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此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集结了很多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他们表示自己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表达时过于依赖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一旦离开“梗”就不会说话。比如看到悲伤“很好哭”就脱口而出,遇到失败就“芭比Q了(完蛋了)”,用“内卷”一词就可以概括几乎所有的竞争态势。网友们觉得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被梗塞住了,语言干瘪贫乏,语料库里就那么几个词,没有能力用丰富的语言将所看所思清晰地表达出来,表意能力严重萎缩。久而久之,很多人便成为“语梗”患者。

②造成文字失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等。其中对文字表达造成最大冲击甚至导致文字失语的,要属劣质短视频。在重视频轻文字的媒介环境中,直观、可视、娱乐化的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的覆盖,“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顺手拍下来,没想到居然火了”之类迎合大众猎奇心理的摆拍视频,几乎全面占据了公众阅读和视觉世界。

③视频和图像提供的是一种“感觉直观性”,这种“直观”意味着日常的、触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在“那就是”的感觉直指语法中,事物以自身去明见,这叫“自明性”,可以不需要语言文字;最近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绝绝子”(表示“非常好”)“泰裤辣”(表示“太酷了”)只是一种直观层面的感慨。同样是美,古人用文字来表现:“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美的质感就出来了。文字的功能应该是透过“感觉直观”飞跃到“本质直观”,透视到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深层质感与纹理经由文字呈现出来,从而使人在其中浮想联翩。《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字境界表达得很透彻: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④麦克卢汉说,字母表使我们的大脑与我们感知到的具象分离。我们天性中就有对具象和形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而文字能让我们摆脱这种依赖,与具体的事物形成“间离”,在“间离”中冷静、深刻、可普遍化的思考。比如,大象的力量人们都能看见,从其庞大笨重的身材和粗壮的四肢可以具体感知到,但细微如蚂蚁的力量,你能感知到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的力量能让坚固的大堤崩溃,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它们是怎么啃食坚固的大堤的,这就需要诉诸抽象。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巨浪的力量是看得见的,但滴水之力是看不见的,滴水石穿,必须诉诸抽象。狮子的力量形象直观,但我们身体内细菌、病毒的力量呢?总不能都借助显微镜吧!我们必须调用起抽象能力才能体会。运用概念、归纳、逻辑、提炼、分类等这些与文字紧密相连的思维语法和抽象能力,超越日常生活的具象,洞见事物的本质。

⑤由于语言文字在描述“形象”时是间接的,黑格尔认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让我们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的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它训练的就是我们的心智语法能力,扩展了我们的表意空间,全面调动感觉和思维系统,去解读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而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更多的是在激发感官欲望。在看短视频时,观者多会处于一种被节奏感染的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少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阅读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南京大学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当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时,读者会不断地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读书是从容的、双向的、可以反复的,而视频则是快速的、单向的、不可逆的。默读的孤独性和思考性,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⑥语言和文字是思考生成的,文字又促进着可思。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劣质短视频给废了。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

(摘自202374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失语”是指人们因过于依赖现成的“话”,缺少自己的思考和语言生成,而造成表意能力萎缩的现象。
B.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患上失语症,是因为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覆盖,电子媒介对文字表达造成巨大冲击。
C.作者引用《文心雕龙》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文字可以呈现事物的深层质感与纹理,使读者在其中浮想联翩。
D.人们借助概念、归纳、逻辑、提炼、分类等思维语法,运用抽象能力,超越日常生活的具象,洞见其本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中的“梗”与文中“成为‘语梗’患者”的“梗”意思不同。
B.“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诸如这样诗句美的质感之所以能呈现出来,是因为实现了以自身去明见的功能。
C.文字让我们与具体事物“间离”,从而能冷静、深刻、普遍化思考;而劣质短视频却只能让人疏于思考和表达。
D.“滴水穿石”等表述由抽象思考生成,同时又促进思考,是深层文字思维能力,劣质短视频会破坏这种能力。
3.以下内容不适合用来作为第③段论据的一项的是(       
A.香菱夸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嚓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龚自珍期待优秀人物涌现以一扫九州沉闷和迟滞局面的强烈愿望和变革的信心。
4.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字失语”患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5.有人将唐诗做成可观可听的短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很多名句描绘的场景被制作成了直观的画面,这些唐诗短视频的点击量很大,网友们认为此举有利于唐诗学习。请你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简要说说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
2024-01-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 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二:

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

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北京观察家认为,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压受力面相对较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应变、特别如何不变,是考察其在世界变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标。

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摘编自朱方芳《“百年大变局”下中国的应变与不变》)

材料三: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

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

(摘编自新华网《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概念,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
B.因为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
C.材料二中指出,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应该坚持与中国进行对抗。
D.材料三中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等具体实践,是对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动诠释。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体现了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近年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东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续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D.在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过程中,中国要正确定位机遇与挑战,在“变”中“化危为机”,以赢得更好发展。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早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已为16%,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
B.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
C.已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赫然在列。
D.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逐步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如何定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嘉兴114日电“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

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浙江平湖息事无讼:擦亮基层社会治理无讼品牌》)

材料三:

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需要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做人必须遵循传统的“规矩”,即“礼”。
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
C.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有理想礼治秩序的社会,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D.乡土社会中人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够强,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获得规则。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
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
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
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
B.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从而平息事端,苏轼最终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
D.《阿Q正传》中,阿Q调戏吴妈,被地保教训一通后,答应了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赵府赔罪在内的五项条件。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与鲁迅《拿来主义》相同的论证方法,请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
2024-01-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

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北京青年报》20171126日)

材料二: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河南日报》2019315日)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茹孜古丽·沙依木受同村村民阿木提的影响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央广网2019317日)

材料四:

中新网重庆新闻1012日电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在地性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   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新网20181013日)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的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了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B.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C.因为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所以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2024-01-1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科技向善”理念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技术的尺度,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以造福人类为准则。

科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性之善”。

中国发达的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满足国人粮食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国外。这些都是“科技向善”给人民带来的福祉。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科技伦理秩序、解决科技与伦理风险冲突,敬畏“人性之善”,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治理以社会为重心,彰显“治理之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努力打造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品牌让市民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一网通办”改革用科技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大大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上海的“两网”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会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科技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理解“科技向善”,才能创新治理体系,增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效能,从而提高国家和区域的创新能力与绩效,彰显“治理之善”。

科技进步以人类为圆心,尽显“人类之善”。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依靠科技,对全球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世界各国共享病毒基因组信息,开展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等,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篇章;中国天宫空间站将在2022年正式运行,届时将为全球所有国家提供科研服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充分展现了我国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人类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为目标,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科技进步展现的“人类之善”给全世界、全人类带来福祉,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但是,科技的高度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外卖骑手被困于平台算法歧视、基因编辑婴儿等事件,让“超级智能”或多或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损害。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也正在接受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的挑战。

(摘编自周赛君《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向善”理念》)

材料二:

科技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露出它“恶”的一面。今天商业洪流裹挟着科技浪潮,如何有边界地创新,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时,正向而善意的价值观力量正是我们需要的科技向善:为创新搭建“伦理软着陆机制”。客观来看,一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如果在一开始就从伦理角度去审度,减少危害和风险,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一项创新技术究竟会带来什么问题和弊端,一开始是不太明确。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公众会有一种伦理恐慌,比如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领域。

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快,如果缺乏前期的伦理介入,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监管层的介入,会导致产品服务难以运行。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大的损失,也是焦虑所在。现在强调“向善”的伦理维度,实际上是给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伦理软着陆机制”,避免引发隐性的、刚性的价值冲突。

“向善”需要内部平衡和外部监督。

企业以科技向善为使命,意味着“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这意味着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做利益权衡,要综合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有一些产品在设计时也会通过AB测试等方法,来寻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追求流量、点击转化率等,甚至为了这一目的而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

这时,政府、公众以及媒体应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上的价值敏感性。每一个人在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时,也要学会反思,权利是否被侵犯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这需要公众的觉悟,也需要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比起看得见的恶,隐性之恶更值得警惕。

“科技向善”并非仅仅是利用科技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筹资做公益,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失踪儿童,或者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更关键在于要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中,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比如游戏造成的沉迷问题,短视频内容减弱人的专注力,电商、外卖平台带来的包装污染问题等。虽然,游戏、短视频平台都对用户提醒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但是,这种希望用户主动设置的选项引导效果有限,只是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而已。

(摘编自陈茜《科技向善,善从何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
B.上海的“两网建设”,不仅创新了技术手段,还创新了管理模式、重塑了行政方式、变革了体制机制、推动了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
C.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还给全世界、全人类带来福祉,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D.科技的高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有正向而善意的价值观力量,去克服科技发展中“恶”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大数据杀熟、外卖骑手困于平台算法歧视、基因编辑婴儿等事件表明在智能化时代,人们正在面临着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的挑战。
B.一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如果在一开始就从伦理角度去审度,就能避免企业产品服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避免造成企业更大的损失。
C.企业为了达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做了利益权衡,综合了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
D.“科技向善”不是要利用科技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要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中,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科技向善”观点的一项是(     
A.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
B.游戏制作公司为了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游戏,除了游戏IP的打造,还聘请了大量的心理学专家参与游戏设计,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沉浸感,普通用户很难抗拒。
C.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利用基因疗法治疗白血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试验,尝试将这一方法用于治疗胰腺癌、卵巢癌等。
D.南京白领黄佳告诉记者,自己刚搜索、网购某个产品后不久,电商平台就“铺天盖地”进行相应推荐,相关广告、同类视频就会扑面而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才能实现“科技向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12-1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单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态,当前正处在从粗放式发展的高产量阶段迈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因内容新颖、节奏快、成本低等特点,视频平台纷纷入局,不断为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加码。研究报告显示,重点网络微短剧2021年上线量为58部,2022年则增长至172部。全面认知和科学把握其内在的创作特点,是推动网络微短剧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网络微短剧结合了网络短视频与网络剧的典型属性,既需要满足观众对于小体量叙事的要求,也需要呈现出富有吸引力的剧情。好的网络微短剧需要挖掘出网络用户观剧时的心理需求,兼具审美与情感的满足。

短视频的发展依托于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催化出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是短视频向高阶的递进,既符合大众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也借助影视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解决部分短视频内容低俗化、节奏拖沓等问题,满足网络用户的视听新需求。同时,网络用户期望从网络微短剧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网络微短剧经常呈现出戏剧冲突集中、情感输出直接等鲜明特点,大多情节起伏落差大、振幅强,同时情节间隙小、反转多,动作连接紧密。网络用户从传统影视剧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中走出,在快速的开局、单刀直入的情节、不断迭起的高潮、直白的台词中迅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

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发扬短小的叙事优势,遵循网络用户需要“留白”空间的需求。在保证叙事主干逻辑清晰度的基础上,留给网络用户适当的想象空间,既符合网络微短剧快节奏、精简叙事的典型风格,也满足了网络用户观看作品时参与式、沉浸式的心理需求。网络用户在观剧时置身其中,可与剧情完成互动,投入自身感受和认知,完成艺术的二次创作,实现自我求解。

网络微短剧的高情节强度决定其快节奏的叙事方式,从而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叙事视角。在故事开篇就将观众带入一个全知视角,让观众更快地进入故事,并沉浸在剧中人物的视角之中,在不同角色的反复切换中增强自身代入感,在多变的情节和高频的反转中感受剧情行进的紧张感。好的网络微短剧更加考验摄影师与剪辑师的专业能力,拍摄视角的逼真度、全面性,以及对交叉、对比、闪回蒙太奇的合理运用,都是提升网络微短剧叙事能力的关键。

网络微短剧作为网络文艺的新生业态之一,对于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网络微短剧不同程度上存在文化内涵薄弱、剧情浮夸、题材猎奇、与现实生活脱节、内容同质化、视听语言缺乏专业性等突出问题。网络微短剧亟待在创作质量上持续发力,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相比传统的电视剧、网络剧,网络微短剧压缩了内容时长,但仍然需要在“小体量”中突显“大主题”、追求“大格局”,提供深层次的思考,以满足受众的精神体验。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拓宽题材范围、增强叙事策略、深入挖掘网络用户需求等,是实现网络微短剧健康发展、有序发展的主要途径。

(摘编自张智华、曹馨丹《网络微短剧:“小体量”追求“大格局”》)

材料二:

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时代,微短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像飓风一样迅速到来,也可以像潮水一样快速退去。微短剧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吸引人的同时还得留住人。笔者在此想再强调两点:

首先,微短剧作者在创作中要坚持“内容为王”,树立精品意识,不能走网剧、网络电影那种“先粗犷发展,再提质升级”的老路。具体而言,作品要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群众关切,让作品彰显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色。比如,以北京大杂院生活为背景的《胡同儿》,一方面融合了奥运会等大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立足百姓真实生活,聚焦家庭职场热点话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让人耳目一新,成为播放量突破3亿的爆款作品。又如,医疗题材短剧《仁心》,虽然每集仅有短短的2分钟,但展示了主人公不仅治愈疾病也治愈“人心”的价值追求,好看而又富有温情。这种不拜金、不炫富、不猎奇、不洒狗血的作品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说明温暖的现实主义能够赋予微短剧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发挥好平台的规范引领作用,压缩劣质作品的生存空间,为优质作品提供更多传播机会。微短剧的传播高度依赖渠道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汇聚了大量作品的平台,不仅是单纯的播放渠道,也是创作力量的“蓄水池”和行业人才的“孵化器”。平台鼓励什么、禁止什么、限制什么,会直接影响创作者对于题材和创作方向的选择。我们看到,一些微短剧平台常常通过平台号召、创作扶持的方式来吸纳和培养创作者;还有一些平台通过举办微短剧大赛来发现和培养创作人才。这些都为优质微短剧的涌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平台要加强对微短剧内容的审核把关,提升自身发现、审核、处置问题内容的能力。

(摘编自刘俊《微短剧,吸引人更要留住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态,网络微短剧具有内容新颖、节奏快、成本低等特点,正迈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B.网络用户选择网络微短剧可以获得“替代性满足”,他们认为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C.摄影师与剪辑师的专业能力会影响网络微短剧的品质,因而聘用好的摄影师和剪辑师可能提升网络微短剧的叙事能力。
D.如果微短剧作者缺少精品意识,不讲究作品内容,走网剧、网络电影“先粗犷发展,再提质升级”的老路,很难有大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微短剧结合了网络短视频与网络剧的典型属性,如果剧情富有吸引力,就更易于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
B.网络用户沉浸在微短剧剧情中,将自身感受和认知投入其中,使微短剧叙事主干逻辑清晰并实现自我求解。
C.网络微短剧压缩了内容时长,但不能压缩主题,需要继续强化价值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作品创作质量。
D.如果劣质的作品在微短剧平台泛滥,就会挤占优质作品的传播空间,也会影响微短剧的健康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研究报告为论据,通过具体的数字展现了网络微短剧蓬勃发展的现状。
B.材料一在介绍网络微短剧时,主要介绍了其优点,而对其具有的问题并没有详细展开论述。
C.材料二以《胡同儿》《仁心》为例,展现了具有温暖现实主义的微短剧作品的魅力。
D.材料二使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微短剧平台比作“蓄水池”“孵化器”,使论述生动形象。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网络微短剧,请结合材料分析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网络微短剧获得网络用户青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2023-12-12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信息生产量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便捷。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读者毫无抵抗力,因为信息包含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全部内容,诸如经验、知识、故事、传奇等。而小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是小说家对信息艺术化、个人化处理之后以艺术作品之名进行的传递。那么,在时代与小说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信息落差”,当读者在自媒体的无数信息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精神启蒙和精神满足时,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

在口头传播时代和书籍报纸时代,读者和小说家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落差”,甚至小说家的信息量大于读者;而到了电视时代,这种“信息落差”出现了,但缝隙不大,所以本雅明感叹“小说作为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衰落了”;在前两个时代,一个聪明的小说家尚能弥补这种“信息落差”,但是如今,一个小说家如果不是足够聪明或者伟大,他将很难填补这种“信息落差”。毫无疑问,信息的爆炸现场对小说写作造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威胁,读者的逃离是挑战和威胁之一,而真正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小说家的无奈——“想象力已经落后于极端的花哨现实”(乔治·斯坦纳语)以及无法创造艺术的征服力去弥补“信息落差”。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当然是。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

如果我们将信息分为日常生活和传奇经验两种,我们会发现,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日常生活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传奇性;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传奇经验或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二者的平衡处理,实质上是在独特、生动的“个”和普遍、宽阔的“类”之间展开,最终做到“个”中有“类”,“类”中有“个”,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

“日常生活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却展示了时间的内涵”“它是一切,包围着我们”“但像时间一样,不知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学者徐前进如是形而上概括。日常生活的特点注定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时,因其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它不仅摧毁读者的阅读耐心,也难以迈入艺术的层面。所以,要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狭隘与功利,就必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即写出它的传奇性——赋予日常生活断裂、惊奇和伟大。小说艺术也正是在日常生活这种传奇性的转化中完成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是完成信息到艺术转换的途径之一,反之,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降临,制造传奇和讲述传奇如更大的旋风一般席卷我们的世界。只要打开网络热搜或进入短视频平台,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或故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端的花哨现实”在各个数字终端被观看、被消费,甚至被轻而易举地添油加醋地“创作”之后再一次被传播,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因此而诞生。制造、讲述、消费传奇在今日自媒体时代俨然已成为一桩全体网民参与的大生意,大受平台和资本青睐。

毫无疑问,这些传奇信息或故事不仅对普通网民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对小说家们也是如此,这是他们单调匮乏的日常生活和书斋经验之外写作素材重要的来源和补充。但是,当小说家把目光投向这些传奇经验或故事,借助想象力和虚构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小说时,我们看到了传奇经验或故事转换为小说的种种遗憾。有些小说只是传奇经验或故事的扩展版,如啰嗦的新闻事件;有些小说描摹的人物大起大落,多写的是时代热门之事,如社会变革“大事记”……这类小说在艺术上是失败的。对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处理丧失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导致了这类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叙事美学偏向,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是:“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

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传奇经验的“这一个”与日常性的“这一类”在小说中相遇的瞬间,艺术的化学反应随之发生,传奇经验的“力”被普遍性的日常伦理削弱,而表现出小说的“美”来,诸如那种人类的普遍关切、情感以及认知等。

(摘编自石华鹏《在日常与传奇之间——自媒体时代小说写作的两种叙事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信息所吸引。信息中有大量的故事,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
B.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从信息转换到艺术的两种途径,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
C.自媒体时代为传奇经验或故事的疯狂生长提供了完备的技术和丰厚的营养,传奇包围着我们日常且琐碎的生活。
D.要想平衡好日常生活的传奇性与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两者的关系,不妨参照黑格尔所说,保持个性化,去除普遍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本雅明的话,是为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与小说家之间出现了信息落差,这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
B.文中“极端的花哨现实”是指如今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故事,类似于网上流传的“比小说更魔幻的是现实”。
C.文中引用徐前进的话,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因此不能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
D.文中引用张爱玲的话,是为了警醒当今时代的小说创作不能只有传奇和故事,还要有想象和虚构的能力。
3.下列篇目中最符合文中所讲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的一项是(       
A.《促织》B.《祝福》C.《哦,香雪》D.《别了,“不列颠尼亚”》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5.王蒙说:“创作的兴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是新的,是让你激动的。”请根据文本分析,在自媒体时代小说家应该如何保持创作的活力?
2023-12-1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注意力源于人的感觉和知觉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各类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利益,形成注意力经济。在注意力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合各类传媒内容所形成的听觉注意力经济。近年来,在视觉注意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听觉注意力经济崛起,网络有声读物成为消费者的“阅读新宽”。从最早的唱片教材、广播剧,到磁带出版物,再到今天的网络电台,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有声读物市场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达到46.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5亿人。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商用化为各类媒体发展新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便利。在互联网这一没有时间和地域局限的平台上,音频内容产品触网成为必然。同时,与网络视频内容相比,网络有声读物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碎片化时间”消费,也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消费者在运动、出行、锻炼等各类场景下都能使用音频。网络有声读物迎合了人们的多场景收听需求,人们在不方便阅读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有声读物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受“听读”带来的娱乐魅力,满足求知欲。

网络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未来,知觉注意力将是注意力经济的主导形态。为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关注垂直领域差异化经营。同一产业内,因产品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某一企业的产品能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有显著区别。产品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核心策略。无论是对单纯娱乐消费型用户,还是对知识获取型用户,网络有声读物平台都应打造垂直化内容。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的用户而言,垂直化能真正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增加用户黏性。对网络有声读物的同业竞争而言,垂直化可以形成竞争门槛,提升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还需要借力技术提升服务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融合应用。内容推送会更加智能,增值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地与音频内容捆绑。以某音频FM为例,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归类与剖析,不仅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音频节目,还利用LBS(基于位置服务)的定位功能为用户提供周边的生活服务信息,实现“传播+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运营。再比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音频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家长们解决孩子用眼过度的后顾之忧,如果音频教育内容能够和未来的语音识别、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场景应用结合,则可以打造出全场景、全媒体的学习平台。

(摘编自金雪涛《网络有声读物崛起与注意力经济的转型》)

材料二:

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及新媒体的日益普及,有声读物市场也日益扩大,受众越来越多。有声读物的内容、演播者的音色和表现形式,构成有声读物的综合艺术特征。有声读物的特殊性在于,文学作品不是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演播者的有声语言表达传递给受众的。这种共鸣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受众与文学作品产生的共鸣;第二种是受众与演播者产生的共鸣,这是有声读物特有的审美现象。许多演播者拥有悦耳的声音、精湛的演播技巧、深厚的文学修养,他们演播的作品深受受众喜爱,他们的声音成了标志性的符号,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

目前,有声读物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在提升受众审美力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全媒体上的有声读物内容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网络有声读物平台良莠不齐。一些有声读物平台,排名靠前的大多数是“穿越”“仙侠”“盗墓”等内容,而中外经典、知识、教育等内容则较少,甚至有的充斥着暴力、低俗等内容。这对受众的审美影响是极大的,会使人形成低级的审美趣味,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危害他人及社会安全。

有声读物的艺术质量需要制作技术来保证。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小说”是由专业的编辑团队进行录制、制作的。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改编、录音、音效设计与制作,到背景音乐的搭配、音频的剪辑,都要经过精雕细刻并合作完成。而当下,有些平台只需一台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录制、上传录音作品,对制作质量的审核也不够严格。很多作品背景音乐与内容不符,杂音较多,从作品选择到演播再到合成甚至只有一人完成,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实在不具备艺术性和欣赏性。

演播水平是有声读物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演播者需具备规范的语言、悦耳的声音、纯熟的表达技巧、充沛的情感、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演播经验。但目前,许多有声读物平台将文字作品简单地用人工智能语音进行合成,使得有声语言显得生涩、不畅。这样的有声文学作品,无法产生与文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感,大大降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一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声音不悦耳、语音不标准、表达不准确、情感不充沛,甚至还会念错字的网络主播纷纷加入有声读物的制作。这样质量的作品势必会影响受众的感受力。

(摘编自刘超《有声读物提升受众审美的多维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养潜在消费者以使他们重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显著特点。
B.近年来,听觉注意力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各种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
C.我国网络有声读物今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及新媒体的普及。
D.网络有声读物具有的综合艺术特征,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提升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有声读物受时空的限制较少,未来上班族等群体对其需求还可能继续扩大。
B.没有网络有声读物的发展,注意力经济就难以完成以知觉注意力为主导形态的转型。
C.只有重视产品差异化和打造垂直化内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才能在竞争中提升优势。
D.如果能进一步得到先进技术的助力,网络有声读物在教育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材料二中“有声读物特有的审美现象”的一项是(       
A.某音乐老师把在某有声读物软件中开设的古典音乐欣赏节目命名为《古典音乐很难吗》,向受众有针对性地解读古典音乐。
B.某有声读物软件中播出了《蒋勋说红楼梦》丛书中的某些篇章,唤起受众对《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的热情,引发阅读的兴趣。
C.某公司职员利用乘地铁上下班的时间,听完了某听书软件上播讲的一本长篇网络小说。
D.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三兄弟的句子经著名配音演员用不同语气朗诵,在某有声读物软件播出后让受众产生联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中提到,“有声读物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在提升受众审美力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你认为有声阅读应如何提升受众审美力?
2023-12-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文化空间是“得到城市居民普遍认同的,具有文化记载、传播、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社会中,随着城市商业化日益加剧,城市商业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

当下,如何改造和利用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克服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危机,已成为城市空间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近些年来,线上书店不断挤压城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消费者的电子阅读习惯直接威胁着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城市实体书店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倒闭潮”后,依托空间改造转型升级,从资本的空间化到空间的资本化,城市实体书店由同质化文化空间复制转向追求异质化文化空间符号价值;从文化的空间化到空间的文化化,城市实体书店空间由单纯的售书场所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实体书店空间的改造升级是对消费空间变革的一种回应。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找到了解决其生存发展的门路,但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能否有利于书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能否支撑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均等化,还有待讨论。

“建立公众互动对话空间、心灵静思空间及关爱弱势群体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正义的题中之义。非正义的空间常常是服务于资本的工具,通过隐蔽的手段维持着资本的扩张,扩大了权力的不平等。而正义的空间,则具有公平、平等、包容,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实体书店的选址依据是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客流量、受众是否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书店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截至202011月,西西弗书店在全国7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主要分布在北京、重庆、成都、上海等城市。从实体书店的地理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于城市内部空间而言,这些实体书店多分布于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地,为了吸引客流量,这些场所甚至提出,只要实体书店愿意入驻,商厦、购物中心可以减免租金,给予装修补贴。

人们进入城市实体书店,可以享受到新型实体书店空间提供的文化资源,也有机会建立人际关系,积累社会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有城市实体书店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利用书店空间,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转化又反过来促进新一轮资源的再生产,但并非只有这些区域的居民才能去实体书店阅读和消费,没有实体书店入驻的区域,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

相较于传统实体书店,如今的实体书店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多元。比如,在PageOne书店空间,咖啡区、文创商品区、小型展览区等均是空间延伸的功能分区。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

传统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多以书籍类别为标准进行分区陈列,而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则是根据书籍内容、封面设计、受众点评意见等要素进行划分,并根据书籍内容和风格,在书籍周边空间摆放关联产品。顾客在传统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与在转型升级后的实体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新型实体书店空间中,顾客可以快速感知和体验书籍文本丰富的符号价值与意义,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理解,不完全受文本自身的束缚”,或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大多数普通艺术家总是难以实现机会公平,而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不能脱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从2010年开始,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还提供专门的展演和公关团队,为艺术家制定宣传推广计划,使书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的空间。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被霸权话语所建构的“非正常”群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比如,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支持非洲裔作者,专门为他们设置书架,每周更新一次书籍;而书店外南侧墙壁上则涂鸦着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作品。总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试图关怀处境艰难的艺术家、身处异乡的外国旅居者、位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正是借助空间正义追寻社会正义的一种尝试。

(摘编自江凌《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正义——以城市实体书店空间为中心的考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在城市商业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改造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的异化危机。
B.作者认为,依托空间改造,城市实体书店能否突破被线上书店挤压的困境,能否实现人文关怀,还有待讨论。
C.客流量是实体书店考虑是否入驻的因素之一,而购物中心等商业空间吸引实体书店入驻也为了追求客流量。
D.传统实体书店空间主要按书籍类别分区陈列,人们在此空间阅读书籍产生的理解受到文本束缚的可能性更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消费空间变革的当下,城市实体书店通过出售书籍营利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B.“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说明非实体书店入驻区的居民也能利用书店空间实现资源转化,但是便利性不足。
C.从第六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实体书店的功能分区打破了空间区域的门槛限制,使人们能根据自身需求进入不同功能区。
D.城市实体书店邀请艺术家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既能为受众提供审美体验,又能使艺术家借此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人文考古书店看似冷清,实则常有来自博物馆、研究所的客户来消费、交流,依托书店形成庞大的考古文博圈。
B.日本Book Truck书店以卡车作为流动空间,运行于城市各个角落,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可以来此购买需要的书籍与服务。
C.顾客通过预约进入上海朵云书院,置身于配有巨大的盆栽喷水池和石墩的书店“空中花园”,可观赏黄浦江两岸景色。
D.单向空间书店创办人许知远曾发出求助信,直言“书店撑不住了”,后在读者、社会人士的捐赠支持下,渡过难关。
4.举例论证有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两种事实形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不同事实形式证明了城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正义特点。请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事实形式事例阐述空间正义特点
概括总体性事实新型实体书店根据多样元素进行空间划分空间互动性及多样性
枚举个别事实
空间包容性

5.梅溪书院作为长沙的新地标,是集书店与艺术馆于一身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其建筑外观呈现钢琴形象,空间结构错落有致;书店内的文创、手工、展览等众多项目互补共存;书目甄选则考虑文化主题、湖湘文化、时下热点等。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城市实体书店的阐释对梅溪书院的特点加以分析。
2023-11-30更新 | 5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材料三: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胜利历史,追溯胜利根源,汲取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一个个大义凛然的名字,一个个血染沙场的忠魂,永远为历史和后人所铭记。

回望历史,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解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让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抵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再到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荆棘坎坷,靠的就是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战先烈永远值得后人缅怀,抗战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传承。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情怀共同奋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定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是不可阻挡的。”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1日04版,有改动)

【注】①黑天鹅:语出美国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比喻非常难以预测的不寻常事件。②灰犀牛:语出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加强对病毒的研究、跟踪病毒的变异,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只有加大对药品和疫苗的研发力度,才能找到对症的“方子”;只有借助中医的力量,才能走对防控的“路子”。
B.疫情像一面放大镜,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漏洞,部分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我们的卫生习惯也存在提升的空间。
C.底线思维,就是居安思危,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正视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时刻保持谨慎和敏锐的办事态度,以便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D.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帮助中国人民在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抗击重大疫情等诸多挑战中取得胜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了一次科学洗礼”,说明以往我们在防控知识上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在疫情初期,因为对病毒的不了解可能产生过短暂的恐慌。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们从抗击疫情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让我们清晰看到短板与不足,而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应对其他领域的挑战。
C.“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可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当中,后者起到的作用比前者所起到的作用要大。
D.尊重科学,善于反思,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疫胜利的保证。而这些成功经验,将与抗战精神一起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下列诗句中,与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抗战精神”内涵最接近的一项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请概括“抗战精神”的内涵。
5.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特点。
2023-11-3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