像有一颗埋藏的炸弹爆炸了,她瞪着眼睛激怒地喊道。

胡梦安的笑容收敛了,拿起桌上的大皮包,掏出几张红绿纸片和几本刊物,像亮宝一样向她眼前一亮:“这是什么?好小姐!”

望着那些熟悉的纸片——“中国共产党”几个字赫然映到她的眼里,她的《北方红旗》也落入强盗们的手里……看见这些,她心里一阵发热,脸色由惨白变成了深红。愤怒使她忘掉了怎样对付狡猾的敌人,她喊道:“传单是我的!我恨你们!”

“林道静呵,我和你家里是老世交喽。你还是个孩子,很年轻,不懂得社会的复杂黑暗。世界能凭一点点盲目的热情救得了吗?这腐烂透顶的社会能凭一些像你这样热情的孩子获救吗?我劝你醒一醒……蒋孝先这小子手狠得很,昨晚上又枪毙了十五个共产党,都是蛮好的青年,花一样的年纪,其中还有三个女的。为什么要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做无谓的牺牲?”多么“诚恳”的语言,血淋淋得可怕。

“卑贱的灵魂永远不能理解什么叫崇高的事业!”道静的眼睛看着窗户和门外,她冷静下来了。

胡梦安见说不动,威胁着以三天为限,挟着皮包走了。

道静怔怔地走回屋里,颓然坐在一把椅子上.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软弱。屋子虽然小,但却变得这样空旷、这样冷清,看看凌乱的屋子,她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

“不要难过啦,那是个什么东西,这样欺负人?”只见屋子里站着四五个人——有男有女,全是同院的房客,多半都是北大的学生。一霎间,道静觉得欣慰而胆壮了。

之前,她简单地只想到死,一死不是什么都完了么?现在,她不再愿意死,她要斗争。

第二天下午,来了一个瘦小而活泼的女学生。女学生热情地拉起道静的手,说:“道静,想不到在这儿遇见你……”这正是纪念“三一八”时打阎庚的徐辉,是邻居姐妹特意请来帮助道静的。

“请你说说你这次被捕的经过吧。”徐辉的眼睛忽然变得像锥子一样,锐利而明亮。

接着,道静把被捕经过和碰见胡梦安的情况,向徐辉说了一遍。

徐辉侧着头,全神贯注地听着。时而摇头笑笑,时而拍拍道静的肩膀,皱皱眉头。听完了,她道:“你的斗争勇气还不错,性格也直爽可爱.对刽子手,你干吗那么诚实?你不该承认传单是你散的。”

道静紧紧拉住徐辉的手,望着她好像两盏小灯一样精明的眼睛,红着脸说:“徐大姐,我真是傻极啦。”

徐辉沉思了一会,问道:“你打算怎么办?”

“想逃脱。但是不知道怎么逃。”

徐辉笑了。

“明天傍晚在家等着,会有人把你带走。千万机密!”

孤独的感觉消失了。林道静被随处都能遇到的、人类最珍贵的同情与正义的支援鼓舞着。她想:生活的海洋,只要你浮动,你挣扎,你肯咬紧牙关,那么总不会把你沉没。她开始整理东西,幻想着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顶是(       
A.林道静在关押时回忆过去家庭生活的情节,与下文她和胡梦安抗争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家庭决裂的情节相呼应。
B.胡梦安一开始柔声细通,言谈问充满关心,实际上,他的劝说只是为了拉拢林道静,软化林道静的革命意志。
C.林道静在牢房中不安,在公寓中愤怒,得到帮助后坚定,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向革命斗士转变的心路历程。
D.林道静对新生活充满“幻想”,暗示了真正美好的新生活不会到来,这是林道静参加革命初期幼稚的表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林道静被捕关押、和敌人交锋、与战友相遇等三个情节,它们层层推进,衔接紧密。
B.小说描写人物既有群像描写,如庸俗市侩的囚犯、热情友爱的友人;也有个人特写,如林道静、胡梦安、徐辉。
C.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林道静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
D.结尾部分“你浮动,你挣扎,你肯咬紧牙关……”运用排比手法,强调了林道静受到启发后,意志趋于坚强,思想趋于成熟。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林道静的性格特征。
2023-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B.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C.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D.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庚星即金星,古时也称太白星、启明星。传说李白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后字太白。
B.纵横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统称为纵横术。
C.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D.翰林,隋朝创立的官名,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等。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时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喜好喝酒,想当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大赦后又受到牵连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②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2023-12-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的指标,用眼睛能“看”到温度吗?

显然,人眼只能感知可见光,不能看到温度。但有些动物可以,例如响尾蛇。响尾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有一种叫做“热敏器”的器官,可以探测到周围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黑暗中定位猎物,或者在白天也能够找到潜藏在草丛中的猎物。

既然响尾蛇能看到温度,那么人类如何能借助仪器设备也看到温度呢?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人类物理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史,即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这也是被广为流传的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之一。

所谓黑体,指的是可以吸收全部外来辐射而无反射或者透射的理想物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系统研究,最终给出了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更精确描述辐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从此被广泛应用于红外温度计算中。普朗克是公认的近代物理的开拓者之一。

普朗克公式表明:任何温度大于绝对温度(0K)的物体,都会发射电磁辐射(电磁波)。红外辐射和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都属于电磁辐射,只是它的波长要比可见光更长。从普朗克公式可以推导出前面所说的维恩位移定律:

波长=0.002897/温度

也就是温度越高的物体它发射电磁波的中心波长越短,电磁辐射根据波长划分了不同的波段。我们看到的可见光波段是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大概相当于温度为6000K的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而我们地球上大部分的物体温度在300K左右,发射出的电磁辐射波长更长,都是在红外波段。

使用红外辐射探测装置,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温度的技术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人类不需要可见光,也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用眼睛“看”温度,红外遥感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

例如,在军事领域,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侦测地方的隐蔽目标,识别和追踪导弹等。在工业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设备表面温度,监测人体发热症状,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在农业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土地表面温度和作物温度,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和水分利用情况。在环境监测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大气温度和水面温度等,帮助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和陆地表面的变化情况。

由于红外遥感“看”到的是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不需要辅助光源,因此可以昼夜成像,实现夜间侦察。并且,与雷达或者激光相比,其自发辐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用来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踪迹的红外相机,就是利用红外遥感。

目前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红外热成像产品,就是利用红外热像产品,将物体的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像。首先通过光学系统接收并聚焦目标的红外辐射;之后,通过红外探测器将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在经过一系列的放大、滤波等信号处理过程后,形成视频数据传输至显示器显示,最终得到与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相对应的红外热图像。

发展到今天,卫星上红外遥感技术测量的海面温度精度可以达到0.3K,陆面温度的精度也可以达到2K。人类的眼睛虽然不能像响尾蛇那样直接“看”到温度,但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却可以看到更准确的温度、更大区域的温度以及更多精彩的世界。

(节选自杜永明《用眼“看”温度——红外遥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尾蛇能够在黑暗中或白天定位猎物,是被称作“热敏器”的器官在起作用。
B.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曾经在人类物理学领域广为流传,它早于红外技术研究。
C.物体温度与波长关系密切,地球上大部分物体的电磁辐射都是非可见光波段。
D.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看到更准、更广的温度,也能看到更多精彩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红外遥感测量温度的方式进行描述,符合科普文的特征。
B.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普朗克的热辐射研究对破开“乌云”意义重大。
C.珍稀野生动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虽具有隐蔽性,但不需要辅助光源就能被红外相机捕捉到。
D.红外热成像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它能将物体的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像。
3.生活中,人们对红外遥感不陌生,但对其研究并不清楚。某短视频平台计划向人们介绍红外遥感及其研究历程,如果你是该平台知识类主播,请依据材料写出你介绍的要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始于实用。印章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有了政务、军事、商贸等事务的频繁往来,就必须有个足以建立互相之间信任的物件。那时,最简捷、最可靠的证件就是先民以过人的智慧发明的印章。

印章从商周到现在,三千年绵延不断地在使用,至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普遍通用的证鉴。这样一个重要的凭信载体,在长时段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对之加以艺术性的表现。而篆刻作为一门工艺,始终在民间蓬勃发生、发展着。可以说,篆刻是一门生根、发芽、结硕果于世俗社会、文人书斋和人民大众的艺术。也正因为它植根大众,才自有博大持久的发展空间。印章在今天,已经从实用接近于走向纯艺术。印章艺术成熟的战国时期,包括诗词、书法在内的很多艺术尚在萌芽期。所以说、篆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篆刻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周秦两汉古玺印,二是明清以来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篆刻艺术能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里未曾有过的,这是因为它具有供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发生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

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玺印的材质是青铜,偶尔有象牙、木、竹、玉。到魏晋以后,篆刻艺术渐渐低落下来。但宋时,文人开始爱好追逐金石,他们喜欢印章,也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可是,文人尽管熟识、书写古代文字,会构思印章,却没有镌刻铜印的腕力,所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米芾、赵孟頫,他们的有些用印都是写好印稿以后找工匠镌刻,实为文人与工匠合作的产物。明代后期,新的石材如青田石、寿山石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来,文人这才找到了理想的镌刻印材,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自乐,其趣无穷。

二是原钤印谱的出现。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完全不能显示出原有的艺术风貌。明代隆庆年间,上海的顾从德第一个想到以他收藏的周泰两汉之印直接原印钤盖而成《顾氏集古印谱》。这些印谱里留存的6000多方古代经典玺印的原貌,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最直观的经典范本,让时人有优秀传统可以摹仿、借鉴和观赏。

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群体。文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心、善思量,有活色生香的变通能力。至少这三大要素,促使明清文人流派印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明代后期,崇古而清醒的文人提倡“印宗两汉”的新理念,摒弃了宋元屈曲盘绕的九叠文官印和气格低劣的粗陋之品,汲取汉印的滋养,成就了明末第一批精于篆刻的文人。藩篱的突破,其内质是更上一层楼的推陈出新。

纵观印史,这些先后出现的新理念都具不朽的贡献和不灭的光芒,具有永不枯竭的学习和借鉴价值。今天我们再次强调以“出新”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这不仅为今天和后世的印人铺垫了由高原攀上高峰的路径,而且敞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再创辉煌的大门。

(摘编自韩天衡《印篆里的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印章的发展史可看出,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共同丰富了三千年的印篆史。
B.战国时期诗词、书法等很多艺术尚在萌芽期,而印章艺术已成熟,篆刻也是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
C.其他艺术门类不具有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这是篆刻艺术能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一大原因。
D.三千年印篆艺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艺术要绚烂多姿、生生不息,都必须具备变通能力,推陈出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印篆艺术能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原因。
B.文章将其他艺术的发展作为参照,用以凸显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变革因素。
C.第五段以对比论证阐述原钤印谱的价值,可知优秀传统可供人摹仿、借鉴和观赏。
D.第八段“印宗两汉”的新理念,立足汲取传统汉印的滋养,却体现了“出新”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以过人的智慧发明的印章,能为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始于实用提供佐证。
B.由印篆的发展史可知,任何艺术只有植根大众,才有其博大持久的发展空间。
C.不止篆刻,其他艺术要焕发出新的光彩,创作主体也离不开文人群体的努力。
D.艺术史上出现与更迭的新理念至关重要,能为后人提供永不枯竭的学习价值。
2023-12-02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囍”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五叔,我们去吧!不然夜了。”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一切皆渐次消失在夜的帷幕下。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在那远的山脚边,黄昏的紫雾弥漫着,似乎雾的本身在流动又似乎将一切流动。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塍两旁已割尽了禾苗的稻田里,还留着短短的白色根株。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金铃子的“叮……”像小铜钲般清越,尤其使人沉醉。经行处,间或还听到路旁草间小生物的窸窣。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怕什么。我可以为你捉一条来玩,它是不会咬人的。”

“那我又听说乌梢公和烙铁头(皆蛇名)一咬人便准毒死。这个小张以前曾同我说过。”

“这大路哪来的乌梢公?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碾房那一点小小红色灯火,还只是天边当头一颗小星星那么大小罢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节选自《沈从文全集·第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年成的丰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一家人吃饭聊天其乐融融的景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淡宕”指水迂回缓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微风,给人一种散淡、悠闲自在的感觉,营造了舒适和缓的氛围。
C.用比喻的手法写金铃子的鸣叫声,既体现了作者对田塍环境描写细致,又反衬出茂儿心境的宁静与平和。
D.茂儿渴望与大人一起去捕鱼,但是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大人的疏忽与习以为常,令茂儿感到迷惘。
2.小说中有多处场景描写,分析其功能。
3.散文化是现代小说突出的一个叙事倾向。鲁迅是它的开创者,他的《故乡》《社戏》等,既可看作小说,也不妨看作散文,从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倾向。有人将沈从文的小说归为“散文化小说”—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28更新 | 3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廷尉史路温舒上书曰:“臣闻往者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史是也。昔秦之时,灭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谓之诽谤,谒过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海内赖陛下厚恩,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妇,力安家,然太平之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天下之命,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些圣人所以伤太平之未洽,凡以是也。

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恐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罪。何则?成炼之者众,而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理,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政,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臣所谓一尚存也。

臣闻鸟雀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传》曰:‘山薮藏疾,川泽纳污,国君含垢,天之道也。’臣昧死上闻,愿陛下察诽谤、听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改亡秦之一失,遵文、武之嘉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烦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福履和乐,与天地无极,天下幸甚。”书奏,皇帝善之。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以A死人之血流B离于市C被刑之D徒比肩而立E大辟之F计岁G以万数H此圣人所以伤太平之未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诽谤有污蔑中伤之意,“谤”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的“谤”字含义相同。
B.誉谀意思是颂扬奉承,“誉”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的“誉”字含义不同。
C.勠力意思是勉力、合力,“勠”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的“戮”字含义不同。
D.文致意思是舞文弄法,致人于罪,“致”与“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的“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温舒阐述了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他与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中对此的看法有异.
B.路温舒认为太平之治还不能普及天下,与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把事情搞乱的狱吏密不可分。
C.办案官吏严刑拷打罗织罪名,这样危害极大,即使让皋陶来重新审理这些案件也无济于事。
D.路温舒以鸟雀、凤凰为喻,表明犯了诽谤罪的人被处死,然后忠良之士才敢向朝廷进忠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秦之时,灭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2)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2023-11-27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