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池阳泛舟作

李纲

春来江上打头风,吼层空,卷飞蓬。多少云涛,雪浪暮江中。早是客情多感慨,烟漠漠,雨濛濛。

梁溪只在太湖东,长儿童,学庞翁。谁信家书,三月不曾通。见说浙河金鼓震,何日到,羡归鸿。

【注]①李纲,祖籍梁溪。北宋宣和二年,方腊起义,作者由沙阳北归,途经池阳,写下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吼”“卷”两个动词描绘出归途中江面上风势强劲,蒲草四处飘飞的景象,用词富有感染力。
B.“云涛”、“雪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使用的艺术手法相同。
C.“烟漠漠,雨濛濛”运用叠词描写烟雨濛濛、雾霭弥漫的景象,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慨。
D.“长儿童,学庞翁”两句,描绘了孩童在梁溪畔模仿庞翁的情景,展现了童真之趣。
2.清王鹏运赞李纲词“深微浑雄而情独多”,试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024-03-17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甘孜州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廷式,字君宪,大名宗城人。少明法学,有胆气。尝客游赵州,舍于监军魏成美之廨,廨有西堂,素凶,命居之,卒无恙。来京师,咸美弟咸信延置馆舍,以同宗待之。太平兴国五年中第,释褐朗州法曹掾。转运使李惟清以其吏材奏,知桃源县,迁将作监丞。端拱初,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

淳化二年,始命李昌龄判审刑院,以廷式明练刑章,奏为详议官。屡进对,太宗其明辨,迁太子左赞善大夫。时初较廷臣殿最,命廷式与枢密都承旨赵镕、李著同勾当三班,多所规制。越王生日,令持礼物赐之,超拜主客员外郎、判三司都勾院,换河南东道判官,改户部员外郎、知利州。

李顺为盗,就命充陕西至益州路转运使。后入奏事,太宗谓曰:“有事当白中书。”廷式曰:“臣三千七百里外乘驿而至,以机事上闻,愿取断宸衷,非为宰相来也。”即不时召对,问方略称旨,赐钱五十万,令还任。贼平,知宁州,未至,召入判大理寺。

至道初,乘传河朔决狱,复出知宋、潭二州。湖南地土衍沃民喜讼产有根柢巧伪难辨者廷式立裁之,吏民咸服。转吏部员外郎、知桂州,历工部郎中。真宗即位,改刑部。会王继恩有罪下吏,命廷式同按之,逾宿而狱具。俄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拜右谏议大夫、知审刑院,出知泾州。成平二年卒,年四十九。录其子摄太常寺太祝,舜卿为太祝,禹卿同学究出身。

廷式所至,以严明称,刚果敢言,为人主厚遇,然性倾险,喜中伤人,士君子惮其口而鄙其行。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选项A-G中选出正确断句位置。

湖南地土衍沃A民喜B讼产C有根柢D巧伪E难辨者F廷式立G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同宗善待之”的“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不同。
B.“太宗说其明辨”的“说”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用法相同。
C.“为人主厚遇”与《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句式不同。
D.“同勾当三班”的“勾当”意为“主管,料理”,与现代汉语中“勾当”感情色彩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廷式通晓刑法典章。担任详议官以后,多次觐见并回答皇帝的策问,深得太宗赏识,升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B.魏廷式敢于直言进谏。入朝上奏,太宗要他找中书,他当场反驳,并的案件,能够很快裁决,深受官民信服。
C.魏廷式裁决果断迅速。面对一些案情复杂真假难以辨明的情况,坚持将机密要事报告皇上。
D.魏廷式为人严厉果敢。他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士人君子在他面前会觉得自己的言行鄙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客游赵州,舍于监军魏咸美之廨,廨有西堂,素凶,命居之,卒无恙。
(2)会王继恩有罪下吏,命廷式同按之,逾宿而狱具。
2024-03-17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甘孜州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跳饭

曾颖

我友老余,是一家大企业的老总,公司前些年效益不错,但最近有点恼火,常有在火上烤着的感觉,而就在这个时候,哥哥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侄女儿考上大学了,这本是个好消息,但老余的妻子却有点焦虑,因为这个好消息意味着老余又将新承担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压力——哥哥伺弄的那三亩多地,就算每亩出一千斤谷子,也养不出一个大学生来。

最终,这就成了老余的事。而最可气的是,他觉得自己天经地义有这个义务。之前,把弟弟和妹妹从乡村里拉扯出来,供他们读书并为他们找工作,直到现在还在为他们出面协调和解决各种麻烦,已牵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妻虽然从没反对过,但心中多少有点不舒服——满指望弟弟妹妹们脱手了,可以松口气,谁知侄女儿又来了,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老余感觉出妻的不愉快,提议说回老家走走吧,就当是散散心。

老家新通了高速公路,以往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三个小时,老余一路给妻子和女儿讲着自己以往出来读书时,爬拖拉机追汽车翻煤车,被车上的煤染成黑人的事,女儿听得哈哈大笑,而妻的脸色更加深沉。

老家在半山坡上,母亲几年前因为在省城呆不惯,吵着要回去,老余重新修整了一下小院子。本来是请了设计师画了图的,最终却因为母亲这个不准动那个不准扔的各种禁忌,而最终变成了眼前这个新衫搭旧裤的样子。但至少厕所改成了抽水马桶,这让妻子和女儿没有了要去镇上住宾馆的冲动。

老母亲很意外,责怪老余也不打个招呼就回来了,让她措手不及。要知道,以往知道他们要回来,她至少三天前就要做准备,有些东西,半个月之前就备下了。

老余说:不用麻烦,就做跳饭吧!

母亲说:现在哪个还吃那东西啊?

久了没吃,想了!老余很执拗地坚持。

母亲见他很果决的样子,于是满脸疑惑地去准备去了。

老余拍拍玩手机的妻子和女儿,说:走,我们帮忙去!做跳饭!两人不太情愿地起了身。

女儿问:跳饭?是会跳的饭吗?

老余笑笑,没有回答。这反而引起了她们的兴趣。

跳饭的主要原料是红苕,还有少量的米。

妻不解地问,不就是红苕稀饭,苕多一点而已嘛。怎么叫跳饭?老余笑而不语。

红苕洗净削皮,放入锅中。

米也淘洗干净,倒入锅里。米很快就像一群放生的小虾,瞬间消失在红苕缝隙里。母亲拿起一个红色的老土碗,在锅的中央,给它挤出一个位置,放了进去,添柴点火,让老余看着,自己又扑前抢后,到屋子各处的箱柜橱屉勺盆和坛子罐子里,翻找鸡蛋、腊肉、豆豉和泡菜。谁也想象不出,这间看似杂乱的厨房里,还有序地躲藏着那么多东西。这也是当初改建房子时,母亲打死也不许动的原因。包括那座破旧无比却干净得照得出人影的老柴灶,以及被岁月磨得失去了花纹和釉彩的老土碗。

几十分钟之后,整个厨房里,就充满了一股柴烟和红苕纠结在一起的特殊焦香味。跳饭好了!

老余让妻子和女儿过来,像魔术师,更像给一个大项目揭幕,郑重地掀开锅盖。

蒸气涌动喷薄,柴烟之中,一锅金黄的红苕之中,赫然托出一碗洁白晶莹骄傲无比的米饭。

女儿高兴地拍手,说好神奇啊!刚才的空碗,居然变出了一碗白米饭。

老余对女儿说,这不是变出来的,是刚才淘进锅里的米,在沸腾的时候跳进锅里沉淀下来的。那时候家里米少,只能煮这样的饭,给生病或做最重活的人。

为什么不多煮一点?

因为我们的地,只能种红苕,五斤红苕才能换一斤米,还得挑十几里地到镇上换。女儿像听神话一样,把小嘴张成了O型。

老余用帕子包着,把碗从锅中端了出来,用看似很不在意的语调,对妻子说:从小到大,家里吃跳饭次数最多的人,是我。妈妈说,读书是最费脑壳的事情……

他的语调很轻,但妻子却觉得很重。前几天,她看过一本书,上面写:很多偏远乡村,把家庭有限的所有资源,都集中给了被认为最可能有出息的那个子女,让他飞出去,然后来接济和照看其他的家庭成员。这是这个家庭唯一的自救方式。

她看书的当时,还觉得这是一种渺茫的赌博。而此刻,当她面对一碗热气腾腾的跳饭时,所有的疑惑和不以为然,都化为一声叹息……

那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老余在一个深坑里,满头大汗,脑门和脖子上的血管,就像一根根即将爆炸的蛇。

他努力地往外爬,身体下面,拖着一根绳子,绳子上拴着弟弟妹妹和侄儿侄女们,一个个大气不敢出,缓慢地往上挣扎着……

她轻轻拍拍老余,小声说:明天早晨,我们去大哥家里看看吧……老余没有回答,似乎睡得很沉。她悻悻然地把头望向窗外。

看见窗外的月亮,像一碗白森森的跳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余给妻子和女儿讲述求学时的经历,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写“跳饭”埋下伏笔。
B.小说中女儿作为次要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父母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C.小说结尾妻子的梦使老余的形象更加沉重、鲜明,是妻子理解老余的主要原因。
D.“郑重地”一词既表现了老余对这顿“跳饭”的重视,又表现了他对“跳饭”的特殊感情。
2.请梳理小说中老余妻子情绪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跳饭”是过去时代山区农民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煮的一种饭,文章以“跳饭”为核心情节,请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2024-03-17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甘孜州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1900年开始流行的“战利品狩猎”运动起源于欧洲贵族,延伸到非洲的白人殖民者。他们认为猎取野兽的头颅或犄角的狩猎才是高级的,猎人的目的并不是获取猎物并出售,而是享受狩猎、追逐的乐趣,并将猎物作为纪念品,制作成标本永久保存。这种狩猎方式有趣的地方是,政府每年都会举行战利品大会,评价猎人猎得的欧洲狍或欧洲马鹿的雄伟鹿角,或是野猪的犬齿。光从统计数字看,每年为了至少猎得一只高壮的欧洲狍、一只雄伟欧洲马鹿或是肥壮的野猪,这些动物族群的总量每种约需增加100只。

这时森林也被迫参与到这种战利品狩猎之中。通常每平方千米的天然林,只有一只欧洲狍在其间跳跃,欧洲马鹿与野猪在老山毛榉林与老橡树林内更是少见。假如现在有位猎人只有2~3平方千米的承租狩猎区,依正常天然野生动物的族群密度,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猎到任何动物,更不用谈获得联邦政府核准可以拿来挂在居家客厅墙上的狩猎战利品。所以猎人会用饲料喂养野生动物或特别保护雌性动物以增加野生猎物的数量。这项行动执行得相当成功:平均每平方千米约有30~50只欧洲狍漫步林中,其中还加上至少10~20只野猪,同时视不同区域还有10只欧洲马鹿加入。这样的族群密度是天然野生动物正常族群的50~100倍。而狼群与大山猫早在几百年前就被猎人赶尽杀绝,如今猎人还使用非法猎杀的手段阻止它们重返林区。这种形式的狩猎练习比较像畜牧饲养,猎人运进森林里的饲料量之高,与把动物饲养在牲厩里的饲料用量根本不相上下。但猎人对外却与反对声浪意见一致,一同抱怨野猪及它们对花园前庭与葡萄园的破坏。而官方的说法也把环境变迁、气候暖化造成的暖冬效应以及农业玉米种植过量当作是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的原因。

人工喂食野生动物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冬日将近尾声时,欧洲狍及其他的野生动物都感到异常饥饿。这种冬日饥饿的现象有科学研究可以解释,不过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通常草食动物在严寒冬日都有冬眠的习性,有些动物的体温甚至下降到20度以下,若在这时期喂养它们,它们的体温会因消化食物上升,新陈代谢率也急剧升高。冬日喂食野生动物反而让它们变得更为饥饿。若要喂饱一只欧洲狍,它每天必须吃掉一公斤半的食物,而这些美食正好是阔叶树的叶苞。身形矮小的树木是它们容易啃食的目标,最肥美营养丰富的叶苞是在枝顶的顶芽,只要欧洲狍一口咬掉顶芽,这些小树也活不久了,因为只有顶芽负责生长。每平方千米的狩猎区内,若只有一只欧洲狍出没,对森林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但若是50只甚至更多欧洲狍在森林里生活,对森林将是一场大灾难。所有的树木幼叶都会被啃食得光秃秃,这就是德国境内阔叶树森林无法自然繁殖的原因。用筑篱圈围森林以防止饥饿的草食性动物啃食森林中的橡树或是山毛榉幼苗,就是昭告啃食树苗的野生动物数量增加,让阔叶树无法天然繁殖的悲惨事实。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以便维持林相,近100年来人们选择栽种愈来愈多的针叶树,因为它们如森林中的荨麻草与蓟草,并不合野生动物们的胃口。

几百万年来,草食动物从未危害过土生土长的树种。证明这点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德国本土树种没有演化出带有毒素、带刺,或是任何一种防御草食动物啃食的特征。相对的,如黑刺李、玫瑰或毛地黄等温带草原植物,为了保护自己与草食动物抗衡而发展出防御的能力。高密度的啃食敌军对树木适应能力来说,完全应接不暇——树木非常长寿,树木的世代差距非常大,这两个特点面对如此高速的环境变迁,只会让树木陷入大麻烦。虽然这期间法律已规定减少野生猎物的数量,同时野狼与大山猫也受到严格的保育,然而任何一个在田野间或是森林中狩猎的猎人根本没有认真遵守法条。国家机关的监管涣散并且毫无公信力,法律制裁宽松马虎,所以我们将希望放在未来,希望掠食性动物能够再度接管森林。对此,苏联有句中肯的谚语:“狼到哪儿,森林就长到哪儿!”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欧洲贵族和非洲白人殖民者的“战利品狩猎”活动追求享受狩猎、追逐的乐趣,并不追求获取和出售猎物。
B.猎人以畜牧饲养的方式增加野生动物数量来寻求狩猎成功的机会,却苦于野猪毁坏自己的花园、葡萄园。
C.冬天被喂食的野生欧洲狍会因更加饥饿而啃食橡树、山毛榉等阔叶树的叶苞,顶芽被咬掉的树木活不长。
D.如果德国本土树种演化出带有毒素、带刺或是任何一种防御草食动物啃食的特征,就不会受到草食动物的危害。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掠食性动物接管森林有利于阔叶树自然繁殖,改变近百年来人工栽种越来越多针叶树的状态。
B.第四段中“毫无公信力”与第二自然段末尾“官方的说法”相呼应,说明政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认知不足、力度不够。
C.作者在第二、三两段介绍森林被人为裹挟损害时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这使本文内容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D.文中划线句子里的破折号起到了转换话题的作用,使文章从探讨树木的防御能力转到介绍树木的特点。
3.“战利品狩猎活动”对于森林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这给我们保护森林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4-03-17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甘孜州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的发展始终与文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封建时期,古典文学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众多艺术形式的风向标,对中国画的创作具有指导作用。中国画与古典文学一样,强调对艺术形式的内在表达,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形式、技艺等凸显艺术创作性、艺术构思,并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等,是对创作者精神世界、综合素养的集中表达。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性的叙述文字来呈现作品想要表达的完整思想,采用修辞手法展现或真实、或想象的故事情节,描写生活中经历的类似事件,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中国画往往借助古典文学的故事情节展开创作,进一步丰富和塑造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画境和意境,甚至应用文学技巧进一步丰富画作的故事情节,通过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渲染出富含浓烈情感意味的画境,进而抒发画家的心情与思想。中国画与古典文学相得益彰、互相成就,中国画借助古典文学不仅可以完成画作的故事性创作,而且能阐释画中的情境,申明画外的寓意表达。

诸多中国画或是取材于文学,或是创作过程受到文学观点的影响,画作中展现出鲜明的文学气息和文化思想。“画绝”顾恺之的诸多中国画经过古典文学的浸染,进一步提升了画作的诗性表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促进观者对画作的文学性感悟与思考,以此加深民众对诗书画一体融合发展的理解和认知。在中国画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古典文学对中国画的渗透与融合从未间断,并通过自身的文学特性影响和革新着中国画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升着画作的诗性水平与表达能力等。

中国画具有东方特色的画作风格也离不开古典文学的影响与助推。中国画中经常能见到古典文学的哲学味道,这使画作蕴含了强烈的中国哲学精神。中国画讲究文学修养,通过笔墨修炼来悟道明理,穿透文学本质来透析内在的哲理,进一步提升画作的哲学心性。古典文学的哲学理念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画的哲学表达,使画作呈现宏观、概括性的艺术理念。

以叙事性为主要特征的古典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观为题材,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手法,反映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在中国画中,加强古典文学的艺术表达,无疑会进一步提升画作的叙述性功能,进一步凸显作品内容具体性,逐渐深入地呈现艺术手法,使中国画在娓娓道来中展现出一帧帧画面。如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呈现出一幅北宋都城东京人民的生活状况。画卷的每一部分都能通过叙事性格调阐述出一个小故事、小情节,且画面层层递进,使其具有超脱世俗的艺术价值,乃至成为国宝级文物、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古典文学的叙述性特征助推了中国画的艺术表达,增强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陈一笑《中国画中古典文学的艺术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重视对艺术形式的内在表达,常用各种方式来体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综合素养。
B.中国画借助古典文学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把文学作品里的形象表现得更丰富更立体。
C.在古典文学的渗透与融合中,中国画通过自身的文学特性提升着画作的诗性水平与表达能力。
D.古典文学因其以具体生动叙述作为主要艺术手法的特点,反映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古典文学对中国画的影响展开论述,凸显了中国画与古典文学的密切联系。
B.文章以顾恺之的中国画为例子证明古典文学提升着画作的诗性水平和艺术境界。
C.文章第四段论证了古典文学的哲学理念对中国画中的中国哲学表达的影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古典文学对中国画艺术表现力的助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文学是封建时代众多艺术形式的风向标,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影响着中国画的艺术表达。
B.中国画能运用文学技巧丰富画作的故事情节,通过自然景色来渲染画境,进而抒发画家的情志。
C.取材于文学,同时创作过程受到文学观点的影响,于是很多中国画展现出鲜明的文学气息和文化思想。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叙事性格调阐述故事且画面层层递进,从而使画作具有了超凡的艺术价值。
2024-03-17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甘孜州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幽人”指庞德公,也是作者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B.颔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我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作者的行踪把二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碟毛豆

吕志军

夏夜的楼下是一溜儿小吃摊,串串、烤肉、炒米皮、湖南米粉、炸鸡柳……十几家摊子把夜市烘托得热闹了近百米,每天晚上来这里宵夜的,十一二点才渐渐消停。

我不太喜欢吃夜摊,觉得不卫生,但耐不住女儿央求,在一家鸡柳摊子坐下。鸡柳是女儿的挚爱,每次逛街,只要碰见必会买,要么捧着袋子边走边吃,要么带回家慢慢品尝。

鸡柳摊子在夜市最西头,倒也清静一些,偶尔听见聚会朋友的猜拳声,已是隐隐约约的了。女儿和妻子要了鸡柳,又去别的摊子选吃的。不多一会儿,鸡柳、烤肉、其它的小吃纷纷上了桌。我不喝酒,妻子点了杯果啤,吃着喝着,时间慢慢消磨着。

这时,有一个特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麦豆,卖麦豆。”

是一个半大小子。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笼,竹笼里铺着塑料纸,上面盖着毛巾。小子念叨着“麦豆,麦豆”,一条腿一拉一拉地从夜市东头往西头过来了。有人要了,他把笼放在地上,用碟子从笼里盛出“麦豆”来,抖抖索索地放在客人桌子上。显然,他不仅手脚有疾病,大脑也是有毛病的,说话都成问题,把毛豆说成了麦豆。待客人扫他胸前的二维码付了账,他又把竹笼像先前一样在胳膊上挎好,腿一拉一拉地寻找下一位买主,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麦豆,卖麦豆”。

“不要买。”我提醒妻子。女儿喜欢鸡柳,妻子喜欢菜蔬,但晚上的毛豆让我一点也不放心。

“是啊,他手那么笨拙,谁知道洗得净不净?”女儿很快和我达成共识。

“毛豆要煮得好,味道很鲜的。”妻子说。

“总之不要吃来路不明的东西。”我再次给她打预防针。

“有一次咱们吃完夜摊,肚子……”我继续说,妻子把我碰了碰,她怕影响女儿的食欲。

“麦豆,卖麦豆。”小子已经到了身边。他的脚拖拉着地,嘶嘶地响。灯光下,他其实并不是半大小子,而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胡子密密乱乱地,贴上去一样假,含糊不清的“卖麦豆”吆喝从这胡子下跑出来,加重了这种虚假感。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不买的念头。

“最后一碟,麦豆,卖麦豆。”我们已是夜摊尽头,他似乎也希望在我们这里售罄毛豆。

我掀开竹笼看了一眼,嚷道,“最后一碟?起码还有两碟!你还会骗人哩!可怜之人必有……”妻子又把我碰了碰。

“你看,你看,为了卖他的毛豆他真的骗人呢!”我对女儿说,力图证明我是对的。

真的,笼底还有一些毛豆,绝不止一碟。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我们看着筐底剩下的毛豆哈哈大笑。

这么明显的谎话,也只有他这样不够用的脑袋相信吧。

我把空碟子铲下去,又是满满一碟。“这是几碟子?”

“麦豆,最后一碟,卖麦豆。”男人盯着两碟子毛豆继续吆喝着。

妻子尝了一角毛豆说,“很鲜的。来一碟。”我还没来得及阻拦,她已经扫码付了钱。男人给妻子鞠个躬,腿一拉一拉地走了。

“你怜悯人,但不能纵容撒谎。”我说。

“三块钱,就当你少抽了几根烟。真的很新鲜。”妻子愉快地吃起来,给我和女儿也递过来。

我拒绝。这顿宵夜因为这碟毛豆而有些郁闷。

临走,一个摊主把一包毛豆递到了妻子手中,“看您挺喜欢的,这点儿毛豆带回家吃吧。”我们一家莫名其妙,因为这片夜市卖毛豆的只有那个残疾男人,摊主的毛豆哪里来的?

摊主笑了,解释道,“我原来摊子也带卖毛豆的,他来了,我就不卖了。”

“你也一样,怜悯一个骗子?”我反对道。

“他哪是骗子啊。卖给你们的确实是最后一碟。他是孤儿,和奶奶过活,奶奶快八十了,就靠卖毛豆挣生活呢。奶奶淘洗干净煮好毛豆,他驮出来卖。他来了,我就不卖毛豆了,市场就这么大。作为感谢,他每天都要把最后一碟毛豆送给我。这就是他今天留给我的那一碟。”

原来如此!我忽然脸烧烫起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女儿急急返回鸡柳摊子,买了一包炸鸡柳,向渐渐远去的那个腿一拉一拉的背影追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卖毛豆的男子“腿一拉一拉地”走路的细节,意在暗示卖毛豆的男子出来卖毛豆非常不容易,为后文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特征作铺垫。
B.小说标题“最后一碟毛豆”有突出核心情节、强化主题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最后一碟毛豆”的不同理解强化了平凡人的善良这一主题。
C.小说中的“我”与妻子喜好恰好相反,我不喜欢吃夜摊,而妻子偏偏喜欢,并且购买了小贩的毛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反面角色,缺少悲悯心,不善同情弱者,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不近人情反衬和凸显了妻子和女儿的善良。
2.小说中残疾小贩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成功的小说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的构思往往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请赏析文中“摊主的出现”这一关键情节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祈雨

陈毓

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厉槟榔说他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厉槟榔嘱咐阿斗,午后一起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

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

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

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

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

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

到家,阿斗匆匆吃了媳妇景波做的热米皮,就帮景波扎祈雨用的扫帚,随后把十几把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

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

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

镇长谢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药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

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

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

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

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

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量了。

过半了。

剩三分之一了。

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

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是被风推送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

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

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阿斗呜呜咽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

(摘自《文艺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厉槟榔急火火地去借斗方,景波在家扎扫帚的描写,符合阿斗回到流水镇后的观察,也为即将开始的祈雨仪式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B.流水镇的年轻一代离开老家去远行闯荡,有着比老家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所以当面对干旱与老人的不安和愁烦时,年轻一代并不放在心上。
C.作者描写了祈雨前四方街的场景,祈雨仪式盛大、庄重,体现出流水镇人对祈雨仪式的敬畏,感染读者。
D.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陌生的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是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反应。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一段,既是对祈雨一事发生的背景的交代,也是对流水镇人保守、落后、封闭状况的揭示。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过半了”“剩三分之一了”就体现了祈雨人群紧张担忧的心理,以及祈愿雨滴早点落下的共同愿望。
C.小说本可以在“三分钟的雨水”处结束,却以阿斗和桃子的通话和桃子决定回家结束,交代了阿斗和桃子的经历,他们都是远路人,此情节略显多余。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记叙流水镇祈雨这件小事,表达了外出的年轻人应该常回家看看的主题,题材小而意蕴辽阔、深沉。
3.小说中的尚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以“祈雨”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3-04-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康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蔡泽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国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常宣言欲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夫四时序,成功者去。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始。岂非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廷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荆轲刺秦王》中“而燕国见陵之耻与除矣”的“见”含义相同。
B.相,意思是“任命为相国”,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相”含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的”,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之”含义相同。
D.存,意思是“使……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在逃亡路途中,听说应侯、郑安平、王稽犯下重罪,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谋求相位。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和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如愿了。
C.蔡泽认为即使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但若无明君、贤父采纳,国家仍不免灭亡骚乱。
D.蔡泽评价应侯的功业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而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超过了这三位名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023-03-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康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C.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周瑜英气的战将形象跃然纸上,还通过“我”这个普通村妇的形象来侧面烘托周瑜形象。
2.英雄梦,是内心深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对理想人事的渴望。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文本一中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