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3 道试题
1 .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中华的历史。
〖民族交往〗
时期方式史实民族特点
战争蒙恬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苻坚任用王猛改革;②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1)请将上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图表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边疆管辖】

(2)根据上面两幅“疆域四至”示意图,说出两个朝代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对东南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交流交融】

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争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清朝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在清朝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3)请依据上面两段文字回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4-04-04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 .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已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建制的特点,并谈谈秦朝政治建制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上从其计”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024-04-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A______________,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水利工程的评价

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已经懂得用牛、马来拉车了。中国耕犁的役畜以牛为主。春秋战国以后,牛耕已经在我国迅速推广,而耕犁的框架构造在汉代基本形成,并随着生产的需要不断完善。唐代,在二牛拾杠及二牛三人耦犁的基础上,出现了B______________,该犁只需一牛牵引,且结构完善、轻便灵活,能够调节深浅。

——摘编自常铖等编著《中国古代机械》

唐朝某耕作工具示意图

材料四   宋代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这种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同样也是宋代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因。……细究宋代科技进步的社会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主体下移,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宋朝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这种社会变革,……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泥活字版模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______________处该水利工程的名称。该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获得了怎样的美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嬴政统一国家后建立的“国家元首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指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______________处应为哪种耕作工具?生产工具的创新有利于经济的繁荣进而促成盛世局面的形成,请列举一个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发明的哪一科技成就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及普及?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哪些因素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创新?
2024-05-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秦长城遗址                                      图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结合所学,指出图一和图二所示工程修建朝代的共同特点。
(2)随着历史的变迁,长城和大运河的角色越来越丰富。请结合两大工程的修建、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4-01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BEST联考)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觐的义务。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从材料一中看出,远古传说中与“选贤与能”相关的是哪一制度?“天下为家”表明夏朝建立后这一制度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哪一重要制度?“封诸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024-03-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富宁县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6 .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主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请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点。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简述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并任意列举两个内迁的少数民族。
(3)阅读材料三,请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2024-03-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政治制度创新更是历史演进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题表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延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意为:我将中国作

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何尊示意图及其铭文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对“中国”的有效统治,西周统治者推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指出汉武帝为解决当时的王国问题而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制度。秦朝为适应国家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请列举至少三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治理发展的趋势。
2024-03-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8 .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众多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遗产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遗产二   万里长城】

【遗产三   曲阜孔庙】

【遗产四   丝绸之路】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二十五史详解》


                                      丝绸之路示意图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复原头像和山顶洞人复原头像的比较观察,你认为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确定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理由是什么?
(2)认真观察以上两幅地图,秦统一后,将战国时期哪几个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成万里长城?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将孔子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精神支柱的君主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社会变革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图A   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漫画)

春秋晚期以前的战争,除了作为战争固定属性的铁血厮杀这种残酷的一面以外,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基本宗旨的温和一面。即便是在刀枪相见式的残酷较量中,也并不缺乏崇礼尚仁的特色。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图B   老子像

一方面是各家之间的论辩和冲突使得各自的论题和特点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与其他学派之间的界限也就划得越来越清楚;另一方面,却是各家不断地把其他学派的某些因素吸收消化,因此思想综合的程度越高。……这两种趋势并存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中,而且越到战国的后期,它们表现得就越加明显。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图C   秦灭六国形势图

材料四


图D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指黄金、白银、赤铜三种),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铲形的铜钱),或刀(刀形的铜钱),或龟贝。及至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图A体现出春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制度根源。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晚期以前的战争特点。
(2)图B人物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后期思想领域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对当时和后世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秦得以统一全国的社会基础和主观条件。图C反映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4)从图D中央政权机构的“统领”中任选一个,指出其掌管的事务。根据材料四,指出秦始皇实行的经济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认识。
2023-12-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但使龙城飞将(龙城飞将;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

材料二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贺赖
丘穆陵独孤
步六孤贺楼

北魏着汉服的文官俑

材料三   读图



魏晋时期人口流动示意图

材料四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据材料一,请指出古诗中的“胡”在秦汉时主要指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北方边境各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图和表反映的是哪场改革?并概括这场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四,指出当时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并概括材料三与材料四的关系。
2023-12-2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