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表1是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看法
陆贽:“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
《资治通鉴》:“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上表评价的是(       
A.租庸调制B.租调制C.均田制D.两税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内容
贞观初年唐太宗诏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天宝年间唐玄宗诏曰:“明经先试贴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进士先试贴经,次试诗赋,最后试策。”
建中元年唐德宗诏曰:“诸道宜分遣黜陟使,观风俗,问疾苦。自艰辛以来,征赋名目繁杂,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计资产作两税法。”
根据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4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③“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
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A.②④①③B.③④②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5 . 据统计,天宝三年(744年),全国共有赋役义务的民户(以成年男丁为统计口径)八百二十万,他们每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绢达七百四十万余匹,绵一百八十五万余屯(一屯合六两),布一千六百万端(一端合六丈)。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租庸调制的实施B.纺织技术的进步
C.江南经济的开发D.雇佣关系的普及
2023-11-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户均口数是4.31;到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时,全国户均口数为6.63。有学者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实施了新的税收制度。其中新的税收制度可能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方田均税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6

材料二   均田制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严重局面。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了新的调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税收体制调整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中“庸”的含义,并阐明“庸”实施的意义。
(2)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唐德宗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的名称,并写出其主要内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9 . 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而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推知,两税法(     
A.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C.抑制了土地兼并进程D.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2023-11-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彻底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B.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C.增加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