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跨媒介叙事的沉浸性和可提取性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通过多平台的传播,几乎出现在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受众通过参与互动交流、游戏等方式享受故事;同时,科技的进步允许受众摘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文本。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在“弹幕”文化中有所体现,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的同时,可以发送弹幕进行互动,解析剧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之外的背景等。

跨媒介叙事的用户表现行为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鼓励受众成为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既可以为喜爱的故事去消费,又能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原有的故事情节。

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的大热,引发了粉丝撰写花千骨同人文的热情。他们的撰写和改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是“花千骨”IP跨媒介叙事的重要动力。“花千骨”是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开发的IP,在进行的跨媒介叙事中受众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更是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在消费花千骨故事的同时,又根据已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形成花千骨同人文。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和用户表现行为是互联网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动力。体现群体智慧的同人文续写和体现互动热情的弹幕发送,使故事可以超越原本的意义和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继续保持有效的传播。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同人群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化,同人文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但是基于同好,同人文化却是对受众由纯粹的受者转向传者的有力诠释。同人因为同好而形成群体,又通过对IP的个性解读和创作实现身份的重构,其中的解读不乏对抗式的解读。受众通过对抗式解读实现身份的重构,而身份的重构为实现其对内容文本的重构提供基础。

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受众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来分享故事、交流故事,从而获得自我身份的重构和群体身份的认同,并在同好的群体基础上,从摘取的信息中进行自我创作,实现跨媒介叙事的沉浸式参与。

(摘编自《媒介融合语境下跨媒介叙事研究》)

材料二:

跨媒介是一种媒介向另一种或多种媒介的转换,是利用口语、文字、摄影、动画、影视、互联网等多重媒介的交融、互动、协调,把故事成分编织在一起的手段。跨媒介打破过去单一介质对内容生产的限制,创造了媒介融合时代故事生产与延展的新空间。除了媒介形式之间的延展、叙事的跨界跨层外,跨媒介叙事还可以通过对小说、音乐、舞蹈、戏剧、游戏、VR/AR等多种体裁的运用,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的运用,实现元话语跨媒介、多模态叙事构建。

当前,跨媒介叙事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作为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的新兴叙事形式,跨媒介叙事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跨媒介叙事指的是一种力图使多种文本有机整合、多种媒介融合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意义生产的新型话语实践。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故事传播力,需构建跨媒介、多模态话语。

故事世界延展需要充分考虑媒介、体裁、渠道在符号编码、传递信息、交流互动等层面的不同特性,使故事内容与媒介、体裁、渠道等形式达到水乳交融、和合共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故事形态的演绎、延展和创生,使故事世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鲜活生动,进而增强叙事吸引力与传播力。虽然小说《西游记》通过跨媒介改编,初步实现了故事世界的“侵袭性生长”,但是《西游记》所衍生的连环画、舞台剧等故事形态,只不过是视觉渠道的延伸,未能打开听觉、触觉等渠道,未能创造逼真的场景化叙事空间和交互性强的体裁,因此没有实现“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由切换,无法激发出《西游记》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传播力。

(摘编自《以跨媒介叙事能力提升中国故事影响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众的沉浸式参与体现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时发送弹幕进行互动的“弹幕”文化上。
B.同人因为相同喜好以及对IP的相同或相近解读而形成了群体,实现了身份的重构。
C.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在技术上为受众沉浸式参与、多样化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
D.跨媒介是媒介之间的转换,跨媒介叙事超越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是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2.下列对材料一中花千骨同人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千骨同人文创作显示出用户表现行为的重要动力。
B.花千骨同人文创作使受众从受者变为生产型消费者。
C.花千骨同人文创作体现了花千骨粉丝们的群体智慧。
D.花千骨同人文是在已有故事基础上拓展创造而成的。
3.本学期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任务,有些同学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很难进入“红楼”的世界。根据两则材料,谈谈在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如何运用跨媒介叙事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弟”,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虽然近年来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持续降低,代际同住仍是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仍有57%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子女同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自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和权威迅速衰落,其在家庭事务决策中逐渐被边缘化,而一味顺从子女意愿、被动接受子女安排却成为老年人的无奈选择。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和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权力的持续衰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张力。

有关于现代化和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许多研究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转型,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已日渐式微,父母身份已经“非神圣化”,家庭代际地位已经“失衡”,甚至老年人在家庭中“保姆化”,即老年人承担大多数家务责任而放弃了大部分的决策权。但也有研究认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虽有所削弱,但是社会转型尚未彻底打破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也并不必然导致老年人家庭权力的持续衰落。

我们研究发现有半数老年人对除自己开支外的家庭经济决策无权做主。对影响因素的考察进一步发现社会现代化变迁并不必然伴随着老年人家庭权力的持续下降,现代化程度较高地区的老年人在代际同住家庭中的权力反而更有保障。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和东部地区保留了更多传统尊长抑幼的代际家庭规范,而是表明在传统家庭代际规范瓦解之后,现代化程度更高地区的老年人更多受惠于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因素,如现代化发展在消解传统尊长抑幼规范的同时也引入了尊重个体、平等协商的家庭文化,对于优秀的“尊老”传统家庭文化也在进行创造性转化。

(选自张新辉、李建新《现代化变迁与老年人家庭地位演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的有效保证,因为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
B.教化权力有一定的强制性,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教化的权力,“出则弟”就是证据。
C.教化权力的有效与否和文化是否稳定有关。文化不稳定,社会离乡土性也就远了。
D.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是教化权力衰落的根源,老年人很少再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现代化转型时期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相对优势丧失,这是老年人在家庭事务中决策权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B.学者对现代化和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结论,社会转型是否必然导致老年人家庭权力下降,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
C.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主要内容是“尊长抑幼”,这与传统的教化权力有密切关系;“尊长抑幼”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受到强烈冲击,但在农村仍然较高程度地保留。
D.随着代际同住家庭比例持续降低,主流家庭代际规范会从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父代为主导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夫妻为轴心、子代为主导的模式。
3.下列选项中,无法反映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一项是(       
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B.时势造英雄
C.不学礼,无以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4.请结合材料二,梳理提高老年人在代际同住家庭中地位的对策。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隔代教养的行列,在含饴弄孙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分析隔代教养的弊端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2023-06-30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回答为何译的问题,那么,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思考译什么”“为谁译”“谁来译”“怎么译”“如何传等问题。

译什么?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主题的选择上可更加开放。既回应国外精英群体通过四书五经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诉求,也满足普通民众对流行文化的偏爱;既有国家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也有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可政府倡导,可民间推送,还可响应对象国的主动索求。

为谁译?要重视对需求市场的预先调研和目标读者阅读特点的提前认知。同一个原文本,可以瞄准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术化翻译,也可针对普通人士进行大众化翻译,而一个毫无对象感的译本,可能在两种读者群体中都知音难觅,最终躺在异国图书馆无人问津。

谁来译?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通常能获得更佳传播效果。霍克斯译《红楼梦》,闵福德译《鹿鼎记》,蓝诗玲译鲁迅,刘宇昆译《三体》,大凡进入他国主流或大众阅读领域的成功译著莫不如是。对于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中外合作是更好的模式:中国译者把握内容不被曲解,同时给予母语译者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的充分自由。当然,出色的汉学家及母语译者数量毕竟有限,大量译作由中国译者完成也是现实。培养包括中国译者和未来汉学家在内的高端中译外人才、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是解决谁来译问题的长远之策。

怎么译?在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尚存较大认知差的时候,归化翻译应成为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在确保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不被曲解的前提下,采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选择。虽然庞德翻译的唐诗不乏误译或创作,但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唐诗热。辜鸿铭在自己的译作里大量使用意译和归化策略,以消除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我们应当给予认知差弥合过程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给予优秀译者的专业判断更多尊重与信任。

如何传?翻译作品最终要经由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应多与目的语国家出版发行销售机构合作,他们深谙本国传播渠道和宣传策略。对大多数译作来说,印刷媒体依然是主要传播媒介。商业成功的译作可及时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辅之以周边产品,在市场及社交媒体上广泛宣传,形成组合效应。

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者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再经典的文本、再精彩的故事,也要经由翻译才能在他国的文化土壤里获得后起的生命。惟有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有效促进文化影响力提升,才能真正体味季美林先生的由衷感叹: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摘编自任文《不断加强中译外能力建设》)

材料二

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倍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

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翥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

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从动态的历史文化观来看,这两部译著并无优与劣的差别,而是互为补充。霍译充分考虑到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增强作品可读性,起到吸引受众、打开市场的作用;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海外读者对杨戴译本的接受程度也随之提升。如今,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

《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经历,让我们领会到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多重意义。在主题、故事的再现之外,译本还要传递思想与文化内涵,传达文学和美学上的特质。

(摘编自许钧《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译什么”的问题答案并不固定,既可为四书五经,也可为流行文化,只要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即可。
B.文学作品宜采用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方式,而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宜采用中外合作的模式。
C.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再加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译本有不同的接受需求,因此,文学经典对翻译要求极高。
D.“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了解世界,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都必须借助翻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作品必须经过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得到有效传播的翻译作品就是优秀作品。
B.翻译的目标读者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普通人士;没有对象感的译本可能会知音难觅,无人问津。
C.《红楼梦》霍译本立足于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而杨戴译本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
D.尽管当初霍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远超杨戴译本,但如今后者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优势日渐明显。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归化翻译”特点的一项是(     
A.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
B.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江声浩荡”四个字开头,震撼人心;译作与原作不只是词句的转换,更是精神的契合。
C.科幻小说《三体》译本走红海外,它继承中国传统文学基因,颠覆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纯文学”的刻板印象。
D.《老子》已被译成94种语言文字,共1927种译本。除纸质本外,还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形式。
4.两则材料在论述中有不同的侧重点,请简要分析。
5.文学翻译时,最高的境界是“化境”,试结合文本,谈一谈如何达到“化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hat 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②“Chat GPT的表现刷新了人们关于对话式人工智能产品的认识。”谈及Chat GPT最近爆火的原因,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认为,Chat GPT具有较强的交互能力,在许多日常应用中都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能力,不仅能回答各个方面的问题,还能写小说、写文案、翻译外文、撰写脚本等。它的聊天对话、答疑解难等功能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交流需求,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对话方式,构建一些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③与以往聊天机器人的答非所问不同的是,Chat GPT能像真人一样回答出令人惊喜的答案。聂再清告诉记者,Chat GPT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能用像模像样的“人话”来回答用户的问题,并对上下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在回答开放域问题时它总能轻松应对,回答得头头是道,输出的答案也比较接近真人的回答。在某些场景下,与Chat GPT交流让人感觉很像是与真人在进行互动聊天。

Chat GPT背后的技术并不神秘,是基于传统的语言大模型训练技术。简单来讲,Chat GPT可以通过对互联网上的自然语言数据进行自主学习,训练出语言模型。人们对它的使用越多,它进化得就越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易卫东看来,Chat GPT将深度学习理论中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的方法相结合,借助人类的反馈干预来训练提高模型的性能,增强机器学习的效果,从而获得更为逼真的结果。在与用户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机器也在不断学习与更新,给出更符合人类思维逻辑和表达的回答,这也是它能优于现有的其他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原因。用户输入的信息越多,Chat GPT深度学习、持续改进的机会也就越多,对人类语言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此外,它还懂得“拒绝”,能够质疑不正确的前提和拒绝回答不适当的问题。当Chat GPT答错问题,我们告诉它正确答案,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它就会给出正确答案。如此反复学习,它就会越来越“聪明”。

⑤随着Chat GPT的爆火,一些缺陷和不足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带来的隐私保护、学术造假、技术滥用、舆论安全等风险也不容忽视。

⑥由于缺乏引申能力,在其未经大量语料训练的领域,Chat GPT很可能会用一本正经的口气编出错误答案。聂再清指出,对于Chat GPT ,大家感受比较深的缺陷就是它生成的许多回答,看似逻辑通畅,句式合理,其实里面却隐藏着一些事实性错误和常识偏差。如果不看具体的知识点,它似乎回答得很专业,但如果仔细看具体的知识细节,就会发现它的回答有很多逻辑漏洞,经不起推敲。人们若不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很可能会被它一本正经的回答所误导。

Chat GPT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法律风险,它对信息、数据来源无法进行事实核查,存在信息泄露和提供虚假信息的隐患,抑或出现版权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谭剑说道,目前内嵌了最新版本Chat GPT的必应搜索,虽然给出的回答会提供明确的网络数据来源,但其仍然不会验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当用户输入个人数据或商业秘密等信息时,Chat GPt可能将其纳入自身的语料库中,从而产生个人数据或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如果使用了未经他人授权的信息资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⑧不仅如此,Chat GPT的爆火也引发了教育界的担忧。它在写作业和论文方面的“超能力”若被无差别地应用到教育活动当中,可能会带来学术造假、抄袭等问题。一方面,它可能会给“抄袭”“作弊”增加一层保护色,引发更多的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度依赖Chat GPT,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会被削弱。聂再清认为,作为知识获取和内容生成工具,Chat GPT对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并采取必要行动积极应对。应该更多地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科学利用人工智能产品,让人工智能真正发挥其正向作用。

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类技术。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可以协助人类完成一些工作,但不能取代人类。在聂再清看来,Chat GPT可以看作人类的工具或助手,在帮助用户从事写代码、商业提案、广告文案、翻译等工作时,可以大幅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Chat GPT不能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一些富有创造性、需要深度思考或者融入个人情感的工作,是Chat GPT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正如Chat GPT自己所说:“我目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造面粉,但要做出好吃的面包,还是需要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易卫东对此也有类似的思考,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人们从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更多人能够从事高创造性的工作。

⑩人工智能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为防止技术滥用,引导科学技术向善发展变得尤为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对于Chat GPT等应用边界加以管控,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管理法规,对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和传播不实不良内容进行规避。同时还应通过制度建设、风险管控协同共治等方式,推进人工智能伦理监管,引导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易卫东总结道,人类在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时,关键在于洞察变革的实质,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跟上变革的步伐。

——徐玲《什么是Chat GPT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 GPT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写小说、写文案等。这些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交流需求,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对话方式,构建一些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
B.Chat GPT能优于现有的其他人工智能产品,是因为它能不断地学习更新,给出更符合人类思维逻辑和表达的回答。用户输入的信息越多,Chat GPT越“聪明”。
C.Chat GPT不能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人要尽可能从事富有创造性、需要深度思考或者融入个人情感的工作,才能防止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D.Chat GPT在回答开放域问题时总能轻松应对,回答得头头是道,输出的答案也较接近真人的回答。在某些场景下,它能和真人一样进行互动交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类完成一些工作,可见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替代某些行业工作的潜能。
B.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也让虚假信息、侵害著作权、泄露隐私、舆论安全等社会性风险大大增加。
C.Chat GPT可以通过对互联网上的自然语言数据进行自主学习,训练出语言模型。人们对它的使用越多,它进化得就越快。
D.由于缺乏引申能力,在其未经大量语料训练的领域,Chat GPT很可能会给出错误答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
①口译员                 ②银行柜员             ③艺术工作者             ④心理咨询师
⑤市场信息编辑       ⑥电话热线客服       ⑦导演                       ⑧汽车驾驶员
A.①⑤⑦B.③④⑦C.④⑤⑥D.②③⑧
4.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5.合理利用并管理人工智能需要各方协力。请结合材料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3-06-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难。即使找到工作,也要为收入下降等不确定性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没有兑现利好,而是成了身上难以脱下的孔乙己长衫: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意气风发,步入社会后发现如此内卷,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已经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情绪消沉,不愿意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自己喜欢的。这种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让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近年来,互联网上颇为流行XX文学,比如之前的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鼠鼠文学,都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网友们用带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展示个性,寻求点赞,识别圈层。这种玩法互动性强,手法略显夸张,有时候显得非常。但自我调侃只是自娱自乐,情绪宣泄,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更不要一味地站在高处批判。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

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话又说回来,孔乙己的长衫就是现代青年的学历吗?也未必。

长衫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进入士绅阶层的常服。久而久之,长衫被当作知识分子的标志性符号,用来区别身份。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进行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50多岁的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信号理论,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获得学历者只能表明个体在某一阶段完成某项能力测试,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扩充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选自《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正视其背后的焦虑》(有删改)

材料二:

近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了。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样的话术在网上引起许多网友模仿,话题也在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引起热烈讨论,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很多网友感叹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正值当下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这一话题带动青年的就业压力和关于成功的标准问题再次受到热议,读书无用论观点又甚嚣尘上,又一次在青年网民中成功引起了一波共鸣。

笔者清晰记得,鲁迅的原文里,孔乙己的确是一位除了读书写字没其他本事的人,是可笑的,也是可怜的。穿长衫却生活窘迫站着喝酒,长衫是他作为文人的清高,也是他挣脱不了的枷锁,可能这个知识分子形象,击中了少部分当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我们不能忽视小说中的一个真相:酿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文中写得明明白白——好喝懒做”“总是偷……笔者认为,所谓的孔乙己文学,是对安分守己寒窗苦读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并不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甘堕落的孔乙己。

诚然,大学生就业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网友关切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毕业的大学生规模是1158万人。对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现实配不上期望的困境。尤其在疫情中上了三年大学的这一批毕业生,刚出校门就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难怪有网友形容这是雪上加霜。就业市场存在差异,找工作的年轻人各自有不同预期,加上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各种因素,很多年轻人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业市场更是竞争激烈,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不能因找工作难而不愿踏入社会,因恐惧内卷而选择躺平。只要出来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无贵贱之分,何谈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更何谈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我们还应该警惕,当下在一些网络热门议题背后,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一些人通过短视的计算,认为长时间读书、受教育与眼前短期回报不成正比。但现实情况是,教育始终是保证个体完成身份转变的最佳赛道,也是所谓逆袭最现实的基础。只有明白教育本义的人,才知道如何在赛道上蓄力前行,在逆境中为自己翻盘。读书受教育的意义绝不能被低估,读书有用论应该是一个社会颠扑不破的价值理念。

刚刚过去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返乡创业的魏巧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新农人故事: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跨界来到农村,成为新农人。他们的出现,让农村有了新气象,也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动力。乡村、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空间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魏巧始终记忆犹新。

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我们都应意识到,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是放松要求、绕道而行,是自暴自弃、直接躺平,还是迎难而上、战胜自我,考验着每个年轻人抉择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真正矢志接力奋斗,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萧剑: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出历史新高。同时,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B.互联网上颇为流行的“XX文学”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是网友们的自娱自乐,情绪宣泄,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更不要一味地站在高处批判,因此它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
C.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学历的高低,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
D.鲁迅先生原著里的孔乙己“穿长衫”却生活窘迫“站着喝酒”,“好喝懒做”“总是偷”,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对安分守己寒窗苦读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
2.根据这二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全社会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年轻人自己也应该脱掉“长衫”,多元就业。
B.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努力读书获取学历,丰富灵魂,提升能力,扩充格局,通过书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为自己的成功获取更多的机会。
C.在当前,各种原因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实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市场,也表明“读书有用论”的价值理念在新时期的正确性有待商榷。
D.我们既要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也要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行动。
3.根据这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的“咸亨酒店”,喻指对年轻人的困境冷眼旁观的社会。
B.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这是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主要一环。
C.“长衫”是孔乙己之类文人的清高,也是他们挣脱不了的枷锁,“脱不掉的长衫”终将制约个人的发展。
D.材料二用魏巧的事例证明了学历不是高台,“长衫”可以脱得下来,新时期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不喜欢‘孔乙己文学’”的原因。
5.有句话这样说:“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生活实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6-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跟着渔民出海,展现打鱼场景,讲述渔民故事,近日,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渔家小妹组织团队直播带货,引起刷屏。一场场直播把当地时令海鲜卖到全国各地,也带动了不少渔民增收。不仅要让网友了解我们这里的海鲜美味,也了解出海的艰辛,这样的故事是我们做直播独特的优势。谈起创业的经验,渔家小妹这样说。

近年来,农产品直播带货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了电商快车,农产品成了新网货,手机成了新农具。目前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超过1632万家,今年上半年,全国直播带货增长58.2%。红火的农产品直播带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农产品直播带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标准缺失、货不对版、配送滞后等问题。一些带货主播因为农产品质量不过硬、特色不足、辨识度不高等,退出直播。农产品直播带货,如何由一时火变成一直火

农产品要卖得俏,质量安全是第一位。要通过标准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构建起标准化、常态化的供应链体系,这是农货变网货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市场倒逼,实现产业链的标准化、数字化变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形成生产标准统一、利益分配共享的共同体,实现农产品从种到销全程标准化,拧紧安全阀。要借助数字技术,尽快实现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放心埋单的同时增加销量、提高附加值。

酒香还要会吆喝。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要打好农产品特色牌、差异化牌,顺应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健康等消费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盘点农产品直播带货成功案例,几乎都有好故事,而且乡土文化特色鲜明,通过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农耕文明等文化元素,勾连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田园风光、田间劳作、乡愁记忆、亲情爱情等人文情怀,用温度感动人,用情怀留住人。当消费者震撼于查干湖冬捕的低沉号子声,沉醉在眉山春橘的柔美树荫下,回想着淡淡的乡愁,咂摸着儿时的味道,这些动人故事构建起的传播场景,无疑会引发消费者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销售,增强消费黏性。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挥好农产品的食物功能、文化功能,直播带货定能更好带火乡亲们的日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人民日报》(2022090218版)原标题:《直播带货,如何从一时火变成一直火(话说新农村)》

材料二:

近期,新东方名师们中英双语带货的直播场景迅速火遍全网。610日,东方甄选直播间,自黑撞脸兵马俑、号称8年教过50万学生的英语老师董宇辉介绍五常大米时加入了英文介绍,开启了双语带货模式。而且,数据显示,611日,东方甄选直播18小时17分钟,预估销售额达1992.17万元,相比开播之初增长了40倍,最高在线人数8.86万。

教培的路断之后,培训学校转行直播带货,这也意味着转型成功,至少是初见成效。这样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知识解读和传播,当然还有价值观、理想和励志等。直播带货让消费者买货,首先要看是否为消费者所需要,是否性价比适合。不过,当培训学校转行做直播带货,则给受众带来一些新鲜的体验。直播间的观众在买东西的时候还能学习英语,有的人在看牛排推销时知道了牛排原切OriginalCutting。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

知识传播与商品本身有关,如果商品是书籍、教材和教育内容,推销与商品就可以在知识和文化上无缝对接。例如,带货《DK博物大百科》,带货者说的是:一个高素质家庭,孩子的书架上应该有这本书——《DK博物大百科》。它好在哪里,好在遵循了自然法则。这本书最开始是讲岩石,在这些岩石中,有跟我们人体一样的元素。我们身体70%都是水,H2O来自大爆炸:比如我们吃的米和面,本质上都是碳,碳来自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比如我们身体里有铁元素,取出来可以做一根7厘米的钉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与岩石无异,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别无二致。因此,人有亲自然的现象……

对于其他商品,带货同样可以实现知识和传播的目的。比如带货卖大豆,从大豆起源中国,再传播到全球;从国内大豆的品种,再介绍特定产地的大豆,如东北黑土地上的大豆的成分、营养;从大豆制品的种类,再谈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对人的营养作用,以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三羧酸循环等等,毋庸置疑,完全可以激发直播间观众的购物热情并当场购买。

直播带货的更高境界是谈理想、抱负,改变命运,而这恰好是教育机构的长项。比如有的老师在课堂说过一些美文和金句,例如,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做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北极圈的夜空正在五彩斑斓。这样的话在课堂上可以说,在带货时可不可以说呢?变通一下,改一改当然可以说。从杜甫到苏东坡,从尼采到苏格拉底、黑格尔,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湖畔诗人和新月派诗人的诗,都是可以的。只要不僵硬,可以通过联想、联系,更可以通过风雅颂赋比兴的手法和内容进入到带货内容,让人感到买的不只是货物,还有知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这样的带货需要带货者做出全面而细致的案头、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临场发挥的才气。这是有教职、教龄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才拥有的优势。正因为把这样的优势结合到带货中,才有了现在新东方转型的渐入佳境。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知识付费。

直播带货不只是王婆卖瓜似地夸夸货物,而是知识和文化的解说和传播,也是价值观的宣示。这样的带货也说明,时移势易,当环境和规则有变,迅速而有效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更好。

《人民网》(20220614日)原标题:《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知识和传播》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渔家小妹组团直播带货的优势在于“讲故事”,让网友不仅了解了他们那里的海鲜美味,也了解了出海的艰辛。
B.直播带货要让消费者买货,最先考虑的是消费者是否需要,性价比是否合适。
C.农产品直播带货的迅猛增长,导致出现了标准缺失、货不对版、配送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带货主播也因此退出直播。
D.教培学校转型直播带货的成功,不仅意味着直播带货的尽头是知识解读和传播,还有价值观、理想和励志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移势易,当环境和规则有变,直播带货应该迅速而有效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更好。
B.农货变网货的基础是通过标准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构建起标准化、常态化的供应链体系。
C.直播带货的最高境界是谈理想、抱负,改变命运,在直播时说一些美文和金句,让人感到买的不只是货物,还有知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D.正因为把带货者全面而细致的案头、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临场发挥的才气的优势结合到带货中,才有了现在新东方转型的渐入佳境。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农产品的文化功能”的一项是(     
A.又是一年收获季,请大家时刻铭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B.这里的大豆质优价廉,所含的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量,是其他地方大豆所不能比的。
C.“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是对麦香最美丽的诠释。
D.拨开粽叶,品尝到的不仅是糯米的香甜,还有历史的苦涩。
4.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农产品直播带货,如何由“一时火”变成“一直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面包、网红书店、网红小镇、网红咖啡……如今,网红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网络直播受到关注、电商业态推陈出新,网红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数量众多的粉丝、自带流量的话题、可观的商业价值、日益延伸的产业……网红经济已成为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的一扇窗口。

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聚集流量与热度,并将其转化为购买行为、完成流量变现。网红经济不断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直播带货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红经济,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催生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已超1000万人,相关机构增长迅速。网红经济蕴藏的新需求、新机遇,激发的新活力、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网红经济也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前段时间,税务部门依法对一些网络主播的偷逃税款等行为进行处罚,进一步引发社会公众对规范网红经济发展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红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是一种信任经济,网红经济从业者的影响力、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消费行为。但在直播带货中,一些网络主播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过度营销,甚至知假售假,所售产品质量堪忧、售后服务无从保障,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业务数据造假、刷单注水、虚假流量等乱象,让消费者难以在购物中安心、放心,污染了行业生态和风气。重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培厚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

也应看到,网红经济从业者的言行对粉丝拥有较强的示范效应,这也就决定了网红经济不只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需要引导和规范的社会文化现象。现实生活中,在流量至上等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一些从业者为博取眼球,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挑战法律红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为违法失德艺人提供公开出镜发声机会,彰显了鲜明导向。这提醒每一位相关从业者,在获得公众关注的同时,也肩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以身作则、向上向善,传递正能量。

事实上,推动网红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努力从未停歇。从整治刷单”“刷好评黑灰产业链,到明确直播营销活动从业者的年龄限制和行为红线;从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网红行为,到将直播活动的各主体纳入管理范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力网红经济迈入法治轨道。以雷霆手段治理乱象,以建章立制护航发展,确保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之网正日益细密。

网红经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前景广阔。校准价值航标、提升专业水准、加强行业自律,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体验,网红经济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编自筝翔《校准网红经济的价值航标》)

材料二:

近日,小红书因滤镜景点事件持续发酵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些网红景点,一开始籍籍无名,但加上各种滤镜后,似乎便有了养在深闺人来识的气质。大多数网红景点,是景区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滤镜过度美化景点,或通过社交平台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去年湖南一网红天空之镜景点就曝出造假拍摄事件,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2万元。

坑人的网红景点一再被曝光、处罚却仍有模仿者前赴后继,甚至还越来越多,是唯流量思维在作怪。流量就是利益,不仅商家趋之若鹜,一些普通游客无意中也在推波助澜。一些网红景点的虚假繁荣,离不开游客们的打卡旅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滤镜。当游客们的眼球被网络上美轮美奂的网红景点画面所吸引时,大部分人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视觉上的好看展开,前往网红景点打卡,复刻、模仿出类似照片,再分享至社交平台,即为大功告成。甚至有时候人们已经发觉上当,却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不惜千方百计用软件修饰出一张美图,去自欺欺人。

网红景点推动的打卡式旅游开始流行,能否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成为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就会被掩盖,浅薄虚假的网红景点就会大行其道。此刻,我们应该反思,难道我们旅游的初衷就是一张加了滤镜的照片?

(摘编自王静《网络滤镜产业该整顿了》)

材料三:

爆款意味着畅销,意味着消费者追捧, 意味着日进斗金,但不是所有的爆款都值得推崇。据报道,一些商家在宣传营销上大做文章,人为制造网红爆款。这些网红爆款充斥人们的衣食住行,往往潜伏陷阱,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比如,一些以手作点心、当日现烤为宣传噱头的国潮点心,并非手作;那些贴着神仙设计”“独特格调ins”“圣托里尼风等标签的网红民宿,实则戴着滤镜。这两类网红爆款都有着同样的毛病,虚假宣传,弄虚作假,消费者被骗了往往有苦说不出。

对于消费者来说,看到所谓的网红爆款,一定要留个心眼, 擦亮眼睛,按捺住消费冲动。一看到不对劲,就赶紧抽身而退,迅速止损,并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所谓的网红爆款再红,被举报的次数多了,坏名声出去了,网红也会变成网黑,再想骗人就不那么容易了。

对于平台来说,则需做到守土尽责。有个细节是,山东青岛一市民在某平台预订了每晚单价20000多元的民宿,但入住后发现洗手间无热水、房门锁损坏、设施陈旧等诸多问题,给差评后平台不予公开显示。为何不显示?平台不显示,客观上说成了 黑店的帮凶,是跟无良商家合谋骗人。

按常理,平台对虚假宣传的商家要主动约束,并依规处理。该处理不处理,连差评都不予显示,这说明相关平台坐歪了屁股,站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也站在了法律的对立面,这样的平台应付出应有的代价。

网红爆款大行其道,对监管部门也是提醒。红了不一定代表质量好。大发不义之财不能逍遥法外,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积极作为,要依法打击,要抓住典型以儆效尤。问题网红爆款,早该爆雷了!

(摘编自秦川《问题网红爆款坑你没商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是一种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聚集流量与热度,并将其转化为购买行为、完成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它的发展能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B.网红经济已经是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的一扇窗口。我国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相关机构增长迅速。
C.景区商家有意打造“网红景点”,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网红景点”的出现也离不开游客们的“打卡”旅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滤镜。
D.“网红爆款”意味着畅销,意味着消费者追捧,意味着日进斗金,因此一些商家在宣传营销上大做文章,比如一些“国潮点心”。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新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开辟了一种融合创新的新路径。
B.网红经济蕴藏的新需求、新机遇,激发的新活力、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这表明线下经济已被边缘化。
C.打卡网红景点不以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为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会掩盖了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
D.消费者看到“网红爆款”,就应该留个心眼,擦亮眼睛,按捺住消费冲动,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进而迅速止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网络‘滤镜产业’”的一项是(     
A.“XX马尔代夫”“XX小九寨”“XX小冰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B.浪漫到窒息的“普罗旺斯薰衣草花海”、刷爆朋友圈的“梦幻灯光节”等,层出不穷。
C.景点独辟蹊径,用“不得不去的冷门美景”等激起大众探寻“新大陆”的冲动。
D.XX景点“集文艺与文化于一体,是网红打卡地,也是历史纪念地”,是必去之地。
4.简要分析材料在结构上是如何对“校准网红经济的价值航标”展开论证的。
5.近日,“中华第一高瀑”百丈源火爆网络,不少游客前去取景与打卡,请你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说说如何避免让百丈源沦为虚假“网红景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材料二: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学是世界性语言,文学所表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对社会发展的担当,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在投身时代、书写人民的过程中表现出新特点新气象。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也打开局面,蓬勃发展,向世界呈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严肃文学方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王蒙、铁凝等一批作家的作品持续走向海外。这些作品不仅发扬了中国文学传统,同时在文学手法与样式上多有创新,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优秀的译本既保留文本原有的艺术特质,又确保译文流畅可读、符合外国读者阅读习惯,从而使作品更容易走入读者的精神世界,近年来,不仅老一代汉学家继续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还涌现出新一代优秀的文学翻译者,薪火相续,如获得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德国汉学家吴漠汀、英国青年翻译家米欧敏,等等,这些优秀的翻译家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严肃文学之外,中国当代类型文学的海外传播也渐趋活跃,辐射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尤以网络小说、科幻小说较为突出,网络小说出海,叫好又叫座:据《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统计,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类应用用户1亿多人,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科幻文学海外传播风头正健: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0年,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被翻译成20余种语言,作品数量从97篇(部)增至220篇(部);超过30位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参与译介并出版中国科幻文学的机构逾40家。

从严肃文学到类型文学,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势头正劲。及时总结经验,可对未来中国文学出海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离不开有效机制大力推动。“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些文化出版机构设立的翻译项目,发挥各自优势,以不同渠道推动文学走出去。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实践多年的“中外作家同题互译项目”等初见成效。数字技术助力文学出海,以数字化带动国际化,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创造了新型出版方式和对外交流合作方式,为文学出海提供了更多机遇。如中国出版集团做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多媒体数字平台,以期实现图博会永不落幕的“云展示”“云贸易”“云交流”;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自主研发中文图书跨境采购平台“芸台购”境外版,并与全球图书馆主流采购平台相对接,加快图书出口步伐,展示出数字技术助力文学出海的广阔前景。

文学走出去还需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队伍,调动民间参与热情。一方面,注重对版权经理的培养。版权经理与海外出版商、译者、版权代理人之间建立互信,往往在文学出海中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发挥灵活、丰富、本土针对性强的民间平台作用,一些由海外的中国文学爱好者成立的网上文学社区,就在为中国文学出海创造条件,中国作家协会和各国文学组织者、爱好者共同发起的“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去年同时在12个国家启动,俱乐部在各地开展因地制宜的中国文学主题阅读和交流活动,让多彩的中国文学抵达更多读者。

当前中国文学正努力改变输出品种数量少、版权价格低、输出地域有限的局面,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加稳健,可一展身手的空间大大拓展,伴随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中国文学将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姚建彬《文学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创作者要关注世界、人类,创作出能彰显中国审美情趣、反映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优秀作品。
B.文艺作品能凝结心灵、沟通世界,虽然各国人民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那些优秀作品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C.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局面即将打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加稳健,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精神力量。
D.中国一些出版集团利用数字技术,依托新型出版方式和对外交流合作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了中国文学出海。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要重视文艺的民族特性,用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创作的作品,更能体现作品的中国风范。
C.王蒙等作家的作品持续走向海外,这与作品译文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D.在材料二中,作者用较为详细的数据,有力地阐释了中国当代类型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
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论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请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2023-06-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老龄化,在当代具有全球性趋势;关爱老年人生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整体较好。但本次调查对老年生活核心内容的语言生活仍缺少必要的关注。语言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桥梁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语言生活的质量高低和优劣对于老年人的生存状况、生活品质、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身心愉悦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解老年人的真实语言生活状况,笔者课题组于20228月在江西、广东、江苏、重庆等省市的30余个城市和农村展开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55份。调查对象整体上是8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

调查发现,部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在语言能力方面,多数老年人在社交中不存在语言障碍,但仍有37%的老年人在家庭之外的人际交往中经常存在因方言差异等带来的语言不通问题。在交际对象方面,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与中青年特别是青少年交流明显不够,83%的老年人很少与青少年交流,60%的老年人甚至与子女和孙辈的交流都比较少;70%的老年人表示与中年人交流有代沟,88%的老年人表示与青少年交流有代沟。在说话时长和交流意愿方面,46%的老年人表示每天说话的时间比之前减少了,43%的老年人表示主动交流的意愿比之前降低了。在网络交际方面,很多老年人会使用手机购物、查询信息、社交聊天、娱乐等,也有41%的受访老年人表示用手机只打电话,基本不会做别的事;会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占47%,但会使用微博、邮箱等其他网络应用的老年人只占5%88%的老年人还是习惯于使用电话进行联系和交际。在了解流行语和新词语方面,只有1%的受访者表示很熟悉,有84%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知道。

④多数老年人从内心渴望跟上语言生活的时代步伐,但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的制约又使部分老年人不愿意积极参与社交语言生活。

⑤生理老化导致老年人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所下降,如听力、视力、记忆力、发音能力、词汇检索能力、话题把控能力、语言产出流畅性、句法使用复杂性、语言理解准确性等方面,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使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在社会交际中存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困难。

⑥社会角色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和意愿。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通常连续性地排列着,每个角色都和一定的年龄或生命阶段相联系。衰老会引发某些角色的丧失或中断,比如老年人从家庭、单位、社会的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无角”,这往往成为部分老年人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封闭的重要原因。老年人构成一个亚文化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可以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但与群体外人员有较明显的心理距离,因此老年人往往缺少与年轻人交际交流的主观动力,有时甚至刻意回避与年轻人的交流。

⑦此外,很多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由于环境陌生、方言障碍带来社交机会少、交谈对象单一、交谈话题狭窄等问题,可能会被无形地孤立,内心产生孤独,从而缺乏健康多彩的语言生活。

(摘编自刘楚群、夏学胜《过好语言生活享受幸福晚年》)

材料二:

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较上年增加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较上年增加0.7%,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与此相应,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不可忽视。

②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是老龄化社会各方必须思索的重要问题。对老年人语言衰老及障碍的研究,是提供语言训练、延缓衰老、促进积极老龄的基础;对老龄社会中老年人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和完善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信息交流渠道与方式、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前提。

③目前,针对服务老年个体的语言需求、解决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国际上已形成专门的学科分支——老年语言学。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老年人语言衰老与障碍的特征及机制,研究和解决老龄社会中的各类语言交际问题,研发延缓或改善老年人语言能力退化的服务或技术。我国老年语言学发展尚存在三个明显的“不平衡”:一是老龄社会语言问题的复杂性与老年语言学研究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我国老年人改善语言生活质量的需求与研究成果应用范围及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三是国外老年语言学发展水平与我国老年语言学现状之间的不平衡。

④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发展老年语言学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要求。这些均与解决老龄社会语言问题、提供语言服务相关。

⑤我国发展老年语言学,要率先攻克在老龄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语言学问题,主动服务“脑科学”等重大战略性科学攻关问题的研究等;持续开展应用性研发,如面向老年人的语言能力量表编制、提取相关老年疾病的语言标志物、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研发语言障碍的筛查诊断系统等;服务老龄化社会治理,积极开展社区语言认知障碍筛查、科普,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设语言课程或活动以提升老年人语言素养和交际能力、促进积极老龄化。

(摘编自黄立鹤《当你老了,语言也会衰老吗——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与我国老年语言学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的生存状况、生活品质、心理健康等取决于其语言生活的质量,提高老人语言生活质量才能让他们更好安享晚年。
B.多数老年人渴望让自己的语言生活跟上时代,但现实并不乐观,因为他们受到生理老化、方言障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C.基于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D.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发展老年语言学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持续开展应用性研发工作是重中之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角色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其心理也随之发生改变,有的老人因此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封闭。
B.在故乡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习惯了农村传统的社交方式,在跟随子女去城市生活后,可能感到孤独不适。
C.推动老年语言学研究,建设老年语言学学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学术研究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D.为了解决我国老年语言学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信息交流渠道与方式。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关爱老人语言生活”的一项是(     
A.“父母在,不远游”,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实现游子和家人的“双向奔赴"。
B.“不怕人老,就怕心老”,文东街道提供便捷场所,引导老年居民常出户、广交友、多唠嗑。
C.“春蚕不老,夕阳正红”,“银发知播”借助网络平台,面向广大网友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
D.“执着追求,甘于奉献”,上海民营企业家郝捷连续十六年向长宁爱晚亭敬老院捐款捐物。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
5.假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研学活动,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发展老年语言学的调查报告。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这份报告的调查内容及相应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就是指从增进人类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科技向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增进人类的福祉,尤其是新技术研发既能够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人们对科技创新活动所给予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科技本身不分“善恶”,所谓科技的“善恶”不仅取决于研发者和设计者,也是由使用者的“善恶”决定的,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在价值所体现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的价值导向,则为“善”,相反,对社会整体产生有害的价值导向,则为“恶”。可以说,科技向善是人类认识和处理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从文化层面看,无论科学家、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还是公众个人,在从事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等过程中,应具有向善向好、公平正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尽可能规避技术本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积极的科技影响、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实现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创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续性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是应对科技伦理风险、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价值要求。

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凸显。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认知模式,推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深度变革,与此同时也带来难以预测、难以预防的重大风险和非确定性的生产、生存乃至认知方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隐私泄露、信息茧房、决策让渡、数据滥用等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合成生物等前沿科技的面世,科技与人类伦理之间产生了碰撞与张力,一些投机分子冲破伦理底线,部分科技企业为谋取私利进行财务造假、窃取用户信息等。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突破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局限性,已经或正在颠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模糊了生命与非生命、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界限。基因测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谓现代技术革命挑战伦理底线,引发伦理失序,科研伦理水平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人类社会面临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生态安全等多方面风险与挑战。面对这些风险与挑战,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动,可能会对当前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毁灭性的伤害,以致于技术反噬人类,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主宰或者统治人类社会显然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并强调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摘编自陆小成《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路径研究》)

材料二:

科技也分善恶?这道问题,对于众多依赖高科技发展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或许是难以回答的,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却又是能够明确感知的。

“这几年来智能手机带给我很多的便利,也给我带来了过载的苦恼。最直接的就是腰椎的毛病、视力的下降,这和自己用手机过多直接相关。有时候睡觉看手机,有时一边和家人吃饭,还经常一边拿起手机。”120日,在腾讯研究院举办的“科技向善”研讨会上,张志东谈到了他自己对于“科技作恶”的感受。

在这场主题为“过载”的大会上,产品中的人性、科技的温度与善恶成为了主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习惯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给每个人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而与此同时,时间碎片化、社交焦虑、信息爆炸也让整个社会进入了“过载”的状态。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问题变得更为尖锐,众多用户正在成为碎片化社交、虚假信息、假新闻、诈骗和手游沉迷等新问题的“牺牲品”。

为何科技的发展会带来这样一种“过载”的现象?吴晨指出,“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瓦解问题,减少了人们在社交时对当前交流对象的情感沟通,也为专注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张志东对此持同样的看法。从科技企业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当前做一个好产品已经不够,而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是科技公司在接下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张志东分享了腾讯在这方面的一个案例。针对微信朋友圈谣言问题,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封禁的基础上,新增了直接在谣言文章中辟谣的功能,不只是“从源头遏止谣言”,还能让谣言原本的受众逐渐获得科学的判断能力,免疫谣言。

“科技向善是一个多方共建的研究、对话与行动平台。这一计划希望针对大众所面对的技术演进带来的重大问题,邀请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大众与媒体一起,对新技术带来的一切变化保持觉察,让社会各方真正意识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寻求最大范围内的共识与解决方案,并引导技术和产品放大人性之善,实现良性发展,用科技来缓解数字化社会的阵痛。这正是腾讯召开这次大会以及发布“科技向善”项目的最重要原因。”张志东表示。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指出:“一个好的产品、好的技术,一定会受到法律、人类伦理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合乎人类共同价值的向善伦理原则。当科技突破这一切的时候,即便在技术标准上有再好的表现,也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因为产品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

(摘编自李含《腾讯推出“科技向善”项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向善要求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尤其是新技术研发既能够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实现科技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B.科技本身不分“善恶”,所谓科技的“善恶”是由人的“善恶”决定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的价值导向,则为“善”,相反,则为“恶”。
C.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续性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有应对科技伦理风险、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作用。
D.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凸显,比如,基因测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谓现代技术革命挑战伦理底线,引发伦理失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层面看,无论科学家、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还是公众个人,只有具备了向善向好、公平正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才能从事科技创新。
B.面临生命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动,一定会对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毁灭性的伤害。
C.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过载”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尖锐。“过载”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张志东在腾讯研讨会上分享的“科技作恶”的感受便是如此。
D.“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瓦解问题,减少了人们在社交时对当前交流对象的情感沟通,也为专注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些都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过载”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科技向善的具体实践的一项是(       
A.文化+科技: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B.科技+环保:减少光污染的新型LED空气净化灯
C.数字音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元宇宙”中体验音乐会
D.数字视听体验:AI“换脸术”和“仿声术”
4.科技使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过载”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说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5.作为一家以“科技向善”为使命愿景的公司,腾讯成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建立起了三星堆遗址考古数据数字档案,打造数字“云游”平台。科技助力考古,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这一创举充分体现了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