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插秋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观田家

韦应物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劳苦,勤劳,

两首诗歌都写劳作,但是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2024-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B.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C.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己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D.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道险不             砺则利
B.问其所以             神明自得
C.伯仁自刑戳          千里
D.舒果沈含父子   而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彬品行端正,不汲汲于权位。他年少时便以雅正著称,后来面对州郡的任命、尚书郎的征召以及义兴内史的调任均未赴职。
B.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恸。王敦见此状深感奇怪,并厉声呵斥他,但王彬慷慨陈词,不惧强权。
C.王彬团结众人,常怀恻隐之心。他在别人强盛之时,能团结与之意见相同的人,尊重并包容与之意见不同的人。当目睹衰败困厄时,他必产生怜悯恻隐之心。
D.王彬作风正派,深得族人信任。他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但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遗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4-05-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

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了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

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

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转眼已是隆冬,时光飞逝,宝珠似乎已经忘记了乡村的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

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买了件毛衣。”

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

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但此刻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噪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经理李义浦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

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

【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

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婶初到小镇有些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她习惯了乡里的生活,对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不熟悉。
B.宝珠给家人购置了新衣,而自己穿的还是旧裙子,这说明宝珠是一个孝顺、爱家的人。
C.张婶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这说明在乡里人张婶的眼里,循规蹈矩是常态。
D.宝珠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这说明当下的环境不接受宝珠的行为。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工厂环境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这个江南小镇的忙碌与生机。
B.小说中穿插的人物对话,既暗示了人物之间隐藏的矛盾,也让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C.文末插入了一段宝珠当选主席的回忆,将宝珠内心的犹豫不决刻画得十分传神。
D.本篇小说展现了家庭手工业转向工厂加工业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4.请联系《乡土中国》中有关家族、乡土社会特性的说法,阐释⑧段张婶的心理成因。
2024-05-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平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形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特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李大钊、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洋溢着青春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而“五四”文学则是青春性的文学。
B.“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C.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D.社会审美教育只要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图像和语言是人类讲故事最重要的两种符号。文字出现之前的口语时代,原始先民是用图像来进行“言说”的,呈现出“语图一体”的表意状态,文字出现以后“语图分体”,文字成了语言记忆和非口语言说的基本形式,图像降格为文本语言的“副本”而存在,但图像作为语言符号的记忆和叙述功能并没有消逝,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传统。中国古代陶瓷图像是这个传统链条中的一分子,且因为它多是对其他媒材图像的模仿,故以它为中心可以勾连起庞大的图像网络,藉此管窥中国图像叙事传统的面目身姿。

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包括“事”的传统和“叙”的传统,前者指中国古人喜欢讲什么样的故事,后者指他们喜欢怎样讲故事。

第一,陶瓷图像与中国图像叙事之“事”的传统。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民居等地,所以研究的前提是收集图像。收集必然有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但就笔者的收集经验而言,数量达到一万张左右后,新的图像就很少了,所以基本上也就能梳理出陶瓷图像的故事类型。这是因为陶瓷具有大众日用品、商品性质,其上的图像是用来装饰以吸引消费者的,所以注重迎合大众喜好、市场需求,“跟风”现象很严重,也因此呈现出题材类型化、图式格套化特征,不同于追求创新性、独一性的文人画。

中国古代陶瓷上的人物故事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话传说故事,来源于佛道典籍、《搜神记》等杂传志怪,《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等;二是历史人物故事,来源于史书,主要包括明君、忠臣等;三是文学人物故事,来源于唐传奇、宋话本等;四是社会风情故事,来源于对其他媒材图像的模仿,少数为独创,包括仕女图、生产生活图(如渔樵耕读)、特色主题图(如职贡图)。

梳理中国陶瓷图像叙事之“事”的传统,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一些题材不清楚的陶瓷图像进行考证。陶瓷图像的主要作用是装饰,不追求故事场景的完整性或者诗书画印的一体化,所以很多图像的题材都不容易辨识,在博物馆、书籍报刊中经常被误读,尤其是在国外博物馆的文物介绍中,这不利于图像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美国学者包华石研究“近代早期中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时列举了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上的“丙吉问牛图”,——“丙吉衣着朴素,毫无纹饰,以放松的方式闲散而立。 农夫用正式的问候表达对丞相的尊敬,但是这与农夫问候他人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宋代画家知道,“再过一些年,会有其他人担任那个官职”,因此“这个故事传递出的政治抽象概念是官职与官员的分离”。包华石通过图像研究施政权力的形象化问题、角度新颖,但由于中西文化的隔阂,误读了这幅画,它其实是“归去来兮图”。

第二,陶瓷图像与中国图像叙事之“叙”的传统。用图像叙述一个故事,就是将各种视觉符号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组织起来表达意义,米柯·巴尔说得很清楚:“绘画并不仅仅是涂抹颜料,而更是在语义的空间里绘制符号。”一幅图像中的符号包括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等,每一符号在历史发展中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了特定的观念和情感,所以作者绘制图像,看起来好像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表情达意,其实无不受到文化传统的宰制。在陶瓷上绘制图像时亦如此,所以研究陶瓷上的人物故事图,必须将它放到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形成的链条中,看它在用图像讲述故事的策略方面,比如在叙述的时间、空间、视角、人物、图式等,继承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选自倪爱珍《陶瓷图像研究的价值与路径》(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在我们的叙事中有重要的地位,而图像也具有语言符号的记忆叙述功能,在口语时代二者表意是一体的。
B.陶瓷是日用品、商品,需要迎合大众,这就决定了在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图像时,不需要收集太多就大致能归纳出故事类型。
C.中国古代陶瓷上的四大人物故事类型,除社会风情故事大多模仿其他媒材图像外,其他三种都注重图像独创。
D.在将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等符号按空间关系组织起来叙事的时候,作者并不能凌驾于符号所属的文化系统之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图像的功能写起,为的是引出中国古代陶瓷图像在研究中国图像叙事系统中的价值。
B.文章从中国陶瓷图像“事”的系统写到“叙”的系统,以阐明中国古代陶瓷图像的研究路径。
C.文章在写中国古代陶瓷的“事”的系统时,不仅写了研究前提、故事类型,也写了研究的意义。
D.文章在第五段列举包华石研究“丙吉问牛图”,意在指出他的创新方法并不可取,需要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陶瓷与文学关系密切,陶瓷图像表现了很多文学故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它们的传播。
B.中国当代陶瓷要想走得更远,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拓宽陶瓷图像的题材,打破图示的格套化。
C.中国古代陶瓷图像不讲求场景的完整,导致题材模糊,造成误读,解决关键就是突破中西文化的壁垒。
D.中国古代陶瓷、包含民用陶瓷,也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价值。
2024-05-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因卷入新旧党争被贬谪。冬天,当时在荆州做官的朋友王充道给作者送来水仙花,于是作者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这是其中一首。②该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③山矾,一种春天开的极香的小白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凌波仙子在月下水上轻盈漫步描绘盆中的水仙花,以动衬动,写出水仙动人姿态。
B.颔联把水仙人格化,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让人“愁绝”,引发联想和同情。
C.颈联上句以美人喻花,突出其芳韵;而下句则将三种花作比较,山矾是弟,梅花是兄。
D.尾联“恼”字,不是“恼怒”,而是爱花太深,由于在此独自赏花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2.这首诗尾联“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貌似突兀,实则与全诗协调统一。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4-27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事虽不A行B然自文C应用事D无敢指E言者F后文应G卒H以恣横斥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和“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一样,都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
B.“悉见施行”与《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句式结构相同。
C.阴,暗中,和《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中“阴”意思相同
D.临,临近,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中“临”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爱护生灵。他知光州时,认为强盗掠取百姓粮食是饥民求食,应该免除处罚。
B.王尧臣仗义执言。他为韩丞相指挥失当被贬官申辩,认为不应因小小的缘故弃之不用。
C.王尧臣见解独到。他对西北边防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的建议,后都得到印证。
D.王尧臣忠心为国。他临终前心忧皇嗣未立,由弟代他写奏章,建议皇上要以宗庙为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2)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2024-04-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反诈乌龙

赖海石

有一段时间,电信诈骗非常猖獗。“猜猜我是谁”“转账到安全账户”等等套路轮番上演。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如果有兴趣,我还会把骗子玩得团团转。

那次,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直呼我名:“大海,忙不忙啊?”

对方声音嘶哑,我问:“你是谁?感冒了吗?”

他说:“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哎,昨晚荔枝吃太多,上火了。”

我心里已明白八九分,便想耍一耍他:“你在家吗?你是不是李大明啊?”——其实我的同事李大明此时就坐在我旁边的办公桌前。

“嗯嗯,我在家,我是大明,我现在遇到一点麻烦……”

对方是骗子无疑了。我打开了免提,示意同事们一起听。

我说:“有什么麻烦,我能够帮到你吗?”

他说:“我昨晚喝醉了,跟人打架,把人家打住医院了,你能不能汇……”

我打断他的话:“我正想打电话告诉你呢,我上次借你的三十万元,本来说好下个月还给你的,我现在有钱了,提前还给你,今天早上已叫我老婆送去你家了。”

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没有反应过来:“你说送了多少钱过来?”

我一字一字地说:“三——十——万——元,我是欠你这个数吧?’

他说:“对,对,三十万。”

我说:“估计现在快到你家门口了,你别走哦!领导来啦,先挂了。”

同事们哈哈大笑。

我公安局的朋友老刘,说他们最近搞警民共建,抓电信诈骗,若我有线索请配合。我问怎样配合?他说把我手机和他们系统联网……如此这般。

这天,机会来了。

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一接通,对方就说:“大海……”

嗓子嘶哑,明显又是骗子。

我一边问“你是哪个”,一边按老刘教的方法接入他们系统。

对方说:“你小子,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

我说:“知道知道,有什么事?”

他说:“我甲状腺做了手术,声音哑了,医生说三个月会正常,现在都半年了,还不见好。人家说如不赶快治好,一辈子都会哑声。听说进口的甲状腺素药有用,我想买点试试。可钱不够,你能不能寄点钱过来?我现在就在银行。”

我知道他编一大堆“手术”“药”之类的话,目的就是:要钱。而且已经在银行等着了。

这时,公安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骗子的位置已锁定,因骗子在外地,要协调那边的公安协助抓捕,需要时间,叫我尽量拖住,三十分钟内不要让骗子挪地,别让他溜了。

我对骗子说:“钱不是问题,要多少?”

他说:“两千元吧。”

我说:“你不要走,我回去宿舍拿银行卡,马上回来转账。”

他说:“哦,那我等等……”

放下电话,我激动不已,盼望骗子马上被绳之以法。

二十多分钟后,我接到指示,那边便衣公安已到位,要我继续通话好让他们找到骗子。于是我拨通了电话:“喂,我银行卡拿来了,你报卡号过来,我这就转账。”

于是他一字一字地向我报一串数字,报着报着,听他那边吵了起来:“……你们抓我干什么……”

我知道,那边“收网”了。

晚上,老刘打电话叫我过去单位和他一起去喝庆功酒。我驱车过去,老刘一见我,就拉着我的手走,说:“花了好半天才把骗子接回,我带你去见见他。这骗子,还赖上你了,冒充是你父亲。”

我见到那人,脑袋“嗡”的一声:他真是我父亲。

我说:“爸,您怎么搞起诈骗来了?”

“我几时诈骗了?我骗谁了?”父亲哑着嗓子说。

我说:“爸,您嗓子怎么这样?”

父亲说:“我上午不是在电话里跟你说了吗,甲状腺,手术后声音就哑了。 医生说没事,大多数人甲状腺手术后声音都会哑,一般三个月会正常,现在都半年了,还不见好。听说进口的甲状腺素药有用,可钱不够,这才叫你寄点钱过来。”

我说:“您没跟我说,我不知道您有这病呀。”

父亲说:“这两年多,你回过一次家?打过一次电话?问过我一声身体好不好?寄过一分钱?”

我低下头,无言以对。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我尴尬地看着老刘,恨不得地下有条缝一头钻进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线索人物,这样从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是小说常见的方式,增强了小说叙事的真实感。
B.文中写到“嗓子嘶哑,明显又是骗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说明“我”知道又是骗子诈骗,看穿了骗子故意把嗓音作了变化。
C.从“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到“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结构上照应,形成反转,颇具讽刺意味。
D.小说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短,表达生动,从打电话时一来一往的语言中似乎能体会到说话人的表情,语言生动可感。
2.小说以两次陌生的“电话”构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反映的是电信诈骗中的信任危机还是亲情危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2024-04-2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不错,”他得意扬扬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

“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他们现在在哪里?”

“现在?我不知道。我离开江西时,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他们和方志敏在一起。现在我可不知道了。”

“农民喜欢红军吗?”

“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了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这些“红小鬼”都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词汇!)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

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材料二

我牵着马到那个宽敞的马厩里去时,一个高大的白胡子老人,走上前来,举手敬礼,他戴着一顶红星军帽,身穿一套褪色的灰布制服。他把马牵了过去。

我心中纳闷,这个老爷爷怎么闯到我们童子军的营房里来了?我于是停了下来问他,他姓李,六十四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他很歉然地解释,他当时不在前线是“因为杨指挥员认为我在这里看马更有用,因此我就留下来了。”

李在参加红军之前在山西省洪洞县卖肉,他痛斥阎锡山和地方官吏以及他们的苛捐杂税。“你在洪洞没法做买卖,”他说,“他们连你拉的屎也要征税。”老李听说红军来了,就决定参加红军。

“我要求参军时,他们对我说,‘你年岁大了。红军生活很艰苦。’我怎么说?我说,‘不错,我这身子已六十四岁,可是我走路像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我会开枪。别人能干的我都能干,你们要的是人,我也能当兵。’因此他们说你就来吧,我同红军一起行军过了山西,同红军一起渡了黄河,现在就到了甘肃。”

我微笑着问他,这比卖肉是不是强一些。他喜欢吗?

“哦!卖肉是龟儿子干的事!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我当然喜欢。”

那老头儿在胸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掏出来一个脏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你瞧,”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他很得意地指着他写得歪歪斜斜的字,好像是带着污泥的鸡爪子在干净的地席上留下的脚印,他还期期艾艾地念着刚写上去的几句话。接着,好像戏剧的高潮一样,他拿出一支铅笔头,龙飞凤舞地给我写了他的名字。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红军说,红军当年到漳州附近时,他翻过山头去请他们来帮助自己家,并带着红军回到自己村子上。
B.材料二中的老爷爷已经六十四岁,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他在童子军的营房负责看马的工作。
C.老李对自己的身体和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行军打仗没问题,他对没有上前线有些歉然,也服从安排留下来看马。
D.老李用了六十四年,学会了认字,还兴奋地拿出一支铅笔头给斯诺展示写他的名字,说明他认为参加红军值得。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诺刚开始采取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和小红军谈话,觉得他不过是个孩子,当听说对方已参加红军四年,才知道自己低估他了。
B.斯诺接连问了小红军几个问题后,预先设计好的终结性问题——“你喜欢你的同志吗?”——没有再问,因为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C.斯诺根据受访者特点,灵活采用访谈形式。采访小红军时,一问一答,步步深入;采访老李时,三言两语就让对方打开了话匣子。
D.斯诺以谈话的方式,自然地与受访者交流,通过受访者现身说法展现出红军的精神面貌。少年老红军、老年新红军都让人印象深刻。
3.红军为什么那么受人民的拥护,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贬为福建安抚使。此词是他前往福建道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作。②万里西风: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③木末,树梢。④断送,逗引。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中“云涨”“涛作”,写出了洪州山高云涌、洪流浩荡之景,也烘托出诗人登高望远的空蒙、悲旷之感。
B.“何处征帆木末去”中的“征帆木末”,写出了水程之远,又写出了片帆在日暮时分在树梢隐没的情景。一个“去”字,写出了一种远行的动态。
C.“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之声的融入,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D.“愁难着”一句想象奇特,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同时也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沉挚委婉,令人回味不已。
2.滕王阁因王勃而名扬天下,后人登临滕王阁留下的作品多有王勃的痕迹。你觉得吴潜的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有可能受到了王勃的影响。
2024-04-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