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感塑形师

严奇

阿穷是一名“灵感塑形师”,工作就是为小说家、音乐家、工程师、设计师的灵感塑形。“灵感,本来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还能塑造形象,简直匪夷所思。”用过去人的眼光看,这项工作很玄乎,其实内容却很简单。

“帽子颜色我想要的是那种……嗯……能融合朝阳的秀丽、海洋的深沉、森林的幽静等美好体验的色彩……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设计师敲响键盘,喃喃道。

“明白!你想要的是五彩斑斓的黑,对吗?”语毕,阿穷挥手一点,设计师的眼前便出现一片流光溢彩的黑色幕布,随着日光、洋流、绿叶等背景的变化,释放出不同波谱的光泽,引来设计师大呼:“这就是我想要的颜色!”

“我打算建造一座海底宫殿,建筑风格就是那种……嗯……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就是墙角看上去是钝角,实际上是锐角;墙面看上去是凸面,实际上是凹面……”工程师挠了挠头,用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灵感。

“我完全明白!您需要的是拉莱耶风格的建筑。”阿穷用几块非欧几何图形来回堆砌,一个小时后,一座气势雄浑的宫殿模型展现在工程师的脚下,宫殿的形状随着视角一层一层穿透水幕,变幻出不同的风格。

“我想要的就是这样。”工程师拍手叫好,为阿穷送上五星好评。

“又是一单好评!又让我感到开心!①如果,能真正见到客户满意的笑容该多好!不过,客户愿意与我见面吗?”阿穷举手托腮,坐在屏幕前。

阿穷很喜欢为各种各样的客户捕捉灵感,既能汲取大量的创意,又能用这些创意帮助更多的人。可公司要求,作为灵感捕捉师必须摒除私心杂念,所以阿穷只能待在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严禁与其他人见面,仅能通过小小的屏幕窗口,与客户联系。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新鲜感和随手捕捉来的灵感。

叮!有新客户提出需求,请立即接收……就在阿穷沉思间,新订单到了。

“我的小说写到最后阶段了,我现在需要描述主角的外貌形象……目前,我无法想象他的样子,毕竟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人。”今天下单的客户是一位知名的小说家,即便无法听到语气,阿穷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客户的困惑。

“这好办,我以前曾帮助过1987位客户构思小说主角,您看是不是这样……”阿穷自信地画出一位年轻男子的画像,他拥有雪白的长发、锐利的眼神与自信的微笑,捧着一本沉甸甸的魔法书。

“啧……太年轻,也太刻板,关键是没有饱经世事的风霜感。”

“那这样?一身黑长袍拄着权杖,有金色的长发、苍老的面孔、和蔼的眼神……”阿穷立刻画了另一幅画像,更成熟也更睿智。

“这个……西方人的形象感太重,而且缺乏那种乐于突破未知的勇气感。”

“那这个怎么样……”阿穷连续绘制了一千多幅画像,可小说家依旧不满意。

“抱歉,可能我暂时想象不出来,无法立刻完成您的订单。”阿穷第一次感受到了挫败感,那是思虑枯竭的挫败感。

“哈哈,别灰心,你也不是万能的,我可以等等……我的梦想就是写完这部小说。你能为我提供那么多思路,其实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或许……或许你就是我想要的主角?”

小说家半开玩笑似的安慰道,没能等阿穷拿出下一幅画像,便匆匆下线了。

“我的形象?为什么是我?他愿意看到我吗?”阿穷在自言自语间,反反复复绘制了数万张画像,可没有一张能让自己满意,更别说让小说家满意。面对漆黑的屋子,走出去看看世界,搜集灵感的想法也愈发强烈。

“不行,我们不能违背禁令。如果,我走了,谁能为那些苦苦追求灵感的艺术家服务?”

每当阿穷心生离开的想法,本能的反应便硬生生将他留在黑屋内。他待在黑屋里太久了,几乎忘记了外面的现实世界,以至于失去了探寻未知的勇气。

“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呢?或许我应该联系小说家,让他提出更多的建议。”阿穷正准备拨通小说家电话,系统提示音响了。

叮!由于客户小说家重病卧床,即将离世,8190897号订单自动取消。

“小说家要去世了?那我为他留下的画像还有什么意义?”阿穷蒙了,他从没有如此地难过,一瞬间便失去了过去种种那些守在黑屋内为灵感塑形的快乐。

“或许,小说家真的想见我,见到勇于突破未知的我。我应该去见他,完成他的梦想。”

心念一动,迈步向前,积蓄已久的本能已无法阻止阿穷,他终于踏出了黑屋子……

若干年后,有媒体报道:20XX年,第11代人工智能“灵感塑形师”走出黑屋,进入人类世界。大批量新科技、新艺术、新建筑在“灵感塑形师”的改造下出现。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阿穷为设计师、工程师等的灵感塑形过程看,“灵感塑形”就是将抽象的灵感形象化。
B.句子①中,阿穷渴望与客户见面,说明这时人工智能开始拥有了人的情感,体现了智能化。
C.句子②中,“这样”指关在黑屋里为客户灵感塑形,“只有……才”强调条件的唯一。
D.在为小说家灵感塑形之前阿穷都无挫败感,小说家的话和将离世的消息激发他踏出了黑屋。
2.成为一名优秀的灵感塑形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阿穷的故事简要分析。
3.校刊准备以科幻题材为话题,征集优秀作品。请你从“科幻元素”“象征手法”“改造的力量”“新奇的观感”4个关键词中选择3个推荐本文,写出推荐提纲。
2024-05-0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蒙叟

杜荀鹤

在我成何事,逢君更劝吟。

纵饶不得力,犹胜别劳心。

凡事有兴废,诗名无古今。

百年能几日,忍不惜光阴。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杜荀鹤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注】①杜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不仅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劝勉与鼓励,也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时间以及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
B.在第一首诗颔联中,作者运用对比,认为即便在诗歌创作上难以取得显著成绩,也胜过做其他劳心之事。
C.第二首诗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人行走在寒山细雨中,感慨无论生活多么穷困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
D.这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出平易自然、朴实明畅的特点,这种风格与中唐诗人白居易有很大的相似性。
2.两首诗都是寄赠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人在寄赠中对朋友有怎样的劝勉。
2024-05-0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末,刘鄩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欲以奇计袭取之,乃潜引兵自黄泽西去。晋人怪军数日不出,寂无声迹。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晋王曰:“吾闻刘用兵,一步百计,此必诈也。”使觇之,乃缚刍为人,执旗乘驴在城上耳。得城中老弱者诘之,云军去已二日矣。晋王曰:“刘长于袭人,短于决战,计彼行才及山下。”亟发骑兵追之。糗粮且尽,又闻晋有备,追兵在后,众惧,将溃。鄩谕之曰:“今深入敌境,腹背有兵。惟力战庶几可免,不则以死报君亲耳。”众泣而止。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晋人数抵其寨下挑战,鄩不出。帝以诏书鄩劳师费粮,失亡多,不速战。复问决胜之策,鄩曰:“臣今无策,惟愿人给十斛粮,贼可破矣。”帝怒,责曰:“将军蓄米,欲破贼邪,欲疗饥邪?”乃遣中使往督战。后数日,将万馀人薄镇、定营。晋李存审以骑兵二千横击之,李建及以银枪千人助之,鄩大败,奔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夫人无一可恃者也,已恃之,人亦以名归之,名之所归,人之防之也深御之也力而能终有其所恃者无有。以勇名者,人以勇御之,而死于勇;以谋名者,人以谋御之,而死于谋。二者俱自亡之道也,而谋为甚。刘与晋兵相距于魏,鄩乘虚潜去以袭晋,奇谋也。然使素以持重行师,御堂堂正正之众,无谖诈出没之智名,则晋人且与相忘,偶一用谋,而晋阳且入其彀中矣。乃固以谋自恃,而人以善谋之名归之也。存勗曰:“吾闻刘一步百计。”呜呼!斯名也,而讵可哉!语亦人窥之,默亦人窥之,进亦人窥之,退亦人窥之,无所不用其窥,虽有九地九天之变计,无不在人心目中矣。无不见制于人,而遑足以制人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之防之A也B深C御之也D力E而能终F有其所G恃者H无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再、又,与《孔雀东南飞》“夜夜达五更”中的“更”意思不同
B.让,文中指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意思相同。
C.抑,文中指压抑,与《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抑”意思相同。
D.当,文中指承受,与《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鄩打算趁晋阳城空虚之时,出奇计攻占晋阳,他率领军队秘密向西而行,但不久就被晋军发现了城墙上草人的端倪,识破了他的计谋
B.晋王认为刘鄩虽擅长偷袭,但并不擅长决战,他揣测刘的军队应该走得不远,于是迅速派兵追赶,后刘鄂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之中
C.在多次避战中,刘的军事部署并未得到梁帝的理解和认可,梁帝认为刘有劳师费粮、故意邀功的嫌疑,于是派遣中使前往督战。
D.王夫之认为刘鄩是被谋略之名所误,正因为他名声在外,所以晋军一定会对他尽力防范,窥探他的每一步行动,让他的计谋无从施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
(2)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
5.材料二中王夫之认为刘“以谋自恃”,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刘所用之谋。
2024-05-02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药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研究、传承、应用和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因素,更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应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证明,中医、中药是整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可能无法正确应用。弃医存药、弃药存医都是一种盲目行为,难以获得成功。中医理论上的发展,对中药的应用能起到有利的支撑与指导作用,通过发展中药,使我们对医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中医中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理论方面,早期吸收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如阴阳五行学说;后期随着认识和掌握大量中药的运用,不断积累了对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知识,促进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在解释一些疾病现象时,也逐步淘汰了一些不宜用病理剖析的学说观念,比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巫术成分。通过对疾病的治疗,对中药药性药理、方剂组成和临床应用的认识,辩证施药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道地药材的产生与应用,部分药材的炮制、精炼、药物的合理配伍并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方剂,在今天都属于智慧财产。有的国家在现代医学盛行时曾废弃过汉方医。后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渐显,有关人士认识到汉方医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汉方医重新回归社会。但由于中医理论的限制,在精深研究方面没有什么突破。所以,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中医理论和中药的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中医药服务于人类健康。

中医药属于传统知识,历史悠久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必须对它加以保护。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中医药知识被扩散到周边国家,其中有些是近代殖民掠夺式的扩散。传统中医药知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无论保护与否,结果都会直接涉及经济利益。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应用,造成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无限制、无任何约束的开发利用,国内外势力通过打压、弱化传统中医药知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在依靠国际上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基础上,确立国内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保护的法规。

可以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保护的制度很多,但大多数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技术产品、制备方法和用药方式要重点保护,一些中医理论研究成果也应纳入著作权保护范畴。在对中药产品的保护方面,对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中药品种和现代研究创新的中药品种,都应有专门的法规保护。一些国家如印度、秘鲁等发展中国家,针对国际上缺乏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达国家对他们国家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值得国内借鉴。保护的目的除了利益均衡方面的考虑外,也需要考虑继承、发展与创新。建立相关专属保护制度,制止国外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充分考虑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人才培养,这是传统中医药知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总之,保护传统中医药知识,应本着有利于传承、发展和应用的原则,以促进和繁荣传统中医药知识为宗旨,制定合适的保护法,使之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摘编自章洪流《传统中医药知识保护探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中药结成了整体,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举步维艰。
B.传统中医药知识由于近代殖民掠夺,经历浩劫后被迫扩散到了周边国家,这种非正常扩散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C.除了对创新成果加以保护外,还应该保护技术产品、制备方法、用药方式及含有一些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的著作权。
D.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是因为发达国家利用先进技术对此进行无限制、无任何约束的开发利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学说包含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淘汰了那些不科学的巫术成分后,使中医理论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B.中医理论的精深研究应该与时俱进,大力突破;只有把中医理论和中药有机结合,才能让中医药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C.由于疾病谱改变、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渐显,人们普遍认识到了汉方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理论和研究方面仍需加强。
D.国际上没有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法规,对相关知识开发利用没有限制和约束,迫使我国加快了专属保护制度的建设步伐。
3.选修课上老师将组织“我为中医药发展建言”活动,请你结合文本提出恰当建议。
2024-05-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黄河流过的大地就已经传唱着许多美丽动听的诗歌,接着从华北到江南,整个中华民族都沉浸在诗歌扣人心弦的韵律里。

如果要认识中国文学的精髓,那么从古典诗歌切入,最能一窥堂奥。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以婉转的格律、特定的形式,抒发人们内在心声的文字曲调。它是建立在文字的艺术形式里,经过了用字遣词的打磨、感受思虑的沉淀,以精致细腻的文字组织,让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心灵更优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刻。南朝梁代的萧统在他编选《文选·序》时,就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从《诗经》《楚辞》和汉赋,到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到达巅峰。

这些诗篇经过漫长时代的洗练,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以歌唱婚姻恋爱的追求与苦恼最多;《楚辞》是屈原抒发他那激昂动荡的大喜大悲,诗篇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句。

东汉时期,民间悄悄地酝酿了五言诗。到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的六百多年之间,五言诗大盛,唐代的杰出诗人更是登峰造极,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许多杰作的宝库,《红楼梦》里那些贵族小姐们的吟诗作诗也以五言诗最多,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宋朝,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文学其实依然还是诗。整个宋代的诗篇数量高达二十七万首,远远超过五万首的唐诗,可见宋代的作家真正用心投入的还是诗。其实,古典诗歌一直都是每一个时代的大宗,所以说“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

三千年来,为什么要读诗尤其是古典文学、古典诗词?

表面上,读文学只是职场上拼搏之余的闲情逸致,用来调剂一下身心而已。古人早就体认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书的深度、诗词的情韵,都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焕发出一种恢宏、优雅的气质。思想家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篇》),只要山里面埋藏着玉,连草木都会长得特别翠绿滋润。

一个人如果多多读诗,就会言语有深度,连脸孔都会优美可爱一些。当然,读书、读诗并不只是有美化功能,甚至还能减轻或解决人生的问题。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因为文学、诗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

西方思想家曾经赞美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意思是说,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看到的更多、听到的更细致、品味的更丰富,即使是快乐、寂寞或痛苦这类情绪,也比大多数的人体验更透彻。

诗人会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例如,杜甫就说“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之二),他看到红花在燃烧;“川原近远蒸红霞”(《桃源图》),韩愈就这样形容桃花盛开时。还有,诗人会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例如他们会听到花开的声音,甚至还能听到天上云朵飘过时发出淙淙的流水声,李贺在《天上谣》中就说“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重要的是,诗人还可以把我们感受得到却说不出口或说得不好的体验,比我们自己说得还要好,像是直接从我们心里掏出来似的。譬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以说,这些诗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一起谈心的知己。

最重要的是,诗人不仅用诗歌告诉我们各式各样的人生滋味,还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活着可以有怎样美好的姿态。这就难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领悟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而白居易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更深深赞叹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诗人用好诗把天意带到了人间,人们也就可以领略到神秘莫测的天意。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了三千年的累积与筛选,其艺术含量、情感含量都十分饱满,才会产生出这么多杰作;又因为三千年的筛选,在时间考验下只留下最好的珍品和宝藏。听听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唱什么,可以找到一条通往艺术与性灵的快捷方式,一路风光无限。

(选自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序》,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由来已久的“言志”传统,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志借诗歌达出来,是一种直白的抒发方式,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言志的方式。叶嘉莹先生说写诗的动机就是要有“摇荡性情的诗意”。外物使性情摇荡,这个外物是四季变化、自然万物的种种特性,也是人世间关于人的一切苦难和机遇。一个诗人,首先有着对世间所有自然、非自然物象的关心,其次要对其关心的事物有着浓烈的感情,最后借这些事物,将自己心中的感情意志表达出来,这也就成了诗。

(选自《中西结合的兴发感动——读叶嘉莹(好诗共欣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能让我们更深刻而敏锐地了解这个世界,要想一窥中国文学之堂奥,可以从古典诗歌切入。
B.古典诗歌发展到宋代,经过作家的重视和真心投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唐诗。
C.“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是因为三千年来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都是每个时代的大宗文学。
D.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看到听到体验的比大多数人更多更细致透彻,正所谓“诗人是人类的感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从中国古典诗歌传唱入手,阐释了诗歌的特质、内容及其形式发展,然后论及品读古典诗歌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B.材料一在阐述品读古诗词相关内容时,多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充分地表明诗歌可以带给我们人生体验和美好姿态。
C.材料一引用杜甫、韩愈、李贺、王维的诗句,意在证明诗人可以看到听到一般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和说出我们说不出、说不好的感受。
D.材料二认为诗人把内心的情感和意志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毫不含蓄地表达出来就是诗歌,也就是叶嘉莹先生说的“摇荡性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意在阐明诗歌相较于其他文学样式,其作者积淀更深厚,思考更细腻,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文辞更华美,成就更卓越。
B.“山青花欲燃”和“川原近远蒸红霞”,山色青翠着一“燃”字,川原花开着一“蒸”字,与“山舞银蛇”的“舞”一样化静为动,显示诗人体验表达的高妙。
C.荷尔德林认为人“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白居易认为“人间要好诗”,前者肯定人要生活在富有诗意的大地上,后者肯定诗人能把天意带到人间来。
D.《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即诗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志向等;因为有了诗,于是有了外物的四季变化、自然万物的种种特性和世间的苦难与机遇。
2024-05-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区宇,即寰(huán)宇,宇宙。③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词中比喻勇猛的军队。④曹瞒,指曹操,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中“万骑临江”“千艘列炬”的战争场面,生动表现了年少的周郎“一鼓困曹瞒”“气吞区宇”的形象特点。
B.上片“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和《赤壁赋》中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都让人联想到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场景。
C.下片的“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几句,描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表达了对赤壁之战遗迹的不尽追怀。
D.词人在末尾向道旁杨柳发问,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时代感伤,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写法相同。
2.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②《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③《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归结到由勤问好学入手。④臆度(yì duó),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有未达A强以为B知理C有未安D妄以臆度E如是则终身F几无G可问之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不传也久矣!(《师说》)
A.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B.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句及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圣益圣”中前一“圣”字意为“圣明的人”;“是己而非人”中的“是”意为“认为……正确”;“虽有槁暴”(《劝学》)中的“有”,通“又”。
B.韩文中“其可怪也欤”的“其”与刘文中“问焉以破其疑”中的“其”都意为“大概”;“而未尝往也”(《赤壁赋》)中的“而”,表转折,意为“却”。
C.韩文“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与刘文“求放心”中的“放心”都与它们的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中的“烛”意为“照”。
D.“句读之不知”“贤于己者”和“渺渺兮予怀”“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的句式分别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的“道”,意思是道理、规律,与《问说》中“就有道而正”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不必贤于弟子”和“而青于蓝”(《劝学》)中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以资切磋”中的“切磋”,语出《诗经·卫风》“如切如磋”,本义是加工骨器玉石,此处指讨论研究学问。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开篇提出“师道不传”已经很久了,并指出其无法“无惑”,接着运用三组对比从纵横两个角度反面论证了不从师的后果。
B.材料二开篇点题,提出“学习一定要好问”的观点,强调了“问”和“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从反面指出了“学”与“问”的作用。
C.两则材料都属于论说类文章,都强调要“从师”和虚心学习,论述的角度和主张也相同,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D.两则材料语言和结构很有特点,很有说服力,气势充沛,笔力雄放,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7.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2024-02-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代

王愿坚

在战斗后的东山岛上,我看到了一挺轻机枪,枪筒扭曲,枪口成了扁圆形。这是一个参军不到两年的新战士,在这次战斗中使用的,这挺机枪究竟杀伤了多少敌人,数不清,究竟打出了多少发子弹,也算不清,只知道枪管打红了,射手的手上烙起了泡,帽舌也烙焦了,他还在射击!射击!战斗结束,机枪冷却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专程采访了这挺机枪的主人黄承谋同志,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

你如此勇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我问。

他窘迫地望望身旁的指导员,半天,指导员插嘴了:你就把你家里的事讲给这位同志听听吧!

下面就是黄承谋同志的话,也是对我的问题的回答。

我家乡是咱的一块儿老革命根据地。以前,我家连巴掌大块儿的地也没有,爹在农忙的时候给地主做做短工,哥给人家当放牛娃,一家人一年到头过着苦日子。1929年,红军到了我们那个地方,爹就参加了红军。因为爹是打猎的出身,准头好,就让当了机枪手。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是个抱着大人胳膊打滴溜、趴在地上戳尿窝窝的孩子。1934年爹随着部队北上抗日去了,乡里给我家送来了很多慰劳品,还组织欢送红军出征的大会,妈领着我和哥哥,坐在红属代表席上,胸膛上还戴着一大朵鲜红鲜红的花儿。可没多久,白鬼子来了,日子一下子变了。爹很久没见回家,只有村东头根老爹经常来我家。根老爹有时候扭着我的耳朵说:伢子,好好听话,等大了好接你爹的班!

一天深夜,爹突然悄悄回家了,那模样简直叫人不敢认了:脸很瘦,头发老长,满脸连鬓胡子都留起来了,活像个大刺猬,两只眼睛还那么乌黑闪亮。原来北上的部队遭到敌人包围。突围时,爹负了伤,伤好后,党决定要他回老家参加敌后游击斗争。爹讲完了这段事,对妈说:看样子,苦日子又得过几年了,这以后,少不了又得把家扔给你了。

妈把话接过去说:什么苦难我也不怕,就是这几个孩子……

爹说,像咱们也不要什么人给上坟添土、接续香烟,就怕事情干不完,得有人接班啊!妈叹口气说,依着我呀,所有受苦受罪的事,就该咱们一肩挑过去,好让孩子们日后能享点福!

爹走后,妈悄悄在后院破墙根底下给爹挖了个藏身的地窖,之后爹回家的次数就多了,爹一回家就讲故事给我听:他怎样用一挺机关枪卡住了三百敌人,一个十多岁红小鬼怎样用一块石头缴了一支枪。这些故事一听了,我就半宿睡不好觉:我什么时候才能像爹那样去打白鬼子呢?有一次爹拿起一本油印书一举,这是宝贝呢!上面写的打倒土豪劣绅!你想想,那几年咱把土豪打倒了,日子过得多美!接着,爹就兴高采烈地讲起革命胜利以后的幸福生活来,讲的时候满脸笑容,眼睛发亮,就像那好日子已经就在他的眼前了。又压低了声音说:记着,老一辈的人,风里来,雨里去,血,一捧一捧地流,就是为的这个,这好日子是你们的了。那时候,可别忘了,这是老一辈人的命挣来的,就是拼上性命也得保住它。

19358月,爹已经有两个多月没回来了。这其间,根老爹前后背来过两个挂彩的同志,其中一个我叫他赵叔叔,在爹住的那个地窖里住过。

有天半夜,我被一阵轻轻的但很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侧耳细听,仿佛还有人在喘粗气。只见根老爹和那个赵叔叔抬着一个人,赵叔叔背上还有一挺机关枪。是爹受伤了,他已经不像个人模样了,满头满脸都是伤,蓬松的胡子被血黏成了一片,衣服也全是一片红。他闭着眼,鼻孔里不断呼着粗气。

原来,爹为了掩护大队突围,多处负伤,子弹也打光了。敌人冲到面前了,爹一咬牙,把机枪往怀里一靠,贴胸抱住赵同志,倒退几步,脚猛一蹬,坠下悬崖了。

根老爹走后,好大一会儿,爹才慢慢醒过来,他摇了摇头:还有多少事要干啊!……嘿,太早了……他望了望妈说,伢子妈,要常想着这孩子是谁的呀!妈说:伢子爹,你的话我记下了,我知道这后代是谁的。爹又断断续续地说:爹是个党员,没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留给你们的是……没杀净的白鬼子,要学好,别辱没了你爹的名字!这是爹说的最后的话。爹埋在了他藏身的那个地窖。当天哥上山当了红小鬼,听说打仗很勇敢,同志们都说他处处像爹,后来,走上了抗日前线,1940年的时候听说当了排长,再往后就没有了消息。

我们吃糠咽菜熬到了1949年。一解放,我积极地参加了二次分田的斗争。我家分了田,搬了房子,我还当了民兵队长。

1951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妈忽然想到爹坟上去看看。我和妹妹扶着她来到爹的坟前。妈绕着墓地走了一圈,在小树底下坐下来,半天,突然说:我唱个歌你们听吧!我好奇怪:自从爹牺牲了,她就再也没唱过歌;只听得妈说:这歌还是那年送慰劳鞋的时候,主力上一个同志教的呢。说着就清了清喉咙唱起来:

人民翻身闹革命,红军志气高如天;

老子牺牲儿顶上,哥哥死了弟上前……

这歌,妈一连唱了两遍,唱着唱着,妈眼圈一红,掉下泪来。

第二天,我就报了名。不过因为参军的人数太多,没能到朝鲜,我就要求参加了解放军,来到了海防上。同志,你说我怎么能不好好地战斗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东山岛战役中黄承谋同志的英雄事迹,是为了引出故事的主角——黄承谋同志的“爹”,从而展开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B.“爹”在部队北上途中悄悄回来参加敌后游击战争,模样发生了大变化,“活像个大刺猬”,可见战斗艰辛使“爹”内心有些受挫。
C.“爹”死后,哥当了红小鬼,后来又走上了抗日前线,可见哥哥继承了“爹”的遗愿,而“再往后就没有了消息”,暗示哥哥已经牺牲。
D.小说以“后代”为题,意蕴丰富,既指革命为了让后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指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主题深刻,感染力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插叙父亲北上抗日突围受伤,交代了父亲留在当地参加游击队的原因;通过倒叙父亲掩护支队转移的经过,交代了父亲受伤的原因。
B.小说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我”采访经历是“大故事”,黄承谋讲述的故事是“小故事”,“小故事”才是文本核心所在。
C.从叙事人称看,“我”作为采访者,等到采访对象开口讲故事,就自动隐匿。黄承谋同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爹”的事迹,真实亲切。
D.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语言质朴亲切,富有地方特色,如“准头”“打‘滴溜’”“戳‘尿窝窝’”等方言词汇,极富表现力。
3.小说结尾写“妈”唱歌给“我”和妹妹听,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人情美。
2024-02-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其强大莫不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曾有过诸多精微的阐释,如《诗经》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如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如《考工记》所倡导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臻达极致的技术追求;等等。然而,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传统工匠日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技术甚至发展为压制、支配与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部力量,等等。虽然不能说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它确实被削弱和忽略了。

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能静下来精心研发、打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体力劳动仍然存在着被贬抑的现象,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在如此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要让工匠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全社会应形成一种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营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国家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做人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进一步讲,重视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与职业技能,更是为了使劳动者成为具有真正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个体。因而,工匠精神指向一种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为此,我们不仅应打破那种将人作为手段的异化工作模式,更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享受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创造活动,使劳动者在劳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感觉到个人的乐趣。追求独立人格、尊严和个体价值,在当今工匠精神的塑造中,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诉求。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光明网》20219月)

材料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20164月)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的重塑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只有着力塑造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才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B.自古以来,很多历史文献都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出了精微的阐释,这表明我国在进入大工业时代以前就很注重工匠精神。
C.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等,防止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逆向淘汰。
D.弘扬工匠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和维护其做人的尊严,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愉悦与满足。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第一段,作者追本溯源,从“匠”的意义发展变化谈起,强调在当今时代虽然没有职业贵贱的区别,但却有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的不同。
B.材料第一二段,作者认为工匠用自己的极致追求把人们带往更为不凡的世界,虽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世界,却被别人认为同世界脱节了。
C.材料第二三段,作者认为推崇工匠精神意义重大,不仅能够疗治浮躁短视的社会风气,还能倡导追求品质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的时代精神。
D.材料第三段,作者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包括炉火纯青地掌握一门技术,还包括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的追求和物我两忘的境界等。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文科专业过热、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提出了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路,具有现实针对性。
B.材料二指出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种种误解,肯定“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展示出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
C.材料一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了创造活动对劳动者的作用,材料二引用“躲进小楼成一统”,强调坚守工匠精神不能与世隔绝。
D.两则材料话题、侧重点都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如何塑造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揭示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
4.材料一结构清晰,论证严谨。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塑造“工匠精神”。
2024-02-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后郑伯昌被派为“近畿”地方官。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②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③“钓鳌”,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鳖,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比喻非凡的事业。④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晞女发兮阳之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留不住郑伯昌离乡赴任的匆匆脚步,此处的风雨,也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B.上片末尾两句重述离别的现实场景,与首句的风雨之声形成呼应,又营造起肃杀中见意气飞扬的沉雄壮阔之境。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这里是化用,想象自己只能游于乡野、困于乡间,表现遭贬后的落魄。
D.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惹来杀身之祸。
2.顾易生评价本词“一扫‘彷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于离别中见振奋之意”,请结合词句,分析“振奋之意”的表现。
2024-01-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