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2023-10-20更新 | 1075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780年“炎建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A.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 . 唐初,赋税征收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则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在当地有资产、土地者,均需上籍定等征税。唐朝赋税制度的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利于应对民户流动引发的问题
C.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型D.意在保障农时以促进经济发展
4 . 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行政级别财政来源
中央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3-10-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在我国古代,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不断进行经济政策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在经济层面的的四项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
6 . 如表是唐玄宗、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     
道名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
河东道太原府128905124000
河北道赵那634548157
关内道京兆府6629124202
河南道河南府1947618799
剑南道成都府1609014601
江南东道余杭都8625851276
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C.均田制进一步发展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
2023-10-11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史料最有可能围绕哪一主题进行选取(     
唐文宗大和四年,“西川税科,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七八百文”。(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88《邦计部·赋税》
“泸州所管五县……地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唐)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唐)司马扎:《卖花者》,《全唐诗》卷596
A.贞观之治时人民生活富足B.唐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两税法实施活跃农村经济D.唐朝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8 .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根据材料,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具体内容。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王朝吸取隋亡教训,经前期几位皇帝励精图治,王朝统治逐渐走向全盛。杜甫的《忆昔》诗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秉持开明政策,吸引边地各族慕风向化,纷纷归附。唐都长安城内寓居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施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吏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主要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原因及启示。
2024-02-2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效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宋,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效,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赞《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时人关于两税法施行的观点。
2023-09-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