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背着褡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像是鸡脖子里全都塞满了鸡毛。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笑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

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有删改)

[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书中最具智慧的人。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慧眼看世。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叙述退敌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去写触觉,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C.张总督的书信从侧面写出了朱先生的德高望重,同时“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一句也为朱先生能够劝退敌军做铺垫。
D.本文和鲁迅的《阿Q正传》故事背景都是辛亥革命,本文主人公朱先生是个读书人,而阿Q是一个无业无家的贫苦雇农。
2.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1)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
(2)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
3.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提出一个关键词:儒道结合。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4-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至境是指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不同的文学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至境追求。一般而言,浪漫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境的营构,象征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象的呈现,而现实主义的作品则追求典型的创造。人类通过这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的追求,实现人类自身心理功能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文学典型形象的创造,使人类的“知”(认识)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上放出异彩。没有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能不通过典型形象的创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福的鲁滨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罗贯中的刘备、孔明、张飞,施耐庵的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曹雪芹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鲁迅的阿Q,这些人物的名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而家喻户晓,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现实主义若是不能创造程度不同的典型人物也就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了。

那么,什么是典型呢?过去有许多讨论。

有的说,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的说,典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没有揭示出典型的特征。因为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总是把问题大而化之,我们可以说不但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实际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所以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至于别林斯基的说法则是一种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说法,都建立在“综合”论、“拼凑”论的基础上,就是说、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和拼凑。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最失败的事情是把典型写成类型。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

几年前,我提出一种典型论。我认为典型是具有特征的能够激发人们的美感的人物形象。在这个学说中,“特征”是一个关键词,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的说法,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他的理论得到了黑格尔的激赏和发挥,并提出了“特征化”原则。别林斯基谈过特征的美学功能。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也特别看重“特征”这个概念,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对此也有论述。按我的综合和理解,就其外延说,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就内涵而言,特征也是一种“悖论”:它的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但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所以,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和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汇合。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将其扩大、提升、深化、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特征化”(不是综合、拼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典型人物的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个典型人物创造成功,那么你的现实主义也就达到了极致。

(摘编自童庆炳《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艺术至境追求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B.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C.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概念显得宽泛化,无法解释清楚实质。
D.类型论与典型论有相似性,但典型论比类型论更成熟,更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是为了阐述典型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B.文章为了阐释典型论的概念,运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分析了以往对典型的定义存在的不足。
C.文章将类型论与典型论进行比较,是为了阐述把典型写成类型是失败的,论述深刻透彻。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典型论中的关键词“特征”的概念,并阐述了“特征”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别林斯基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解说典型,所以不能带给我们确定的说明。
B.典型论中的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具有普遍性。
C.希尔特认为特征是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这一理论得到黑格尔的认同。
D.作家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特征来写作,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
2024-04-2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叙怀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

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五)

阮籍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乃悟羡门子,噭噭今自嗤。

[注]①被:通“披”。褐:粗布衣服,出自《老子》“圣人被褐怀玉”。②佩印从负薪:出自《汉书·朱买臣传》。汉代朱买臣家贫,常卖柴以给食。后来任太守,佩太守印绶荣归故里。③《晋书·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在魏晋易代之际的黑暗现实生活中抒写的感慨。④颜:指颜回。闵:指闵子骞。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人物。⑤羡门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联叙述诗人青少年时代因为阅读大量史书,从此志向高远要向古代圣贤看齐。
B.张诗颈联承接上文,表明追求“道行”只要志同道合就不必问是否是兄弟,也无论贫贱。
C.张诗尾联中“孤根”指独生的根,说明自己孤独无依,因而愿意以古人为邻,向他们学习。
D.阮诗后八句转入感怀,说诗人要建功立业,与历史上的很多名人葬在同一地方而显名。
2.张诗的第三、四句和阮诗的第三、四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非法AI变脸生产出的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内容,经由不同平台的传播,以场景再现的技术优势,颠覆受众的已有认知,对伦理与道德提出挑战。AI变脸技术以数字嫁接创造、加工出高仿真虚拟场景,民众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导致真实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迷失。AI变脸技术通过深度伪造,以混淆视听的虚假叙事,冲击民众心理,侵蚀社会信任,扰乱政治舆论生态。AI变脸技术既可突破对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体系,窃取情报信息,又可伪造突发事件,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恐慌。

如何规避AI变脸技术所引起的风险呢?AI变脸技术风险的规制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内容多,蕴含活力与秩序、自由与安全、责任与信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数据算法、合作共治、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等维度同向发力,良性互动,聚力推进AI变脸技术异化治理体系的构建创新,有效管控风险,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以数据算法为基石,深化源头治理。规避AI变脸技术的风险,要强化算法治理。强化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引导算法设计者、信息分发者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引导算法应用向上向善。构建算法数据库,收录AI变脸技术的生成算法、识别算法和检测算法等模型,以溯源防伪、反向破解辅助识别判定AI变脸作品,并将其同步收录数据库,通过样本的累积迭代,提升比对判定能力。优化传播媒介平台内部算法,强化外部算法治理,协同优化算法的准入、监督、投诉和评估等配套制度体系。

以合作共治为架构,推进协同治理。要秉持合作精神,培育共治价值,优化完善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机制。要以主体跨域协同、路径集成协同、信息交互协同为路径,优化协同治理界面。强化政府部门、社交平台、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厘清权责关系,共同开发检测审查AI变脸的技术算法,画好协同治理的同心圆,共同应对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以信息保护为支撑,构筑立体屏障。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人身表征性、不可替代性特点,既是AI变脸的原始材料,也是基础根基。AI变脸技术异化的风险规避应以隐私控制为原则,构建从收集到存储再到应用的多维立体保护体系。细化采集入库规则,建立媒介平台动态征询和信息披露机制,基于适度透明、隐私侵犯最小化原则收集信息。完善保管存储规则,媒介平台应采取加密技术,隐名化、匿名化储存用户生物识别信息,严格限定储存期限和敏感应用场景。丰富加工利用规则,制作者、上传者对原始视频采用语音标识、数字水印等方式进行信源标注,优化信息公开、转让,确保检测核查有据可循。

以法律框定为红线,厘清技本边界。秉持技术—经济—社会的模式,平衡调和公共利益和个人叙益之间的张力。持续完善行政与民事相结合的法律规制体系构造,健全法律规制体系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厘清AI变脸源头制作者的法律责任,细化AI变脸可能带来的侵权行为,做好追踪溯源。构建要素上贯通生产、使用、维护、监管等节点,内容上统合审查、商议、监督、互动机制的法律规范框架体系。加大平台处罚力度,以疏堵结合的策略,细化不同场景应用的法律规制,以法律为AI变脸框定红线。

(摘编自陈磊《规避AI变脸的技术风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变脸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产生的风险对伦理与道德提出挑战,不容忽视。
B.强化算法治理,多方合作共治,保护生物信息,就能彻底规避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C.政府部门、社交平台和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共同应对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D.生物识别信息是AI变脸原始材料,收集信息时应遵守适度透明、隐私侵犯最小化原则。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首先阐释了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然后针对风险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材料按照主次顺序依次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明确。
C.材料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画好协同治理的‘同心圆’”。
D.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涉及诸多方面,且后果严重,可见AI变脸技术弊大于利。
3.某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虚假的视频或图片,以此进行诈骗活动,请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史馆的那张犁

蒋巍

中学时,我从哈尔滨下乡赴北大荒,下了绿皮火车再上大解放汽车,穿过莽莽苍苍的兴安岭大森林,历时一天一夜,和上千名同伴抵达黑龙江边的嘉荫农场。一路上,我第一次看到那些穷困寂寥的乡村,那些破旧的村舍,内心之震撼、情感之忧伤,至今难忘。

有一次赶马车,去岗下为食堂拉井水。马太饿了,见墙根堆着一些馒头和豆腐,便瞭蹄子突然拐过去,把我甩到车下。眼瞅着大车轱辘朝我滚滚而来,幸亏我反应快,猛一翻身从车下滚了出来。旁边晒场上的几十名同伴一起惊呼:蒋巍,你捡回一条命啊!

我的八年青春岁月,都献给了黑土地。每每忆及这些,我对乡村生活总涌起亲切感。这些年,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东南沿海,我走了许多乡村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伟业,彻底撕去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绝对贫困”的标签,那些偏远贫瘠、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瞅着一个个红瓦白墙、大路朝天的新村拔地而起。

让我印象最深也最为感动的是,许多更新改造或迁入新址的村庄都办有一个村史馆——这是全体村民的意愿。馆里陈列着很多旧农具、旧物件,有硬木车轮、纺车、蓑衣、草鞋和公社的账本、算盘之类,都是村民们捐的。其中,让我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是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裂痕的木犁!

犁,历史由它而起,梦想由它而起。它的犁铧,最初是刀耕火种的石片,后来是青铜,再后是钢铁,在中华大地留下五千多年的年轮。一张犁,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它英勇得像一张坚忍的弓。而今,无论多么现代的大机械代替了它,无论它现在多么寂寞,它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我到过乌江畔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下边就是大气磅礴、激浪滚滚的乌江。那里耕地极少,山上山下全是石头,拢一把土、摘一筐玉米棒都是难事。许多人家便外出谋生,或坐到江边峭壁下等活儿——为逆流而上的大船拉纤。我走过那些纤夫身边,望着他们乌黑的身躯、深弯的腰身和紧绷在肩头的纤绳,听着他们一声声高亢而有节奏的呼吼,蓦然忆起《黄河大合唱》中的那些山呼海啸。一根粗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这就是中华民族埋头苦干、自立自强的精神啊!

在贵州铜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攀崖而上,走进一个农家院,我惊异地发现,院墙边放着一张老旧的木犁。我问,现在都机械化了,田里都是小农机突突响,还用得着这东西吗?主人说,这是我家的宝物,从老祖宗用到现在,我奶奶年轻时用它耕地,我舍不得扔。

为啥呀?

主人拿过一块抹布,一边为犁杖揩灰,一边说:“有感情了呗。别的地方用犁耕地,我们这儿用犁耕石头。”

“咋回事?”我问。主人说:“你没见我们这儿的田亩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块吗?”

我笑了,说我听过一个段子。分田到户时,有一家分了十二块田,女儿放学后一块块数,数了好几遍都是十一块,她叫:“爸爸,少了一块呀!”爸爸说:“那一块在你草帽下扣着哩。”

其实,这些田亩原本都是石头。脱贫攻坚以来,县乡领导便带领群众治理石头,还送来好些镐头锤子。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把大石头运走,把小石头砸碎,再从乌江边扛回一筐筐泥土垫在地里。“因为山上地块小、沟壑多,机械上不去,犁杖就用上了。”主人高兴地指着周围的山说,“我们的田亩就这样爬上了山,还种了很多树。你看,老早那些光秃秃的‘和尚头’,都种上庄稼了!”

看来在山区,犁杖还是用得上。即使用不上,那也是农家的传家宝。只要看到它,农家就知道应该咋样侍候地了,土地就是农民的无价宝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讲述了“我”从哈尔滨奔赴北大荒的经历和感受,不仅展示了东北土地的广袤,也凸显了知识青年下乡的艰苦。
B.从“中学时”到“这些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文章以大跨度的时空视角展现了我国乡村地区的巨大变化。
C.作者对乌江江畔的许多村民因耕地贫瘠而外出谋生的生活状态,既表达了对村民的同情,也对他们脱离土地感到惋惜。
D.作者以牛喻犁,以犁喻人,采用比喻、排比、抒情等手法,旨在表达对犁以及犁所象征的劳动人民苦干精神的赞美。
2.在贵州铜仁,面对主人回答“你没见我们这儿的田亩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块吗?”时,“我笑了”。作者的笑含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参观村史馆时,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裂痕的木犁让作者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4-03-11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为人乞师于真卿曰:“公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今清河,公之西邻,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今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窃计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平原之强。公诚资以士卒,抚而有之,以二郡为腹心,则余郡如四支,无不随所使矣。”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萼曰清河遣仆衔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尝寇也亦欲观大贤之明义耳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真卿奇之,欲与之兵。众以为萼年少轻虏,徒分兵力,必无所成,真卿不得已辞之。萼就馆,复为书说真卿,以为:“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仆回辕之后,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为公西面之强敌,公能无悔乎?”真卿大惊,遽诣其馆,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执手别。真卿问曰:   “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为乎?”萼曰:“闻朝廷遣程千里将精兵十万出崞口讨贼,贼据险拒之,不得前。今当兵先击魏郡,执禄山所署太守袁知泰,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人;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县之未下者。计官军东讨者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西向者亦不减十万。公但当表朝廷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真卿曰:“善!”命录事参军李择交及平原令范冬馥将其兵,会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军于堂邑西南。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有改动)

【注】①缗: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②斛:容量单位。古代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萼曰A清河遣仆衔命于公B者C非力D不足而借公之E师以尝寇也F亦欲观大贤之G明义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秦以前“郡”比“县”小,秦汉时“郡”比“县”大。
B.“兵足以倍平原之强”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含义相同。
C.“今当引兵先击魏郡”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含义不同。
D.太守,战国时“郡守”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职权外,还可任免所属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李萼替清河郡向颜真卿借兵抵御叛军,刚会面时,他便夸赞颜氏大义,肯定了其在河北地区的重要地位。
B.面对借兵之请,颜真卿陈述了自己的难处后,仍留有话语周旋的余地,希望从李萼口中探听到清河郡的动向。
C.遭到颜氏拒绝后,李萼陈述了清河郡的去向立场具有可变性,引起了颜氏的警觉,并最终促使颜氏借兵清河。
D.成功借兵后,李萼分析了叛军的用兵策略,并预测了战事的发展结果,希望颜氏所部坚守阵地,共克叛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
(2)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
2024-03-11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凌侍郎还宣州

晏殊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注】①凌侍郎:凌策,北宋名臣;凌策从蜀地任职回来,皇上有意擢用,但因病调养不能就任;这首诗是晏殊送其归乡时所写。②碧落:这里泛指天上。③谢守:谢脁,曾任宣城太守。④朱公故里:朱公,即范蠡;故里:指宣城。⑤汉庭三独坐:汉武帝曾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以示尊宠监察官员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介绍宣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借此突出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B.颔联中官吏背着弓箭走在前的这一场景,体现了对凌侍郎的尊重。
C.颈联借谢脁歌吟、范蠡的情感之事,意在突出宣城的传奇与神秘。
D.本诗属于送别诗,富有想象,用语虽非通俗平易,但却典雅敦厚。
2.清人陈廷焯说晏词“婉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尾联如何做到“委婉”的。
2024-03-11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区域和人口组成迅速变化,在城市建设中也伴随着城市中村落和人群的变化。十多年来,城中村从空间结构到人口结构都有较大变化,在社区治理上也有较多调整。

②城镇化伴随着区域内原有村落的变迁,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变化嵌入城市的变化之中。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原有的城市空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则需通过城市更新等方式盘活低效利用的土地,提升土地效益。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变化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发展而成的城市村落空间。随着城市的变迁,城中村往往配合周边的产业发展,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这类城中村的空间并未经过细致规划,容易造成村落建筑空间的失序。广州不同城中村的握手楼,厦门一些村落中交错的古厝和自建房,都体现了这些空间的失序。在一些大型城中村里,空间失序加大了治理的难度。第二种是经局部改造的城市村落空间。这一类城中村空间改造采取更为有机的方式,主要着眼于提升部分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对村落中的局部区域进行拆除,对一些楼宇进行修缮,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第三种是经全盘改造的城市村落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在内的很多城市开始对城中村进行全盘改造。全盘改造有助于对土地进行更充分的盘活,重新布局村落的空间等。

③自然发展的城市村落空间是城中村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局部改造和全盘改造的前在状态,后两种类型是针对第一种类型的改造。改造方案与城中村的经济社会变迁,尤其是人口状况的变化关系尤为密切。空间与社会的互构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动力,随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城中村成为容纳大量外来人口的空间,人口结构也越发复杂。在城中村整体变迁的情况下,人群也在发生变化,对社区治理形成了更多的挑战。

④第一,城中村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圈层的人口空间结构。本地村民居住在一个区域,外来人口可能又分布于不同区域之中。20世纪90年代,有些村落或社区形成了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区域,使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相对区分开来。现阶段,更多的自建房修建之后,外来人口散居于城中村的不同区域。在某些城中村,来自某个省份或城市的人口比较集中,而呈现出“村中村”的状况。这些人口的不同分布状况也导致在治理上的难度不断增加。

⑤第二,对于村落的局部改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但由于改造行动触及村落中既有人群的利益诉求,不同群体对改造的态度也不同,基层治理需要做好协调工作。

⑥第三,城中村空间的全盘改造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村落的消失。原有村落的建筑空间被改造成现代化的社区,人群结构也由此更为多元。在改造之后,原有的村民可能集中或分散居住在几栋高层楼宇中,与以往的邻里关系也判然分明,出现村民的不适应以及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融合问题。

⑦在城中村的改造及变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中村作为人民城市的一部分,原有的村民及其他不同主体作为重要治理主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将城市更新和城市变迁等作为一个社会工程,从社会联结的角度去讨论如何实现社会的有机更新及有效治理。这种有机更新和变迁不只是产业和空间的改变,而且是城市区域的全方位更新和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空间和社会动力的角度去看待城市发展和城中村的变迁。

(摘自黄晓星《城市快速变迁中的村落与人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土地利用低效会导致城市空间发展不足,进而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B.城市空间的局部改造通过小范围拆除、修缮等有机方式,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
C.城中村的社会经济与人口结构都是城中村变迁的动力,会对改造方案产生影响。
D.城市更新与变迁,需要从空间和社会动力角度去关注城市发展及城中村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凸显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的变化。
B.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详细论述了城中村的空间类型、现实问题及治理措施。
C.文章第②段列举握手楼、自建房等,论证了自然发展的城中村治理难的观点。
D.文章第④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论证了城中村人口、空间结构复杂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村空间和人口结构变化能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治理能力。
B.城中村改造无论采用局部改造还是全盘改造,都应重视提升土地的效益。
C.北京、广州等很多城市全盘改造城中村,能够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D.城中村居住的不同主体是配合城市发展的劳动者,也是改造治理的参与者。
2024-03-11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成功投产后,彼时的中国核电人在思考——什么时候中国能拥有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设计顺利完成后,时任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的张森如召集十多位技术骨干,经过一系列讨论、计算、验证,开展了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研究工作,最终确定了“177堆芯”设计、更大尺寸压力容器等重要技术参数,形成了CNP1000技术方案,也就是“华龙一号”的雏形。

②相较于二代和二代加核电,“华龙一号”在“177堆芯”创新之上,为达到全球最高安全要求,开创性采用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2021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福清核电全面总结“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出版中英文《华龙一号标准化管理手册》《华龙一号标准化技术手册》,形成一整套可复制的标准项目管理体系,为后续核电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华龙模式”。

③核电技术创新,还体现在关键设备及安全管理系统的进步。漳州核电是“华龙一号”首个从示范工程走向批量化建设的项目。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华龙机型核电机组。漳州核电一期工程在安全性和性能提升上实施了重要设计改进49项,运行优化156项。

④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的主要设备,被称为“核电站之肺”。蒸汽发生器结构复杂,内部零件达上万个且价格昂贵。以往大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设计技术及知识产权只掌握在几家国外公司手中,他们长期封锁此项技术。于是,中国核动力院坚决启动了蒸汽发生器技术攻关项目。“自主研发时,条件很艰苦,没有经费自己筹,没有试验设施自己建,我们第一个大型试验装置就建在河南南阳油田里,用他们的高温高压蒸汽做试验。”“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设计总师张富源说。27个月后,用于“华龙一号”的第三代核电ZH-65型蒸汽发生器问世,而美国、法国制造首台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了将近40个月。与国外相比,ZH-65型蒸汽发生器蒸汽压力更高、湿度更低、经济性更好。蒸汽发生器不是孤例。“华龙一号”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建、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设备也都实现了“中国造”。如今,“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走出国门,成功落地巴基斯坦等国。中核集团也与多个国家确立了核电项目合作意向,实现互利共赢。

⑤同时,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核电已走上了从“零的突破”到“核能+”产业的发展之路。

⑥作为南方首个核能供热项目,目前秦山核电核能供热项目已实现海盐县3个居民小区稳定可靠安全供热。“核电机组产生热能,通过多道热闭式循环送至用户。过程只有热量交换,没有介质交换。同时,利用回路压差设计、设置高精度监测装置等措施,确保核能供热安全可靠。”秦山核电科技创新处主任工程师张云华介绍。根据规划,核能供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可满足40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这样每年可节约电能消耗1.96亿度,相当于每年可减少燃用标煤约2.4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817吨、氮氧化物908吨、二氧化碳5.9万吨。

⑦作为目前我国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三期重水堆除了发电,还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碳-14同位素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如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之前,我国碳-14同位素供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供应无法保障。秦山核电辐照生产碳-14同位素投产后,年产量既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支撑部分出口。

(摘自杨晓冉《实地探寻中国核电自主创新之路》,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一座核电站。
B.“华龙模式”包含核电技术、项目标准等要素,是由中国牵头、多国合作完成的。
C.作为“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漳州核电项目在安全性与性能上实现重大突破。
D.中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开展蒸汽发生器的技术攻关项目,缩短了它的研发周期。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核能医学诊疗神经疾病”这个例子能支撑我国核电已走上“核能+”产业发展之路。
B.第④段中“华龙一号”的引号表“特定称谓”,与“核电站之肺”的引号用法相同。
C.发展核电,技术创新是关键,安全管理是基础,需要经济、科学等领域多方合力。
D.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数据,都表现出中国在核电自主创新之路上的艰辛与卓越成就。
3.核电发展是中国发展的缩影,纵观核电发展历程,中国为世界核电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
2024-03-11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益,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文中“少益以学”与“益骜放不自修”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D.“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代宗即位后,召他做官,然而他已经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原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23-12-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