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小饮赠梦得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年老历练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
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惬意。
C.“呼作散仙”反复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
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浮沉、世事变化的阅历。
2.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05-14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曰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B.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C.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D.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含义不相同。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中的“是”含义不同。
C.“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D.“介甫偶未之察耳“”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对方对自己的指责——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2024-05-14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我欲成周之乐,能为我奏,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摘编自《百战奇略》)

文本二:

前汉韩信击败楚将龙且,遂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夸诈多变,反覆之国,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今权轻,不足以安之。臣请自立为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日暮望而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伏后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遣张良立信为齐王,召其兵使击楚。高帝时,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儒子耳。”高帝默然。以问陈平,平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人有闻知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弗知。”平曰:“陛下兵精孰与楚?”王曰:“不能过也。”平曰:“陛下恃用兵有能敌韩信者乎?”王曰:“莫及也。”平曰:“窃为陛下危之。”王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出游,其势必郊迎谒,而陛下因擒之,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预具武士,见信即执缚之。

(摘编自《武经总要·上兵伐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范昭归A报B晋平公曰C齐D未可伐E臣F欲辱其君G晏子H知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文中意为穷尽、用尽,与《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的“穷”含义不同。
B.俎,文中指古代盛肉的器具,与《鸿门宴》中“人为刀俎”的“俎”含义不同。
C.固,文中意为坚决,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固止之”的“固”含义相同。
D.第,文中意为只、仅仅,与《陈涉世家》中“籍第令毋斩”的“第”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派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范昭,酒意正浓时,范昭要求齐景公再次喝酒,被齐景公婉言拒绝。
B.范昭佯装醉酒,开始跳舞并要求乐官为其奏一曲成周之乐,太师以盲臣未曾学习为由拒绝,范昭只得败兴而归。
C.汉王面对韩信自请为王的请求十分生气,张良等人则认为当时形势下无法阻止韩信,不如因善遇之,唯恐生变。
D.晏子和太师面对范昭的请求见招拆招,张良和陈平为汉王出谋划策,两则材料体现了以智取胜,兵不血刃的谋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
(2)信闻天子出游,其势必郊迎谒,而陛下因擒之,特一力士之事耳。
2024-05-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400年到1800年的明代和清代,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经济世界,在明朝于15世纪停止了海上扩张、清朝于17世纪对海上贸易严加限制之后尤其如此。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滨下武志在《朝贡贸易体系与现代亚洲》中主张把“亚洲历史看作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内部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为特征的统一体系的历史。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和西北亚有一种中心—边陲关系,与邻近的印度贸易区相连接”。的确,众所周知,中亚商人经常带着伪造的公文,冒充“政治使团”,以“朝贡”为名,从事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欧洲旅游者,如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几个世纪以前就谈到这种情况,明代的官方文件也直率地承认这一点。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换取中国认为便宜的出口货物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朝贡”。直到18世纪,这些商业交易的白银结算,以及这种中国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西亚、欧洲及欧洲的经济殖民地之间和这些地区之间的中心—边陲关系,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一种决定性作用。可以推测,中国所处的中心地位对白银的国内价格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滨下指出,西方人要想做生意,几乎别无选择,只能加入早已建立的“作为该地区一切关系基础的朝贡贸易网,在其中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据点”。但是,这与其是在谈论实际的对华贸易,不如说是揭示了亚洲的普遍规则:欧洲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把他们的贸易马车挂在亚洲庞大的生产和商业列车上,而这列亚洲火车正行驶在早已修筑好的轨道上(也就是陆上和海上网络上)。进一步看,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国“朝贡贸易网”两千年来一直是更大的非洲—欧亚世界经济网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人所做的不过是把美洲纳入这个网络。

这就意味着,这个网络本身乃是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滨下所暗示的那种自成一体、自我封闭的世界。但是,滨下以及中国人也同样持有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朝贡贸易网,同时从这个贸易网之外吸收着大量的商品(尤其是白银)。”值得争议的仅仅是,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网络究竟有多大。

丹尼斯·弗林对白银流向的研究使他得出结论:中国至少在世界白银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应该在世界白银贸易中“给中国,及其东亚朝贡体系,保留一个中心位置”,因为这一体系大概涵盖了世界2/5的人口。弗林和吉拉尔德兹在另一篇文章里进一步指出:“我们把白银看作是全球贸易兴起的一个关键性动力,”因此,“我们认为,明代中国的新货币财政体制的出现,乃是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背景下,近代早期全球贸易的推动力。”

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现成有效的供给,中国(或其他国家)对白银的渴望在那时(至今也同样)不可能转化为对白银或货币的需求。我们知道,中国在瓷器生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在丝绸方面也几乎没有对手,1600年以后还出口茶叶。中国还是锌和铜镍合金的产地,这两种东西在其他国家被当做铸币的合金原料。有了这种供给,那些能够用白银或其他货币支付的人才会有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高产出、低成本的竞争力,因此中国能够有效地提供这种商品供给。

因此,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得出比滨下更有力的结论: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统治地区的周边藩属朝贡地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朝贡贸易网。
B.日本、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国家到中国的朝贡,实际是一种商业上的“朝贡”。
C.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的中心—边陲关系,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一种决定性作用。
D.中国在世界白银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至于其他方面,无法轻易下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否定常规观点,引人注意,设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为我们阐释了世界经济秩序曾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理由。
C.作者引入滨下武志的观点,做部分肯定与否定分析研究,体现了学者的严谨。
D.作者大量的引用、举例、对比,使文章论证有力,让我们看到作者研究之深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1400年-1800年,环球贸易路线主要经由海洋,陆路涉及相对更少。
B.大西洋著名的“三角贸易”实际上由几个相互关联的三角贸易区构成。
C.东南亚的贸易繁荣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D.美洲、欧洲获得的白银流向亚洲,最终主要流入中国。
2024-05-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苏轼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注: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此词作于1074年作者离杭州赴密州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直抒其情,华发苍颜而归计未决,以问句出之,更见其感慨之深。
B.下片写佳人临别赠歌却泣不成声,一个“咽”字道尽佳人的留恋不舍。
C.上片由人及己,下片描写细腻,充分体现了词人与佳人的意绪契合,情感交流。
D.“惟有”二句表现了两人的惺惺相惜,与“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有评论者认为本词体现了苏轼“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024-05-10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尽管备受争议,但在寻求超越现今医疗水平以获得一种机会方面,NeurAliNk脑机芯片公司的实验是人类迈出的勇敢一步。人类可以通过脑机的方式,获得对抗神经疾病等加速生命走向混乱的武器。

主持人: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NeurAliNk背后的科学,了解一下脑机芯片是如何工作的。

博士:当你将手臂向右移动时,某些神经元组会以某种模式被激活,倾听对应的活动和模式。你可以非常快速地预测手臂将向哪个方向移动。这些是直接连接到肌肉的神经元。如果从大脑到脊髓再到肌肉的通路受损(就像瘫痪患者那样),来自大脑的这些神经信号,无法向下传导去移动肌肉。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信号仍然存在于大脑中,只是发不出去。所以如果你植入设备,去聆听这些神经,就能知道肌肉要做什么,这就是大脑植入物的目标。

主持人:让我们看看这些年脑机接口的重大突破吧:2002年首次展示了猴子用意识实时控制光标;2008年一只猴子控制三维机械臂给自己喂食;2012年,出现了第一个由大脑控制的机械臂;2017年人类实现用意识控制光标输入单词和句子;2018年,人类受试者可以用意识控制平板电脑,进行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玩游戏、听音乐等操作。NeurAliNk取得的新进展,是多年来脑机接口研究的一个高潮。

博士:所有这些都是用几百个电极完成的。但在2019年,NeurAliNk作为一家私人公司展示的那只名叫GertruDe的小猪改变了游戏规则,仅用一个无线植入物就可以监控大约一千个神经元。

主持人:然后在20214月,NeurAliNk发布了意识控制乒乓游戏。

博士:演示者叫PAGer,是一只恒河猴。它被植入了两个NeurAliNk神经设备,用意识控制屏幕上的光标。这个演示非常重要,因为在这里NeurAliNk展示了他们手上的新硬件可以用在猴子身上。这个级别的展示是必要的:以说服科学界,以说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他们已准备好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了。

主持人:PAGer植入设备的记录功能让人大开眼界,因为它被植入的单体电极数量超大。

博士:肯定有很多巧妙的工程设计才能造出这个设备,以传输2048个电极获得的神经冲动信息,并将神经冲动数字化为10,然后用无线信号传输。当你有那么多监听渠道时,你能获得的性能将会超过我们在学术领域所能做到的。我记录的最大电极数量是200300个。

主持人:有了这么多的电极,像这样的设备要如何植入受试者的大脑中?

博士:这不是开玩笑,这需要切开皮肤,一直到头骨。在头骨上钻一个洞,露出所谓的“硬脑膜”,这是围绕大脑的保护层组织。切开硬脑膜,将其折回以露出大脑。然后你可以接触到大脑层,在那里你可以植入电极。芯片是可植入的,而且会进入到非常敏感的体腔内。他们没有类似的可参考例子,将受到监督管理局对此的最高级别审查。如果监督管理局同意,则他们的临床试验就被批准了,NeurAliNk可以开始招募人类参与者。

我们正处于一个完全性转变的边缘。这种类型的技术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中风、瘫痪和各种退行性运动疾病,而且适用于几乎所有其他类型的脑部疾病。从帕金森到癫痫,再到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氏症,甚至精神疾病。看到NeurAliNk和其他公司出现在这一领域,开始围绕神经工程形成产业,开始研究脑机接口、神经假肢,对在这个领域工作了数十年的工程师和神经研究者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肯定。有什么能比看到新行业的诞生更令人高兴呢?

主持人:那么,这个行业有朝一日会导致有超级智慧的半生化人诞生吗?

博士:在我们这一领域存在各种猜测。我认为这些科幻作品很棒,讲述了各种有创意、吸引人的故事,也包括脑机接口。而现实是,我们在这一领域还处于太早期的阶段。

注:①该博士是生物工程和神经外科博士,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大脑接口实验室负责人。

(摘编自《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脑机芯片背后的科学意义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控制乒乓游戏的发布意义重大,它表明此项手术安全,可进入人体试验。
B.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领域的繁荣和相关新行业的诞生是令人高兴的。
C.博士认为由于史无前例,人体脑机芯片植入将受到监督管理局的最高级别审查。
D.虽未明言,但博士认为脑机接口的发展不会导致超级智慧的半生化人诞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受访的博士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是恰当的受访者,助力了访谈的成功。
B.本文提问方向明确、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理解脑机芯片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意义。
C.本次访谈针对脑机接口进行了历史回顾,又演示了最新研究成果,阅读价值颇高。
D.访谈需要通过结构化的问题去得出一系列逻辑严谨的内容,文中的主持人做到了。
3.2024年2月19日埃隆·马斯克表示NeurAliNk首例人体移植者已经完全康复,目前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请根据材料,概括该公司实现此成果越过了哪些障碍?
2024-05-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鸿

早上九点多钟,工厂已经在井然有序地运转。娟子的儿子也在车间。他穿着绿色的碎花T恤,牛仔短裤,在整个车间飘忽来去,一刻也不停。此时他正躺在一堆布料里,跷着二郎腿,双手抱头,头在布堆里不断地晃着,以找到最舒服的位置。正在忙碌的娟子朝他大喊,让他起来。他却得意地看着我,腿不断晃动着,镇定也很显摆的样子。娟子看他不为所动,就过来拉他起来,却差点被布料绊倒。小家伙哈哈笑起来,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就跑,娟子又去拉他。儿子跑,年轻的母亲追,母子俩在车间跑个不亦乐乎。娟子个子矮小,抓不住她灵活的儿子,气得大叫,但从旁边看,就像两个小伙伴在玩逃跑游戏。

和母亲追打一会儿,小家伙跑到机位这边,先是依着一个女工,抱着女工的腰,头靠在她的后背上,回头向母亲做着鬼脸。然后,躺到女工旁边的长板凳上,又是双手抱头,腿跷着,一副悠闲的模样。

过了一小会儿,小家伙从板凳上一跃起来,拿起剪刀,蹲在女工操作的机器前面,开始干起活来。地下是一堆缝合好的衣片。为节约时间,女工们都不剪断衣片之间的连线。小家伙麻利地拎起这白色的衣片,把中间的线剪掉,再把衣片铺在地上,然后再剪,剪断之后,两只小手捏起衣片的两角,两边比划着,摞在前一个上面。他蹲在这堆衣料前,稚气的脸上显现出和他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和投入。身体左一下、右一下,拎、剪、捏、对齐,最后放下,非常娴熟。很快,他面前就摞起一叠整整齐齐的白色衣片。那女工悄声对我说,娟子担心孩子老在这儿白吃白住,老板不高兴,就让小家伙干点活。补习班放学回来,作业做完,剪剪连线,活也不重,不会累着。小家伙几乎把剪线的活儿给包下来了。但还是贪玩,总是干一会儿就跑了。

我在他面前蹲下来,笑眯眯地看着他,试图和他聊几句。

“你叫什么名字?”

“钱保义——”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很细,末一个字拉长,软软的,很好听。一只手还在拎那白色的衣片,另一只手拿剪刀剪着。

“上几年级?”

“三年级。”

“会背什么诗啊?”

他的动作停了下来,手里还捏着衣片,拿眼睛警惕地看着我。

“我不告诉你。”

“给我背两首,好吗?”

“我不想背。”

“嗯,我怎么觉得是你不会背?”我用激将法激他。

“我会背,就是不背给你——”他很得意地看着我,好像识破了我的秘密,“我知道你是在骗我,骗我背。大人经常这样骗人,别以为我会被骗到。”

“但我还是觉得你不会。‘春眠不觉晓’,会背吗?”

“谁不会啊?我们一年级就学了。我不背给你。”

“‘离离原上草’会吗?”

“我会,我会背得很快,你听不懂。”他得意地看着我。他又得意起来,看来快上当了。

“我不信,你肯定不会背。”

“我会——”他睁大眼睛看着我,一股好胜的样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家伙把剪刀、衣片都扔到地上,看着我,用极快的语速背了出来。我几乎没来得及听清楚,他已经背完了。

“那‘春眠不觉晓’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又一口气背出来,然后充满挑战地看着我,反问我,“你会几首诗?”

我和他都蹲在地上,他得意的眼神和背诗时的急速让我忍不住想笑。我装着思考了一下,逗他说:“我不会。会也不给你背。谁让你不给我背呢?”

钱保义睁大眼睛,分辨清楚我话的意思,生气地把头别了过去,“哼,我说你们大人好骗人吧。光骗人。我妈就老骗我,说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出去一年也不回来。”

话还没说完,他突然站起来,朝他母亲那个方向跑过去。那里满是散乱的布头、原料、麻袋和一卷卷的布匹。只见他腾起身体,“蹭”地一下子蹦到那放在地上的几匹布上,准确地落在布的缝隙中间,屁股着地,头枕在那几个摞在一起的布匹上,跷起二郎腿。然后,回头得意地望着我。

我被他晶亮、闪光的眼睛逼得有些视线模糊。这个九岁的小男孩,年龄最小的打工者,在这嘈杂的车间,在这群工人之间,如鱼得水的生活着。

(摘编自梁鸿《出梁庄记》)

文本二:

在中国的景观世界中,遍布着高楼大厦,CBD购物中心,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我们看不见那些具体的劳动和具体的劳动者,他们为这些景观所包围。这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并不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这个世界以高度的现代化为其形式,却罔顾其肌理的血肉内容。从这最后一点来看,《出梁庄记》是一种反景观式的写作,也是一种突围式的写作。不仅要突破景观之围,更重要的是,要突破一种人心之“围”,去看见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存。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写作伦理,恰好是应该去看那些“他者”,那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席者的存在。

(摘编自杨庆祥《出梁庄,见中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动作描写极为出色,既为人物动作画像,也为人物内心画像。
B.“大人经常这样骗人”是对后文的铺垫,为最后情绪的迸发蓄势。
C.文中小孩和“我”的对话充满童趣,又引人伤怀,是“我”的无意促成。
D.文中小孩严肃和投入地干活,已经为我们展现出孩子成熟的一面。
2.关于文本一标题,作者曾在《打工者》和《九岁的打工者》间犹豫,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3.文本二认为梁鸿作品《出梁庄记》是一种“突围式的写作”。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2024-05-1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临平见山二首(其一)

李纲

我见青山若故人,峰峦照眼自相亲。只应今日爱山意,便是他时傲世因。

点缀白云春缥渺,萦回绿水晚奫沦。君恩若许归田里,定卜山间老此身。

【注】①临平:今属浙江杭州。②奫(yūn)沦:深广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热爱山水,不仅因为景美,也有其文化心理基础。
B.“只应”二句为流水对,上下联一气呵成,结构紧凑,于整齐凝练中见灵动挥洒。
C.第五、六句宕开一笔,正因白云、绿水的映衬,青山才不会重拙,而有“缥渺”之致。
D.律诗篇幅有限,因而需要避免重字,本诗“山”字连用三次,不能不说白璧微瑕。
2.诗人是怎样表达对临平青山的热爱的?试简要分析。
2024-04-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易”含义不同。
C.固,稳固。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D.及,等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2024-04-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来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奖赏”说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用,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道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惩罚”说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销(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影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佛虔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错《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任何人都变得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政治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2024-04-2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