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
B.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的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
C.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
D.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卢诗是咏物诗。
2.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的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武王以礼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礼信也。

(摘编自《越绝书•吴内传第四》)

材料三: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贵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又射A三发B击C以剑D斩E以玄钺F县G其头小H白之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发而后下车”中的“发”,与“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的“发”含义不同。
B.“武王以礼信”一句的句式,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中的句式不相同。
C.“武王未下车”中的“下车”,与“衡下车”(《张衡传》)中的“下车”的含义相同。
D.“如秦者立而至”中的“而”,与“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纣王带领七十万大军对抗武王,却很快战败,是因为纣王的军队中很多人都盼着武王赶快到来,无心抵抗。
B.在武王看来,得到上天的保佑非常重要,殷商就是因为没得到上天保佑,才哀鸿遍野,在战争中输给武王。
C.文王死后第九年,天下八百诸侯接到武王通知后,都赶到孟津之上会合,想要追随武王,一起讨伐商纣。
D.材料三认为,夏商周最为看重的是做事要善于凭借外物,顺应百姓的心意,能做到这样就能所向无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2)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5.《吕氏春秋•贵因》中说“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试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因”有哪些。
2024-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兰探照

陈毓

“张兰,你看,这是厨房。

张兰在移动的手机屏幕里就看见那厨房。她看见一块小狗瓷砖,当即喊肖大壮把镜头转回去,仍只看见一片瓷砖上有小狗图案。

“这是啥讲究?”她问肖大壮。

肖大壮说,这叫不对称美。

①自从进了城,肖大壮说话跟在村里很不一样了。张兰现在也进了城,她往后也会和在村里的自己不一样的。

为和张兰视频,肖大壮这一天等得心急。但心急没用,张兰一早要赶到东城小区,接送那家的孩子去幼儿园。送过孩子即刻返回,顺路买好粥铺的包子和豆芡饭,送到这家爷爷奶奶的餐桌上,再赶紧下楼,买菜,回来给二老做好午饭。两位老人的午饭时间严格,十一点半准时开饭,这倒给张兰留出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叫她赶回出租屋,弄好自己和儿子的午饭。匆匆吃过饭,她要再次返回,把两个老人吃过饭的厨房收拾干净,把晚饭所用的蔬菜洗好放妥当,之后,去幼儿园接回孩子交给这家老人。晚饭她不用管,由年轻的女主人回来做,他们要在晚餐桌上团圆。

张兰收拾好厨房,下楼时带走垃圾。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后,她会伸个腰。脚步缓下来,目光缓下来,她的手臂、肩背、目光现在都是向下的,她觉得这样舒服。

肖大壮就是在这时接到了张兰的视频电话,早上出门时他就嘱咐过,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错过就没机会看了。

昨儿下午,肖大壮遵工长安排走进新苑小区,为一户人家铺地板。他走进房间,对照清点了木地板的型号和数目,准备干活。

他一抬头,看见一棵开花的树,其中一个花枝,从敞开的窗子探进来,阳光打在洁白的花朵上,一朵朵花,像明亮的灯盏,把肖大壮的眼睛照亮,真是美呆了,肖大壮嘟囔。此刻,他还不认识玉兰花。但他确信张兰要是看见这花会有多高兴,要是张兰和他能在这座城市拥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多辛苦他都愿意,张兰也愿意。他骑上电动车回家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让张兰看到这花。

尽管足够细致,肖大壮还是在午后就铺好了地板,只等和张兰视频后,就能把钥匙交还工长。

肖大壮给张兰看的,正是这家的厨房。肖大壮并不直接给张兰看那树花,他要铺垫到高潮。但张兰却迷上了那块小狗瓷砖。肖大壮把镜头移到那伸进来的花枝上,给张兰看一朵花,张兰果真大呼小叫。张兰喊:“玉兰花,多好看的玉兰花,你快闻闻,保准闻得见荷香气。”肖大壮觉得张兰真好笑、真可爱,他把鼻子凑近花,闻了闻,还真闻到了荷花的香气。

张兰嘱咐肖大壮往后退,她要看清那间有玉兰花的房子的整体模样。肖大壮于是“向后,向后”“向左,向右”,把那间有玉兰探照的厨房完整呈现在张兰眼前。张兰夸赞女主人的眼光,说配的青色窗帘好看,尽管她叹息在厨房安窗帘实在是浪费钱。

趁着这喜欢,张兰索性放开,她指挥肖大壮,把每间房子都照给她看,②于是张兰赞美地板,张兰赞美客厅,张兰赞美门廊,张兰赞美那个小小的房间,张兰和肖大壮争论,小房间会住这家的儿子还是女儿,最后她索性说,③这户人家肯定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儿子一般大,都上三年级,还是一所学校。肖大壮忍住笑,不和张兰争,他想张兰也许是对的,张兰很多时候都能预测对一些事情,但愿张兰这次也对。就像他确信,这家的女主人美丽,会过日子。男主人长相也好,很爱家庭,这家有个儿子,正像他们儿子一样,上三年级,没准一所学校呢。

肖大壮和张兰不由地一起在电话里笑,这一天,他们真是高兴啊。

肖大壮打点工具箱的时候忽然想到一枚钉子,他几次三番看见那枚细长的钉子,他想不清这枚钉子会用在哪道工序里,但此刻他找不到那枚钉子了。他把垃圾袋打开查验,仍不见钉子,他担心钉子被嵌进木板,他回忆最后看见钉子的时间,恰是他就要完工的时候,那,钉子去了哪里呢?他蹲下,检视最后铺的那几块地板,他轻轻叩击,用手掌一一抚摸,看哪里有异样,之后他“嘿”了一声,当即出了一头细汗。他迅速揭起最后的一块木地板,他看见,那枚细钉嵌在那块木板和墙的缝隙之间。肖大壮舒了口气。

留一枚钉子在不该有钉子的地方,多不完美。

幸好我找出来了,我纠正了错误。

肖大壮扣好那块被自己揭起来的木板,心里那个美,那个舒坦,那个对自己满意啊。

他提着垃圾,倒退着出门,把门轻轻锁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兰进城后的新工作内容繁杂,扔完垃圾后缓下来的脚步和目光,向下的姿态都表现出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放松状态。
B.肖大壮为一颗钉子出了一头细汗,是因为这一颗钉子既是他工作的失误,也与他们对这个家庭堪称完美的设想不符。
C.本文将肖大壮和张兰的视频对话置于文章开篇,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D.在叙事人称上,本文以第三人称为主,同时也融入了第一和第二人称。这不仅扩大了叙事空间,还丰富了人物形象。
2.在叙事学理论中,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的重复、语言的重复、情态的重复等。请分析文中三处划线部分的重复所包含的叙事意义。
3.从厨房外探照过来的玉兰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玉兰花”在文中的作用。
2024-05-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次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又是什么?它将如何赋能生产生活呢?

“‘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当前行业科技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提取出来与各行业相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型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博大数据CEO张永健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里的“+”代表了融合、增强的意思,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而是与各行业融合,并达到1+1>2的效果。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迎来快速发展的节奏。来自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测算,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全球范围内,由大模型驱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正在形成,‘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也恰逢其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道强告诉记者,正如9年前“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推动了互联网应用从消费者走向产业端,并加速各行各业向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具体到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方面,张永健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并通过应用场景来推动技术的落地和应用。“这涉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算法的优化、模型的训练等多个环节,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探索出最适合的应用模式。”

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多个方面。不论是我们常用语音助手来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还是智能家居系统中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功能,都在让生活更加便利。

张道强说,随着ChatGPTSora等技术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在金融、教育、交通等行业已经展现出更具前瞻性的发展前景。而日常生活中诸如智能医疗机器人、L4级无人驾驶(高度自动化驾驶)等“科幻级”应用场景的实现,还有待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突破。“相信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我们必将加速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选自《“人工智能+”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生活将再增“AI含量”》)

材料二:

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在享受便捷性的同时,也要从科技向善的维度给它备好“刹车”。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技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只要付费,科技就会像魔法一样为我们带来想要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亚瑟•克拉克爵士那条广为人知的“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首先,从科普工作本身来说,社会需要将相应的工作前置,不能临时抱佛脚。我们应该既让公众知晓人工智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好处,也需要说明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同时,还应该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信息失序”,产生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信息。

其次,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增加多元性的信息,尤其是科学内容的“投喂”。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人工智能的投入—产出模式:它不像奶牛那样吃草产奶,而是吃啥产啥。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存在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更何况,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开始自动生成谣言了。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谣言和伪科学,人工智能生产平台需要加强与辟谣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生产出来的素材,社会应该引入专家审核的环节。这种审查不仅仅包括内容的科学性,还包括是否存在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是否符合科研伦理的问题等。这对于审核专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再次,对于受众而言,增强辨伪防骗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相较于知识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更需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于信誓旦旦的表述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对于AI平台来说,相关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面临AI炮制的谣言和伪科学,科普不能无所作为,但是光靠科普也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科技向善、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与用户共同构筑起健康、理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

(选自《AI炮制了谣言,科普如何破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代表的是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并达到1+1>2的效果。
B.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节奏,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C.“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的,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D.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通过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的落地,是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人工智能生成谣言的能力还不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大。
B.人工智能导致的“信息失序”并不会影响我们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C.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有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
D.“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实离不开行业内专家的努力,审核专家更是为破除AI生产的谣言和伪科学承担起了责任。
3.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类如何与地球和宇宙相关联?我们提供了两种类型的答案。在一种图式里,人体被设想成一种宇宙的形象。在另一种图式里,人类是宇宙坐标的中心,决定了基本方位和垂直轴的位置。这并非出于任何有限的目的,而是想在宇宙中获得安全感。

②人体是我们最熟知的物质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体验世界的条件,而且是一种可以接近的物体,我们总是能够观察到它的特征。人类基于人体结构与地球地貌之间的类比进行的观察是分布广泛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将地球视为一个由骨骼、肉体和毛发构成的有感觉的生灵。在中国,流行的传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天地中的生灵,山岳是它的躯体,岩石是它的骨骼,江河是流淌在它静脉中的血液。在欧洲的中世纪,把人体视为小宇宙的思想是司空见惯的。

③第二种图式将人类置于由基本方位限定的世界中心。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个特征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明确地将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它也有其他的一般性特征。它将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力量结合起来,其结合的方法是把它们与空间系统内的重要位置或者地方联系起来。它试图通过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来弄清宇宙的意义。它把个性融入空间之中,因此实际上将空间转变为地方。

④通过研究索尔托印第安人、中国人和欧洲人可以说明定向空间框架的单一特征和共同特征。曼尼托巴的索尔托印第安人在实践活动中毫无例外地依靠自然特征确定方向,借助于众所周知的地标找到他们的路。除了本地的地标以外,他们也关注北美主要的湖泊、河流和小村落的名字和大概的位置。北极星、太阳的轨迹就是神话王国的参考点,而索尔托印第安人生活在这个王国的中心。在索尔托印第安人的宇宙中,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它们是拟人的生物,每种风都被赋予了一种基本方位。

⑤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在人口、经济实力和物质成就方面,中国人和索尔托印第安人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他们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如同许多北美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霍皮人、特瓦族和奥格拉拉苏人)部落一样,中国人把人置于空间的中心。许多人想自己安排对于世界的体验,因此,如此安排好的世界当然会以他自己为中心。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汉朝的砖瓦的设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砖瓦是中国人缩微的宇宙,宇宙的中心是在黄土地上的人类。

⑥在欧洲,尽管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种由基本方位构成的空间网格,但它在构建宇宙方面的作用却不如在诸如中美洲和中国之类的高度文明的中心中那么重要。尽管西方文明的确没有基于基本方位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但这些方位却一再出现在各种象征空间的概念和建构之中。在古希腊,东方和西方富有象征意义。东方代表光明、白色、天空和向上,西方代表黑暗、地球和向下。大多数后多利斯型神庙都是朝向东方的。

⑦建筑空间——一所房屋、一座庙宇或者一座城市——是一个具有自然物所缺乏的明晰性的小宇宙。建筑创造了一种有形的世界,可以在这样的世界中清晰地阐明那些深深感受到的和能够用言语表达的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进而使人类继续努力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选自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在与地球和宇宙的关联中,为了获得安全感,采用了两种类型的关联方式。
B.由基本方位设定出空间框架在新世界的宇宙观中是显而易见的,在旧世界中却未能体现。
C.曼尼托巴的索尔托印第安人在实践活动中仅仅关注本地的地标,生活在神话王国的中心。
D.欧洲存在一种由基本方位构成的空间网格,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表述清晰的宇宙观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与地球和宇宙有两种关联方式,本文简要论证第一种,详细论证了第二种。
B.文章第⑤段通过汉朝的砖瓦设计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
C.第④⑤⑥段通过比较证明了索尔托印第安人、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神话空间存在共通之处。
D.本文虽然是一篇学术文章,但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指出只要划分宇宙的各个部分和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能弄清宇宙的意义。
B.在索尔托印第安人的宇宙中,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每一种风都被赋予了一种基本方位。
C.之所以大多数后多利斯型神庙是朝向东方的,是因为东方代表光明、白色、天空和向上。
D.人类基于人体结构与地球地貌之间的类比进行的观察,在北美、中国和欧洲都是存在的。
2024-05-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墙小院记

梁衡

在大城市里住了50年高楼,我忽然怀念起当年在县城里住过的那个平房小院了。

自那时,我来到县城工作,住在机关宿舍。但也不过是在城边空地上修几排平房,不像北京的那种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其善后的细节还得靠住户自己去完成,而我分到的房子又是最西边的一间,紧靠大路,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

怎么修院墙,这倒难不住我们。朋友圈子里有一位叫杜逵,比我大八岁,早分配到这儿几年,人地两熟,是我们这几个城市学生娃“荒野求生”的主心骨,大家都叫他老杜。老杜很热心,新房善后这样的事自然是不请自到。我们从河边拉回了一车土,七手八脚浇水、和泥,自制了一批土坯,晒干后垒了墙,还留出一个缺口,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晨昏出入,鸟鸣雀噪,居然也有了家的味道。

我虽然有了工作,却专业不对口,不免胸中郁闷,人闲岁月长。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的兴趣。碰巧,我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的小册子,便又动了改灶的念头。传统老灶,火苗一着就被吸入炕洞,热利用率很低。我就参照小册子找来一个废脸盆,去底坐于火上,成夹层炉膛。兵法云:“围三缺一。”在盆的左、右、后三处各开一个洞,逼着火苗反向舔锅底一圈后再从夹层里抽走。这即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的水管锅炉原理。新灶盘成后,加一铲煤,火焰呼呼作响,烧开一锅水节省一小半时间,一炮打响。我不禁大喜,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在那个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学非所用的年代,这点新玩意足以让人快乐好几天。

当然,小日子的全部绝不止于垒墙盘灶,最重要的还是学会怎么吃。塞外冬长,土豆、白菜吃半年。冬储菜的品种很单调,主要是土豆、白菜。地上挖一深窖,放入其中,窖口覆以厚稻草和棉门帘。而腌菜则主要用白菜、雪里蕻。秋风送爽,挖窖腌菜真忙,颇有点“深挖洞,广积粮”的气派。转眼冬去春来,院子里残雪渐存无几,柳梢也染上了一抹新绿。一天,我正隔着玻璃窗伏案写稿,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叫:“小梁,不好了,你的院墙要倒!”我赶忙掷笔出门,说话的正是老杜,只见他沿着墙来回走动。在两墙相接的直角处,西墙向外倾斜,裂开一条上宽下窄的大缝,犬牙交错,足可探进一个拳头。我头皮发麻,惊出一身冷汗,这要是倒塌了,不但前功尽弃,还可能砸着行人。老杜直摸着脑袋说:“咋就给爷出了这档子事?”满脸的遗憾。一会儿他又安慰我:“不咋,大不了到秋天推倒重来。”我说:“先看几天,实在不行,又得辛苦你。”

这样大约有一周时间,我每天一起床就抬头看窗外,外出回来也先摸摸这墙,裂缝却还在加大。终于我有了一个大发现,罪魁就是这日光。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挡着短墙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可以照到短墙西面的墙根,冻土渐渐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立即跑去找老杜他们,报告这个重大发现。大家即刻来到现场会诊,多数人认为应立即拆掉,以绝隐患。我却认为既然是受热不均惹的祸,何不吃点偏饭,沿东面的墙基开一道沟挖去冻土,让热气直接软化墙根。众人哄笑:“快不要给爷瞎想了,这是一堵上千斤重的墙,又不是一根随风摆的墙头草。”我说:“试试看,也许它还能自己摆回来。你们先留着力气,试验失败,秋天干活不迟。”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面的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一尺宽的浅沟,又在墙头立了一根垂直的木棍,好作参照观测墙倾角的变化。

大约过了半个月,那斜墙不但回归正位,连直角处龇咧着的土坷垃,竟也一块一块严丝合缝地重新咬合在一起。我大奇,谁道命运不由己?门口斜墙尚能直!墙歪自正,一时成了我们这个小区的新闻,常有人驻足或专门跑来观看。

在那些穷而平淡的日子里,难得抓住这个快乐的小尾巴,常作为茶余闲话,当然也少不了起哄。有的说:“你这个文科生,无师自通,投错了胎,该去学工。”有的说:“你京城修道,又沙漠里练功。你这身武功可以出国去承包比萨斜塔的扶正工程了。”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意大利,还真的专门去看了一回比萨斜塔。塔图太斜,已不许游人靠近,我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塔影,想现代科技已经能平移一座大楼,能定向爆破一百多米高的烟囱,就不能定向注水,扳回这位固执的斜塔老人?

现在想起来,当年我们走西口,塞外安家,修墙改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教育学上说,童年的游戏就是学习,而游戏是无所谓目的的。我们在塞外六年,正好度过了一个社会人的童年,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多年后,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难道这本书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的火苗里?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塞外平房院子比不上北京的机关大院,新改灶优于传统灶,分别凸显出当时居住之陋和创新之喜。
B.“我”当年在塞外工作,生活条件差,但这锻炼了“我”,将“我”打磨成一个高级泥瓦工匠,多年后,还写出了畅销科普作品。
C.文章语言洗练,富有生活气息,故事娓娓道来,不乏幽默,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塞外生活的深挚情感,也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D.结尾“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视野洞开,境界陡升,将个人遭际与特定地域群体乃至一个时代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章叙写斜墙扶正及设想扶正比萨斜塔的故事,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平房小院的生活“穷而平淡”,但其中的“乐趣”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这种“乐趣”的由来。
2024-03-2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和含溴化合物哈龙,氯氟烃类化合物和含溴化合物哈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总是要泄漏的,泄漏后首先进入大气的对流层中。而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即它们在对流层中十分稳定,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发生变化。但这些物质不可能总是存在于对流层中,通过极地的大气环流以及赤道地。带的热气流上升,最终使这些物质进入平流层6—如氯氟烃类化合物进入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下,释放出一个氯原子(Cl),这个氯原子在数月时间里通过催化反应,就可以使10万个臭氧分子消失。首先,氯与臭氧(O₃)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和稳定的氧分子(O₂),氧化氯自由基(ClO)非常活泼,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O)反应,生成氯和稳定的氧分子。释放出的氯原子又和臭氧产生反应,因此,氯原子一方面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形成催化反应。

(摘编自《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有删改)

材料二:

202319日,联合国专家组在美国气象学会2023年会议上表示,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得到修复。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首次确定氯氟烃正在消耗大气中的臭氧层。到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引发国际社会开展紧急修复行动。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以来,超过100种消耗臭氧层的化合物最终遭到禁止并被逐步淘汰,其中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少了99%。氯氟烃通常存在于冰箱、气溶胶和溶剂中。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和深度一直在缓慢改善,如果维持当前政策不变,预计南极上空、

北极上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臭氧层将分别于20662045年、2040年恢复到1980臭氧空洞显现之前的水平。《自然》杂志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消耗臭氧层的气体同时也是强效温室气体,如果不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全球温度可额外升高1℃。科学家警告,应将升温限制在1.5℃以内,以防止气候危机造成最严重后果,包括极端干旱、野火、洪水和粮食短缺的风险。

(摘编自《联合国鸟臭氧层开始缓慢“愈合”,有望在四十年内修复》,有删改)

材料三:

臭氧有“两张面孔”。特殊环境、特殊区域的“臭氧”不但不是破坏者,还是保护伞。比如雷雨之后,空气会变得清新,这是因为少部分氧气在遭雷击后转变为臭氧,而臭氧具有很强的消毒及灭菌功能。位于平流层内的臭氧层集中了全球大气90%的臭氧,这里的臭氧对人类是有利的。它们吸收掉了太阳放射出的大量有害的紫外线辐射,成为地球的重要屏障。臭氧中的“坏分子”主要集中在人们生活的地表及对流层,这里尽管只有地球表面臭氧量的1k%,却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高浓度持续性的臭氧污染可能导致流泪、头痛,甚至影响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统。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其在植物表面通过气孔扩散入里,会导致植物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此外,如果一个区域经常出现高浓度臭氧,在强氧化剂作用下,有些材料会提前老化、报废,带来经济损失。

与雾霾一样,臭氧也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不同的是,雾霾来自直接颗粒物排放,并与其他气态物转化为气溶胶,既有一次污染也有二次污染;而臭氧污染是光化学反应产物,属于二次污染。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使原有化学链遭到破坏,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从“天时”而言,降雨有利于清除臭氧等污染物,因而我国臭氧污染日出现规律与雨带移动位置有关:雨带移走,臭氧浓度就会上升。从“人事”来讲,人类不能呼风唤雨,但可以控制形成臭氧的“帮凶”,即氨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大部分来自人类排放。如果每个人能身体力行,努力减排,就能为减少臭氧污染贡献力量。但臭氧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控制难度大。我国已经部署了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出台了相关治理政策标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开展排查整治。

(摘编自《臭氧:拥有双重“面孔”的人类伙伴》,有删改)

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一中氯破坏臭氧层原理的一项是(     
A.B.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联合国专家组的预测,如果维持当前政策不变,全球臭氧层有望在2066年完全恢复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
B.臭氧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如果不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全球温度可能会额外升高1℃。
C.臭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其在雷雨之后的消毒及灭菌功能和在平流层中对紫外线的吸收都属于正面作用。
D.与雾霾相比,臭氧污染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但同样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结合材料,分析臭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减少臭氧污染的有效措施。
2024-03-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自殷周之际的巫史传统确立以后,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逐渐发生了密切关联。历代王朝出于统治需要,大都致力于编纂和修订天文历法,设置专门机构,配备天文学家和历法计算人员,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这些机构和人员所承担的,既是天文学研究任务,也是为王朝提供符合天象的历法,以维护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天文历法知识被纳入官方知识体系,成为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

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使得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突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首先,天文观测和政治活动密切相关。古代王朝通常通过观测天象来预测人事吉凶和政治命运,以制定相应的施政措施。其次,天文历法也是调整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颁行历法,可以宣示王朝的正朔和年号,强化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同时,天文历法知识也为王朝制定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历代王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神祇时,都要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确定祭祀的日期和仪式,以彰显王朝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尊重。

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还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代王朝都重视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推动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官方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间天文学研究的热情。一些民间天文学家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官方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限制了天文学研究的自由和发展。民间天文学家往往难以获得官方资料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另一方面,天文历法知识被过度政治化和社会化,导致天文学研究偏离了科学轨道。一些王朝出于政治需要,对天文观测结果进行篡改或歪曲,使得天文学研究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既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在认识到天文历法知识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以促进天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之际,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发生了密切关联,成为了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
B.历代王朝大都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观测天文、编制符合天象的历法。
C.一些王朝将天文历法知识过度政治化,导致天文学研究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
D.民间天文学家难以获得官方资料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功用及研究情况。
B.文章通过对比民间天文学研究和官方天文学研究,突出了官方天文学研究的优势。
C.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论证天文历法知识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利大于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历法知识被纳入官方知识体系后,成为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制定施政措施、礼仪制度的重要依据。
B.通过颁行历法,可宣示王朝的正朔和年号,强化王朝统治的合法性。这体现了天文历法知识的政治功能。
C.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推动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
D.既充分肯定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成绩,又不忽视它的一些负面影响,才能促进天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2024-03-2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飞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之作,词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实写送别情景,虚写别后怀念,惜别怀人之情,写得深婉动人。
B.露凉有月的夜晚,别情依依,不觉天已向晓。“斜月……沾衣”三句,既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别情的凄恻。
C.从旅舍到渡口的送行,马也似理解人意,纵使人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以马拟人,又从马的方面写人的离情。
D.全词写的是惜别怀旧之情,但感情基本不直接流露,而主要于写景、叙事、托物上来表现,含蓄蕴藉,但感人至深。
2.有人认为周邦彦的这首词有一种类似小说的“故事性”,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2024-03-1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春正月,上作飞山宫,后特进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二月甲子,上行幸洛阳宫,有被谴者。魏征谏曰: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上惊曰:非公不闻此言。五月壬申,魏征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行畴昔之恭俭。八月甲子,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魏征曰: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上曰:公言是也。皆劳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四方A未定B常以德C义D为心E旋以海内F无虞G渐加骄奢H自溢
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及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咎,在材料一中是“责怪”之意,与《游褒禅山记》中“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的“咎”意义相同。
B.讽,在材料一中是“暗示”之意,与《张衡传》中“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中“讽”字意义不同。
C.陛下,在此指唐太宗。而“陛”本意指殿前的台阶,《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中“陛下”即为“殿前的台阶下”之意。
D.诚,在材料二中是“确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征反对唐太宗营造飞山宫。以隋炀帝穷奢极欲,最终导致民穷国亡、身死人手为例劝谏,希望唐太宗深思。
B.材料一中,魏征不赞同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降罪他人。以隋炀帝把各地献食多少做为赏罚的根据为鉴,劝谏唐太宗不要忘记出行的本意,使唐太宗警醒。
C.材料二中,魏征认为此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这个观点极不满意。
D.材料二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最初的“恐人不言”到如今的“不悦人谏”的变化,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同。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
(2)公向未道时,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2024-03-1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