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纪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撼,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我欲战A敌B虽高垒C深沟D不得E不与我战者F攻其G所必救也。
A.B/E/FB.B/D/FC.A/E/FD.A/D/F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指赵魏韩三国,三国原属晋国,后来一分为三,故以“三晋”称这三国。
B.因,根据,顺着,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中的“因”两者意思相同。
C.度,估计,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相同。
D.期,期望,期许,与“不期而遇”的“期”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将援助赵国,孙膑推辞,于是任命田忌担任主将,孙膑担任军师。
B.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率领军队前去救援,齐军进军大梁,尽破魏军,以致庞涓自刭。
C.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认为齐军怯弱,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
D.马陵之战中,庞涓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2)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2024-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等,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今天的散文创作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相应的学养。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总结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论语》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韩愈的“不平则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都是“道”,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

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作者有没有情感、情怀,从他的散文中一望而知。散文必须有情,但不能过度抒情,不加节制的抒情逾越了散文的边界,必将招致读者的反感。

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努力向这个标准靠拢,但深知自己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只能通过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这一问题也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摘编自徐可《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散文创作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散文创作者应具备相应的学养。
B.散文创作者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高度,其思想的深度则决定着散文的厚度。
C.散文须有情,但必须有所节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这方面的佳构。
D.纵观古代散文传统,“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作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识”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学”即为“学养”。
B.苏轼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隐含的意思即为多读书可以丰厚自身的学养,涵养气质。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强调了散文的社会责任。
D.结尾汪曾祺的那两句话意在强调,当时散文创作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C.白居易《与元九书》: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D.袁枚《答王梦楼侍读》:诗宜自出机杼,不可寄人篱下,譬作大官之家奴,不如作小邑之簿尉。
2024-01-1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很久以前就诞生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龙诞生的时候。哺乳动物的崛起是人类诞生的基础,人类的祖先也很强大。类人猿仅用几百万年就完成了智慧的进化。

人类成为地球的霸主,开启了文明时代,进入了数百年前的科学时代。可以说,类人猿在几百万年前就走上了智能进化的道路,虽然几万年对人类来说非常漫长,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很短很快的进化了。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1.6亿年的时间里面,恐龙竟然没有进化成智慧的生命,只是一味地长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恐龙突然灭绝又是什么造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都需要适应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够对抗自然的法则,这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吧。在恐龙时代,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身躯,称霸地球。如果有一个物种想要统治地球,必须有一技之长,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的生命。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多吨,长达60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了,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抗衡,自然而然的,它就成了当时的地球的主人。

恐龙当然也需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则,不然的话也会被其他的生命所取代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而不是向智慧进化,它们只是一味地长个子,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那时候物种丰富,水草丰茂,只要身体足够大,便能打败一切。它们认为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当然在那个时代它们做到了,即使恐龙的智力十分低下,但是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不过可悲的是,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人类只不过诞生了几百万年,为什么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成了地球的主人呢?这主要是人类选择的进化方向不同,在人类诞生之初,身体方面不仅不占任何优势,反而劣势明显。地球上面有很多生物种从外形上面讲可以完全碾压人类,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寻找另外一种进化之路。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就知道自己身材太过矮小,很难敌过周围的大的物种,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群居的生活。在群居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慢慢地产生了语言,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后来,人们发现一个好的工具,要比一个强大的身躯有用得多,因此,人类的进化和恐龙不同,人类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法,开始向智慧生物进化,从而放弃了向身材方面的进化。这样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人类慢慢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古老的原始社会慢慢地过渡到了现在的科技社会。因此人类与恐龙相比,虽然最后都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类的身躯在恐龙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同样的,恐龙的智商在人的面前也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身材高大而没有智慧的恐龙,在一场大的灾难中彻底消失了,现在人类虽然也面临着这种风险,但是其智慧远远超过了恐龙,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

(摘编自《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为什么没进化出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恐龙曾经统治地球1.6亿年,但因其违背了自然规则,导致它最终从地球上绝迹。
B.作者认为在恐龙时代,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所以恐龙选择向身体进化。
C.人类选择了群居的生活方式,相互交流和沟通,同时产生了语言和学会制造工具。
D.和恐龙相比,人类在身躯上存在着明显劣势,但在智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一个物种身上有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生命的优势,它就能够长期地统治地球。
B.地球物种丰富,水草丰茂,这是自然的优势,也成为恐龙向智慧进化的绊脚石。
C.“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引号表特定称谓,和第五段“巨人”用法相同。
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传播进化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推动人类智慧化进程。
3.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的灭绝带给人类哪些启发?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夏天,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火热程度较之往年更甚。从研学团的学生,到亲子游的家长,再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把博物馆作为暑期出游的首选之地。曾经小众冷门的风雅之地,如今成为大众青睐的热门之选。

常州博物馆副馆长路亚北认为,一方面青少年博物馆研学热确实带动了部分“博物馆热”,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大多数博物馆类的研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最后将博物馆研学产品做得流于形式,消耗了青少年的热情。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是亲子家庭观众,说明博物馆的教育力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学习和教育、进行文化旅游、知识提升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罗翔表示:“博物馆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和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互动来更好地理解历史、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博物馆还经常举办教育计划、工作坊和导览活动,帮助学生和教育者深入研究特定主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国家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这是导致博物馆持续升温的最大的初始推动力。这一政策非常有助于公众文明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上《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兴起,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博物馆热”。可以说,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和成果,反映了公众文化消费的升级。

“博物馆持续升温是我们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具体体现。”李文初表示。博物馆作为承载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古今的重要场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我们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近距离了解文化遗产。所以“博物馆热”不会仅仅是一时的潮流,它会随着我们文化自信力的增强持续发展。

在免费政策的初始作用力下,各地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博物馆热”将产生加速效应。未来即使博物馆恢复收费参观的政策,这一文化现象也会持续繁荣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博物馆热”要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博物馆热”并非指所有博物馆都热。全国6565座博物馆,真正热起来的是国家级、省级的大馆,以及部分地市级博物馆,很多县、区级博物馆和行业专题馆还是门可罗雀。中小型博物馆则主要依靠临时展览和社教活动吸引观众。

(摘编自刚罡《博物馆热:从“升温”到“恒温”》)

材料二:

暑期“博物馆热”的出现,不仅反映出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更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广大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感和焦虑感。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看似美好的“博物馆热”,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每逢假期,尽管博物馆在“限量、预约、错峰”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有许多热门场馆或展览一票难求,甚至出现“黄牛”恶意抢票、倒票等违法行为。一些博物馆应对客流高峰“措手不及”,欠缺有效服务机制,让博物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博物馆还陷入了追求“出圈”的误区,过于注重热度、人气、轰动效应,变成了网红拍照打卡点,弱化了其文化教育的本质。

随着“研学游”需求不断释放,一些团队和机构蜂拥而上,纷纷争抢这块“香饽饽”。相较于一般的旅行团,但凡带上“研学”字样的,价格就要高一些。不仅如此,博物馆课程的讲解专业程度参差不齐,一些讲师水平有限,搜罗些网络资料就敢上场讲给孩子们听,甚至还有机构冒用博物馆名义进行虚假营销。

大增的客流量,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热衷程度的直观展现,但也给原本肃穆的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暑假期间,不少小朋友在展厅内四处奔跑吵闹。人群中大都是青少年,其中不乏戴着同色帽子、身穿同色T恤的研学团成员。在人潮涌动中,这些青少年几乎只能走马观花地瞧一瞧看一看,每到一处匆匆记上几笔,难以安静下来细致观察展陈物品。

无论是亲子游还是研学游,如何真正用好博物馆资源,部分家长仍不得要领。比如在一些父母看来,“到过即学过”,只要孩子到了博物馆,就算是完成了一次教育。还有一些父母认为“看过即学过”,跟在孩子后头,催促他们看这个看那个,却不顾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这样的参观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让孩子对博物馆产生恐惧和抗拒的心理。

(摘编自杭轩《博物馆不应止于热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热度的升高反映了我们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能让我们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B.青少年暑期研学活动致使“博物馆热”的形成,这一现象说明大众普遍认可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选择学习、教育、旅游、提升知识的目的地。
C.暑期“博物馆热”的出现,反映出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折射出广大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焦虑感。
D.面对“博物馆热”,一方面要看到其体现出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愈发重视,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看似“热度”之下出现的诸多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不仅是公众文明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的重要助推力,还是导致博物馆持续升温的核心推动力。
B.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借助了免费政策力量,未来如果各地博物馆恢复收费参观,那么博物馆受人们青睐的状况能否持续令人担忧。
C.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要孩子到了博物馆,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次教育。
D.“博物馆热”覆盖的对象只是少数博物馆,如国家级、省级的大馆,以及部分地市级博物馆,很多的中小型博物馆依旧处于少人问津的状态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中“博物馆热”成因的一项是(       
A.近日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某短视频平台爆火出圈。
B.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联合武汉东湖小学筹办研学教育活动。
C.中国考古博物馆自9月16日起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D.《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于2023年元旦播出。
4.请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如果你是博物馆馆长,你认为博物馆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以应对“博物馆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难得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远宏大。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恺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023-11-23更新 | 131次组卷 | 3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本诗首联,描写近景,从“细”“危”两字落笔,景中寓情,写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冷心境。
C.本诗颈联,运用反问,正话反说,抒写自己的一生心事,揭示了诗人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本诗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2023-11-1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4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数年A来B颇发愤C自惩D艾E悔前所为F而聪明衰耗G殆H不如I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概念不同,“步”即今天的走两步。
B.“”字在文中做兼词,可理解为“于之,在这里”,与“且焉置土石”的“焉”用法不同。
C.乙文“掩卷茫然,辄复不”与甲文“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两句中的“省”字的意思相同。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甲)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陈述,强调观点。
B.选文(甲)中的第二段,荀子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023-11-17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下面一首绝句的四句诗语序已经被打乱,选项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角门深巷少人行;②柳梢听得黄鹂语;③此是春来第一声;④城雪初消荠菜生;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
2023-11-1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同。
C.“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诗中都有错别字。
D.“微斯人,吾谁与归?”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话使用的句式相同。
2023-11-17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久,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

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 欠着呢。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义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

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

(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巴义帮过水生的忙,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最终原谅了水生,可见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
B.小说引述了甄皇后的故事,表明洛河深厚的文化积淀,老街人为之感到自豪,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
C.“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想要断绝交往。
D.小说结尾巴义和水生都说洛河“美着哩”,表明了他们对洛河的喜爱,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在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中展开,通过描述他们的对话也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B.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从水生幼年写到水生老年,但小说情节却并不粗疏,主要因为小说情节的详略安排得当。
C.洛老大救水生,巴义帮水生捞玉佩,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污等情节都与洛河有关,洛河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巴义的人物形象。
4.小说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3-11-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